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公共文化服務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圖書館是文化機構,更是文化生長沉淀的空間。為更好發揮圖書館社會教育功能,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出加強圖書館建設,不斷拓展公共文化服務可及性的相關設想。為實現公共文化服務更均等普惠,提出以圖書館為樞紐利用開發我省文化資源,實現以文化人,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文化動力的相應措施。
[關鍵詞]圖書館;文化;區域經濟
公共圖書館是社會主義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1],不僅收藏大量體現人類智慧成果的文獻信息,還具有開展文獻借閱、信息交流、知識傳播、社會教育的職責。圖書館作為文化機構,更是文化生長、沉淀的空間。在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社會團結,激發社會積極因素,在避免精神鴉片束縛的社會化進程中,需要發揮圖書館的意識形態屬性和文化價值。
一、加強圖書館建設,拓展公共文化服務可及性
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人類的信息交流與文化傳播產生革命性變革。擁抱現代信息技術和傳播技術,打造服務新業態,讓公共文化服務貼近民眾需求,提高服務效能,實現社會價值共創,已成為圖書館謀求發展,拓展公共文化服務的新趨勢。
(一)開展區域性合作,緩解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不平衡
黑龍江省共建立省、市、縣三級公共圖書館109個,96個縣級館館均藏書量9.65萬冊件,全國排名第23位;館均財政撥款123.5萬元,全國排名第26位。縣級圖書館的新增藏量購置費,10萬元以上的只有11個,僅占11.4%;購書費小于1萬元的圖書館有8個。[2]在提高資源利用率的同時減少不必要的重復性建設的前提下,目前成立區域圖書館聯盟是有效的方法。區域圖書館聯盟可實現共享借閱,突破區域局限,可緩解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不平衡,促使公共文化服務向均等可及發展,提升公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我國各地相繼建立區域圖書館聯盟,如,2010年,湖北省荊州市圖書館、荊門圖書館、宜昌圖書館三館成立宜荊荊圖書館聯盟[3]。2021年3月河南洛陽都市圈公共圖書館服務聯盟成立。[4]河南洛陽市圖書館與濟源、焦作、平頂山、三門峽等四地市圖書館成立洛陽都市圈公共圖書館服務聯盟。這些區域圖書館聯盟的建立,為我省建立區域圖書館聯盟提供良好示范。我省可結合十四五期間圖書館的建設目標,在省圖書館協會的領導下,根據圖書館信息化建設的成熟度和館藏的功能性,促進區域圖書館聯盟的成立。聯盟有助于專題數據庫建設的區域性合作、有助于區域內館藏資源的聯合建設。加強我省地域文化專題數據庫共建,推動紅色文化特色館藏資源的收集、保存和傳承,實現地方特色文獻閱讀資源共享,建立聯合參考咨詢工作機制。聯盟可使單個圖書館的獨立館藏資源變成更加完備和有效,縮減公共文化服務的城鄉差距,踐行服務的普惠性、均等性。區域圖書館聯盟里各個加盟館的讀者們可共享其他加盟館的優質閱讀資源。區域圖書館聯盟可彌補單一館內文獻橫向廣度不足的現象,增強文獻資源的流通利用率。區域圖書館聯盟可構建標準統一,集中管理、平臺共享、資源互通的公共文化服務互聯互通的云平臺。省級區域加盟云平臺的建立,將實現與國家圖書館或相鄰省份圖書館圖書文獻的共享、互相補充,充分滿足人民群眾的閱讀需求。未來在云平臺上打通合作館之間服務平臺的連接端口,實現館際間的資源共享、開放獲取、互相補充,動態管理。實現館藏書目數據共享,各加盟館的讀者對文獻需求將可以明確到書名。讀者僅需通過文獻傳遞、社會化物流的充分對接,即可實現跨區域的通借通還。滿足讀者在知識創新、知識融合過程中對特色資源的廣泛需求,發揮文獻資源學術價值與社會價值。[5]云平臺的建立更有利于充分吸納社會各界捐助及個人捐贈資源進入云平臺,以建立惠及全民的共建共享借閱體系。[6]
(二)打造圖書館數字服務新業態,在互聯網上突破
圖書館原有的文化空間面對數據資源的聚集與交換,以及大數據的挖掘,圖書館在推動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中擔負起責任。圖書館突破傳統束縛,將印本文獻、融媒體資源、口述歷史資料、紀錄片等各領域的新型數據資源納入圖書館知識倉儲之中,建立多元立體數字資源體系。[7]創新數字文化服務模式與方法,打造圖書館數字文化服務的新業態。增加移動終端的獲取方式,實現遠程訪問、即時數字閱讀。同時圖書館可通過微信、微博、抖音等媒體平臺,開放共享文化微課、教育資源,方便讀者在線互動,隨時獲得數字化信息服務。這種數字化服務,將突破公共文化服務的空間時間制約,最大限度發揮圖書館的文化空間價值。圖書館界可利用數字資源,在互聯網空間拓展文化影響,構建圖書館知識信息服務網絡,提升服務效能,讓圖書館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社交中心。
(三)優化圖書館基層服務網點,打造閱讀圈
1.建設城市基層服務點,為閱讀提供便利。為實現知識信息服務全覆蓋,更好地發揮圖書館知識信息服務中介作用,可與數字技術服務提供商合作,設立圖書館自助借還站,打造閱讀圈,方便讀者實現館外就地借還。可在商場、車站、街道等人員流動性大的場所,設置智能圖書漂流柜、自助圖書借閱柜,這些智能自助式設備,方便讀者就近借還紙制圖書。也可設置電子書借閱機,方便讀者掃碼借閱,為便捷式閱讀提供方便。讓閱讀更便利,像在ATM機上取款一樣容易。2.打造鄉村服務點,做好文化下鄉。公共圖書館可以依托自身教育性、公益性、服務性資源優勢,在鄉村規劃布局建立服務網點,搭建知識信息服務平臺,開展文化下鄉的工程,激發鄉村文化自覺,為實踐鄉村振興戰略服務。對鄉鎮村的農家書屋可升級打造,配備數字服務設施設備,如,超星電子閱讀本,歌德電子借閱機,數字閱讀機,滿足人們對數字信息的需求,提升民眾數字信息技能。讓汽車書吧,漂流書屋的流動性解決邊遠地區人們找書難,看書難的問題,還可根據當地閱讀興趣和視野進行有針對性圖書配送服務,擴展村民的視野。通過圖書館及基層服務網點開展關愛特定群體文化服務,培養受眾學習能力和素養。如家長培訓,讓家長從孩子角度思考問題,了解孩子,幫助孩子健康成長;讓老人跟上數字時代的腳步。
(四)加強館員培訓,提升知識信息服務能力
國家圖書館提出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思路。[7]智慧圖書館將推動圖書館業務及服務活動的全流程智慧化管理。圖書館的服務空間從小到大,服務范圍從城市到鄉村,服務內涵從書到人,專業知識信息服務將是圖書館教育傳播的關鍵,這些變化對館員提出更高的要求。館員對圖書館信息資源研究的深度、精度、廣度是圖書館優質服務的保障。館員為讀者受眾在專項解答咨詢、專業資料需求等服務過程中,提供深層次的信息服務。館員的人文化的素質在為讀者服務的過程中發揮著導向與人文熏陶的作用,他們周到貼心的服務也會讓讀者產生溫暖、舒適依賴的情感。[5]因此,研究型館員是圖書館的寶貴財富。加強館員培訓是提高智慧化知識信息服務效能的有效措施之一。加強館員培訓,實現其自身的知識結構的不斷完善,搭建研究型館員的服務架構,使其能對受眾知識信息服務及研究方向上進行精準分析,獲得更為深刻、全面的洞察能力。在服務中提高文化資源配置的匹配性,實現靠前服務,將把圖書館補助教育作用發揮到極致。加強館員培訓,即有利于公共文化服務的定向推廣,又能根據讀者的研究方向及時挖掘相關信息,開發建設相關資源,實現知識信息服務深度發展,滿足個性化知識信息服務的創建。加強館員培訓,提升圖書館的服務效能,促使物質性信息資源有效地轉化為精神力量、生產要素再創新。
二、以文化人,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文化動力
圖書館的公共文化服務在傳承文明、堅定文化自信發揮作用,還應結合區域特點,在培育文化產業、挖掘特色產業上不斷創新服務。
(一)挖掘紅色文化,做好精神家園建設
我省擁有豐富的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歷史傳承和教育素材。東北抗聯精神、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和以馬恒昌等為代表的勞模精神,這些精神構建了現代龍江精神譜系。這些精神,是我黨的精神譜系重要組成,還是民族的精神財富。這些精神經過時間的沉淀系列紅色文化經典,并激勵著一代代人,投身為龍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國家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圖書館界可以走出去,尋找合作伙伴,開展紅色文化多種形態的閱讀推廣活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收獲紅色文化紅利。1.與文化單位合作,實現學術深度研究。圖書館與紀念館、博物館、檔案館合作建立合作聯盟,整理歷史文獻,挖掘英雄人物勞動模范故事,整理相關電影、歌曲、詩篇、書信等革命文化經典,促進文字、圖片、視頻等綜合數字資源整合,圍繞龍江精神譜系,構建紅色文化綜合數字資源庫。利用信息技術與科技館、文化館、博物館等文化單位跨系統的聯合協作,為專業人員提供專業咨詢和傳遞服務。有利于研究人員挖掘資源的政治性和人文性,便于紅色文化傳承,在區域發展中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現學術研究有深度。2.與出版社、融媒體機構合作,拓展龍江紅色文化的覆蓋面。與出版社合作加強龍江紅色文化數字化建設,實現紅色文化創新性出版,為讀者提供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專業化、體系化的服務。把對龍江精神親歷者們的口述歷史進行搶救性收集、整理、制作,形成慕課微課、記錄片豐富我省紅色文化融媒體資源庫。通過媒體平臺廣泛投放,講清龍江紅色文化內含鮮明的中國氣質,堅定的革命品質、廣泛的人民本質,提升媒體宣介的理論力度,歷史深度,拓展龍江紅色文化的覆蓋面。利用網絡強大教育功能,讓龍江紅色文化活起來、潮起來,從而激發民眾自覺意識,鞏固全國人民共同奮斗的思想基礎。3.與黨政部門合作,開展文化統戰。配合黨政相關部門開展主題文化活動。通過開展書法、繪畫、攝影、圖片等多種形式主題文化展展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和實踐成果,反映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和多彩生活,展示歷史發展正確邏輯。根據文化活動主題,開展相關圖書展或加強相關讀書推介,激發人們深度閱讀欲望。“以展促讀,以讀促展”良性循環。[5]利用系列文化活動的傳播手段,洗滌心靈,發揮文化育人的作用,加深市域間階層相互了解,有利于聯誼交友,促進階層融合。與黨政部門合作,通過主題文化活動,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加深人們對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和歷史變革的切身感受,增強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認同感、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感。激發人們對民族、對國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增強民眾投身區域經濟建設的動力,實現文化統戰。4.與教育部門合作,推動紅色基因賡續傳承。與教育部門合作在資源共享基礎上,推動龍江紅色精神進教材、進講堂。輔助黨校、高校開發系列精品課程,將專題教學、現場教學、體驗教學有機結合,構建多條現場教學、研學路線,豐富黨性教育、紅色文化研學內容,開辟特色育人實踐活動。讓思政小課堂融入歷史大課堂。推動紅色基因賡續傳承,并在區域發展實踐轉化中發揮效能。5.與遺址保護單位合作,促使紅色旅游帶動當地經濟發展。與遺址保護單位合作,開發龍江紅色遺址文化價值。龍江紅色文化遺址遍布白山黑水間,圖書館理應為遺址保護開發提供相關文獻。幫助相關部門根據文獻記載,以修舊如舊的原則,修繕相關歷史遺址。可對人口密度相對高、交通便利的遺址進行開發,增設雕塑,利用AI技術進行歷史再現,營造歷史氛圍,建設龍江紅色文化主題公園。使游人在歷史中追尋足跡,在體驗中感悟人生,促使紅色旅游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用龍江紅色文化激發公眾的愛國熱忱,增強國家認同感,民族認同感。讓紅色信仰,滋養心靈,凝聚更多的智慧和奮進的力量。
(二)保護民俗文化和非遺文化,實現知識信息服務
向產業勢能轉化《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建議》中提出加強各民族優秀傳統少數民族手工藝保護和傳承。黑龍江民俗文化底蘊豐厚,我省有滿族、蒙古族、達斡爾族、赫哲族、鄂倫春族等眾多少數民族,而且大多分布在鄉村。黑龍江少數民族的手工技藝如魚皮畫,蘆葦畫、麥秸畫、牛角畫、羽毛畫、依安剪紙、滿繡等都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圖書館應加大保護和搶救民俗文化和非遺文化力度,讓龍江少數民族文化瑰寶,在新時代經濟發展換發光彩。以文化為媒,激發產業活力。豐富鄉村經濟業態,拓展農民增收空間[8]。圖書館為農業產業紅利持續釋放提供知識信息服務,促進鄉村振興。1.推動少數民族文化和旅游產業深入融合。區域圖書館界聯合起來,把各少數民族習俗,服飾特色、傳說、音樂、舞蹈、游戲等匯集起來,按照民族分類形成特色館藏資源。為開展民族節慶活動、景區建設提供資源。以圖書館研究專家為依托,建立智庫,對我省相關民族文化提煉、升華提供智力支持,指導打造可持續的民族文化旅游的品牌。通過圖書館的網站及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平臺,在互聯網上推介,[9]提升我省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力和傳播廣度。以圖書館為樞紐,整合生產要素。與景區進行創意合作,為開發設計情景式服飾表演、沉浸式民俗競技表演提供歷史和民俗文化文獻和信息資源的支持。與藝術院校合作,深入挖掘龍江民俗文化,以增強人們的民俗文化體驗游為目的,開展文藝創作。可將文藝創作融入當地景區,打造文化特色鮮明的民俗文化旅游,讓民俗文化演出拉動區域經濟。2.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轉化。黨中央支持扶持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手工藝凝聚民族智慧和文化內涵,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上級公共圖書館可以幫扶基層館開展相關的非遺傳承、普及非遺保護知識的宣傳工作,解決技術落后和人員不足的問題。與當地圖書館合作,開展對傳承人口述歷史的采集工作,并對采集的資料進行整理、加工、制作口述歷史檔案。收集整理少數民族手工藝歷史由來及發展變革的文獻,建立非遺展廳,展示非遺文化發展的碩果。組織非遺傳承人走進社區、學校,開展非遺大講堂活動,提升人們的認知和興趣。搭建少數民族手工藝在新時代創新發展載體,幫助當地建立“傳習所”。通過“傳習所”挖掘地域特色,引進先進工藝,融入現代元素,開發非遺產品,開辟新業態。弘揚非遺當代價值,推動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10]打造龍江少數民族文創品牌,讓民族傳統手工藝活化、重生,把非遺資源轉化成產業勢能,讓其在現代社會再綻芳華。并結合實際利用網絡營銷提升消費勢頭,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三)以文化為魂,延伸休閑農業產業
我省很多地方在開展大面積種植,開展賞花、采摘等休閑農業旅游,吸引周邊城區人口休閑度假。在田園花海這種季節性的休閑農業產業中,圖書館發揮以城帶鄉的作用,注入文化力量,不僅提升田園花海這種休閑農業的附加值,還要在生態休閑基礎上挖掘鄉村體驗、養生度假等多種功能,延伸我省休閑農業的產業鏈,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推動鄉村人才振興。1.激發鄉村文化自覺,為延伸休閑農業產業鏈積蓄人力。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積蓄鄉村人才。公共圖書館發揮以城帶鄉的資源優勢,整理對我省有針對性的農村產業培訓的視頻、音頻課程,通過數字服務設備,抖音快手的渠道普及科技知識,為農民提供種植、養殖、餐飲、育兒、電商等技能培訓課。為達到解決相對貧困、延伸農業產業鏈和帶動區域農業經濟發展的目的積蓄智慧力量。發揮圖書館的作用,形成文化促發展,發展促學習的文化自覺。調動各方資源共同參與,形成合力。在解決農村場館用地的問題上,可利用當地民宿資源,讓民宿成為開放式的鄉村公益圖書館。把民宿發展成為公共資源的聚合地,吸引志愿者的加盟。邀請相關單位或志愿者在民宿開展各類學習講座。在解決相關資金上,除了財政撥款,給出優惠政策,還可通過騰訊公益吸引愛心人士和企業捐資募集。在解決相關圖書資源上,可以引入公益基金會進行捐助相關圖書,如北京蔚藍公益基金會,該基金會是將社會上的冗余圖書物資和資金匯集到一起。圖書館可通過蔚藍基金會規模化、組織化地資助和幫助讀者。總之,調動社會力量,發揮志愿者優勢,利用人民群眾的內生動力,激發鄉村的文化自覺的內生動力。2.延伸休閑農業文化產業鏈,挖掘農業金色價值。大慶開展大面積種植芍藥、蒲公英等中草藥種植。開發了吸引周邊城市人口賞花休閑旅游。圖書館可以帶動當地在休閑游中以文化為魂,利用花草的獨特性,最大限度地開發自然之美延伸出新產業。(1)開展文化體驗項目,挖掘教育價值開展敲拓染畫制作,利用壓花工藝扇子、書簽、相框、工藝畫,飾品制作等文化體驗項目。建立室內室外的主題展,通過展覽,讓人們欣賞之余,進一步了解這些植物屬組和藥用價值。為周邊學校開展研修提供實踐資源,打造不同學齡的勞動教育內容,讓參與者感知勞動之美、了解植物物種特征、培養勞動精神、培植綠色生態理念。(2)開發具有當地特色的旅游紀念品,挖掘休閑價值向農民推廣壓花制作、干花制作的資料。方便當地農民利用其業余時間,將富余的花草制作成具有區域特色的裝飾品、鑰匙扣、明信片等產品,這些產品可以融入地方民族文化、紅色文化,形成旅游紀念品。相關工藝的產業化將會拓展農民增收空間,方便當地農民在家門口增收。圖書館和志愿者可參與設計旅游紀念品,形成文創品牌。文創品牌收益中提取的利潤可用于豐富鄉村文化生活。(3)拓展知識信息服務,挖掘單位土地附加值以圖書館為樞紐,實現資訊、技術互通服務。除了為農民提供種植高產的知識技術,還可為提高土地的附加值、延伸農業產業鏈提供知識信息服務。為開發特色飲食,提供知識信息服務。如:以田園花海主要作物為主的菜品、粥、面點等養生飲食。為開展深加工提供制作知識信息服務。如:藥茶、花茶、精油皂……圖書館的知識信息服務不僅可提升單位土地的附加值,還為休閑養生產業培養重要的生產要素。總之,充分開發圖書館的社會教育功能,在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開發服務新業態,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上,圖書館服務效能還有巨大的潛力。
作者:張昱 單位:中共大慶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