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小學品德及社會課程培養的人文素養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都離不開人文素養的提升。人文素養是一個人思想品質的基礎,需要從基礎教育開始抓起。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培養學生思想品德以及社會公德的課程之一,教師應將其作為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載體,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一、人文素養的內涵
人文素養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方面是指對人生存狀態以及發展空間的關注,另一方面則是指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認知,并能夠不斷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1]。通過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質,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二、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對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優勢
1.課程理念符合人文素養培養需求
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理念中,將德育作為培養的核心,注重對學生的終身影響和發展,強調學生的成長經歷以及環境對學生的影響,以培養實踐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等綜合能力的人才為目標。可見,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理念與人文素養對人的生存狀態以及未來發展的關注相一致,同時也強調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新課程的推進以及素質教育的開展,使得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理念逐漸由單純的傳授知識開始向發展能力轉變,由機械的記憶向體驗理解轉化,這就要求教師不能只注重學生的知識儲備,更要加強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無論是學習方法還是學習技能,都需要考慮是否有利于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發展,這也是人文素養對人發展的基本觀點。
2.課程內容符合人文素養培養需求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內容很多都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其中包括很多社會生活常識以及我國傳統美德和相關的故事,這些內容有利于培養學生觀察社會和獲取社會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高尚的民族精神,有利于加強學生的責任心、愛心以及意志[2]。通過對傳統美德故事以及學生生活案例的融入,能夠引發學生的討論和反思,進而為學生傳遞積極向上的思想觀念、正確的道德觀念以及行為規范。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作為一門社會學科,主要是將人類的知識與學生的生活進行有效結合,通過學生自主探討和學習了解人類的發展歷史和文化精華,豐富學生的人文知識,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3.教學過程符合人文素養培養需求
在人文素養的培養中,需要加入學生的情感體驗,才能夠使學生對其中所傳遞的價值觀產生心理認同,發展出自覺行為。新課程改革使得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育越來越注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學生不再只是被動聽講,而是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自主學習。通過教師設置問題或自己發現問題,通過查詢資料、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構建一種自主學習模式。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能夠自由發表見解,與同學交流、討論甚至辯論,通過思想碰撞修正價值觀或更新知識體系。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的參與性更強,能對知識產生更深刻的體驗,對人文素養的培養發揮著重要作用。
三、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中人文素養培養的策略
1.利用生活案例,增加人文知識
小學生的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建立,因此首要任務就是要通過課程向學生傳遞正確的價值觀,使學生明確作為一名小學生應該具有的道德品質及需要遵守的行為規范。雖然小學生不一定能夠完全認同和內化,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會在未來潛移默化地對他們價值觀的形成產生巨大影響。人文知識的傳遞不是通過教師機械講解就能夠實現的,因為這不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也不符合一個人的人文素養的發展規律。概念或知識本身的抽象性,使學生無法直接有效地了解其內涵,必須要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才能達到這一目的。比如在學習“指南針的故鄉”一課時,教師需要注意到大部分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不會用到指南針,很難通過簡單講解讓學生理解,這時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視頻資料,讓學生能夠直觀地看到地球磁場與指南針磁力之間的關系[3]。教師還將準備好的指南針,分發給每個小組,讓學生通過應用指南針發現它的奧妙,自然地發出對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贊嘆,并對祖國燦爛而古老的文明感到自豪。
2.應用信息技術,豐富情感體驗
教師要合理應用信息技術,豐富教學內容,拓展教學形式,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這也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有效方式和途徑。比如在學習“直面挫折”這部分內容時,小學生對挫折的體驗和認識很淺顯甚至完全沒有。教師可以先向學生征集“自己面臨過的最苦惱的事情”,然后再為學生播放關于留守兒童或貧困地區兒童因各種原因被迫輟學謀生的視頻資料,使學生認識到與這些同齡人相比,自己所面臨的苦惱實在微不足道,甚至并不能稱之為挫折。之后教師可以通過重復播放和暫停等功能,讓學生注意視頻中的兒童如何面對挫折仍然努力生活并與困難斗爭,再請學生就如何解決自己的苦惱各抒己見,使他們發現只要勇敢面對,困難是可以克服的。最后再為學生播放歌曲《陽光總在風雨后》,進一步加強學生面對挫折的勇氣和信心。
3.強調社會實踐,體現社會價值
社會實踐能夠將人文素養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從而使學生體會到社會價值,使學生的意志更加堅定。小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如可以組織學生到烈士陵園掃墓、參加社區義務勞動、看望養老院的孤寡老人或為遇到困難的人盡一份力。每一次的社會實踐活動都要落到實處,使學生獲得真實的社會體驗和人文熏陶。比如“讓流動紅旗到我班”這一課,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每周為集體做一件有意義的事,可以是打掃學校或者班級的衛生、幫助有困難的同學等,使學生感受到集體的力量,以及自己對集體的意義,進而引發對自身社會價值的思考。綜上所述,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從課程理念、學習內容以及教學過程等方面都與人文素養的培養相契合,因此應成為促進學生人文素養培養和發展的重要手段。教師要充分發揮品德與社會課程的作用,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唐軍.試論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中人文素養的培養[J].新校園(中旬刊),2015(12):13.
[2]胡黎明.芻議小學高年級品德與社會學科人文素養的培養[J].教師,2015(32):18.
[3]邱凱祥.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中人文素養的培養[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5(6):103-104,117.
作者:許家勝 單位: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海青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