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青年研究作為獨立學科的依據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青年研究作為對青年群體的獨立研究,在我國具有百年歷史,青年研究的學科化也經歷了三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但青年研究的學科獨立性,無論是在理論界還是實務界,都還沒有形成共識。辨析青年研究的學科性,必須運用學科劃分的理論和方法,不能僅從單角度進行判斷。從學科含義、學科標準、學科體系和學科建制四個維度進行綜合審視,青年研究可以成為一門獨立學科。在同樣是針對人群研究的婦女學、老年學已成為學科的情況下,很有必要確立青年研究的學科地位。青年研究的獨立學科地位,如果得到學術界的高度認同和教育部門的實際認可,就會使得青年研究成為更多高校的教學科目,可以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專職從事青年研究,改變目前青年研究領域存在的重問題輕理論研究的狀況,整體提升青年研究的理論水準,促進青年研究的繁榮發展。
【關鍵詞】青年研究獨立學科青年學學科依據
青年研究的學科化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但三十多年來爭議不斷。無論是理論界還是實務界,對于青年研究算不算一門獨立的學科、存不存在“青年學”,至今也沒能達成共識。辨析青年研究的學科性,必須運用學科劃分的理論和方法。本文以學科劃分的理論和方法為依據,從學科含義、學科標準、學科體系和學科建制四個維度,針對學術界關于青年研究學科化的典型質疑,對青年研究的學科性進行審視,認為青年研究是一門獨立的學科。
一、青年研究符合本原的學科含義
1.青年研究是學術的一種分類
辨析青年研究的學科性要從對照學科含義開始,只有明確了學科是什么,才能判斷青年研究是不是一門學科。《現代漢語詞典》對學科做出的首要界定是“按照學問的性質而劃分的門類”,《辭海》對學科做出的首要界定是指學術的分類,指一定科學領域或一門科學的分支。可見,學科的本原含義是知識的門類、學術的分類。每門學科都有自身的知識屬性和學術定位。一門學科作為科學的一個分支,探索某類事物、某個現象、某類人群產生和發展的規律,形成真實、有序、完整、系統的科學知識。學科“是由專業人員以獨有的領域為對象,按照專門的術語和方法建立起來的概念一致、體系嚴密、結論可靠的專門化知識體系”,“學科的本意及其發展俱是以知識的分門別類為基點的”[1]。學科在近代曾進行大的分化,20世紀中葉以來又走向融合、出現交叉,處在不斷調整和變化之中。然而,“不管學科的發展變化和相互滲透多么復雜,在本質上,學科總是與知識的本質屬性聯系在一起的。這是我們認識學科最基本的起點,也是學科的本質所在。”[2]一門學科對一類事物、一種現象、一個人群進行專門的科學研究,可以更新相關知識,發現新的規律,促進理論的系統化。根據學科的本原含義,青年研究運用科學的方法,以青年狀況為基礎、青年問題為焦點、青年發展為核心,對青年群體進行多方面的系統研究,屬于專門的科學研究,建構起專業的知識體系,構成學問的一種門類和學術的一種分類,因而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劃分青年研究學科的目的在于提升青年研究的專業化、系統化和一體化水平。青年研究之所以能夠成為獨立的學科,本質上是因為青年研究是關于青年的專業的、科學的、系統的知識。青年研究存在一個知識不斷積累的過程,多年來既有相關學科對青年進行的單向度的某一方面的研究,又有跨學科的多向度的全面研究。我們可以把青年研究中的基礎理論部分稱為青年學,辨析青年研究的學科性不局限于青年學的學科性,但青年學的學科地位是討論的重心。青年研究的學科化很大程度上是認可青年學的成立。羅馬尼亞學者馬赫列爾曾指出:“可能而且必須建立青年學,作為一門統一的青年科學和哲學,這個觀點既是當代社會現實的產物,也是研究本身發展的內在規律性的產物。”[3]在科學門類劃分越來越細的今天,社會上存在數以百計的學科,包括老年學、婦女學等針對人群的學科,而青年具有成長的快速性、發展的廣闊性、利益的特殊性、社會作用的獨特性,青年問題是重要的社會問題,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把青年作為單獨的研究對象,建立專門的以青年學為核心的青年研究學科。
2.青年研究是學科水平的一種表現
在運用學科含義衡量青年研究的學科水平時,要運用辯證思維加以正確理解,切忌理想化、絕對化、片面化。例如,有人認為,“從嚴格學術研究的意義上講,只有將人類發展中所最新出現的這種青年現象的一切謎底真正揭開之時,才到了青年學成為獨立學科的成熟之日。”這種說法就顯得理想化了。如果把“一切謎底真正揭開”作為學科成熟的條件,那么目前存在的大多數學科都會被排除在學科之外,因為人們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許多現象并沒有完全揭開謎底。青年本身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同時代的青年具有不同的成長特點,因此,人們對青年的認識不是一勞永逸的。社會上青年現象層出不窮,人們對青年現象的認知永無止境。如果說須等到所有青年現象都清楚了才認可青年學的成熟,那么青年學的學科化就會遙遙無期。又比如,有人因為青年研究“無論是從對問題的把握與分析,還是對學科方法論的建設,都遠遠沒有達到一種成熟學科的要求”,就認為“青年研究仍然處于一個前學科發展時代”,否定青年研究的學科性。其實,學科對問題的把握和方法論建設都不是絕對的。青年研究學科化的時間不長,在某些方面難免有些稚嫩,但不能因此就漠視青年研究的存在價值、否定青年研究學科的客觀存在。青年研究目前涉及面寬、層次性強,已經比較系統,不能自認為青年研究還不夠系統就否認青年研究的學科地位。再比如,有人提出,“如果大學里面沒有開設這樣一個學科,我們很難說這個學科是成立的”。這種說法混淆了學科與科目的區別。學科指向知識的系統構建,科目指向人的專業教育,兩者的指向是有區別的。學科概念的核心是科學的知識體系,而不是專業的教育方式,因此,不能以青年研究沒有在大學進行教學為由而否定青年研究的學科獨立性。“無論是學科誕生的動因還是學科發展的歷程都是基于知識譜系而言的。學校學科只是其附屬產品,也許用科目來定位可能會更合適一些。”[4]青年研究需要成為科目、進入課堂,但不能把作為科目進入課堂當成界定其具有學科性的基本依據。況且,青年研究也不是完全游離在高校教學之外的。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學院等學校都建立了青少年工作系,把青年研究作為教學課程。可以說,青年學作為一門學科三十年前就已經登上了高校的講臺。
二、青年研究達到了基本的學科標準
1.青年研究的學科標準具有相對性
學科標準固然是衡量一種研究是否構成一門學科的尺子,探究青年研究的學科性需要用學科標準進行比對,但是,學術界對于學科標準并沒有完全一致的看法,存在不同的“學科標準說”。有人認為,學科標準包括“獨有的研究對象、獨特的研究方法和獨立的理論體系”[5];或者包括“在性質上屬于該學科特有的某些中心概念”、“蘊含邏輯結構的有關概念關系網”、“一些隸屬于該學科的獨特的表達方式”和“用來探討經驗和考驗其獨特的表達方式的特殊技術和技巧”[6];或者包括“特有的學科定義和研究對象”、“本學科獨特的研究方法”、“精心營建的理論體系”、“學科創始人和代表作”和“時代的必然產物”[7];也有人認為,學科標準是“明確的研究對象和研究范圍”、“一群人從事研究、傳播或教育活動”、“相對獨立的范疇、原理或定律”、“發達學科具有系統性、嚴密性”、“不是單純由高層學科或相鄰學科推延而來”和“能經受實踐或實驗的檢驗和否證”[8];還有人提出,學科標準是“學科的材料域”、“學科題材”、“學科有自己的方法”、“學科的理論一體化水平”、“學科的分析工具”、“學科在實驗領域中的應用”和“學科的歷史偶然性”[9],等等。綜上,學科標準本身存在不同的說法,不是絕對的。學術界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學科標準。青年研究作為一種新產生的學科,其學科標準更具有相對性。在學科標準中,流傳較廣的是“獨有的研究對象、獨特的研究方法和獨立的理論體系”的說法。然而,這“三獨”說更適用于近代經典學科,難以衡量不斷進行分化和綜合的現代學科尤其是新興學科。“學科分化必然導致獨有的研究對象、獨特的研究方法和獨立的理論體系完全不可能實現”,“就學科的綜合而言,不同的學科的相關成分進行重新排列、組合,對象、概念、方法和理論成分勢必相互滲透,如此的話,保持某些概念、方法和理論的純潔性和獨家壟斷性也勢必不太可能。”[10]可以說,“三獨”標準已落后于現代學科的新發展,我們不能再用這“三獨”標準去衡量青年研究是不是一門獨立學科。
2.青年研究的學科標準具有獨立性
傳統的學科標準已不適應當前學科發展的需要。有學者提出了新的學科標準:一是有“明確的研究對象;而非專門、獨有的對象”;二是“獨特的、不可替代的規律”[11]。借鑒這個學科標準,筆者認為,青年研究的基本學科標準有兩個:一是明確的研究對象;二是適用的研究方法。青年研究要成為一門學科,必須具有明確的研究對象。在《矛盾論》一文中說:“科學研究的區分,就是根據科學對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對于某一現象的領域所特有的某一種矛盾的研究,就構成某一門科學的對象。”[12]青年具有發展的矛盾性,青年研究因為對青年發展的特殊矛盾進行研究而成為一門學科。在學科群中,青年研究占有一席之地,沒有哪一門學科可以替代它。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只是從各自學科出發研究青年的一個方面,而青年研究是專門針對青年的全面的研究。青年是青年研究的對象,青年研究有了青年這一明確的研究對象,才能積累系統的知識以形成學科。如果把明確的研究對象作為學科標準,那么青年研究無疑是獨立的學科。需要指出的是,一門學科的研究對象不一定是該學科所獨有。研究對象在自然科學中可以是獨有的,如數學、物理、化學等,但在社會科學中往往不是獨有的,尤其是對人群的研究必然涉及多學科。在近代,學科的研究對象往往是獨有的,但在當代,同一類人和事可成為多個學科的研究對象,不同學科也可同時研究同一類人和事,某一類人和事不再為單一學科所獨有。這一點從老年學、婦女學的學科性也可得到印證,因為老年顯然不只是老年學的研究對象,婦女也不只是婦女學的研究對象。青年研究的對象是青年,但是,青年不是青年研究的獨有對象,比如心理學、政治學、教育學都對青年進行研究。除了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是青年研究學科標準的另一個方面。研究方法既包括認識事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又包括具體的研究手段和路徑。青年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演繹方法、歸納方法、調查方法、訪談方法、統計方法、對比方法等。人們對于青年研究的多種方法是沒有異議的,有異議的是這些方法需不需要是獨特的。有人以沒有獨特的研究方法為理由,否認青年學的學科地位。殊不知不同學科的研究方法并非涇渭分明、相互排斥。“學科成立標準需要研究方法這項指標,但無需講究研究方法的獨特性,獨特的研究方法已不符合現代科學和學科發展需要。”“現代學科的交叉現象促使各種理論和方法在不同學科內交流和互用”,許多學科的研究方法不再具有獨特性。“獨特的研究方法往往意味著單一的方法,從而只能是對研究對象的某一側面進行研究,這不利于全面考察研究對象并探索其復雜性。”[13]“在研究方法方面,不同學科使用同一種方法和每門學科使用多種方法的現象已格外普遍,某方法不再為某學科所獨有,從方法比較上亦難判斷某一學科的方法的獨特性。”[14]在社會科學研究中,不能在學科研究方法上畫地為牢。不同學科可以使用同一種研究方法,一門學科也可以使用多種研究方法,不能簡單地從研究方法上判斷學科之不同。一種研究不能拘泥于似乎是自己的單一方法,而應該借鑒其他學科的好方法,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形成本學科的研究方法群。研究方法具有共享性,這是目前社會科學研究的突出特點,也符合青年研究的實際情況。“在青年學的研究方法中,不能拘于一格而排斥多種方法的運用,更不應去刻意臆造一種所謂獨特的研究方法。多年來,我們正是在吸收運用各種科學研究方法的過程中,逐漸確立青年學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15]青年研究是一種復雜的研究,需要采用多種學科的研究方法,常見的有哲學、教育學、社會學、人類學、統計學的研究方法。不能因為研究方法的共有就否定青年研究的學科性。
三、青年研究已形成了一定的學科體系
1.青年研究學科建立在知識體系之上
學科體系是一門學科是否獨立存在的重要標志,也是學科獨立性的基本內涵。任何學科都是建立在系統的知識體系基礎之上的。“任何一門學科在其未成‘學’(科)之前,總是支離破碎、不成系統的,總是一些感性認識或部分理性知識的雜合,一旦成‘學’(科),它就是一個由不同的但卻相互延伸并連接在一起的具有內在邏輯關系的各個知識單元和理論模塊組成的知識系統。”[16]形成知識體系是學科成立的重要標志。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哲學若沒有體系,就不能成為科學。沒有體系的哲學理論,只能表示個人主觀的特殊心情,它的內容必定是帶偶然性的。哲學的內容,只有作為全體中的有機環節,才能得到正確的證明,否則便只能是無根據的假設或個人主觀的確信而已。”[17]同樣,青年研究如果不能形成一個科學的理論體系,就只會是研究者個人的偶然的心情表達,不能成為一門科學。青年研究作為一門學科,要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科邏輯,建構自己完整的學科框架。青年研究一旦成為學科,就能夠按學科體系的要求生產知識、建構理論,不斷增強研究的系統性、完整性和科學性。青年研究學科體系的基礎是青年研究的諸多范疇,這些范疇支撐著青年研究學科。有人因青年研究的許多范疇是從哲學、社會學、心理學、文化學、教育學等借鑒和轉化而來就否認青年研究的學科地位。需要指出的是,社會科學中許多范疇是不同學科共同使用的,如公平、正義、價值等范疇為政治學、教育學、倫理學等學科所共有。青年研究學科可以借鑒其他學科的范疇,甚至與其他學科共有一些范疇。另外,青年研究也具有自己的獨特范疇。張荊在《青年學的構架與范疇》一文中提出,青年學具有25對特有范疇:青年人、青年群體、青年本質、青年社會化、青年代際、青年與社會的互動方式、青年社會問題、青年社會群體、青年群體的內部機制、青年運動、青年文化氛圍、青年實踐、青年的參與意識、青年的未來意識、青年的非組織群體、青年價值觀、青年心理特征、青年生理機制、青年智力、青年情緒、青年自我意識、青年學研究方法、青年期、青年、青年人格。這些范疇不一定很準確,也不一定很完整,但說明青年研究存在一些獨特的范疇和概念。這些范疇和概念是青年研究體系化的基礎因素。在一門學科的諸多范疇中,存在一個最基本、最抽象的范疇。這個范疇包含的矛盾孕育其他范疇和學科框架,因而成為學科的邏輯起點。青年研究的邏輯起點是青年發展,因為發展是青年這個研究對象中最基本、最抽象的因素,青年發展包含的矛盾引發青年生活、學習、教育、就業和權益等其他矛盾。可以說,以青年發展為邏輯起點,可以構筑起青年研究的宏偉大廈。如何促進青年發展是青年研究的基本出發點和根本落腳點。青年研究的理論構建應圍繞青年發展這一邏輯起點展開,通過運用科學研究的多種方法,對青年發展的各方面問題和相關影響因素給予理論概括和科學解釋,以形成獨具學科特色的青年研究體系。
2.青年研究的學科體系已具備相應的研究內容
青年研究的學科體系包括作為基礎理論部分的青年學和各個具體的青年分支學科。青年研究“學科的基本框架是以青年學為基礎性學科,重在揭示青年的本質特征、身心發展、個性變化和社會互動等方面的理論。而其他一些相關的學科如青年政治思想教育學、青年組織學、青年心理學、青年人才學、青年行為學則為應用性學科,組成了一個以青年學為中心的學科群。”[18]學術界關于青年學的學科體系存在不同的看法,具體有:第一,黃志堅所著的《青年學新論》一書包括青年學在中國的發展、青年觀、青年發展、青年思想教育、青年修養、青年生活方式、青年工作、青年組織、青年研究等部分。這個框架涉及青年和青年工作多個方面,既包括關于青年的基本理論,又包括青年工作的相關內容。第二,金國華主編的《青年學》把青年學分為青年學基本理論(引論、青年發生論、青年本質論)、青年的成長規律(青年生理、青年心理、青年社會化、青年的思想觀念)、青年的人生發展(青年的學習與成才、青年的勞動與就業、青年的愛情婚戀與家庭、青年的生活方式)、青年的社會存在(青年群體、青年組織、青年運動、青少年問題、青年文化)等四部分。這個框架對青年學的理論和實際問題進行了新的概括,內容較全面完整,系統性強。第三,黃蓉生所著的《青年學研究》分為總論、馬克思主義青年觀、青年定義與本質、青年生理與心理、青年人生觀與價值觀、青年行為、青年社會化、青年群體、青年文化、青年組織、青年運動、青年教育、青年發展。這個框架闡述了青年學的一些主要內容。第四,冉祥謙在《關于科學的青年學學科體系的構想》一文中,把青年學分為導論(青年學總介、青年學的哲學基礎)、青年發生理論(青年的產生、青年的本質及特征)、青年發展理論(青年個體發展理論、青年群體發展理論)和青年問題理論(青年意識問題理論、青年具體問題理論)。這個體系試圖對青年研究進行邏輯分類和理論概括,闡述青年學的內在邏輯和基礎理論。第五,李國平在《關于青年學的對話》一文中提出,青年學宏觀上分為青年的概念、青年期意義、青年的身心發展特征、青年與社會政治經濟的關系、青年文化、青年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青年學研究方法和意義,微觀上分為青年心理學、青年生理學、青年社會學、青少年犯罪學、青年德育論、青年工作學、共青團工作理論(團學)、青年美育論、青運史、比較青年學、馬列論青年等。這個體系既在總體上把握了青年概念、青年特點和青年研究方法,又具體闡述了青年研究的生理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相關領域,以及共青團工作和青年工作理論。第六,崔建中在《關于青年學的幾個理論問題》一文中認為,青年學包括青年的本質、青年發展理論、青年與社會的互動過程、青年研究的歷史、青年學研究的方法、青年文化、青年社會問題等。這個體系試圖提煉出青年研究的一般性內容,其中青年與社會的互動過程具有特色。第七,潘一在《關于青年學理論體系的思考》一文中提出,青年研究包括本體論、價值論和操作論。其中,本體論解決的問題是“青年是什么”,價值論解決的是“青年應該是什么”,操作論解決的是“青年如何是什么”。本體論的研究是把青年僅僅作為一種客體來研究,屬于整個青年研究的基礎部分。價值論研究是對青年進行價值性質的研究,不是將青年純粹作為一種客體來研究,而是從青年價值的主客體兩方面展開。操作論研究如何根據青年的特點、社會對青年的價值期待和青年的自我價值觀,設計具體的青年工作模式。這個體系從哲學層面把握青年學,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內在的邏輯性。從以上七種主張來看,青年學已具有自身的學科體系,但關于該學科體系的內容,還存在一些意見分歧。這反映出青年學的體系有待完善。完善青年學的學科建設,需要運用哲學理論和哲學方法,強化學科內容的完整性、學科體系的邏輯性和學科知識的系統性。青年學必須超越具體的青年現象和青年問題,對青年研究進行哲學概括和理論抽象,才能對認識青年現象、解決青年問題具有指導價值。青年學應區別于青年心理學、青年社會學等青年研究的具體學科,并成為這些學科的理論基礎。青年學不是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等學科對青年研究的簡單累加,而是吸收相關學科對青年研究的成果,進行歸納和抽象,形成新的理論系統。
四、青年研究已具有成熟的學科建制
1.學科建制促進青年研究的學科化
青年研究的學科性反映在學科建制上,學科建制是指一種研究得以成為學科、得到正常開展、能夠持續發展的工作機制。“學科建制是指確立學科地位和確保學科研究活動展開的制度因素,具體包括專業研究機構、研究群體、專業人員培養體系、學術刊物、學術協會和會議等。研究制度成熟促使形成學科文化。”[19]可見,學科建制是一種研究能夠成為一門學科并進行學科建設的基本條件。從學科條件的角度看,學科建制也是衡量一種研究是不是合格學科的一個標準。學科化會促進學科機制的建設,反過來,完善學科機制也會提升一種研究的學科化水平。從新文化運動《新青年》雜志創辦開始,我國現代意義上的青年研究已經開展了一百年。從20世紀80年代青年研究規模化開始算起,我國當代的青年研究已經開展了三十多年。改革開放以來,青年工作更加突出決策的科學性、服務的針對性和結果的有效性,這要求加強對青年這一青年工作對象的專門研究。目前,青年現象不斷變化、青年問題不斷出現,這要求我們開展的青年工作更加專業化、精準化。青年工作的科學化客觀上要求青年研究成為專門的學科。近年來,青年研究機構相繼建立,青年研究人員初具規模,青年研究活動蓬勃開展,這成為青年研究學科化的現實推動力。青年研究作為一種專業研究,在積累科研成果的同時,也不斷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機制。無論是研究平臺還是研究力量,目前青年研究的學科建制已比較成熟。從學科建制的角度看,青年研究已經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2.青年研究學科建制的表現
第一,青年研究具有專門的研究機構。
這些機構大致分為四個方面:(1)全國和省兩級的青少年研究中心和青少年研究所,如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陜西省青少年研究中心、遼寧省青少年研究所、河南省青少年研究所;(2)各個團校、青年政治學院的青年教學研究機構,如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青少年工作系、青少年研究院,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學院青少年工作系、青年研究中心;(3)共青團機關的研究部門,如團中央辦公廳調研處、吉林團省委研究室;(4)高校和社會科學院的青年研究機構,如河南師范大學青少年問題研究中心等。
第二,青年研究具有專業的研究隊伍。
上面提到的專門研究機構有一批專職的青年研究人員。例如,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有一批具有博士學位、受過科研訓練或者具有高級職稱的青年研究人員。這些研究人員每年開展大量的調查研究,發表多方面的青年科研成果,成為全國青年研究領域的一支國家隊。許多高校教師、團干部從各自專業角度研究大學生,發表了許多關于大學生的研究成果,成為青年研究的重要力量。
第三,青年研究具有專門的學術團體。
包括全國和各省的青少年研究會、青少年發展研究會。例如,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和河南省青少年研究會。這些研究會作為社會團體,聚集了一批社會各方面的青年研究人員。第四,青年研究具有專門的學術刊物。青年研究領域涌現出一些較有社會影響的學術刊物,如《青年研究》《中國青年研究》《中國青年社會科學》《當代青年研究》和地方青年院校學報等。這些學術刊物既培育了青年研究隊伍,展示了青年研究的新成果,也推動了青年研究的學科建設。第五,青年研究具有專門的學術會議,包括各種學術論壇、學術研討會和課題論證會等。其中,中國青少年發展論壇已舉辦了十一屆,每屆提出一個主題、組織一次征文、出版一本論文集,已經成為全國青年研究領域最高層次的學術會議。
綜上所述,根據學科劃分的理論和方法,從學科含義、學科標準、學科體系和學科建制四個維度來考察,青年研究已經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在肯定青年研究學科獨立的同時,也應該看到,目前青年研究界熱衷于青年問題的研究,缺乏青年基礎理論的研究,在青年學的學科建設上還存在不小的分歧。這反映出青年研究作為一門新興學科,目前在學科理論、學科內容和學科體系上還不十分成熟,還有待提升和完善。只有學術界認同、教育界認可青年研究的學科地位,才能推動青年研究成為更多高校而不只是青年院校的教學科目,從而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專職從事青年研究,改變目前青年研究領域存在的重問題、輕理論研究的狀況,全面提升青年研究的整體水準,促進青年研究的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宣勇凌健:《“學科”考辨》,載《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
[2]相子國:《基于知識分類基礎上的學科分類再思考》,載《德州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
[3]F•馬赫列爾:《青年問題和青年學》,陸象淦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6年版,第283頁。
[4]謝利民代建軍:《回到學科之前———學科概念界定的另一種思考》,載《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05年第3期。
[5][11]方澤強:《論高等教育學的學科地位和新定位———高等教育學作為一級學科之探討》,載《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6期。
[6]孫傳遠:《教師教育學學科身份判斷》,載《現代教育論叢》,2009年第1期。
[7]方澤強:《高等教育學學科辨析———學科標準的視角》,載《大學(學術版)》,2011年第9期。
[8]方澤強:《學科標準與高等教育研究———傳統學科標準的反思與新標準的構建》,載《高等理科教育》,2012年第5期。
[9]《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9頁。
[10]黃志堅:《關于青年學再攀新臺階的思考》,載《中國青年研究》,1995年第3期。
[11]楊天平:《學科概念的沿演與指謂》,載《大學教育科學》,2004年第1期。
[12]黑格爾:《小邏輯》,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56頁。
[13]洪守義:《青年學:走向自我完善的新興學科》,載《當代青年研究》,2007年第10期。
[14]郭卉:《“學科”標準的審視與超越———對我國高等教育管理學學科建設的思考》,載《現代教育科學》,2005年第1期。
作者:張良馴 單位: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