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國有能源技術服務企業發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進入2015年以來,國際油價繼續大跌,給國際和國內石油石化上游企業的業績帶來了巨大負面影響。國內“三桶油”中的中石油、中石化受影響最大,2015年第一季度財報中的凈利潤同比下滑均超八成。受上游公司業績不佳的影響,能源技術服務企業市場萎縮,營收驟降,各家企業紛紛通過裁員應對嚴冬。國際知名的斯倫貝謝、貝克休斯、威德福等跨國能源技術服務公司2015年裁員超過10%。脫胎于上游公司的國有能源技術服務企業因市場化不足,存在的問題更多,競爭力與國際同行有較大差距,那么,它們如何面對低油價引發的行業危機?其未來的發展戰略如何選擇?
一、國有能源技術服務企業存在的問題
國有能源公司在成立后相當長一段時期為上下游一體化企業。20世紀末在國家建設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推動下,實施主業和輔業分離,由此誕生了許多國有能源技術服務公司。考慮歷史的承襲和人員關系的密切程度,國有能源技術服務企業的市場均在關聯企業,外部市場很少,市場的客戶結構和區域結構的高度集中。這種局面造成企業議價能力不高、發展路徑依賴、核心能力不強等問題。若要解決現存的問題,提高企業核心能力,建立競爭優勢,在制定未來的發展戰略時,要明確自身在能源行業產業鏈中的價值定位,清晰核心競爭力建設方向,才能實現更好地內向和外向發展。
二、國有能源技術服務企業所面臨的外部機遇與挑戰
1.國內環境促轉型,國外環境覓機會。
十八大明確市場經濟的主體地位。十八屆四中全會前所未有的提出強化法治理念。整體經濟進入“新常態”,由規模增長向質量增長轉變。市場和法治機制的完善為能源技術服務企業走出去降低了風險,但要求企業加快轉型,提高核心競爭能力。企業的國外市場以往均采取跟隨國有上游企業海外開發項目發展的策略。在國際市場我們面臨著諸多挑戰,一是對不同國家的法律、經濟、技術、文化研究匱乏,政策面支持不足。二是品牌定位尚不清晰,推介力度不夠;銷售渠道建設不足。三是低端市場面臨成本更低,政策更靈活的民營企業激烈競爭;中高端市場有品牌、渠道、技術、人才能力更強的國際技術服務公司圍剿。四是海外項目人員、物質資源和產品多從國內輸到國外,交易成本過高,沒有區位成本優勢。走向海外依然任重道遠。
2.國有能源技術服務企業的優劣勢。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國有能源技術服務企業已具備一定的基礎技術、固定資產、人力資源總量、行業經驗,可觀的經營規模和盈利能力都形成了支撐能力建設的資源條件。然而,以外向型發展標準衡量,這些企業在品牌定位、管理標準和科學技術研發、人才梯隊培養和激勵機制、商業模式創新機制等核心能力方面仍存在問題。
三、國有能源技術服務企業發展戰略分析
在實施戰略制定上應采取顛覆性思維,基于自有的資源稟賦和能力,要明確重新定位價值主張、建立開放資源平臺、創新商業模式三個方面的內容。
1.重新定位價值主張。
價值主張是指企業通過其產品和服務所能向消費者提供的價值。價值主張定位是戰略的核心,是所有后續能力建設工作的基礎。品牌建設和推介必須體現價值主張內涵;研發工作終點是推廣應用,占領市場,必須圍繞價值主張去滿足客戶的關注點;資產投入必須能為客戶貢獻價值;人才配備和培養應圍繞實現價值主張的核心能力來開展。
2.建設開放的資源平臺。
當今社會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互聯網技術極大的縮短了交流的距離,便利了交流的方式,改變了資源的利用方式。目前企業競爭已轉為平臺的競爭,平臺越高效,交易成本越低,則越具競爭力。企業平臺獲取資源的方式主要有眾包、外包、知識聯盟三種方式。眾包指的是一個公司或機構把過去由內部員工執行的工作任務,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給非特定的(而且通常是大型的)大眾網絡的做法。外包是企業為維持組織競爭核心能力,且因組織人力不足的困境,可將組織的非核心業務外委給外部的專業公司,以降低營運成本,提高品質,集中人力資源,提高顧客滿意度。知識聯盟是知識經濟時代適應外部環境競爭日益激烈而興起的一種新的戰略組織模式,其中心目標是學習和創造知識。它強調組織間的互動學習,同樣重視在知識學習、共享和轉移的基礎上創造出新知識和新能力。
3.商業模式創新。
并購多元化的常用策略,也是快速擴大市場規模的最直接方式。十八大鼓勵混合所有制也給采取這種方式提供了契機。并購可以彌補國企品牌、渠道、核心技術、人才等不足,快速獲取外部市場份額的同時,獲得品牌、渠道、先進技術、成品人才、專有資產等優質資源。但對外并購要注意對并購目標的是否有管理控制力?是否降低了交易成本,形成價格優勢?是否具備區位生產的成本優勢?國有能源技術服務企業的發展戰略一旦明確,應進行總體和專項研究,制定目標和進度計劃,穩步推進。在實施前,要盡快設計出符合市場機制的各項制度、工作流程和工作標準,特別要重視建立市場化人才的評價、選聘、培養、考核、激勵機制。市場大潮蘊含風險,成規模的內部市場恰似系在身上的救生圈,國有能源技術服務企業出海弄潮正當時。
作者:劉炎德 孫萬嶺 單位:中海油能源發展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