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階段人力資源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的重要支撐在黨的十六大確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的基礎上,十八大首次提出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新要求,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完成五位一體的戰略系統工程,歸根結底還是取決于人力資源的支撐。人力資源發展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能否如期完成全面小康社會建成任務。為此,黨的十八大著眼于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基于準確判斷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內涵和條件的變化基礎上,作出了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加快確立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布局,推動我國由人才大國邁向人才強國的重大部署,對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人才工作提出明確要求。著力推進人力資源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源源不斷的人力保證和智力支持,是中國富民強國大戰略的重要基礎,也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重要任務,應當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支撐。
二、當前構建人力資源支撐面臨的挑戰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文化教育事業的不斷推進,我國人力資源的發展有了顯著進步。但是,總體上看,目前我國的人力資源建設與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要求還不能完全適應,人力資源的發展還面臨著嚴峻挑戰。首先,人力資源的發展與龐大的人口和就業壓力相伴。人是生產力最活躍的因素,在一定條件下,人口數量的增加,可以促進生產力發展,但這并不意味著人口越多越能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過多的人口必然帶來教育、就業、交通、醫療等一系列社會壓力。我國是人口大國,到2013年年末全國大陸總人口為13607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668萬人。由于人口基數過大,再加上單獨生二胎政策全面放開,未來若干年內我國人口凈增人數不可避免地有一定幅度的進一步增加。龐大的人口所造成的諸如住房、教育、就業等各種社會壓力將長期存在。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每季度公布的有關數據顯示,中國城鎮登記失業率自2002年起一直維持在4.0-4.3%水平,2014年上半年期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8%。如果從國際上比較通用的調查失業率看,我國失業率更高。國務院總理于2013年9月9日在英國《金融時報》發表署名文章《中國將給世界傳遞持續發展的訊息》就指出,2013年上半年中國調查失業率為5%。其次,人力資源的結構與分布不夠理想。在我國潛在人力資源中,男女性別結構比例失衡與年齡結構呈現老齡化特征并存。2013年年末,我國男性人口69728萬人,女性人口66344萬人,男女總人口性別比約為1.05:1;65歲及以上人口13199萬人,比2012年年末增加485萬人,占總人口的9.7%,根據聯合國的統計標準,我國早已進入老齡化社會階段。此外,人力資源分布的地區差異也非常大,且產業分布格局不合理。從地區差異角度看,西北、西南等不發達地區,人口密度明顯低于中東部發達地區。在人力資源產業分布格局方面,據2013年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3年末全國就業人員76977萬人中,第一、二、三產業就業人員分別占比31.4%、30.1%和38.5%,盡管相比較于過去有較大的改進,但與經濟發展水平大體相當的發展中國家相比,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比例仍然偏高,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例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第三,人力資源素質與經濟社會發展不相匹配。當前,中國總體經濟實力排名在世界前兩位,但是,人力資源的平均素質狀況尚不能與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實力和地位相匹配。縱向自比,我國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有大幅度提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我國15歲及以上人口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已達9.05年,比2000年的7.85年提高了1.20年。但橫向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較大差距。2010年美國25歲及以上人口的人均受教育年限為12.4年,日本為11.6年,分別比我國高3.8年和3年。這種差距意味著我國總體受教育水平仍落后于發達國家,教育發展的任務仍十分艱巨。事實上,中國人力資源的平均素質,不僅遠落后于發達國家,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落后于很多發展中國家。調查分析顯示,在OECD國家和“金磚四國”中,2005年中國的基礎實力指數、研發實力指數和科技效能指數的分值分別為0.002、0.025和0.053,分別排名第17、10和7位,三個分類指標中,中國人才基礎實力國際競爭力相對較低,反映出當前中國就業人口科學文化素質較低。中國人才資源的平均素質,不僅遠落后于發達國家,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落后于很多發展中國家。最后,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人力資源發展機制尚不健全的同時,還面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日益激烈的人力資源國際競爭壓力。改革開放以來,為了促進人力資源發展,各級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爭取實現“人盡其才”的改革措施,但是由于相當一部分單位內部管理機制仍處于從傳統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時期,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不盡人意之處;受國家及單位財力的限制,還存在暫時滿足不了人才資源發展需要的現象;我國科技發展水平較低,對某些高技術、高投入科技項目的需求還有限,不利于該領域人才有效發揮作用;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相關的法律、制度不完善,制約了人力資源的合理流動。這些問題集中表現為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人力資源發展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致使在許多單位、部門還存在現有人力資源開發利用不足的問題。與此同時,當今世界的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快發展,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國際競爭日趨激烈。這種競爭,說到底是人力資源能力的競爭,是人力資源數量和質量的競爭,也是人力資源發展機制的竟爭。世界各國正在紛紛采取措施,加大培養、吸引人才和開發人力資源的力度,增強核心競爭能力。世界各國不僅重視本國人才,而且還通過各種手段引進人才。西方發達國家還利用自己的優勢加強了世界范圍的人才爭奪,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優秀人才的爭奪,簡直到了白熱化程度。近年來,在中國人力資源市場,各類人才成為發達國家爭奪人才的重點,各種人力資源公司在中國迅速發展起來,展開人才大戰。
三、推進人力資源支撐的策略思考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積極推動我國進入人才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的行列,需要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基礎上進行積極探索,從理念和實踐層面上采取積極應對之策。首先,確立科學的人力資源戰略理念。在傳統的自然經濟、典型的農業經濟社會里,由于人們的勞動生產率很低,生產力水平低下,物質資源在社會生活中作用突出,很大程度上掩蓋了人力資源的重要性。工業革命之后,科技飛速進步,金融資源快速積累,科技和金融作為推動工業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不同程度上模糊了人力資源的決定性價值。當前的知識和信息經濟時代,人力資源作為一切資源的創造者和經濟社會發展主導者的角色徹底突顯,人力資源成為最現實、最具有活力的第一資源的條件已經成熟。我們需要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理念,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推動人才優先發展,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發展國內國際兩種人才資源,加快建設人才強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其次,有效掌控人口數量和調節人口結構的同時優先發展教育。長期不懈地有效掌控人口增長是解決中國其他經濟社會問題的基本條件。要加強對人口現狀的研究分析,通過多方案預測對人口發展趨勢做出明確分析,在適當控制生育和防止人口過度老齡化通盤考慮基礎上,制定一個適度人口增長、提高人口質量、優化人口年齡結構的綜合方案。在當前中國人口數量已是既定事實的情況下,有效提升人力資源的質量,必須發揮教育在人力資源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人力資源發展的最主要內容和基礎性途徑就是教育投資。對于我國來說,只有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才能盡快地把沉重的人口負擔轉變為巨大的人力資源優勢。中國推出了“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就是要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人力資源。為此,我們要堅持教育創新,深化教育改革,優化教育結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質量和管理水平,造就高素質人才。第三,積極推進人力資源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構建良性可持續的人力資源發展環境。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和完善各項制度,改進完善人力資源管理體制和管理方式,創新人力資源工作機制,特別是創新人力資源培養開發機制、評價發現機制、選拔任用機制、流動配置機制、激勵保障機制,加快形成激發各類人力資源創新創造活力的人力資源制度優勢。嚴格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和人力資源發展規律,積極構建涵蓋人才引進、培養、使用、評價、激勵的政策體系,大力營造優質人力資源大量涌現、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努力形成重才敬才、識才用才、引才聚才和優才留才等多層面環境,開創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生動局面。
作者:吳鋒 單位:上海海關學院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