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設計服務與管理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對于設計藝術學科的人才培養是很大的機遇,在“文化產業創業創意人才扶持計劃”和“重點文化設施經營管理人才培養計劃”的政策指引下,培養文化產業高端人才,是解決“人才教育供給側”的有效解決途徑。通過對設計類就業市場、學生就業情況和現有設計管理類人才培養體系進行調查,分析人才市場與高校設計服務與管理型人才培養的差距,依據學校學科優勢,建立“五位一體”設計創新與管理型人才培養結構體系,開設經管類相關的“通識課”、“專業課”、“創客班”、“創業導師培訓”和“專業實踐”,結合產業發展進行個性化有針對性教學,提高創新創業的信心,增強實踐能力訓練,拓展專業課程名目,加強課程建設和教材建設,擴展教師研究方向,最終培養懂經濟、會管理的設計類復合型人才。
關鍵詞:文化創意產業;設計管理類;人才培養;創新創業
文化創意產業是強調一種主體文化通過技術、創意和產業化的方式開發、營銷知識產權的行業,是“以內容為導向”及“以文化為導向”的產業,結合傳統與新穎成為產業優勢。對于財經類大學設計藝術學科是很大的機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把握“武漢設計之都”城市建設和創新驅動發展機遇,努力發展跨學科融合下的設計創新與設計服務學科群,充分挖掘財經類學科優勢,通過經濟管理類學科引入人才培養計劃,教學和實踐環節中增加設計管理內容,培養優異的設計創新與管理人才,最終形成懂管理的設計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
一、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狀態
黨的對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做出了新的部署,指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糧食”。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從2012年的18071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35462億元,年均增長14.2%,比同期GDP現價增速高出5.3個百分點,占同期GDP的比重從3.48%上升到4.29%,成為推動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力量。2018年武漢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50%,成為城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文化和旅游部、財政部正聯手打造“文化產業創業創意人才扶持計劃”和“重點文化設施經營管理人才培養計劃”,以政府的力量,培養文化產業高端人才。
(一)設計類就業市場動向與需求變化通過被譽為“設計之都”的北京、上海、深圳和武漢四個就業市場來看,每個城市發展程度和方向不同,表現出不同就業需求。武漢市仍屬于地產和家居發展階段,家裝顧問占據主體地位;深圳重在視覺設計、地產策劃、景觀設計和產品設計方面;上海則是產品設計、地產銷售、動畫和廣告、創意設計方面。對招聘網絡和企業調研可以看到2018年武漢市文化創意產業中產品設計、家裝顧問、視覺傳達、室內設計和UI設計的占比較大,廣告創意、地產銷售、動畫、地產策劃次之,而個性化和專業要求較高的崗位如旅游策劃、影視制作、新媒體設計、軟裝設計等處于起步階段。文化創意產業崗位的工作經驗要求方面進行對比來看,無項目經驗的本科應屆畢業生基本沒有競爭優勢,機會率不到20%。尤其新興的個性化要求較高的行業,無經驗的畢業生沒有進入的可能。在市場上,從業人員以藝術設計類工作者為主,懂文化和經營的人才少。2018年中國文創人才僅占都市人才就業人數比例的1%,紐約文創人則占12%,倫敦14%,東京15%。
(二)設計類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對應屆畢業生進行就業情況調查,設計助理仍是首選,項目實施助理緊隨其后,設計營銷、場地設計師和物料采購等相對較少。對就業單位的選擇因素,薪水和福利最高達26%,其次是發展前景、崗位性質和個人發展空間。畢業生認為找到滿意的工作,首要是設計水平,然后是實際操作經驗、團隊合作能力和社交能力,而對懂管理會營銷、有創新精神和專業理論水平等并不看重。在技能方面覺得專業素質、面試技巧和親朋幫忙為主導,學習成績和專業發展并不看重。選擇發展城市仍是以父母家周邊為主,其次公司所在地,一線城市最少。通過調查,經管類專業對設計的影響僅僅是起步,對市場發展趨勢沒有深刻的認識。對市場激烈競爭和行業發展壓力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挑戰心態,以理性和回避狀態為主。也側面說明設計類學生就業需要拓寬渠道,要從全產業鏈的角度出發,與市場對人才的多元化要求進行對應,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整合能力和挑戰精神。
二、現有設計與管理型人才培養模式比較
針對文化創意產業特性和學科的發展趨勢,全國高校對設計學科與經管類學科進行融合的方式主要有三種:
(一)“設計+管理”融合的人才培養設計管理的第一個定義由英國設計師Michaelfarry于1966年首先提出,他把設計管理視為解決設計問題的一項功能,側重于設計管理的導向,而非管理的導向。英國和美國的設計管理課程分為兩種:一種是把設計管理列入現行管理課程的一部分,偏重于設計,這是屬于管理學科的。另一種是將管理注入設計課程中,偏重于管理,主要是設計學校開設,其目的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影響創造和創新的要素;產品與生產、設計之間的相關性;對設計提供資源系統。在現代的企業行為中,不管是以設計為背景,還是以管理為背景,設計管理的基本內涵已逐步走向一致:(1)企業設計戰略管理;(2)設計目標管理;(3)設計程序管理;(4)企業設計系統管理;(5)設計質量管理;(6)知識產權管理等。
(二)管理學文學為主的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培養以管理學為主體,輔助文學和藝術學等學科,屬于工商管理類的二級學科,探討文化產業中企業的盈利方法及其模式,培養具有縱貫古今的文化視野,擁有創意策劃、公關調研、開拓創新和組織營銷能力,有較高的文化藝術修養,文化經濟與管理理論和實踐能力兼備的復合型、創造性的高級專門人才。專業授予管理學學位,少數院校授予藝術學學位。現今,綜合類院校主要是在人文學院、文化管理學院開設。藝術類院校和北京大學則從屬于藝術學理論。全國近百所院校通過開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進行藝術學、管理學融合,其中湖北省有10所(其中公辦院校7所)。另外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山東大學、南京藝術學院、武漢大學、中央財經大學等高校人才培養體系完備。
(三)藝術學為主的藝術管理人才培養較成熟的是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藝術與人文系的藝術管理碩士項目,授予文學碩士學位。強調教育學院與藝術學院、商學院、法學院、新聞學院等協作辦學,學生可跨院選課。國內由中央美術學院于2016年開設,以藝術品市場為基礎的新專業,主要針對藝術品市場開設藝術市場營銷、藝術經紀、文化法規等課程,全面了解藝術品門類的規律及特征。藝術管理專業開設數量呈逐年增加的趨勢。
(四)現行人才培養的問題(1)文化產業管理偏重于管理學學科,具有公共事業專業背景和文學學科優勢,以培養研究型人才為目的,注重宏觀產業政策和產業市場調研;(2)藝術管理起步較晚,具有美術學學科基礎,依托美術館、銀行等機構開展教學,偏重藝術理論和藝術品市場;(3)設計院校主要采用管理知識融入設計課程,或加入管理學為選修課程。設計與管理融合人才培養模式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是:(1)融合設計學、文學、管理學的教學體系;(2)以實踐育人為主線,注重藝術學、管理學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的訓練;(3)運用創新創業教育進行實踐,推進多學科交叉尋求設計人才培養的復合型發展途徑;(4)校企融合發展,解決人才對接制度問題;(5)跨學科課程教學和項目實踐考核制度。
三、設計服務與管理型人才培養結構建立
設計服務與管理人才是創新驅動、跨界融合的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復合型人才。跨界融合是成為設計服務與管理型人才培養的重要舉措。設計活動本質上是解決人、自然、社會三者之間關系,是對人類生活方式的設計,它和藝術學、文學、工學、管理學、經濟學、傳播學、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高等設計教育要基于跨界融合的教學觀,將相關學科的知識和技術相互聯結起來,以適應人類活動的本質要求。
(一)人才培養體系結合學校自身學科優勢,建立融合設計類與管理類學科的教學實踐平臺,以項目實踐育人為主線,通過“通識課”、“專業課”、“創客班”、“創業導師培訓”和“專業實踐”的“五位一體”培養體系,進行由淺到深、由大班建制到小班化教學、由通識理論到個性化實踐教學,開展跨學科項目化育人實踐教學,重點強化創新創業實踐和跨界融合,構建多層次、多領域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增強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培養具有“懂經濟、會管理”的復合型、創新型藝術專業人才。
(二)課程體系理論課程進行大班建制學習,創客班和項目實踐采取多導師聯合引導的小班授課形式,以創意創新創業為教學目標,將課程擴展為理論授課、專題研究、創意實踐、市場調研和成果展示等多個教學環節,將理論授課、專題研究及成果講述進行串聯,落實跨界項目策劃與運營,開設全校通識課程《管理學原理》、《經濟學原理》、《創新創業基礎》、《數學思想與應用》、《虛擬仿真企業運營》等管理學基礎課程,
(三)教學指導過程組建創業團隊及創客工作室,通過創客班整合資源,營造創新創業文化,培育創客文化,方便創新創業實踐及經驗交流,創造教學與實踐平臺。課題組教師可以有效的組織“項目化育人”教學活動,建立實踐成果評價機制,提高學生設計創新創業能力和設計管理能力。依據專業學習規律和教學資源分配,項目化教學依托于小班化、多導師聯合指導制,進行創新創業項目實踐教學,在學生畢業前提高實踐能力和專業素養,實施“設計項目規劃與過程—設計實施與管理—多學科跨領域合作”的復合型能力培養。教學體系分為基礎素養、核心競爭力和系統設計能力。基礎素養是明確教學目標和確定教學知識點及項目,了解項目任務和目的,進行基礎調研。核心競爭力通過項目庫和學習任務單進行小組實踐,進行創意策劃、資源分析、項目實踐等。系統設計能力是通過項目進展管控、分層教學和個性輔導,分階段分析項目問題,項目完整實踐,整體掌控能力、應變能力和資源整合等能力訓練。
四、教學成果調查與評價
(一)學生對設計管理教育的認識對實驗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大學四年中大多數學生只有2次或2次以下的創新創業活動或學科競賽經歷,20%的學生參加過4次以上。56%的學生覺得經管類知識的學習有一定作用,38%覺得很有必要。認為創新精神培養主要是自己自覺性最重要,其次是教師或者學校進行組織和教育。通過回歸分析和交叉分析,教師引導程度與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活動、學科競賽次數之間沒有必然聯系。學習的動力主要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和計劃是否明確,學習自覺性是否高。在提高大學生管理與創新能力方面,選擇“從實踐活動中涉獵”相比“開設理論課程”,參加創新創業活動積極很多,但這種能力與參加創業活動沒有關聯性。在學校提供完備方面,不會對創新創業活動產生影響關系。學生認為學校應該提供創新創業教育、專家指導、和實踐場地,其次是設備。在就業期望值方面,與創新創業活動次數成正比,并且有關聯性,說明創新創業活動次數多的學生,有充分自信。開展設計經管類學習與創新創業活動有顯著的影響關系,具有關聯性。課程教育方面,學生更希望由創新創業者教授專業課程,其次名師講授理論,最后是實踐指導性課程。教學內容希望以實操演練為主,培養思維、團隊精神和探索精神。經管類教育的作用對創新精神培養和學生各種素質培養產生了顯著的影響關系。對實驗班和往屆畢業學生調查分析,認為學校有必要開設經管類課程占50%,有一定作用占40%。對經管類課程滿意度為90%。60%學生覺得設計管理的教育形式應是實踐。
(二)教學成果和不足通過問卷和畢業數據來看,設計管理教育對創業的影響有顯著性關系。在畢業創業人數中,實驗班2018年19人創業,占當年總人數79%,為近五年最多,占42%。通過設計與管理型人才培養和實驗班教學,加強了創業團隊的項目實施經驗,能夠及時結合文化創意行業發展進行有針對性教學,鞏固創業信心。截止2018年8月統計,2014級學生就業率高于往年,其中自主創業達6.59%,五年來最高。經管類和設計類結合不是必修課程的簡單添加,而是實踐實訓教學相結合。在課程建設中,教師需要通過理論學習、對外交流和項目實踐才能建立好課程和站穩講臺,才能開設《設計管理》、《文化經濟學》等具有管理學特征的藝術經濟類課程。在課程建設中建立跨學科制定計劃和授課內容交流機制,將原《管理學原理》、《經濟學原理》等課程內容中增加《文化產業導論》、《文化管理》、《藝術法規》等具有針對性內容的課程,才能明確學生學習目的和導向性。
五、結語
文化創意產業下設計與管理學科相融合的人才培養要打破學院和學科之間的壁壘,建立多學科融合的培養體系和課程體系,教師進修經管類課程,建立多學科融合的教師團隊,進行多學科研究與有效實踐,提高學科群建設的內涵發展和管理水平。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可以加強課程建設和教材建設,擴展教師研究方向、知識構架和突破發展觀念的限制,使教師不斷的進修、深造和實踐,率先成為具有懂經濟、會管理的設計類教師。總之,通過基于學科融合的設計創新與管理型人才是人才培養改革的一個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趙偉軍.論設計管理的內涵界定與學科發展[J].北京:裝飾,2007.
[2]林喦.高校文化產業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現狀與選擇[J].理論導刊,2008.
[3]劉青.學科融合視野下的當代高校設計教育研究[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6.
[4]孫娜蒙.財經類高校“藝術設計與管理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初探[J].教育與職業,2013.
[5]孔冉.基于服務設計的藝術設計實踐型人才培養研究[J].開封:大觀,2020.
[6]秦儀,張焱.歐美商學院設計思維教育的歷史、特征與啟示[J].長沙:創新與創業教育,2016.
[7]陳烈勝.從項目化設計管理教學實踐看設計教育模式轉換[J].上海: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教育研究,2013.
[8]陳茉.對“設計管理”學科教育及人才培養問題的思考[J].石家莊:大舞臺,2013.
作者:劉斌 單位:湖北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