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國企業管理轉型思路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進入信息時代,世界經濟的發展駛入了一個更加復雜的領域,影響經濟、企業發展的因素更加復雜并且相互交織;另一方面,我國企業管理存在的一系列的問題也在較大程度上阻礙了企業的進步。企業管理的轉型作為當代實現企業的長足發展的一個有效的辦法進入人們的視野。西方作為企業管理理念的發源地,其在實施時間和方法建構上都是優于我國的企業管理思想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我國的企業管理思想也是借鑒西方的,因此,考察西方在企業管理中的思想邏輯,對于我國企業管理的轉型,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西方企業管理思想的歷史演變
(一)20世紀初到20世紀30年代
這個時期的西方企業管理思想被稱為古典企業管理理論時代。由于工業革命的興起,西方世界的經濟迅速發展,企業大量涌現,對于企業的有效管理就成為促進工人提高勞動效率、實現企業有效發展的重要方面。但那個時候的經濟學家和學者們對于工人的態度是消極的,他們認為工人本身是懶惰的,只要一放松對他們的監督,他們就會偷懶,因此,他們的管理思想也是消極的,主張制定嚴格的制度,強制工人進行勞動。這種視工人為“經濟人”的管理理念是一種機械的企業管理觀,雖然起到了其高企業組織的效率的目的,但同時也損傷了工人的勞動積極性,從長遠來看,是不利于企業的長期發展的。
(二)20世紀30年代到20世紀80年代
如果說上一個時期的企業管理思想可以歸納為科學主義企業管理理論體系的話,在這個時期的企業管理就很明顯地滲透著人文主義的色彩了。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的大蕭條時代引發了人們的思考:為什么在科學觀念的指導下實施的科學的企業管理最后卻沒有能挽救那么多的企業和經濟?經濟學家和學者們開始將眼光從單純的“物”(經濟的發展、效率的提高等方面)上面移到作為創造“物”的工人身上,并開始在工人身上挖掘企業管理的邏輯。這個時期的學者們提出“社會人”的概念來取代古典企業管理理論時代的“經濟人”概念,更加重視人的需求,體現人文主義精神。這個時代被稱為“管理理論叢林”,其中林立著科學主義管理理論體系與人文主義管理理論體系。
(三)20世紀80年代到當代
這個時期的企業管理理論被稱為當代企業管理理論,它與上個時期一樣,同時包含著科學主義企業管理理論體系與人文主義企業管理理論體系,其不同之處在于,在我們的這個時代,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的企業管理理論體系不是相互獨立、相互分離的兩大板塊,而是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密不可分的兩個方面,是一體兩面的東西。這個思想對于前面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轉變,它將我們通常意義上認為的兩個毫不相干、沒有任何交集的兩個東西糅合起來,為同一個目的服務,這帶給我們一種辯證法的啟示。
我國傳統的企業管理思想是具有很強的人本主義精神的,孔子講“仁者,愛人也”,孟子講“仁政”,莫不是這種人本主義精神的體現;但另一方面,我們在企業管理的思想理念以及方法上都主要借鑒的是西方的科學主義企業管理的理論體系,自身在人本主義方面做的還有所欠缺,因此,實現我國企業管理的人本主義轉型是我國企業管理當前一個重要任務。
(一)當前我國企業管理理念的現狀
當前我國經濟的發展在平穩的基礎上逐步前進,總體趨勢是比較好的,但是也應該看到,在信息化的時代面前,我國企業的發展有些力不從心。這不僅僅是因為內部外部的競爭而致,更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國企業管理的思想理念存在一定的問題。我國自古就是一個崇尚“人”的主體性、人文關懷的國家,占我國思想主導地位的儒家思想就很好的體現了這一點。照理而言,在我國的企業管理理念上也應該很好地體現這樣一種人文精神。但是由于經濟發展對于效率的要求,使得企業管理者只看到科學管理所帶來的近期利益,而忽視人文管理所具有的潛在效應,因此,企業管理的模式往往是機械而僵化的,對勞動和技能重視的同時卻對人不重視,長期來講會損傷工人的勞動積極性,不利于企業的長期發展與效益的提高。
(二)重視人文關懷,實現我國企業管理轉型
西方現代的科學主義的企業管理理論與人本主義的企業管理理念相結合的管理思想,對于我國的企業管理的借鑒意義重大。一方面,我們的時展需要以科學的方式加強企業的管理,制定相應的制度,實施工人的培訓,以提高企業的管理效率,以促進企業的有效發展和效益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時代背景對于人本主義精神的要求,我國的企業管理也必須滲透人本主義的精神,重視工人的需求,提高工人的福利,解除工人各方面的后顧之憂,才能使工人的能力和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從而長遠地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和生產效益,使企業立于不敗之地。同時,我國的企業管理不能照搬西方的管理模式,要在借鑒西方優秀企業管理模式的基礎之上,結合我國實情,發揮我國在人文精神方面的優勢,實現新時期我國企業管理的轉型。
作者:蘭劍 單位:北京城建集團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