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人文學的視角對體育本質進行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作者:趙立軍 韓孝棟 單位:湖南理工學院 江蘇技術師范學院
體育本質及其屬性是體育理論研究中的基本問題,也是我國教育界、體育界多年來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圍繞體育本質、體育術語等問題的大討論,到本世紀“以人為本”和“健康第一”的提出,體育界對體育本質及其內涵的討論未曾停止過,對于這個問題的再思考,將對我們進一步認識和把握體育目的,確立培養跨世紀人才目標展開的教育活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1正本清源———概念、本質、屬性及其他
體育的本質是對體育這一事物是什么的解釋。體育的本質屬性是指體育所具有的必不可少的特征(即種差)。對體育本質的不同認識必然導致各種不同的體育觀。由于認識上的差異,人們對同一事物采用不同的概念或者對同一概念的不同理解,必然會造成概念運用上的混亂,這給我們的工作帶來諸多不便。應該說,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我國開展的對體育概念的大討論,對促進體育科學的進步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打破了長期以來體育科學研究的沉悶局面,把體育推向了社會發展的前臺。糾正了人們長期以來對運動就是體育的僵化認識,引起廣大體育工作者對體育本質的深思。但國內外學者對體育本質的表述仍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具有代表性的幾種觀點有:身體教育或體質教育的“體質觀”;增強體質,提高運動技術水平的“雙質觀”;體育就是運動的“多質觀”;還有近幾年提出的育人的“教育觀”等等。雖然各種觀點具有許多可取之處,但有的觀點則存在著明顯的錯誤和偏頗之處,因此,很有必要澄清人們對體育本質及其概念體系的模糊認識。
“體育”一詞代表體育活動的全部內容已在理論界得到基本一致的認可。即對其表述可為兩層含義:一是指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結合日光、空氣、水等自然因素和衛生措施,達到增強體能、增進健康、豐富社會文化娛樂生活為目的的一種社會活動。二是指在學校教育環境中,指導學生學習和掌握體育的基本知識與技能,使他們形成體育鍛煉意識,提高體育活動能力,增進健康的教育活動。
體育的本質是促進人的自然屬性發展。體育利用人的自身的肉體器官所進行的運動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因而競技體育不符合人類個體對象性活動的本質特點。體育活動是促進人類個體生理、心理活動發展的主要活動。研究體育的本質是包括對構成體育活動過程要素的各種變化和相互關系,以及體育活動過程要素與人類個體身體因素變化的相關性的研究。也就是說人類個體應該根據自身生理心理變化的規律去主動選擇體育活動,以更好地適應自身發展需求,而不是盲目地去適應各種運動,把自身身體作為手段。人類只是借助于體育的內容和手段,使個體自身發生符合體育目的的變化,體育活動過程消失在人的身體發展之中,體育的對象被加工,從而改變了自身狀態。而根據體育的目標需要所選擇的體育活動的基本形式、內容,包括用來鍛煉身體增強體育的知識、技能和方法,則是由體育的特殊作用所決定,是其它方面活動所不可替代的。實際上可以說,體育概念、體育本質及其屬性應是同屬一個理論范疇,其相互關系為體育概念是體育本質的集中表現,對體育本質的把握,必須通過給體育范疇確定概念來體現。由于體育是一個復雜的現象,人們只是以各自不同的角度去研究體育的本質,必然會得到不同的結論。
2人的自然屬性———人身心發展的前提條件
人類個體最初只是一個“可能”的人,僅以生物實體而存在,缺乏社會人所應具有的主體意識,人體發展的快慢和發展水平主要受生理規律的支配和制約,這時個體的發展,是一個自然發展的過程。個體是人類生存的重要形式,具有決定著人類作為一種物質的地位,也就是說人類的規定性是從個體上確定的,個體表征著人類的本質。人類的發展歸根結底是落實到個體的發展上,人的發展才是社會發展的實質。雖然社會性是人的本質的主要方面,但人的自然性則是人的身心發展的前提條件。人的自然屬性的內容包括人的自然個性的發育與成熟,體腦結構及其生理和心理機能以及身體素質和人的基本活動能力等方面。這些內容正是構成人類體質的內容,是整個人類任何個體都需要發展的內容。人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同時又不能不受自然界的制約。因此,人類活動與自然界有著許多作用與反作用的密切聯系。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人的行為與自然的協調,道德理性與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思想家對于主客體之間、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之間關系的辯證思考。在中國哲學中,注意的是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聯與統一,強調事物彼此的共性。然而,從先秦就有的長生思想,以及幾千年的氣功養生長生實踐,卻證明中國人已經向自然和自然規定的人的生命極限挑戰了。體育的主要作用是促進人的自然屬性的發展,即促進人的自然個體的生長發育與成熟,提高人的生理功能水平,促進人大腦結構、功能以及心理功能的發展,使人的體能得到全面發展。
3人的社會屬性———體育發展的最終目的
人受自然發展規律的支配,不僅具有自然屬性,而且還具有社會屬性———受社會發展規律的支配,兩者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作為社會主體的人一旦生成,生物發展規律對人的發展來說,愈來愈退居次要地位。當今,人的社會化問題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共同關注的課題,也是一個開放的社會所面對的現實問題。作為生產關系的人的發展是指在個體表現為人的思想、道德、情感、意志、性格的發展。發展生產力表現在個體身上其主要是指發展人的體力和智力。健全的體魄不僅是作為勞動生產力的人的首要條件,而且也是社會知識經濟形態下人的才能獲得多方面發展的基礎。現代社會的發展所需要的個體不是自然狀態下的勞動力,而是掌握一定科學知識和多種技能的“發達的勞動力”,并能借助一定的交流手段———語言文字、文化系統、生產勞動等聯結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人類共同體。現代社會,人的社會化必將“化”得更高。人的社會化屬于人的全面發展問題,它意味著孤立的個人與社會相協調與和諧的過程和程度,這里既包括接受社會規范的過程,也包括個人道德、心理、尊嚴等成熟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人們一般認為隨著年齡的長大已經自然完成了。但其實未必,社會交往和社會開放程度不足,也會限制它的程度。教育是人的社會化的重要途徑。而體育運動以內容豐富,角色多變,在心理健康、拓展人際交往的空間、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互幫互助、團結友愛、培養自立精神、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等方面,起到了提高人的社會適應能力,加速人社會化進程的積極作用。社會是由無數現實的人所組成的具體存在,作為人類共同體的社會、各種活動當然應該是以人類個體為目的,把人當作人,而不是當成工具看的系統。可見,體育應該是一種以人為核心要素,以人體發展為目標,以人作為活動主體的系統。
4以人為本———體育本質的回歸
人是一種對象性存在物,只有通過對象性勞動,使自然向著有利于其生存和發展的方向運動,才能確立其存在本質,離開自然這個對象,人不僅不能實現其本質,就是其生命也無法維持。但組成社會的個體決不是脫離特定社會關系的生物學意義上抽象的人,而是處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并由此而規定了其本質的人。那么,體育與人、體育與社會究竟是什么關系呢?體育對個體的成長發展是一種手段,而個體身體的成長和發展對體育來說則是目的,對社會的發展進步來說,它只有同教育相結合而成為手段,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對體育來說同樣是一種目的。
體育的本質與人的本質是密切相關的。只有通過探討人的本質,即揭示體育活動主體的人的本質,認清和說明體育活動中人的主體性地位和作用,才能真正挖掘出體育對人的本質的生成、展現和完善,以及豐富和發展人的本質的重要作用。只有充分認識人的本質,發掘出體育對人的價值和作用,才能真正認識體育的本質。體育是人類針對自身所創造出的一種身體運動文化。任何對于體育的研究,如果不考慮人類體質和健康的終極效果,都難免陷入誤區。因為體質和健康也是人類自身發展的需要。但是,用一般的表淺眼光,容易誤認為體育只與生物學科有關,這樣的理解是對體育中人文精神的忽視。
中國傳統文化歷來忽視人文體育觀,生物體育觀長期占統治地位。新世紀的體育呼喚人文精神,要求人類必須學會關心人,以人為本。體育作為培訓知識型勞動力的手段,轉化成為自身健康服務,這勢必帶來體育觀念的根本性變化,其重要標志是體育人文精神的復歸。因此,把體育的本質定位在培養人身心素質,以達到理想發展模式,即身心俱健的理想模式的活動,其實質是人類遵循適應與變化的自然規律,以自身動作為基本手段,通過活動中主體與客體之間能動而現實地雙向對象化(體育屬于人類社會實踐活動)過程,增強體質,促進和保持、維護人身心全面健康發展,以達到個體身體理想發展模式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