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語文教學與人文素養培育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作為社會發展的重要參與者,人文素養水平的高低不僅影響自身發展,更關乎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然而,在大學教育深化改革的過程中,大學生人文素養的缺失,學校對學生人文素養教育的重視程度不高,培養模式傳統守舊,教育方法單一,教師隊伍不專業等問題突出,導致培養效果不佳。大學語文教育作為高校培養大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對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分析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的現狀,結合高校語文教育在人文素養培育中的作用,提出如何在大學語文的教育過程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旨在發揮大學語文的育人功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和人文精神,使其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成為高素質、高質量的復合型人才。
關鍵詞:大學語文教育;學生;人文素養;培育
一培育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意義
(一)培育人文素養,促進學生思維的塑造
大學生提高自身人文素養有助于思維和智慧的發展,良好的人文素養可以有效的將知識進行融合,推動學生的思想活躍性,激發學生對事物的想象力,開發學生的創造力,影響學生對問題的洞察力和對事物發展趨勢的預見力。
(二)培育人文素養,創建學生精神家園
培育大學生人文素養,可豐富和完善學生自身的精神世界,有助于促進大學生精神家園的構建。人文學科是精神家園培育和守護的重要學科,對學生的思想觀念、行為意識、精神領悟、情感體驗等賦予了精神動力,是當代大學生急切需要的素養。注重大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良好個性的養成,使人的精神獲得全面的發展,是構建精神家園的前提,培育人文素養的重要表現[1]。
(三)培育人文素養,提高學生綜合競爭力
提高人文素養是提升大學生綜合能力的必然要求,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不僅要掌握科學技術理論知識,更要具有獨立的人格品質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人文素養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對世界、社會、人生的理性認識,對于提高學生的社會競爭力,滿足復雜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具有重大意義。
二大學語文教育與人文素養培育的現狀
(一)高校語文教育阻滯,人文素養教育被忽視
大學語文教育是培養大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對人文素養培育的實踐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國內高校語文教育發展停滯,甚至有些學校不愿開設語文課程,即使開設了語文課程,學校重視大學生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教育,將學生塑造成技術技能型人才,忽視了其人文素養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教師為配合學校的培養理念,減少對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人文教學呈現邊緣化狀態[2]。
(二)大學語文教育定位不清,人文性功能欠缺
現階段,國內大部分高校在語文教學中延用了傳統教學方式,仍然單一的以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過分追求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忽視了教材的人文性。這樣一定程度上就讓學生失去了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未能發揮出課文本身的人文性,未能滿足學生的人文需求。大學語文教育的功能定位不清,導致教師只重視課本知識的傳授,忽視了人文內涵的教育。這就使得很多大學生缺乏獨立閱讀、深入思考的興趣,學生的人文修養和語文鑒賞水平未得到培養和提高。
三依托大學語文教育,培育和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的策略
(一)積極發揮語文教學人文性功能
語文作為一種思維載體,與大學生人文素養培育密切相關,應主動加強大學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相互滲透。一方面,教師應注重課堂的互動性,摒棄傳統枯燥的課堂氛圍,采取多方式、多手段的互動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鍛煉學生思維,幫助學生創造、創新意識的形成;同時,在進行大學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實踐活動時,教師應考慮不同階段人文素養的不同要求,制定不同的教學計劃與重點,不斷探索有利于提升學生人文素質的教學方法,積極組織開展課外興趣活動,如話劇表演、詩詞朗誦競賽等,培育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另一方面,探究語文教材的人文性,利用傳統文化和經典的人文價值,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結合學生的人文需求,通過教學內容精選,利用經典橋段或優秀文章,增強學生的人文和審美意識。
(二)提升教師的人文素養和教學水平
高校教師隊伍的人文素養水平的高低,不僅關乎大學語文教育的綜合水平和教學成效,還對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和發展起到一定的影響。因此,高校語文教師不僅要知識體系完整,還要以高度負責的態度,率先垂范、言傳身教,給學生以積極正面的影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師應文化品位、審美情趣、心理素質、道德情操等方面具有較高素養。教師發揮育人作用中,應不局限于知識的傳授,更應注重與學生的思想交流和心靈溝通。另外,“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應探索有效的學習方法,傳授于學生,鼓勵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實現語文的終生學習,進而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全過程培育。
(三)結合專業應用實踐,發揮大學語文教學與人文素養的培育
目前,大學語文教育重視程度不高,人文教育意識淡薄,導致上述結果的主要原因是大學專業技術的培養占據主導地位,高校為促進學生就業,制定的培養目標也傾向于專業性人才的培養。因此,未解決上述問題,高校應積極探索將大學語文教學與大學生人文素養培育和專業應用相結合,讓語文教育和人文素養培育更符合社會需要。在大學語文的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專業特點,有針對性開展語文教學,并結合職業需求,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教師根據學生的專業培養計劃,從學校培養職業人才在人文素質和職業能力方面的要求出發,有針對性的在語文教學中加以培養,強化語文課程的實用技能。例如,建筑工程專業人才,需具備良好的寫作能力和文化底蘊,應在語文課程中,加強對建筑文化的熏陶,強化工程文錄的寫作能力[3]。
(四)強化教學過程考核,提高人文素養培育成效
大學語文現階段的考核方式過于單一,繼承了傳統的應試考核模式,即一張試卷評判學生學習效果,這樣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學生的學習成效,不利于教師的評價準確性。因此,改革教學考核方法,注重大學英語的過程考核,力爭使人文素質培養落實到每個環節,強調大學語文的人文素質教育功能,摒棄陳舊的考核方式,積極探索更加科學有效的考核方式,特別是對平時實際表現進行考評,進而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筆者認為,強化過程考核的同時,也應注重考核體系的構建,制定大學生語文學習考評的標準,旨在更加真實的反映大學的學習成效和人文素質的提升。例如,將大學生語文學習的考評分為不同階段、不同考查方式進行展開,賦予不同指標的比重,測算后的結果將能夠更加真實反映考評結果[4-5]。
四結語
當前,高校人文教育現狀、大學生人文素養水平都不容樂觀,難以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大學生人文素養缺失,大學語文教育發展重視程度不高,人文教育成效不佳等問題日益突出。因此,筆者認為,解決現階段的突出問題,應從學生意識培養、教師素質提升、高校語文教育改革、教學方式及考評模式優化等方面開展工作,重新喚醒學生對語文的重視與熱愛,引導學生加強自身的人文素質,培育學生成為有學習能力、有工作能力、有高尚情操、有完整人格的人。大學生人文素養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實現和完成的,應從教師、學生、學校等多方努力,經過長時間的積累與沉淀,最終達到目標效果。
參考文獻
[1]鄒蘭萍.論大學語文教學與大學生人文素養培育[J].才智,2018(13):8.
[2]陳明霞.大學生人文素養的現狀與對策思考[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08):188-191.
[3]孫武軍,盧哲.大學語文人文素質培養功能的探索與實踐[J].商洛學院學報,2017,31(02):87-91.
[4]杜程霖.大學語文教學與人文素養教育研究[J].文學教育(中),2014(05):101.
[5]王明星.大學語文教學與大學生人文素養培育[J].新校園(上旬),2018(08):37.
作者:張雪 單位:吉林城市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