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高職院校BIM應用人才培養機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BIM技術在國內的廣泛引用,各項標準和制度日趨完善,但當前BIM專業應用技術人才相對緊缺,高職院校作為專業技術人才培訓的重要基地應充分發揮作用,研究當前行業需求和就業導向,從頂層設計、聯合培養、課程體系、實訓基地等方面積極構建bim技術應用人才培養機制。
[關鍵詞]行業需求;高職院校;BIM技術;培養機制
一、BIM專業應用人才行業需求現狀
2016年8月23日,為增強建筑業信息化發展能力,優化建筑業信息化發展環境,加快推動信息技術與建筑業發展深度融合,充分發揮信息化的引領和支撐作用,塑造建筑業新業態,住建部印發《2016-2020年建筑業信息化發展綱要》,從企業信息化(勘察設計類企業、施工類企業、工程總承包類企業)、行業監管與服務信息化、信息化標準等方面對BIM技術的在各單位運用、技術標準的制定、信息化協同工作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和部署。這是繼2015年住建部出臺《關于推進建筑信息模型應用的指導意見》后的對BIM具體運用的深化和拓展。近年來,上海、廣東、湖南、黑龍江、浙江等地出臺系列實施意見對建筑行業的BIM應用提出相關要求和鼓勵性措施。2016年9月,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為推廣BIM,擬定了分階段鼓勵并最終強制使用BIM的推行政策。政策中提到的鼓勵機制包括,建設單位牽頭組織實施BIM技術應用的項目,在設計、施工兩個階段應用BIM技術的,每平方米補貼20元,最高不超過300萬元;在設計、施工、運營階段全部應用BIM技術的,每平方米補貼30元,最高不超過500萬元。這是上海市繼《關于在本市推進建筑信息模型技術應用的指導意見》、《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市建設管理委關于在本市推進建筑信息模型技術應用指導意見的通知》、《關于在本市開展建筑信息模型技術應用試點工作的通知》后對BIM技術推廣運用的重大進展,為實現BIM技術與綠色建筑、建筑產業化的深度融合,實現建筑業向信息化和工業化轉型升級提供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然而,BIM技術人才和技術思維的的欠缺對當前BIM技術的發展有很大的制約作用。2013年,第二屆“龍圖杯”大賽時中國圖學學會秘書長介紹現在全國建筑行業能運用BIM進行工程設計及實踐的人寥寥無幾,跟傳統CAD設計人才數量相比差距甚大。2014年,在全國BIM大賽高峰論壇上公布的數據顯示,在我國由BIM設計完成的建筑模型在全國的占比不到1%。2015年,BIM標準化建設與推廣應用交流會上,企業家們表示開出高額工資招不到BIM人才,是當前BIM人才稀缺的一個真實寫照。培養適應技術發展、熟練運用的BIM技術應用型人才迫在眉睫,高職院校作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搖籃,自然應承擔當前此重要任務。
二、BIM專業應用人才在BIM人才體系的地位
美國國家BIM標準把BIM有關的人員分成如下三類,BIM用戶:包括建筑信息創建人和使用人,他們決定支持業務所需要的信息,然后使用這些信息完成自己的業務功能,所有項目參與方都屬于BIM用戶;BIM標準提供者:為建筑信息和建筑信息數據處理建立和維護標準;BIM工具制造商:開發和實施軟件及集成系統,提供技術和數據處理服務。參照美國分類,理論界和實務界普遍認為當前的BIM人才體系應包括:BIM標準制定人才,即BIM標準提供者,職能是為建筑信息和建筑信息數據處理建立和維護。BIM工具開發人才,即BIM工具開發者,職能是開發和實施軟件及集成系統,提供技術和數據處理服務。BIM專業應用人才,即BIM工具使用者,職能是應用BIM技術支持和完成工程項目生命周期過程中各種專業任務的專業人員,包括建設單位中設計、施工、成本、采購、營銷人員,設計單位的建筑、結構、給排水、暖通空調、電氣、消防、技術經濟等人才,施工企業與咨詢企業的項目管理、施工計劃、施工技術、工程造價人員,物業運維機構的運營、維護人員,以及各類相關組織的專業BIM應用人員等。BIM專業應用人才是BIM人才體系中,需求最大、覆蓋面最廣,最終實現BIM業務價值的專業人員,是當前BIM技術實施和推廣過程中最緊缺的人員。解決人才短缺的關鍵還是在培養院校學生,這是未來的BIM應用的主力軍。
三、行業需求導向下BIM專業應用人才培養機制
構建行業需求導向的BIM專業應用人才培養機制要結合當前的BIM技術發展的趨勢和BIM技術人才緊缺的緊缺程度來確定本地區就業機會相對較多目標行業,通過行業協會調研、企業走訪調查、與相關部門溝通了解等方式切實掌握當前行業對BIM技術人才在專業能力、技術素養、綜合管理能力方面的具體要求。然后,分別從專業融合、課程完善、創新教學內容、加大師資建設、加強校企合作等方面逐步構建“行業需求+就業引導”這一具有高職特色的BIM專業應用人才培養機制。牢牢把握行業需求、就業引導兩個外在驅動力,緊緊圍繞頂層設計、課程體系、師資力量、實訓基地等內在驅動力,使高職特色的BIM專業應用人才培養機制穩步運行。為促進這一機制的有效運行,應把握好內在驅動力的互相促進作用,在抓好頂層設計的基礎上,抓住完善課程培養體系、跨專業聯合培養、加強實訓基地建設等三個關鍵點,促進內在驅動力的有機結合。
(一)完善課程培養體系
以行業需求為導向,應抓住當前對BIM應用的熱點領域和專業技術要求,對學生教育質量和就業質量開展相關提升工作,主動對社會行業需求進行調查研究,科學調整和統籌安排相關專業課程,以確保高職院校培養技術應用人才符合社會與行業所需要。課程設置規劃要與調研分析、行業需求、區域經濟、學生素質等緊密集合,將掌握和熟練運用BIM技術貫穿在一系列相關專業課程中,避免僅在一門課中講授或應用BIM,應建立一套從理論、方法到技術的符合本校實際和本地區發展的教育和實踐的課程體系。低年級培養應用BIM技術的思維,以BIM的概念和計算機基本能力教學為主,主要讓學生掌握BIM的基本概念及使用范圍,了解并操作相關的BIM軟件。高年級注重實訓鍛煉,提高實踐、實訓的課時比例,以掌握BIM技術應用為主,相關課程中結合BIM操作案例,并充分利用實訓基地和其它相關單位模擬操作條件,強化BIM實踐應用,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提升學以致用的綜合素質,力爭達到在各專業領域熟練運用BIM技術。
(二)跨專業聯合培養
BIM技術應用于項目全壽命周期,涉及專業廣泛,各專業對其研究和運用到課程和實踐中均有其專業思考和探討,為培養BIM應用技術人才,通過學?;蛘麄€行業的頂層設計,考慮跨專業聯合培養方式可以使人才培養更全面、素質更高、理解更深入。比如設計專業的學生應用BIM技術的教學可能只停留在設計階段,造價專業學生只停留在如何進行工程量計算與造價分析,而跨專業聯合培養模式使造價專業的學生可以從設計的角度分析造價存在的問題和工程量計算的準確性,進而提出完善設計的思路。由于跨專業聯合培養涉及不同專業,甚至不同學院,高職院校必須從學校層面到專業學院層面做好頂層設計,從教師培訓、課時安排、經費保障等方面進行充分準備,保證BIM專業應用技術人才的教學、實訓等跨專業聯合培養項目的順利實施和良好運行??鐚I聯合培養尤其要抓好教師的配備及綜合素質提升,給學校專職教師提供外出學習培訓、參與BIM實踐項目的機會并邀請相關專家來校長期跟蹤培訓,掌握行業最新動態并運用到教學中。同時,可聘請熟練運用BIM技術、開發BIM軟件等相關企業業務骨干作為學校的兼職教師,定期給學生講授專業相關或跨專業知識,教學內容與時俱進。
(三)加強實訓基地建設
高職院校在培養BIM專業應用人才的過程中要緊扣培養動手能力強的高職人才的特點,充分重視教學實踐的重要作用,不惜資金和人力加強BIM實訓基地建設。為充分發揮實訓基地的作用,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臺,將校內和校外BIM實訓基地同步推進,尤其要結合區域行業發展調研情況選擇有實力、有意愿利用BIM技術的企業做好校外實訓基地建設。同時,校內、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時要有所側重,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要從硬件和內涵兩個方面著手,硬件建設包括實訓場地、機房和BIM相關軟件等,內涵建設包括BIM技術課程標準設立、培養目標確定、師資增強、科研能力提高等。校外實訓基地要注重把學習和領悟到的BIM技術運用到實踐中的重要載體之一,緊緊圍繞本地區或行業BIM技術發展現狀,選擇開始運用或已成熟運用的大型設計院、建設單位、施工單位、或BIM技術咨詢公司,與他們建立長期穩定的校企合作關系,將其作為高職院校BIM專業應用人才培養和實戰的基地,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BIM技術實踐技能,擴大就業面。
四、結語
當前各項標準尚未出臺、BIM技術相關軟件百家齊放、培養教材未成體系的情況下,高職院校培養“行業需求+就業引導”特色的BIM專業應用人才必須先走出一步,構建短期與長期培養相結合的體系。一要做好頂層設計,為教師培訓、教材編寫、BIM軟件足量購置、BIM實訓室建設等方面提供足夠資金、設備、材料支持。二是要逐步將工程技術類、職業資格標準與BIM技術類課程有機融合,各年級有所側重,合理安排,有序銜接,完善課程體系。三是將相關專業有力整合,分類培養熟練應用BIM技術的專業人才和綜合素質強管理人才。四是糅合學校和校外企業的內外力,雙向互通,建設實力雄厚的實訓基地,將課堂知識傳授與工程實境教學相對接,培養實戰人才。通過上述措施,確保機制運行的內在驅動力強勁有效,滿足外在驅動所需。
參考文獻:
[1]胡曉娟.BIM人才需求狀況及培養途徑探討[J].科教文匯,2016(5):62-63.
[2]柳長安,白逸仙,楊凱.構建“需求導向、校企合作”行業特色型大學人才培養模式[J].中國大學教學,2016(1):38-39.
[3]肖躍文.BIM人才培養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5(18):116-117.
[4]王治.基于BIM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科技創業月刊,2016(14):85-86.
作者:郝俊 單位: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