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本科高校線上大學生人文素養提升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學生的學習方式已經發生了改變。為應對這種變化,應用型本科高校可以采用以下措施:利用網絡學習優勢,建設優質的線上學習資源供學生自學,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設計參與式教學活動,利用學習平臺相關功能進行選人、上傳作業、發帖討論、投屏,提高課堂參與度及學習效果;通過線上方式組織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實踐活動,在參與、體驗中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
[關鍵詞]學生中心;人文素養;線上教學
應用型本科高校為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往往通過產教融合的模式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其中,構建行動導向下的專業課程體系及專業核心課程是構建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關鍵。但是,相對學術型高校而言,應用型本科高校在通識教育課程的開設及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方面的做法相對滯后。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社會上已經出現了“職業替代”的現象。這就對大學畢業生的畢業要求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大學畢業生不僅要掌握必備的專業知識,擁有過硬的專業技能,還要具備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人文素質教育是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環節。[1]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文中明確指出,要推動高校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修課,在哲學社會科學及相關學科專業和課程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學科建設。可見,提升應用型本科高校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更加有利于大學生可持續發展。具有良好人文素養的畢業生在解決復雜問題時,會更加沉著冷靜,懂得調整心態,利用所學綜合知識、現代技術手段解決實際問題,從而能夠更加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務。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學生的學習方式已發生改變。當前高校無論是自主學習,還是課上學習,大多都可以利用網絡進行,教師的授課方式也隨之發生改變。2016年12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2]在傳統文化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更新教學觀念,采用新媒體技術手段,以鮮活生動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強化學生的參與性和互動性。
針對傳統文化的具體內容,高校教師可利用電影、電視、影像、視頻等優質的線上教學資源,組織學生進行線上學習,開展交流討論活動,讓學生在參與、體驗中感受學習的樂趣,將知識內化為素養。線上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是順應時展需求切實可行的做法。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線上學習具有三點優勢。[3]首先,線上學習教學資源豐富,選擇多樣化。信息化時代,互聯網可以給學生提供海量學習資源,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學習需要,選取相關線上學習資源。其次,線上學習可以減少重復勞動,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可利用大數據平臺,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及時跟蹤反饋。最后,線上學習的教學手段多樣,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利用多種學習平臺的簽到、選人、搶答、投屏、分組任務等功能,增強課堂互動效果。以筆者所授大學語文課程為例,本文將闡釋利用“學習通”學習平臺,在線上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教學策略。筆者所教授的大學語文課程共32學時,為全院本科各專業開設的通識教育必修課,旨在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提高其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本課程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開設的通識教育課程,打破了傳統大學語文課程以文學鑒賞為主的教學模式,在注重語文學科人文性與審美性的同時,突出其工具性,并將二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課程共設置了文學品讀、口語交際、經典誦讀、職場寫作四個學習模塊,將學生職場應具備的語文基本素養融入其中,進行理論與實踐的融合。
一、建設優質線上資源,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一)多平臺云集,建設優質資源依據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等教學理念,學生應在課前完成相關知識點的學習,課上通過參與、體驗的方式,將知識內化,從而提高技能。要使學生能夠借助學習平臺自主學習,制作與知識點精準對應、言簡意賅、形象生動的微課視頻是關鍵。筆者所在的大學語文教學團隊除了自行錄制部分微課視頻外,還通過任務分工,在學習通、中國大學慕課、學堂在線、智慧樹等多平臺上共享了優質教學資源。目前,教學團隊已經建立了較為豐富的教學資源庫,包括授課課件、學習視頻、音頻、習題庫、案例集等。
(二)加強考核,跟蹤學習效果為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效果,本門課程將在線學習環節納入學生平時成績考核,共占20分,學生利用超星網絡學習平臺進行在線學習、互動。其中,簽到占5%,訪問數占5%,課堂互動占30%,課程視頻占30%,討論占10%,閱讀占20%。教師通過“學習通”后臺大數據,跟蹤學生的學習狀態,對未及時完成線上學習任務的學生及時進行反饋。這樣的教學策略設計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能主動查閱資料,觀看線上學習資源,完成相關學習任務,從而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增強了學習效果。
二、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參與式教學,提升綜合素養
(一)簽到選人搶答,增強課堂互動性為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關注學生學習狀態,教師在選取學生回答問題時應增加隨機性。教師可利用“學習通”的選人、搶答等功能,隨機選取學生回答問題,并制訂評分細則,再根據學生回答問題的頻次及質量對其進行相關獎懲,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
(二)錄制演講視頻,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為拓寬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使學生形成獨特觀點,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可設置演講環節。學生可講解文學、歷史、哲學等方面的內容。學生的演講內容要充實,能表達自己獨到的想法,并有心得感悟,表達流利,最好做到脫稿演講。學生在每次課前將錄制好的演講視頻傳至班級群內,由其他學生進行線上點評,教師課上進行總體點評。為了完成演講任務,學生須查閱相關資料,撰寫發言稿。這一過程可鍛煉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語言組織及表達能力。學生講解相關演講話題,能夠拓寬視野,增長見識。教師結合演講內容引導學生進行反思、體悟,能夠教育、感化學生,提升其人文素養。
(三)線上撰寫應用文,提高文書寫作能力公共課要服務學生所學專業,服務學生成長。因此,筆者教學團隊在大學語文課程中設置了“職場寫作”模塊,教授學生常用的職場文書。為了使教學更具針對性,教師采取“先學后教”的教學方式,提前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結合實際,撰寫新聞、求職信、總結等常用應用文,在規定時間內上傳至學習通“作業模塊”。教師可及時檢查學生上交作業情況,對不符合寫作要求的作業第一時間“打回重做”。上課前,教師對學生上交的作業進行分類、匯總,整理其寫作中出現的典型問題;課堂上,教師結合學生作業,通過對比、糾錯的方式教授應用文寫法,并總結相關知識點;課下,學生結合上課所學知識,對課前寫作的應用文進行修改,并再次上傳至“學習通”,教師根據學生撰寫文書的規范度、結構完整度及內容可行性進行點評打分。學生提升自身寫作素養,不能僅僅依靠課堂上教師講授理論知識,還要多實踐,在“做”中學習應用文基本常識,掌握應用文寫作結構,慢慢形成應用文寫作思維,從而提高應用文寫作能力。
(四)設置分組任務,提高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學習文學作品不應僅停留在作者介紹、背景介紹、篇章結構、字詞句段分析等淺層方面。教師可以小組為單位,為學生布置綜合性的學習任務,如對作品主題的理解、作品背后所滲透的文化思想解讀、對典型人物進行評價、根據作品內容進行再創作等。學生通過小組討論、交流想法、設計方案、完成初稿、再次加工等環節,完成小組任務,最終在課堂上利用學習通的“投屏”功能進行作品展示。如在學習梁思成《千篇一律與千變萬化———音樂、繪畫、建筑之間的通感》作品時,教師可根據內容布置問題,并引導學生查找資料,自主進行線上學習。有的學生還可以結合北京故宮之旅的實際體驗準備任務。匯報交流時,教師需要求每個小組隨機抽取一位發言人進行發言。在小組交流之后,教師可以通過“PPT+講解”的方式,對學生所交流的內容進行總結、深化,學生學以致用,并學會對身邊的建筑從美的角度進行點評。最后,教師要結合生活實際及校園文化為學生布置學習任務,使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的益處,讓學生在交流學習中發現美、體悟美、創造美,從而提高其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
(五)在線積累閱讀,提高閱讀理解能力閱讀是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的關鍵一環。為了使學生能夠閱讀經典書籍,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教師可設置線上閱讀任務督促學生進行閱讀。筆者教學團隊共設計了兩類閱讀任務。一是精細化閱讀。教師要求學生在大學語文課程開設學期閱讀一本經典書籍,將閱讀內容寫在筆記本上,每周提交一次,上傳至學習通作業模塊。閱讀內容包括閱讀書目、閱讀頁數、主要內容及心得感悟四方面。學生每周堅持閱讀,能促使其慢慢形成閱讀習慣。此項任務的設置,重點在精,不在多。學生可以一學期只讀一本經典書籍,但只要能認真閱讀、體悟經典,就是一種收獲。如學生可以閱讀《弟子規》,雖然篇幅很短,但通過精讀,學生也能學習到有關孝悌、謹慎、誠信、仁愛之禮的知識,并在日常生活摒棄不規范的行為,提升自身人文素養。二是拓展閱讀。教師要求學生開課學期利用學習通進行60分鐘閱讀時長的積累,并納入平時成績。此環節主要利用學習通平臺資源進行電子閱讀。教師根據每次課的學習內容,上傳相關的電子資源,供學生進行拓展閱讀。如講授李清照的詩詞作品,教師布置學生課下閱讀相關電子資料,包括關于李清照生平經歷方面的文章《金石錄后序》、書籍《李清照詞傳》、詩詞作品《李清照詩詞文選注》。學生進行拓展閱讀,有利于加深對課上所學內容的理解,更加深刻地體會李清照前后期詞風變化,學習作者雖經歷國破、家亡、再嫁、財散,但仍能保持曠達心境、繼續前行的精神品質。
三、組織線上語文課外實踐活動,傳承中華優秀文化
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不僅要依靠課堂教學,還要進行課外體認,不斷實踐。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互聯網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第三課堂,也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交流學習、才藝展示的重要平臺。線上交流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大大拓寬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傳播渠道,為大學生文化素養的提升搭建了更為廣闊的平臺。大學語文課程應鼓勵學生多參加語文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提高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教師可利用學習通平臺,組織豐富多彩的關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課外實踐活動;學生可以觀看網絡資源,根據自己對展示內容的理解,自己創編劇本、布置舞臺、選擇服飾、演繹作品;學校可舉辦線上經典誦讀大賽、讀書匯報大賽、國學知識大賽、演講比賽等活動,并鼓勵學生參加。此外,線上活動要與課程緊密結合,充分發揮網絡比賽優勢,擴大學生參與面。學生根據教師發出的比賽要求,自行錄制相關比賽視頻,上傳至學習通平臺。學校根據大眾投票及教師評選,評選出優秀作品。評選結束后,學生可在學習通平臺對其他選手的作品進行點評,相互交流心得感悟。學生參加線上語文課外實踐活動,通過體認、實踐,能夠品讀經典,提高其對作品的理解力,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從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牛宇翔.理工類高校大學生人文素養培育模式研究[J].智庫時代,2019(10).
[2].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09(01).
[3]袁慧,柳葉.基于移動學習的大學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J].林區教學,2020(3).
作者:于麗媛 郭磊 王倩 單位:齊齊哈爾工程學院基礎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