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人工智能發展的就業機遇和挑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人工智能是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一門新興科學技術。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取得了飛速發展,在很多領域都得到了廣泛應用,深刻改變了經濟社會的發展方式。同時,人工智能的應用也影響到人的出生、死亡、遷移、勞動就業、婚姻家庭、教育、社會保障、管理與監測等很多方面,而在勞動就業領域,影響尤為突出。一方面,我國人口經濟特征客觀上加速了人工智能的發展,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給勞動就業帶來了復雜多樣的深遠影響,既有有利影響,又有巨大挑戰。深入分析人工智能發展的人口經濟背景,總結人工智能給勞動就業帶來的有利影響和重要挑戰,對于發展我國人工智能技術和促進勞動就業都有重要意義。
一、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人口經濟背景
首先,我國經濟正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經濟結構轉型推動了勞動就業轉型。人工智能屬于技術應用產業,可以帶動大批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有助于加快促進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大力發展人工智能將會加快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轉變。其次,我國勞動年齡人口進入了下行通道。從2012年到2018年,我國16~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平均每年下降約620萬。未來我國勞動年齡人口還將下降。勞動年齡人口的下降直接導致勞動密集型產業面臨人力緊缺,由此導致很多企業采用人工智能機器人來彌補勞動力的不足。第三,我國勞動參與率也呈現下降趨勢。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1年到2017年,我國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的勞動參與率分別是85.8%、86.1%、87.1%、87.0%、87.1%、86.9%和87.1%,當前的勞動參與率基本在87%左右,預計未來的勞動參與率還會持續下降。勞動參與率的下降,勞動年齡人口的減少,客觀上推動了人工智能技術在勞動就業領域的應用。
二、人工智能對勞動就業的積極影響
人工智能技術通過機器人和智能系統模擬人的四肢和大腦來參與勞動就業,極大地拓展了人的勞動能力,使人從體力和腦力中解放出來,進一步促進了人的全面發展。因此,人工智能對勞動就業的影響總體上是有利的,主要表現在:首先,人工智能促進勞動力市場供需平衡。目前我國處于勞動力需求和供給“雙下降”時期。經濟增速下降,資本、技術對勞動的替代,經濟發展動能轉換的政策引導等都降低了勞動力需求。因此,發展人工智能技術有助于在勞動力需求和供給“雙下降”中確保勞動力供需平衡,減少就業總量壓力。其次,人工智能有助于加強勞動保護。人工智能機器人可以在高空作業、高風險職業、極端工作環境中替代人類,大大降低勞動者的傷殘、患病風險,緩解職業病危害。國際勞工組織的研究報告顯示,職業安全和健康問題導致的經濟損失占全球GDP的4%,全球每天約有6500人死于職業病,另有約1000人死于工作造成的意外事故;全球每年還有超過3.7億人因工作相關的意外受傷或生病,因此,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能有效減少職業風險。第三,人工智能帶來的資源聚合與生產重組能有效地提高勞動生產率。國際勞工組織的數據顯示,全球大約36%的勞動人口工作時間過長,即每周工作超過48個小時。目前“996”現象在我國某些行業盛行,“007”也開始出現苗頭,這不利于勞動者的全面發展。研究表明,機器換人造成的不是失業,而是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至少縮短20%。由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在勞動時間縮短的情況下,勞動收入可持續增加。第四,人工智能有利于促進勞動者的自由發展。人工智能減輕了勞動強度,縮短勞動時間,解放了勞動者的大腦和體力,勞動者因此有更多的休閑娛樂以及消費時間,從而積攢勞動潛能,從事有更高價值的勞動。
三、人工智能給勞動就業帶來的挑戰
各方預測普遍認為,在不久的將來,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將有突破性進展,給勞動就業帶來巨大挑戰,需要重點關注以下問題。一是人工智能加劇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矛盾。人工智能應用可能產生就業的替代效應,進而加劇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矛盾,導致勞動力市場“招工難,就業難”局面并存。同時,人工智能將對勞動者的技能提出更高的需求,未來大量工作需要人機協作,要求勞動者具有高度的專業性、協作性,技術技能型人才需求更加迫切。有關調查數據顯示,我國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過500萬,成為制約人工智能發展的瓶頸。我國技術工人占全部就業人員的比重約為20%,高技能人才只占6%,比例較低。與此同時,中低端崗位逐步減少,大齡低技能勞動者轉崗再就業難度將加大。失業、數字鴻溝、收入不平等現象可能會成為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帶來的新的社會問題。二是人工智能發展帶來新就業形態,對目前基于正規就業的勞動統計監測管理帶來巨大挑戰。“互聯網+”經濟形態催生了很多平臺經濟,這些平臺經濟與傳統就業形態有根本區別,大多是靈活就業。而且,網絡上的新型創業活動或非正規就業“多點交叉”,面臨勞動法規監管難等問題。三是人工智能可能引發一系列倫理問題。人工智能模仿人類但又與人類存在明顯不同,對人類的現有倫理將帶來巨大的挑戰,尤其在人機協同的責任邊界、信息安全、隱私保護、算法歧視、生物倫理、生化人(數據生命體)等方面,需要探索建構能夠被廣泛接受的倫理原則。四是人工智能可能深刻影響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人工智能的普遍應用,在解放生產力的同時,也將改變對就業和崗位的傳統定義。不固定時間、地點和雇主的靈活就業將在社會總就業中占據更大的比重,對于社保資金的籌集以及社會保障待遇標準的制定帶來很大的挑戰。
作者:賀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