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人文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協同育人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人文教育與思政教育具有內在的一致性,發揮人文教育對思政教育的協同作用具有重要意義。文章分析了當前高職院校人文教育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的障礙,提出要加強學校層面思政教育的頂層設計,要提升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要科學設計人文課程體系營造好的人文氛圍。
關鍵詞:人文教育;思政教育;協同育人
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由于其主流意識形態特點,已形成統一的、完備的體系,而人文素質課則是因校而異,百花齊放。長期以來,出現了教條地把思想政治理論課和人文素質課分為相對獨立、互不相干的育人體系的“兩張皮”現象。2016年12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1],思政教育不僅是思政類課程的任務,要求:“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學習貫徹重要講話精神,落實“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的要求,促進人文教育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推動人文教育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是新時期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
一、人文教育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的重要意義
人文教育指的是促進大學生健康健全人格的塑造、人生境界的提升以及大學生與社會價值的認同,人文教育的核心是培養人文精神[2],對大學生進行人性教育。人文教育可以提升大學生的以知識、能力、情感和意志品質等為主要內容的人文素質。高職的思政教育重點是愛國主義教育,核心是理想信念教育,基礎是思想道德建設,目標是全面提高在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使其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設者。人文教育與思政教育具有內在的一致性,發揮人文教育對思政教育的協同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一)人文教育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有利于點燃大學生心中的“中國夢”
提出的中國夢,喚醒了全國人民的夢想。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我們每個人都肩負起自己的使命。當代大學生,作為時代的嬌子,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更要把這個偉大的夢想放在自己的心中。幫助大學生樹立遠大的夢想,樹立為民族和國家貢獻自己才智的志向,這是高職思政工作的重要目的。而人文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充分感受到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曾一度引領世界的文明進程,借助各種形式的人文教育,使大學生從內心深處萌生出對中華民族的自豪感,進而擁有更多的文化自信,協同思政教育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大學生擁有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從而更加熱愛我們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點燃心中的中國夢,萌生出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報效社會和國家的強烈愿望。
(二)人文教育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有利于“立德樹人”
強調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來抓,這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任務。要培養大學生良好的道德修養、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健全獨立的人格,以期他們能夠主動肩負起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重任。人文教育和思政教育都是關于如何做人的教育。高職思想政治教育以培養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為目標,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強化民族精神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加強學生的基本道德規范的培養。而人文素質教育涵蓋面廣泛,包括了文學、哲學、政治、歷史、宗教和藝術等,其目的在于培養人文精神,在于引導健康向善的人性。從這個意義上講,人文教育與思政教育目標一致,教育內容交叉融合。思政教育的內容不僅涉及到人文教育內容的諸多方面,而且是人文教育內容中的精華、經典部分。人文教育協同思政教育,通過文化的潛移默化的熏陶,不斷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進而內化為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人文教育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當今高職院校培養學生的重要目標,據科學測算,人們對自己潛能的開發只達到10%左右,還有90%沒有得到發揮[3]。人文教育協同思政教育,發揮著別的學科所不能企及的作用。如,在上思政課時,教師可以引用人文方面的例子,啟發學生的心智,最后再回歸到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教學內容上來。如哥白尼打破傳統的占統治地位的“地心說”的束縛提出了“日心說”,牛頓從蘋果下落的常規現象中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自然科學需要創新,馬克思主義也需要不斷創新地加以繼承,不盲目學習俄國的以大城市為中心的革命戰略,結合中國國情提出了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為中國革命打開了全新的局面。通過講解人文知識中創新思維的案例,讓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在不知不覺中漸漸增強。
二、當前人文教育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的障礙
近年來,雖然部分高職院校已逐步認識到人文教育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的重要意義,但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長期存在的自成一體的“孤島”困境,人文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兩張皮”現象未能根本改變,二者協同效應未能充分發揮,思政教育的效果也有待進一步提高。
(一)缺乏協同育人的頂層設計
由于高職院校強調應用性為中心的人才培養特點,長期存在著重理輕文、重技術技能及實用類知識的傳授,輕人文綜合素質培養的現象。不僅對思政課的重視程度略有欠缺,人文素質課程毫無疑問更是放在無足輕重的地位,學校缺乏二者協同發展的頂層設計。有的學校僅有思政教育的方案,沒有考慮到人文教育的發展,或者人文教育僅限于幾次零散的活動,缺少二者協同的體制機制,人文教育似乎可有可無,思政教育還沒完全做到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貫徹,對人文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協同發展統籌不足。
(二)教師的人文素養有待進一步提高
要實現高職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需要人人都關心思政教育,人人都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素養,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高職所有的教職員工都能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學生不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向好向善發展。但目前高校教師的人文素養還有一定的欠缺,部分高職院校的思政課的教師人文素養狀況尤甚。思政教育的涉及面很廣,只有具有歷史的、哲學的、文學的和藝術的深厚底蘊,才能在思政課堂上旁征博引,雄辯地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我國的社會主義實踐方面的成果滲透到大學生的心田,相反,離開了人文教育的協同,只單純談理論,空洞的說教往往讓學生昏昏欲睡。
(三)對學生的人文關懷不夠
雖然近年來高職院校對學生的成長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但總的說來對學生的人文關懷還是遠遠不夠的。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究其主要原因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學生的差異性關注不夠。這主要緣于近年來高職擴招帶來的師資和管理人員的不足。學生大班上課,教師無法了解每個學生,更無法有針對性地輔導學生。教師只教書不育人,不管理學生,管理學生的重擔全部落到輔導員身上,一個輔導員管理幾個班的學生,個別學校的輔導員管理的學生超過200人,輔導員無暇對學生的不同家庭背景和個性加以分析,對學生的學習成績、能力水平和心理需求都難以過多關注。不同性格、不同性別的大學生的不同的需求往往得不到滿足。二是教師在注重自己主導性作用發揮的同時對學生的主體性有所忽視。教師在教學中過多重視自己的權威,對學生進行灌輸式的授課模式,不顧及或較少顧及學生的主體性,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心靈較少被觸及。這種對學生人文關懷的欠缺直接影響到人文教育對思政教育協同效果的發揮。
三、人文教育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的路徑探索
發揮人文教育對思政教育的協同作用,一些高職院校已經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尋找路徑:
(一)加強頂層設計,建立思政教育協同育人的機制
高職院校要從學校層面做好思政協同育人的頂層設計,要協調包括人文教育在內的大思政體系各個構成要素,將其融合為共同為大學生思政教育服務的體系。一是建立學校各個部門的協同關系。要以提高認識為先導,加強政策層面的支持與引導,整合挖掘大德育資源,構建全校“互融互補”的“大德育”平臺。學校要建立完善由黨委直接領導的,黨政工團齊抓共管,各部門相互配合、協調、支持的協同育人機制,通過融合互助,形成一個全員育人的大思政教學服務系統,有力提升大思政課程教育教學活動。二是建立思政教育團隊與人文通識課程教學團隊、專業課程教學團隊協同育人關系。一支教師隊伍是孤獨無力的,當所有的教師都結伴而行,走在“大思政大德育”的康莊大道上,形成“課程門門有德育,教師人人講思政”的氛圍,才能真正實現全員全過程和全方位育人。三是建立校內外協同育人關系。學校要積極整合教育資源,創設校政企社多方聯動的開放的育人機制,將社會實踐環節作為德育融合的重要陣地,通過參與政府和行業企業的系列活動,在提高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促進學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提升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
發揮人文教育對思政教育的協同作用,要從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來入手。從教師的主導作用來說,教師的鮮明正確的政治立場、敬業精神、嚴謹的治學態度、良好的心理素質,寬廣的知識視野、深刻的邏輯思維、良好的表達能力等,無一不對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有著不可忽視的潛移默化的影響[4]。高職思政課教師要能結合豐富的人文知識來闡述馬克思主義,將思想道德教育融入人文知識,使學生在愉悅的學習過程中接受社會主義的價值取向。人文課程教師要提升德育意識和德育能力,強化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理念的引領下,提煉自身課程蘊含的價值范式和文化基因,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機融入人文課程的話語體系。另一方面,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此提升課堂話語的有效性。學生通過分組討論、經驗分享、實地調研、翻轉課堂等多種方式參與學習。在此過程中,老師對學生進行指導,充分尊重學生的價值,認可和信任學生,將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促進大學生認知、情感和行為認同,進而實現學校思政教育的目標。
(三)科學設計人文課程體系,營造良好的人文氛圍
增強人文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協同作用,必須科學設計人文素質課程體系。各高職院校需根植自身獨特的辦學定位、辦學優勢,整合社會資源,統籌規劃,拓展人文教育的思政內涵,科學設計人文教育體系。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彰顯特色,優化人文課程體系。如,南寧職業技術學院致力于建設以思政課程為核心,人文素質課程為特色,心理素質課程為保障的一體化大人文課程體系,逐步形成以“互聯網+”為導向的網絡與面授雙軌并行的線上線下交互式的課程運行機制。既發揮思政課的“領舞”作用,又使得思政教育更接地氣,更具活力。二是傳承文化,培育人文教育品牌。如,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的“人文素質大講堂”發揮了很好的德育功能,學院將大講堂作為學生思想政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5]。南寧職業技術學院不斷創新課程實踐教學路徑,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優秀民族文化為宗旨,積極培育“多彩廣西”人文周、“新年音樂會”、東盟文化展、非遺學坊等多個人文實踐教學品牌,立足區域特色文化,強化文化服務功能,傳承民族文化經典。通過活動的熏陶,學生在收獲更多的自信的同時更加熱愛自己的民族和祖國的燦爛文化,人文教育與思政教育“共舞共振”的協同效應就自然達到了。
參考文獻:
[1]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Z].2016.
作者:唐淑欣 單位:南寧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