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應用型本科國貿技能及人文素養培養模式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校企合作作為高校人才輸送的途徑之一和檢驗高校人才培養效果的標準之一,對于應用型本科的人才培養具有舉足輕重的推動和監督作用。本文以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為例,分析了該專業目前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校企合作模式,并實地考察總結了合作企業對于該校國際經貿專業畢業生的反饋情況以及合作企業對于該專業人才所應具備的專業技能和人文素養的要求與期待,有針對性地提出較高可行性的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與建議,以期培養出新經濟環境下更適合對口企業的專業技能和人文素養均過硬的人才,真正實現“應用型”培養目標。
[關鍵詞]校企合作;國際經貿專業;專業技能;人文素養;培養模式
1國際經貿專業目前校企合作實踐模式
我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目前與近十家本地企業展開了多樣性的合作。目前,本專業與合作企業主要展開了以下領域的合作:1.1企業參與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專業課程改革我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教師一方面實地走訪合作企業,與資深業務人員探討人才培養的方向、重點和難點,另一方面主動邀請業界人士來到我院開展座談會,不斷探索將校企合作項目融合到本科四年所有課程和教學活動過程中,形成“實驗”“實訓”“實踐”“實習”和“實創“的”五實工程“培養體系。1.2校企合作為學生提供多種實踐和就業途徑依托與阿里巴巴的合作項目,本專業和全院都將獲得一系列實踐實訓機會。本專業學生通過對其提供的“3+1”綜合實訓課程的學習,能獲得就業所應具備的來自行業經驗的基本技能,并通過校外實踐對阿里巴巴在線“跨境電商初級人才認證”課程進行自主學習和考試,獲得由其頒發的“阿里巴巴初級電商人才證書”。該證書作為阿里巴巴合作平臺下外貿、電商類企業招聘的職業資格認證證書,將成為學生參加由其組織的線上線下專場招聘會的入場券。1.3校企合作建設雙師型團隊據調查,影響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就業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學校教學與實際工作崗位要求的脫節,企業認為學生實踐能力不足以及對實際業務操作流程不熟悉等成為學生被企業拒收的主要說辭。另一方面高等院校該專業的大部分年輕教師為畢業后直接上講臺,而缺乏實操經驗,不能很好地將書本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故而導致教學內容與行業部分脫節。因此,基于應用型本科的培養定位,我院國際經貿專業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資源,為教師提供在企業觀摩學習、假期掛職鍛煉、頂崗操作等實操機會,以便及時獲得行業前沿知識,大幅提高實踐能力,縮小書本與社會的距離,提高教學效果。
2校企合作企業對輸送人才的反饋情況
與合作企業保持互動以來,我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陸續對合作企業和學生進行了定期回訪,力爭做到多角度了解社會和畢業生對專業培養的真實反饋意見。
2.1合作企業對于我院國貿專業輸送人才的反饋
各合作企業對于我院國貿專業輸送的人才使用情況總體較為滿意,認為我院學生專業知識較全面,且知識遷移能力較好,學習能力較強。同時相關企業也提出了在對我院學生使用過程中發現的一些不足之處。2.1.1英語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鑒于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對口工作崗位性質,企業在選擇人才時一個首要的硬性標準就是英語能力。我院國際經貿專業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一直注重致力于提高培養對象的英語能力,一方面在低年級時開出難度較高的(大學英語B)英語基礎課,在高年級階段更是逐步加重了雙語專業課的比重。然而,學生作為英語學習先決條件的前置能力相對受限,大部分進入本專業的學生英語基礎較弱,所以較難取得顯著的整體性教學效果。2.1.2工作態度需要更務實,腳踏實地逐漸積累。合作企業普遍反映,除了英語等硬件能力,學生對自己在工作崗位的定位和心態同等重要,少數企業甚至認為工作態度和心態比專業技能更為重要。他們認為,專業技能可以通過企業在崗培訓在短時間內取得較為顯著的效果,但是改變心態卻是長期艱苦的過程,需要當事人發揮絕對的主觀能動性,因此培養成本較高。鑒于地區經濟背景,本專業合作企業大多數為汽摩配件加工或出口商,工作地點通常比較偏遠,條件較為艱苦。學生輸送到對應企業以后,一時間較難適應工作環境,且根據企業要求需要進生產車間了解產品,而大部分學生對于汽摩配件類產品全無興趣,工作滿足感難以體現。
2.2輸送到合作企業的學生對于企業的反饋
通過對部分進入合作企業的學生進行追蹤訪問,得到的反饋信息大致可以總結為:企業對于新近員工的人文關懷不夠;本地國際貿易相關企業(生產加貿易和貿易公司兩種)大多數工作環境較差或者規模較小,與擇業學生的預期有一定差距。2.2.1本地企業工作環境較差或者規模較小。追蹤訪問數據顯示,本專業學生選擇就業單位的考慮因素排序依次為:公司的發展前景、薪資待遇(及晉升空間)、工作環境。其中第二個因素由于市場公開透明化,一般企業之間相差不大。剩下第一個和第三個因素就起到了決定性作用。2.2.2企業對于新近員工人文關懷不夠。部分進入合作企業或者對口企業的學生反映,公司與學校人文環境落差較大。盡管經歷了畢業實習的過渡過程,畢業后真正進入公司工作,仍然感到不適應。或許由于實習和正式工作心態和定位不通,部分學生認為公司氛圍比較緊張,上級和老板比較現實,加之工作本身不熟悉,往往容易產生畏難情緒甚至萌生退意。
3企業對國際經貿專業人才的期待
結合以上走訪和調查結果,我院國際經貿專業多次與合作企業相關負責人就本地區國際貿易及周邊企業的人才需求進行了深入探討。其中企業對于國貿專業畢業生應該具備的職業素養或者企業期待進入本單位相應崗位的新員工通過一定時間的培養所應達到的能力從兩個大方面進行了具體的定義:專業技能方面(進一步劃分為基礎技能和外貿常識、平臺操作能力);人文素養方面:
3.1專業技能方面
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大多數外貿企業選擇了順應時代,抓住機遇完成了由傳統外貿向傳統外貿+跨境電商的模式轉型。而企業的這一變化重組,對就業人員提出了新的技能要求。這些專業技能一部分屬于基礎技能,企業希望畢業生在進入企業之間已經具備,也就是在校學習期間獲得。另外一部分更具實操性的技能企業則只要求畢業生在走上崗位之前能了解基本規則,而在從業之后通過一段時間的操作演練能盡快獨立處理相關業務。(1)跨境營銷規則與技巧:包括傳統外貿和跨境電商通用的營銷技巧,如利用電子郵件進行準確的推廣等手段;(2)關鍵詞采集與運用:包括傳統外貿B2B平臺上的關鍵詞設置與運用,新興跨境電商平臺(如阿里速賣通)產品關鍵詞的采集與運用;(3)產品圖片拍攝與處理:如何對產品圖片進行優化處理以獲得更高的曝光量和點擊率;(4)營銷文案策劃:網站軟文的撰寫與編輯及產品的合理描述以獲得曝光、點擊和轉化率;(5)平臺建設與推廣:公司及產品的優化和推廣;(6)大數據采集與分析(客戶來源、興趣點、動機):利用B2B等平臺提供的后臺數據對行業、買家、產品等進行系統的分析,以找出企業本身的優勢所在并加以利用推廣,實現銷量和利潤增長;(7)溝通技巧:包括傳統貿易平臺和跨境電商平臺下的郵件和及時聊天工具溝通技巧,如何提高與客戶溝通的有效性;(8)合同談判與訂單執行:基本的國際買賣合同談判技巧以及合同訂立之后的訂單跟進與管理能力;(9)跨境結算:國際買賣合同的結算方式、過程、效果管理等;(10)國際貨物運輸:包括傳統貿易下的大宗貨物運輸(陸海空方式)和跨境電商下的貨物運輸的各個環節;(11)供應鏈管理:對整個供應鏈系統進行整合以優化產品的成本結構。
3.2人文素養方面
除了專業技能,企業對本專業畢業生的人文素養同樣有較高且全面的期待。這些素養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新進人員融入企業融入崗位的時間周期,也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一個企業的工作效率和員工流失率。而此部分素養的培養除了學校和企業共同作用外,更需要學生自身的習得和積累。(1)心態:畢業生需要正確定位從在校大學生到初入企業的新員工的轉變,要把新的工作崗位當作一個全新的起點,而不是大學畢業生這一有優越感的高點;(2)積累:在工作崗位上,畢業生作為新員工應該有“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的態度,而不是焦躁和急于求成;不管何種工作崗位,都要有踏實的工作態度,不挑揀不抱怨;既來之,則安之;(3)扎實的語言功底:除了基礎外語能力和專業外語能力,本專業畢業生還需要具備豐富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以輔助與客戶的溝通;(4)持續的學習力:行業總是不斷變化發展,從業人員必須具有持續不斷的自主學習能力才能緊跟行業前沿;(5)協調能力:比起能力突出的個人,任何企業都更需要團結協作的高效團隊,所以國貿畢業生也應該具備良好的協調能力。
4針對企業對于專業人才的期待和需求對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
外貿企業的轉型對本專業人才提出新要求的同時,學校教育應當同步思考如何調整人才培養模式以適應時代和企業的變化和需求。我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試圖從以下幾個角度對“新常態”下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索:
4.1進一步加強和深化校企合作
在原有的校企合作基礎上,我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將進一步加大與企業等第三方資源的合作力度和范圍。4.1.1企業師資參與學生的職業教育。調查發現,對未來職業缺乏認知和規劃的大學生占比走高,不少學生認為“畢業即為失業”。我院國際經貿專業學生情況類似,部分學生對本專業就業方向和途徑認識不足。同時經過調查表明,學生更傾向于接受業界人士的就業指導和建議。因此,邀請企業師資對本專業學生進行全過程的職業教育有助于降低學生的“迷茫感”,幫助學生盡早規劃就業方向并做好相應的技能儲備,從主觀上提升本專業學生的競爭力。4.1.2充分利用第三方資源,提高教學效果。利用“阿里巴巴跨境電商人才培養基地”的相關資源,與其旗下眾多本地會員企業展開合作,組織學生承包企業的部分基礎外包業務,并融入課程教學內容和過程中,提高教學效果,讓學生直接體驗真實的業務活動,真正從心理上和能力上為就業做好準備。
4.2全面提高學生外語技能
外語技能不足對本專業學生的就業影響巨大,很多學生表示主動放棄外貿相關崗位而轉向其他企業和崗位的最直接原因就是英語工作障礙。然而語言技能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學生的自身條件,因此在校四年不間斷且高強度的英語訓練至關重要。本專業將進一步加大雙語課程的比例,少數主干課程進行全英文試點教學,并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實行“學生為主、教師引導“的教學模式。另外將組織多種類的專業內語言競賽活動,通過獎勵驅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4.3鼓勵學生努力提升自我修養
相對于專業技能,學校對學生的人文素養部分可控性更低。本專業可以從人才培養方案上“第二課堂和人文素養”模塊對學生加以指導和約束,例如:加入以班級為單位的校外團隊建設活動,提高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和能力;列出每學年學生必讀課外書目,并以小組匯報形式進行考核,并計入相應學分;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成立讀書分享會,輪流在班級分享自己感興趣的讀書心得體會,創造良好的氛圍。
[參考文獻]
[1]王新哲.國際經濟與貿易復合型人才培養立體模式的改革與創新[J].人力資源管理,2016(02).
[2]王博.關于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英語課程增加職業技能內容的思考[J].陜西教育:高教版,2013(07).
[3]郭玉芳.淺談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的職業素養[J].才智,2015(14).
[4]李國安.“三位一體”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為例[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02).
[5]周恩德.新常態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對外經貿,2010(10).
作者:向丹 單位: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