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現狀分析及發展對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作為一種新型融資模式,能夠有效緩解科技型中小企業初期資金壓力,激發企業創新活力,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結合《“十四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總結浙江省現行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現狀、模式及其實施經驗,分析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而提出促進浙江省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對策建議
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處于深入發展時期。中國經濟也正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正處于深入實施階段。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2021年10月,國務院印發了《“十四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以下簡稱《“十四五”規劃》),對未來5年的知識產權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并提出要提高知識產權轉移轉化成效,支撐實體經濟創新發展。其中重點任務之一是完善知識產權轉移轉化體制機制,要積極穩妥發展知識產權金融。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是知識產權運用和知識產權金融的重要一環,作為金融部門質押貸款的一種新型融資模式,是貫徹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和促進中小企業融資的有效保障。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包括專利、商標等無形資產的質押融資,是科技型中小企業將“知本”變為“資本”的主要方式之一,能夠緩解中小企業初期的資金壓力,可以有效激活國家的創新活力。浙江是知識產權大省,歷來高度重視知識產權運用工作,并在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方面取得豐碩成果。2020年,浙江省專利質押融資金額達401.1億元,商標質押融資金額達200.5億元,均位居全國第一[1]。2021年,浙江省在繼續提升知識產權轉化運用效益方面,提出了拓寬知識產權金融化渠道、強化知識產權與資本市場對接、實施浙江省地理標志運用促進和保護工程三年行動等三大舉措[2]。在《“十四五”規劃》出臺后,浙江省如何推進知識產權運用、擴大知識產權轉移轉化成效,尚需進一步總結經驗、分析問題、探索創新。本文總結浙江省現行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現狀、模式及其實施經驗,分析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而提出促進浙江省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發展的對策建議。
1浙江省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發展概況
1.1浙江省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發展歷程
浙江省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工作起步較早。2007年11月,寧波奉化裕隆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將其一項發明專利作質押,獲奉化市信用聯合社貸款800萬元,成為浙江省首家以專利質押獲得貸款融資的企業。2008年1月,杭州小奇兵卡通影視有限公司以“小奇兵”卡通人物系列著作權、外觀專利為質物,獲浙商銀行城西支行150萬元的融資貸款。2009年3月,溫州成為全國第二批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試點城市,市內首批5家企業分別以23項發明、實用新型等專利作質押,共獲溫州銀行2200萬元貸款。2011年,全省實現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近3億元[3]。2014、2015年,全省專利質押總額就分別達到21.1、36.4億元[4]。“十三五”期間,浙江省知識產權質押總額更是高速增長。2016—2020年浙江省專利質押融資總額797億元,年增長率高達97.1%,而同期全國總額4704億元,年增長率僅為26.4%(圖1)。特別是2020年,浙江省專利質押金額突破400億元,名列全國第一,同比增長約132%,為“十二五”末期的11倍[1]。
1.2浙江省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成功經驗
浙江省改革創新意識較為濃烈,探索創造了“最多跑一次”等多項改革先進經驗,創造和持續發展了“依靠群眾就地化解矛盾”的“楓橋經驗”。同時,浙江在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領域也創新并積累了一些成功經驗。1)上線金融服務平臺專區。上線運行浙江省金融綜合服務平臺“銀行線上辦理知識產權質押登記試點”專區,打通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事務系統連接,實現質押登記線上辦理和T+1出證,做到銀行和貸款客戶“一次也不用跑”。截至2021年6月末,已有13家試點銀行機構開展線上辦理知識產權質押登記69筆,擔保債權金額達19.71億元,惠及69家科技型中小微企業[5]。2)探索數字知識產權質押。2021年9月,浙江省市場監管局舉辦浙江省知識產權金融服務“入園惠企”行動(2021—2023年)現場推進會,正式上線全國首個知識產權區塊鏈公共存證平臺———“浙江省知識產權區塊鏈公共存證平臺”。通過對接銀行、擔保機構、數據公司等多方主體,利用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手段,采集企業生產、經營鏈上的各類數據,由區塊鏈存證平臺發放存證證書,將數據轉變成可量化的數字資產,然后進行質押融資,浙江省為探索解決數據資產價值實現提供了先行經驗[6]。3)創新集體商標質押融資。2021年4月,浙江臨海市市場監管局牽頭,聯系溝通地方政府、人民銀行、銀保監,并積極指導臨海農商銀行開展“大石垂面”集體商標質押貸款授信工作。河頭鎮農產品產銷協會憑借“大石垂面”集體商標,向臨海農商銀行質押1000萬元,獲得授信400萬元,成為浙江省首筆集體商標質押貸款授信。同年9月,“溫西工具”集體商標順利獲浙江農信轄內溫嶺農商銀行授信融資10億元,成為全省首筆制造業集體商標質押融資[7]。
1.3浙江省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相關政策
浙江省歷來高度重視知識產權工作,連續兩年將知識產權列為全省經濟體制改革重點,省政府將《浙江省知識產權發展“十四五”規劃》列入省級重點專項規劃,省委省政府辦公廳在全國率先出臺了《關于全面強化知識產權工作的意見》。2009年,浙江省先后出臺《浙江省專利權質押貸款管理辦法》《浙江省商標專用權質押貸款暫行規定》。2015年初,浙江省科技局、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等6部門聯合出臺《關于進一步推進專利權質押融資工作發展的若干意見》,進一步推進了專利權質押融資工作縱深發展。同年開始,原浙江省工商局、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聯合開展“商標質押百億融資行動”,支持企業運用商標專用權質押貸款,幫助企業解決融資方面遇到的困難。2020年2月浙江省市場監管局、中國銀保監會浙江監管局聯合發布《關于明確疫情防控阻擊戰期間知識產權融資支持政策的通知》,明確五大舉措,全力服務企業知識產權融資需求,為浙江省企業復工復產助力。
2浙江省模式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模式及困難
2.1浙江省模式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模式
浙江省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模式主要經歷了3個發展階段:2015年之前,為有形資產加無形資產質押組合模式;2016—2017年,知識產權質押加其他擔保模式成為主流;2018年之后,財政作用弱化,市場化質押融資模式逐步發展。當前,浙江省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主要模式與國內外其他典型模式相比各有長短(表1)。浙江省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資金來源相對面廣,但與國內其他省市一樣存在貸款年限相對較短的情況。
2.2浙江省模式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困難
2.2.1質物處置困難。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過程中知識產權處置難問題是制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進一步發展的重要障礙。一方面,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不確定性較強,如抵押的專利存在失去專利權的風險;另一方面,多數知識產權具有專屬性質,出質的專利脫離原企業后使用效果下降明顯,導致專利價值下降,損害貸款銀行的利益。知識產權質押后流動性相對較差、質物處置相對困難等客觀事實,造成抵押融資的企業一旦無法償還貸款,銀行就容易面臨質押物無法變現的窘境。這大大影響了銀行的積極性。目前,各地正出臺政策解決這一難題。浙江省寧波市的基金+銀行+評估機構模式,通過委托專門機構運作基金并協同銀行進行追償和處置質物,但與美國成立專業知識產權分析和評估機構M-CAM公司以應對企業無法償還貸款時按預定價格收購知識產權、彌補銀行損失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4]。2.2.2價值評估困難。雖然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評估方法已有研究,如成本法、收益法、實物期權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等,但因為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價值評估過程會受到宏觀因素、市場環境,以及知識產權質物等多方面因素影響,而且這些價值影響因素本身難以量化,因此,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面臨質物價值評估難題[11]。目前,浙江省內已有北京連城資產評估公司等多家國內專業評估機構,為企業提供知識產權價值評估服務。然而,由于缺失科學的可操作的評估準則和量化標準、評估人員專業技能和道德修養不一等原因,不同評估機構對相同的知識產權質物做出的評估結果往往相差甚遠,降低了知識產權評估質量和市場認可度,導致評估結果難以得到銀行認同,阻礙了浙江省中小企業從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業務中受益[4]。2.2.3風險補償不夠。早在《“十三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中,就明確提出要創新知識產權金融服務,完善風險管理以及補償機制。各地政府大多通過設立專項資金以貸款貼息、擔保、保險、評估等成本費補貼的形式進行價格補償。《“十四五”規劃》中,繼續提出要健全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管理機制。近年來,浙江省積極探索風險補償本土化之路。政府牽頭設立風險補償基金并承擔風險50%以上,然后鼓勵民間資本參與。湖州市引入保證保險機制,杭州市嘗試知識產權投貸聯動和設立多個風險池,但仍未能提高風險補償市場參與度、打消金融機構放貸疑慮。以2019年為例,臺州市質押項目數局全省第二,但質押金額僅為嘉興市的一半[4]。此外,在取得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年限和融資額度上,企業希望能以中長期(4~5年)為主,貸款額度希望能達到知識產權評估價值的45%以上;而銀行方面目前的兩項數據分別為短期(1~2年)為主和30%以下[12]。這反映了金融機構放貸信心不足。
3對策建議
對比歐美等發達國家,國內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還處于初步探索階段。浙江省雖然在專利質押融資金額、商標質押融資金額和質押金額年增長率等各方面都走在全國前列,但為了能夠圓滿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完善知識產權轉移轉化體制機制、穩妥發展知識產權金融,除了借鑒國外先進經驗之外,仍需繼續創新思路,建議做好如下幾方面工作。
3.1加強風險源頭把控
首先,金融機構從源頭上把控風險,加強對出質人及質物的調查,加強對質物的動態管理,定期分析貸款人經營情況,對可能產生風險的不利情形要及時采取措施。其次,政府有關部門聯合金融機構探索知識產權質物處置、流轉的有效途徑,充分發揮國家知識產權運營公共服務平臺、浙江省金融綜合服務平臺等各類知識產權交易平臺作用,做好質物處置工作。再次,構建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全鏈條服務體系,對接知識產權技術交易市場,加快實現質權的有效處置,著力解決知識產權“處置難”問題。
3.2健全價值評估體系
首先,加強對評估參數、評估方法、評估指標體系理論研究與案例實證研究相結合,制定科學、操作性強的評估細則和量化標準。其次,重視對評估方法內在機理研究,理清評估方法、價值類型和風險因素三者間的互相作用關系,使評估者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從而能有效選擇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價值評估方法。再次,建立知識產權評估責任制,全面提高評估者的職業道德修養和專業技能。要求評估者加強學習《資產評估職業道德準則———基本準則》、基礎理論知識和各種相關法規,不斷提高專業能力和水平。
3.3完善風險補償機制
首先,政府要發揮引導作用,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相關政策、建立質押融資風險補償體系,完善風險收益匹配和風險分擔機制;鼓勵金融機構依法合規開展“貸款+外部直投”“貸款+遠期權益”等業務;創新“風險池”“擔保+保險”等科技融資擔保業務合作模式;穩步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保證保險。其次,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主體作用,提高風險補償市場參與程度,從而建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補償長效機制。再次,企業要加大知識產權投入、研發投入和人才儲備,提高質押知識產權的質量,以高價值專利獲得融資資金,提升競爭力和還貸能力。
作者:俞科鋒 余錫孟 單位:杭州市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紹興市質量技術監督檢測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