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人事管理機制研究與改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政校企合作辦學的模式下,人事管理呈現出不同特點,合作辦學的功能定位、管理模式都是影響人事管理的重要因素。本文以中山職院產業學院為例,分析研究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途徑,以求改革傳統模式,加快產教進一步融合,以期對我國職業教育在政校企合作辦學的實踐中有借鑒作用。
關鍵詞:政校企;產業學院;人事管理
近年來國家大力支持職業教育發展,產業集群的出現為高職教育發展既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遇,也迎來了挑戰。高職教育必須轉變觀念,主動適應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的需求,積極打造戰略合作聯盟,完善職業教育系統[1],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智力保障和技術支撐,才能立于不敗之地。許多高職院校抓住機遇,利用地緣優勢、產業集聚優勢,紛紛開展和企業、行業的深度合作,并得到政府的鼎力支持,收到了良好的成效,但快速發展也帶來了一些如人事管理機制等問題,造成了發展制約,下面以中山職業技術學院(簡稱中山職院)產業學院為例進行分析研究。
一、產業學院概況和面臨的人事問題
中山市經濟發展集群效應明顯,“一鎮一品”,被稱為“專業鎮經濟”。中山職院目前建成南區電梯學院、小欖學院、古鎮燈飾學院、沙溪紡織服裝學院四個產業學院,并與所在鎮(區)簽訂了鎮校合作辦學協議,吸納鎮區政府投資3500萬,形成二元甚至多元投資體制。產業學院的投資體制具有政府主導性、投資結構的多樣性和投資結構的動態性三個特點[1]。各產業學院因功能定位不同、管理架構不同、企業行業參與度不同,給人事管理帶來了很大挑戰。總體表現有:一是管理體系龐大,影響管理效率,寬跨度、長鏈條的管理模式導致管理效率下降的問題表現突出,人力資源管理也更具復雜性和艱巨性;二是功能定位與人員配置存在矛盾,產業學院專業性較強、學生人數少、校園面積小,但各類人員配備卻要求齊全,增加了行政和后勤人員的需求量,人力資源使用率低;三是師資隊伍結構與學生全面發展要求存在差距,教師往返本部和產業學院之間的時間成本增大,對學生的輔導和交流時間相對減少;四是校園人文氣息薄弱,增加人事管理難度,產業學院建在產業園區,工業氛圍濃,人文氣息弱,文化活動難以開展,師生認同感和歸屬感建立難度大。
二、國外多校區人事管理模式啟示
美國的多校區的大學系統發展出了“自我擴展型”、“多校園院校系統”、“事業部型管理”、“一校多制型”等管理模式,例如加州大學是“事業部型管理”的典型代表,康乃爾大學是“一校多制型”的典型代表[2],多校區大學實行“集中決策、分權管理”的管理方式,既保證了重大決策的集中統一,又有利地調動了下屬校區的積極性[3]。日本形成了“以學科割據為特色、地理位置相對較近”的日本多校區大學,東京大學實行的是“分職型”管理模式[4]。
三、產業學院人事管理存在問題的解決途徑
產業學院追求的是背靠行業集群、企業集群,是一種深度產教融合的辦學模式。所以改革傳統單一的人事管理機制,建立頂層規劃、靈活開放的新人事管理機制勢在必行。(一)根據產業學院發展定位和特點,確定人力資源規劃的原則。產業學院定位面向人才培養、科研咨詢、社會培訓等功能的產業服務集合體,人力資源管理應根據其地域、產業、專業的特點及發展定位,堅持統一性與靈活性相結合、規范性與效益性相結合的原則。(二)根據管理的組織架構,推行“一校多制型”條塊式管理。國內外多校區管理模式可分為“事業部型”的集權式、“分職型”的分權式和條塊式管理等。對產業學院本著統一性和靈活性的原則,可設計“多制型”的人事管理模式,實行條塊管理。(三)根據崗位性質,實施人員分類管理。(四)根據辦學要求,建立業績為導向的績效評價體系產業學院的建設相當于一次新的創業,必須極大的發揮出教職工的工作激情和創造性,必須根據產業學院的發展方向確立績效評價體系,以此凝聚教職工力量統一到學院發展方向,并作為薪酬發放的基礎和制定員工培訓內容的基礎。(五)根據個性化發展要求,構建能力培養體系。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加強教職工的綜合能力建設。[8]可根據產業學院面臨困難和發展需求,采取定制培訓,有針對性地提高管理人員、專兼職教師的業務水平,通過培訓培養打造高效團隊。(六)加快培育校園文化的精神內涵。校園文化有著正面導向、凝聚激勵、約束規范的作用,影響著學院職能的發揮。產業學院要在建設中凝練出自己特色的校園文化,也可以和產業園區的企業文化融合,融入到校園景觀、日常管理和制度建設中去,進一步促進教職工的認同感、歸屬感。(七)建設人力資源的信息化管理網絡。信息化系統有效促進了加州大學對9個校區的實時全面的管理。互聯網+、大數據、云平臺等技術的普及,極大地提高了人事管理的效率、深度和廣度,產業學院應適時納入智慧化校園管理平臺,形成快速反應機制[5]。我們分析了產業學院建設中出現的人事管理問題,結合國外多校區管理的經驗,提出了人力資源規劃原則、人員分類管理、建立績效管理體系等改革辦法,希望有助于解決政校企合作辦學中人事管理實踐相關問題,為職業教育的產教進一步融合起到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易雪玲,鄧志高.探索“專業鎮產業學院”高職教育發展新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2014(15、16):59-61
[2]沈紅,陳運超,廖湘陽,羅云.多校區大學管理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1(6):63-71
[3]鄭勇,胡娜.國外典型多校區大學形成研究[J]教育視野,2009(1):110-111
[4]周玲.中外多校區辦學的案例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1(2):61-64
[5]殷姿,邱學青,李文芳.多校區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J]中國高校師資研究,2007(2):10
作者:藍煒兒 劉佳雯 藍伴儒 單位:中山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