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工科院校大學生提升人文素養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伴隨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新形勢下國家對人才培育方面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工科院校在教學中也在不斷進行教學模式的創新,以期更好地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本文圍繞工科院校大學生人文素養培育方面的內容進行了探究,闡述了工科院校加強大學生人文素養培育的重要意義,分析了目前工科院校大學生人文素養的現狀及素養偏低的原因,最后針對如何提升工科院校大學生人文素養提出了相關的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人文素養;大學生;工科院校;培養;提升;措施
伴隨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對于工科院校而言往往比較偏重于學生技能和理論等方面的培養,容易忽視學生的人文素養培育,導致大學生普遍缺乏社會責任感,理想比較現實,且創新意識不足,不利于提高他們未來的綜合就業能力。導致工科院校大學生人文素養缺乏的原因很多,既有他們自身的原因,也有學校等相關方面的影響。加強新時期工科院校大學生人文素養培育優化措施探究,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和教育價值[1-2]。
一、新時期工科院校大學生人文素養培育的意義分析
新時期國家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關鍵階段,加強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不斷提升工科院校學生的綜合素質,才能更好地培養他們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道德情操,進而引導他們在學習、成長、就業等方面有更加正確的認知,全面促進自身不斷發展。另外通過在大學教育階段培育大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也有利于更好地完善學校的教學育人體系,進而在技能、理論以及素質等方面教學模式不斷創新,更好地結合工科院校的實際和社會發展的需求、學生的具體情況等進行教學方式的優化探索,切實提升學校的辦學質量,更好地實現雙贏。此外新時期國家對思想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也在不斷深化改革,工科院校只有緊密圍繞國情和政策實際等進一步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突出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這樣才能更好地培育更多的具有創新意識、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進而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為此從多個層面看加強工科院校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工科院校大學生人文素養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當前工科院校的大學生在人文素養方面主要還存在以下問題:
1.社會責任意識淡薄,比較現實。大學生們逐漸成長,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加上受到社會環境等方面的影響,現實主義、拜金主義、利己主義以及享樂主義等不斷滋生蔓延,對于工科院校的大學生而言難免會帶來一些思想沖擊;加上意識形態領域傳統文化和智慧等逐漸與公眾的精神世界相脫離,一些人甚至出現人生觀和價值觀等的扭曲,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行為等,對于尚未踏上社會的大學生而言也會帶來一些影響。同時,工科院校的一些大學生自制力比較差,加上受到周邊人的影響,往往導致他們容易迷失自我,在社會責任意識缺乏的情況下,過于關注自己的利益,現實主義和功利主義至上,不利于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和奮斗目標。
2.自主學習傳統文化知識的意識比較弱。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至今已經形成了豐富的精神文化體系,對于當代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但是對于大學生而言,尤其是工科院校的大學生,他們對文史知識以及傳統文化知識等方面的學習缺乏興趣,對涉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書籍閱讀較少,甚至對一些優秀傳統思想等不認同、鄙視,所以工科院校的大學生普遍缺乏文化素養,思想認知也相對比較淺顯,因有限的文字功底使工科院校的大學生在學校讀書階段以及進入工作崗位后都很難寫出有深度的文章。
3.創新能力有待提升。時代不斷發展,社會不斷進步,大學教育中想要更好地培育大學生的核心素養和綜合能力,就需要結合實際鼓勵他們不斷創新,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開發他們的創新潛能,這樣才能更好地推動民族進步和國家繁榮。但是很多工科院校的大學生習慣于按照教師的思路和方法來進行知識的學習,甚至通過死記硬背和機械性訓練應用等方式來完成既定的學習任務等,創新意識不足,自主潛能開發不夠,在新知識、新技術以及新領域等方面的探索缺乏主動性,冒險意識、探究意識等淡薄,不利于他們未來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也不利于更好地適應新形勢下市場改革發展的要求[3-4]。導致大學生人文素養缺乏的原因很多,一方面是受社會環境的影響,包括社會上一些利己主義等方面的意識形態導致大學生思想難免受到一些不良影響,進而影響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道德觀等。另外網絡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的出現和廣泛應用,導致大學生沉迷于網絡,不愿意與他人交流,情感空洞、精神空虛等,甚至受到一些網絡不良信息的影響等導致他們人生觀扭曲等。另一方面是受現有的教育體制的影響。當前雖然大力實施素質教育,學校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也在不斷發生變化,積極進行調整,但是目前市場競爭形勢異常激烈,高校尤其是工科院校為了培養更多的滿足市場發展需求的人才,提升學校就業率等往往比較注重學生技能的培養,在人文學科教育課程設計等方面有所忽視,也沒有建立清晰系統的教學目標體系等,從而導致很多學生為了完成既定的學分任務被動地學習相關的課程,在實踐應用及測評體系等方面也沒有針對性進行優化設計,從而不利于提升工科院校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養。
三、新形勢下加強工科院校大學生人文素養培育的具體對策
為了進一步提升新形勢下工科院校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探索實施:
1.圍繞人文素養培育構建與工科院校人才培育目標相一致的教學目標機制。人文素養的培育需要全面結合時代的發展要求、形勢的變化等進行持續動態探索,并建立清晰的目標導向,這樣才能確保育人機制的有效實施。為此應當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圍繞工科院校的發展實際和專業課程的育人目標,從注重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統一的角度來進行教學目標的針對性創設。充分圍繞綜合素質培養的目標要求,在專業基礎、技能以及文化素養培育等方面形成統一的教學目標要求,從全面發展的角度建立不同專業、不同學段人文素養相關的人才教學目標體系,指導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
2.加強人文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健全完善,并不斷優化人文教育模式。一方面要圍繞人文素養培育打造工科院校通識教育公共課程體系,全面將歷史、哲學、藝術、心理學以及文學、倫理學等內容全面融入公共課程體系中,考慮工科院校人才培育的目標要求,聘請專家等圍繞教科書的選編等進行研究,從而既能從整體上體現課程群的整體綜合性,又能體現不同課程的特色性。加強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教學體系的優化,將傳統文化、最新的思想政治領域的文件和方針等融入課程體系中,或者設定相關的主題,讓學生主動利用互聯網技術平臺等進行搜集相關的資源,在課堂或課外進行共享與學習交流,圍繞某個熱點結合自身的專業領域進行剖析,以此讓交流更有深度,在潛移默化中也能鍛煉品格。另一方面要在人文教育教學模式方面不斷創新,既可以充分利用現代網絡媒體等開展微課教學、慕課教學以及表演、競賽等教學模式,又可以充分引入專家講座、課題研討、辯論賽等方式,讓高等教育和人文素養培育融入日常,融入交流溝通中,通過循序漸進地引導,給予工科院校學生更多的啟迪。通過問卷調研等方式了解工科學生的學習困惑和需求等,以此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模式的靈活創新,將教學內容融入專業課程體系中,激發他們的求知意識和創新意識。
3.優化校園人文環境,完善測評機制。學校要積極創設更多的文化交流平臺等,通過結合辦學理念、校訓等,積極開展校園文化建設,利用校園新興媒體等開展讀書會、攝影書畫比賽、音樂會以及傳統文化講座、英模報告會、國際國內形勢政策報告專題研討等,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文化啟迪與交流的機會,通過利用傳統文化節日等開展校園文化主題活動,切實培育他們的文化氣質、陶冶情操。同時要完善人文素養評價體系,加快推進體制機制改革,設置更多的人文學院和雙學位制等體系,從而更好地讓學生接受傳統文化、思想哲學等方面的熏陶,讓他們的思想更豐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還可以開設專門的心理課堂等,從而更好地為學生職業發展提供更科學全面的指導。另外還要完善測評機制,針對人文素養培育目標等建立靈活的多元化測評指標,關注過程表現及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的提升測評,指導學生重視文化知識的學習與實踐應用。總之,加強工科院校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需要從思想上加以重視,加強相關課程體系的構建與教學模式的優化,這樣才能提升育人成效。
參考文獻:
[1]胡曉敏.“新工科”背景下應用型高校大學生人文素養教育探索與實踐[J].改革與開放,2019(5):111-114.
[2]陳航.人文視野下工科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培養路徑探索[J],教育評論,2015(9):72-75.
[3]邢莉,劉道標,吳進.工科院校大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3(46):82-83.
[4]張大帥.工科大學生人文素養提升的思考[J].戲劇之家,2017(7):210,212
作者:曹瓊茹 單位:新疆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