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對蝦人工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對蝦養殖是海水養殖的一大產業,人工培育苗種是該產業的主要環節。長期以來人工育苗所需親蝦主要采捕于自然海區,由于對蝦具有獨特的生殖系統和生殖行為,雄蝦在雌蝦產卵前就已將精莢輸入雌蝦交接器內,在其產卵時釋放出精子。因此,為了提高親蝦使用率和解決親蝦運輸受傷或脫殼引起的受精困難問題,臺灣的林明男、丁云源等及國內有關單位開展對蝦精莢移植技術研究,并將移植技術運用于對蝦雜交育種方面。本文就對蝦人工移植精莢技術在對蝦育苗生產中應用進行試驗,使有限親蝦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和保護,從而降低育苗成本、提高孵化率,達到增產目的。現就試驗結果報告于下。
一、材料與方法
1.試驗材料:斑節對蝦(Penaeusmonodon)由馬來西亞海區采捕進口(體長16.3cm~24.9cm,體重70.0g~158.0g)。長毛對蝦(P.penicillatus)購自廈門海域采捕(體長13.1cm~15.7cm,體重27.6g~41.2g)。2.試驗池條件:全為室內水泥池,規格分別為2.5m×4.0m×1.2m、3.0m×10.0m×1.9m、4.5m×6.0m×1.9m。水源均為運水船從外海運入,經沉淀、過濾、消毒后的育苗水。3.雄蝦促排方法:采用夾取法、擠壓法和虹吸法。夾取法:用眼科鑷子輕輕插入雄親蝦第五步足基部的生殖孔,自然張開夾取精莢。為防止操作時因雄蝦跳動受傷或離水過久死亡,夾取精莢時雄蝦用濕毛巾包裹,僅留出夾取部位。擠壓法:用大拇指及食指擠壓雄親蝦第五步足基部,使精莢自生殖孔排出。虹吸法:采用注射器或吸管,從第五步足基部生殖孔插入將精莢吸出。4.精莢移植方法:由單人操作,將準備移植精莢的雌親蝦放入手術用的充氣海水塑料盆內,用濕毛巾把雌親蝦包住,在毛巾缺口處留出納精囊位置,左手握蝦掌心向上,拇指、食指輕輕夾住頭胸甲,后三指握住腹部,使蝦無法弓起彈跳,并將頭胸甲呈傾斜狀置于盆內充氣海水中。右手持彎頭眼科鑷子,夾取消毒脫脂棉將納精囊表面的海水吸干,用加工過10cm呈“八字形”彎曲眼科鑷子從納精囊中間Y縫線插入,放手讓鑷子自然張開倒向尾部,再用另一彎頭眼科鑷子夾取已處理的精莢放入囊腔內,后用左手拇指輕按納精囊取出擴張用鑷子,檢查精莢已放置好不會掉出,揭開毛巾將雌蝦放入池內。
二、結果
1.人工移植精莢技術在對蝦育苗生產中應用試驗于每年3月至5月進行,其結果見表1、表2。試驗結果表明,斑節對蝦個體大殼較厚,實施人工移植精莢手術時間以脫殼后12小時~24小時內進行最佳,效果最好,成功率最高。脫殼后10小時內實施移植精莢手術,因蝦殼偏軟,會劃傷納精囊和傷及親蝦,術后親蝦體質恢復較慢,也容易引起死亡和褐變。如果脫殼后超過26小時,蝦殼變硬,納精囊失去彈性,此時實施移植精莢手術困難,難以獲得理想的手術效果。通過對人工移植精莢后雌親蝦促熟觀察,一般經4天~5天精養卵巢可發育成熟再次產卵。表2結果顯示,經人工移植精莢的雌親蝦與未脫殼再產雌蝦比較,幼體在變態發育等方面與正常苗生長無明顯差別。表3、表4列出長毛對蝦雌親蝦實施人工移植精莢試驗結果。表3數據顯示長毛對蝦雌親蝦在脫殼后36小時~72小時內實施移植精莢手術效果最好,可獲得較高成功率。而在脫殼后24小時以內實施移植精莢手術,不但難以獲得滿意效果,同時死亡率也較高。說明長毛對蝦殼薄,剛脫殼后不久蝦體虛弱,如馬上實施移植精莢手術,不但成功率較低(10%~12.5%),還易引起親蝦死亡。表4數據顯示長毛對蝦雌親蝦人工移植精莢個數變化對孵化率有一定影響。長毛對蝦雌親蝦實施移植精莢后,在人工促熟精養期間其瓣狀體需6天~7天才萎縮成豆狀脫落,比自然交配的雌親蝦瓣狀體脫落時間遲1天~2天。此外,雌親蝦術后恢復需經8天~9天精養性腺才能達到成熟產卵。2.雄蝦精莢促排結果雄蝦促排試驗使用59尾親蝦,其中夾取組27尾,試驗后雄親蝦存活22尾,擠壓組32尾,試驗后雄性親蝦存活8尾,可見夾取法的成活率高于擠壓法(見表5)。表5的數據表明,經過夾取法促排后,雄性親蝦再次成熟率分別為93.3%和66.7%,而擠壓法雄性親蝦再次成熟率為零。說明雄性親蝦精莢促排方法以夾取法為最佳,其次為擠壓法。因斑節對蝦殼厚,采用擠壓法不易獲得精莢,還會因操作不當導致雄性親蝦受傷死亡。同樣,長毛對蝦殼薄,只要雄親蝦精莢成熟度好,采用擠壓法雖可獲得完整精莢,但往往因擠壓時力度掌握不當,引起雄性親蝦損傷,甚至死亡。虹吸法促排,在操作上需兩人配合才能進行,且難以獲得完整精莢。斑節對蝦的精莢呈三角形、較大,如用吸管或注射器吸取,往往僅將精莢乳白色物體吸出,無法吸出完整的精莢。而長毛對蝦的精莢呈細長條狀,精莢膜很薄,容易被吸破。
三、討論
1.從試驗觀察到斑節對蝦和長毛對蝦在室內全暗環境里脫殼次數多、脫殼間距時間短,與曾文陽所報道相同。其次,斑節對蝦與長毛對蝦在全暗環境下的自然交配率為零,這一現象與林明男、洪德仁等所指出一致。可見在生產中盡管使用大量雄性親蝦,但在室內全暗的促熟池里仍無法獲得自然交配雌蝦的原因。2.人工實施移植精莢是育苗生產在短時間內獲得可使用雌親蝦的有效途徑。在實施移植手術過程觀察到精莢植入納精囊后,雌親蝦會自行分泌黏液將納精囊閉合,沒有植入精莢的雌親蝦則無黏液分泌,該現象與林明男的描述是一致的。但是,不論是斑節對蝦或是長毛對蝦,一旦納精囊變硬后再植入精莢,沒有觀察到黏液分泌,納精囊也無法正常閉合。因此,分泌黏液閉合納精囊是否與雌蝦甲殼變硬有關,值得進一步探討。3.在生產試驗中還觀察到,瓣狀體與精莢一起移植后,留在體外的瓣狀體有被雌蝦攝食的現象,尤其在精養促熟中這種情況最明顯。術后親蝦側臥池底或網箱內,用步足將瓣狀體送入口中吃掉,使剛植入的精莢被拉出納精囊失落水中,出現這種情況是否與餌料或其他刺激有關,尚需作進一步觀察。4.對實施移植精莢后雌蝦產卵孵化率觀察,結果與林明男、張子平等的觀察基本一致。鑒于斑節對蝦移植精莢后直接放入生產性大池(27m2)產卵,產卵量和孵化率采樣計算有難度,因此,采取計算無節幼體數量方式進行比較。從實施移植精莢組孵化幼體生長觀察看,其變態、生長與未脫殼再產卵組孵化的幼體并無差別,成活率也達50%以上。可見,采用人工移植精莢后對雌蝦產卵孵化幼體的生長沒有異常影響。5.在雄性親蝦促排試驗中,精莢一般是同步成熟,成雙釋放。尤其是精莢囊飽滿、第五步足基部明顯發白的雄性親蝦,促排時雙側釋放最明顯。同時,一次促排僅能獲得兩個精莢,促排后雄性親蝦在恢復至再成熟期間,不能促排成型的精莢,只能排出或夾取出粘狀物,此現象與張子平所報道相同。6.經過反復比較試驗,認為生產中以采用夾取法獲取精莢方法為主。因為,夾取法獲取精莢,偶爾會因操作不當造成機械傷害,但經過一段時間精養,雄性親蝦還可促熟再用。而擠壓法獲取精莢,常因用力不當,造成雄性親蝦鰓部或心臟不可恢復損傷、引起死亡,即使沒有死亡,雄性親蝦體質恢復慢,難于在短期內再次成熟促排。所以,在育苗生產獲取精莢方法以夾取法獲取精莢簡便易行,比較容易被生產者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