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人工智能下軟件工程雙創人才培養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軟件工程是計算機類的專業,在當下人工智能的廣泛運用背景下,軟件工程的人才培養模式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軟件工程是推動人工智能發展的核心專業之一,教育部對工程科技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軟件工程專業需要培養更具創新創業能力的人才,如此才能進一步推動我國人工智能的發展。
(一)雙創教育的意識薄弱,對雙創人才培養定位不準確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意識依然處于初級階段,主要是國內傳統的教育觀念將教學重心放在理論知識層面,雖然在當下實踐教學已經慢慢和理論知識的課程教學有所結合,但是創新創業的教育理念畢竟起步較晚。許多高校雖然有意識地培養雙創人才,但是并不清楚雙創到底要以什么樣的目標或標準培養人才,也不清楚培養人才的過程以及用什么樣的標準來衡量學生是否是“人才”,導致高校雖有培養之心,但是并沒有落到實處。同時,學生學習的課程繁多,時間較緊,許多高校也認為理論知識的學習和雙創教育很難在時間上進行分配和結合,從而導致雙創教育并沒有做到位。另外,軟件專業要學習的內容比較多,高校如果對軟件專業學生的培養方向定位不準確,就無法抓住對專業人才培養的要點。目前來說,有部分高校的人才培養計劃與軟件工程課程并沒有經過高校的教師以及行業內的專家一同商定,培養計劃中學分的設置顯得不太合理。因為軟件工程的課程較多,因而每科的學分就比較少,學生并不能對一門課程有深入的認識,通常對一門課程初步了解之后,這門課程也就結課了。導致學生會產生明明學了很多知識,但是感覺又沒有學到什么,對許多知識更多是一知半解,這樣的培養計劃所培養出的學生與所謂的人才相差甚遠。由于對人才的培養定位不夠準確,導致學生無法在某一課程上有比較突出的技能,從而缺乏核心能力,導致學生缺失雙創的能力和動力。
(二)教學模式有待改進
一些高校依然還在采取“灌輸式”的教學模式。誠然理論知識很重要,但是理論知識的課程并不代表學生就需要坐在教室里被動接受教師的灌輸,學生在灌輸式教育下不會動腦思考,雙創人才的基本素質需要動腦思考能力,在灌輸式教育下,是不可能培養出雙創人才的。雖然有些高校已經逐步采取措施在學生的課程培養計劃中加入對雙創能力的培養,但是這種教學模式存在較大的局限性,教學效果難以令人滿意,加上沒有跟傳統課程有所關聯,因此很難讓學生將理論和實踐操作相互結合,難以助力于提升學生的雙創能力。
(三)實踐教學不充分
當前的高校教育教學活動中,通常會設置實踐教學,但是實踐教學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加深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在理論知識熟悉的基礎上運用到實際的操作中,這種實踐教學的限定性較大,學生都是按照課堂要求展開實踐操作,并不能培養學生自身的創新創業能力,從而導致學生無法提升雙創能力,也不符合人工智能背景下軟件工程專業雙創人才培養的核心理念。大四時期學生雖然有一定的實習機會,但是時間較短,目標也不明確,無法達成學生雙創能力的培養。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軟件工程專業雙創人才培養策略
(一)明確培養目標
明確目標是培養的基礎,沒有明確的培養目標,就不可能培養雙創人才。高校應當根據軟件工程專業的要求設置人才培養目標,并對畢業條件作一定的要求。高校要確保人才培養目標、培養過程、畢業要求形成明確的關系,保證過程是對目標的實踐,過程最終要達到畢業的要求,要求培養出的人才能夠具有比較突出的創新創業能力和創新精神,能夠有一定的科研水平和實踐能力,能夠適應軟件工程相關的工作崗位,尤其是人工智能背景下,對AI技術崗位的勝任。畢業時要求畢業生能夠熟練掌握軟件工程的理論知識,能夠通過所學知識分析現實工作問題,能夠擁有較強的雙創能力。
(二)改進教學模式
高校需要改進自身的教學模式,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并沒有把雙創能力的培養真正落到實處。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可以采用OBE教學模式,更好地通過教學輸出學習結果。這種教學模式主要是以學生為主,以產出為導向,以學生的素質和學習潛能為教學成果,能夠讓高校不斷提高其教學質量。高校教師首先要站在人才培養計劃和畢業要求之下,圍繞計劃和畢業要求進行人才培養方案、專業教學活動的相關設計,并要對所投入的資源有所預估,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雙創能力的培養,形成合理有效的評價機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明確學生能力的培養需要由學生自主啟發、自行獲得為主,因此應當更多地把課堂留給學生,讓學生能夠在專業課程上充分發揮能動性,成為專業課的主人,教師更多扮演一個引導角色,在適當的時機對學生進行點撥,有助于學生思考能力的培養。同時,高校可以對課程設置重新編排,增加教學實踐的課程以及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通過實踐操作和自由學習,讓學生能夠擁有更充足的時間針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深入研究和動手操作,從而提高其雙創能力。
(三)優化課程體系,完善實踐環節
人工智能背景下,要想更好地培養雙創人才,高校需要將原有的課程體系進一步優化,將課程內容重新調整、設置,形成更符合培養雙創人才的課程體系,讓學生結合理論和實踐,并在課程中融入創新創業理念,讓學生能夠在全新的課程體系中,潛移默化地將理論、實踐操作、創新創業理念不斷結合,從而為學生未來創新創業發展打下良好基礎。同時,許多學生之所以缺乏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主要是因為實踐機會比較少,以及距離真實的軟件工程工作比較遠,還是以理論知識和學校教師限定的實踐操作為主。對此,高校需要構建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因此,高校可以加強與企業、互聯網行業的深度交流和合作,尤其是在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可以有選擇性地加強與AI行業相關的企業進行合作,可以邀請軟件工程行業的專家、人工智能的相關從業者到校進行合作和交流,為學生提供實踐和交流的機會,打造出一個多渠道、多平臺的實踐體系。通過校內結合實習的方式,增加實踐活動環節,豐富實踐內容,讓軟件工程專業的學生能夠通過校內外的聯合實習,形成更扎實的創新創業能力,讓學生在校外實習的過程中,通過實習基地、企業的實習,培養自己的創新創業思維,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三、結語
人工智能的時代正在不斷推進,軟件工程專業將在人工智能時代扮演重要角色。因此,高校要立足于人工智能背景下,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專業核心素養,讓軟件工程學子能夠順應時代背景的發展,提高雙創能力,推動人工智能的進一步發展。
作者:于曉婷 呂志峰 潘魏 單位:哈爾濱華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