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少兒報刊與啟蒙教育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維新派人士創辦《蒙學報》
1895年5月2日,康有為、梁啟超等聯合十八省舉人上書光緒皇帝,反對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公車上書”拉開了維新變法的序幕。探索救國救民之路的近代知識分子,在與舊傳統、舊勢力的博弈中,深感要使中國煥發青春,更新國人之思想,提升少年兒童的啟蒙教育迫在眉睫。維新派們除了創辦蒙學公會、興建新式學堂外,受到西方傳教士辦報辦刊的啟發,紛紛創辦各類報刊,宣傳教育和救國主張,涌現了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少兒報刊,《蒙學報》即為國人自辦少兒報刊之鼻祖。《蒙學報》由蒙學公會主辦、梁啟超參與策劃,創刊者還包括人稱“一代報王”、創辦過《時務報》和《京報》的汪康年,撰稿者包括葉瀚、梁啟超等諸多維新派知名人士。首期報紙于1897年11月24日面世,采用連史紙石印,每冊20頁左右,分上下兩編,上編供5-8歲幼兒閱讀,下編供9-13歲少年閱讀。《蒙學報》一改傳統的“三字經”、“百家姓”等教育內容,從識字作文教起,舉凡算學、修身、史地、格致等科目無所不包,以補“舊時啟蒙教法之未善”。如第29期就刊登了介紹少年如何讀書的文章。該報還積極宣傳民主思想,以倡導文明和進步的思想在少年讀者心中引發共鳴。雖然《蒙學報》只發行了72期,因為時局動蕩及資金短缺等因素于1899年停刊,但它對于改變舊式教育、宣傳新知識發揮了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蒙學報》的創辦改變了原有西方傳教士所辦少兒報刊一統天下的格局,開啟了國人自辦少兒報刊傳達思想、引領啟蒙的先河,推動了中國少年兒童的民族與民主意識的形成與覺醒。
二、《童子世界》呼吁社會關注學生
進入20世紀初,伴著清末“新政”的推出,“報禁”、“言禁”的放開,中國出現了第二次國人辦報高潮,此后的五年間,新創辦的報刊翻了近一倍(1906年為113種,1911年為209種)。同時,科舉制度的廢除、新式學堂的興辦、公派留學的推出,使教育日漸成為國人關注的焦點話題。教育改革者、早期報人、資產階級革命派等紛紛出版各類教育報刊,以《童子世界》為代表的一批少兒報刊,在當時承擔起了對少年兒童的知識和思想啟蒙作用。1903年4月6日,中國近代第一份少年兒童日報《童子世界》在滬誕生,創辦者是蔡元培、章太炎等主持的上海革命組織——愛國學社,初創為日刊,用油光紙石印,每號3頁。在《童子世界》創刊號上,辦刊者向社會呼吁關注兒童之教育與成長,強調少年兒童對未來的重要意義和加強少兒教育的必要性:“……然則二十世紀中國之存亡,實系于吾童子之乎矣。則雖謂二十世紀之世界為吾童子之世界也亦宜。”《童子世界》辟有論說、時局、史地、理化、小說、詩歌、譯叢、笑話、游戲等欄目,以淺顯的文言文或通俗的白話文介紹歷史、萬國地志、博物化學等各方面的知識,非常適合少年兒童閱讀。它刊登的《俄皇宮中之人鬼》、《陸治斯南極探險記》、《魚麗水冒險記》等一批中外小說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該報常以專題形式宣傳民主革命和抨擊當時社會制度,推出的《十八省祖國歌》、《新編湘江郎》、《少年歌》等文章,通過淺顯易懂的歌謠體詩形式,向少年兒童傳達愛國思想,很為學生所接受。如在《新編湘江郎》中寫道:“五更里報曉雞鳴,這一聲,喚醒大家。大家醒醒,我們中國好似分呀分的瓜。叫大家,快去抗他……”期間,曾在早稻田大學進修過新聞的林白水于1903年創辦的《中國白話報》,以“鼓吹愛國救亡”為宗旨,特別開設《歌謠》專欄向少年兒童灌輸愛國主義、民主主義思想。訂閱者也“以學生社會為多數”。這時期的少兒報刊已經從單純的傳播新學問、新知識、新文化向傳播新思想拓展,積極倡導愛國主義教育和民主革命思想,在少兒讀者心中播下了愛國的種子,為辛亥革命的爆發打下了更寬泛的理論和群眾基礎。
三、學生讀者成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清政府被推翻。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并于當年3月11日頒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宣告:“人民有言論、著作、刊行及集會、結社之自由”。自由新聞體制的確立,促進了民族報業的發展。同時,新成立的中華民國把發展文化教育作為國家議程上的大事,教育繼續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在這背景下,各類教育報刊如雨后春筍般出籠,少兒報刊進入了一個繁榮的黃金時代。“辛亥前后各地發行的教育期刊達到118種,其中1911年以前出版有27種,其余97種教育類報刊都為1912-1919年間創”,這百余種教育期刊中就有大量為少兒報刊。1912年1月,曾擔任《教育雜志》首任主編的陸費逵在滬創辦中華書局,以“開啟民智”和“教科書革命”為宗旨。中華書局除創辦了《中華教育界》等綜合性教育雜志外,還陸續創辦了《中華童子界》、《中華兒童畫報》、《中華學生界》等多種少兒報刊。創刊于1914年7月的《中華童子界》有故事、游戲、科學、小說等,寓訓誡于游戲,翻譯了不少國外優秀童話。創刊于1915年1月的《中華學生界》,以培養品德、指導讀書為宗旨,兼顧世界時局、各國國情,向各個年齡段的學生傳播新知和國情時事。另一家重要的近代出版機構——商務印書館,也特別重視少年兒童。在辛亥革命前后相繼創辦了《兒童世界》、《少年》、《學生》等雜志。創刊于1911年3月1日的《少年》雜志涉及修身、文學、歷史、地理、童話、寓言、故事、游記等各方面,刊登過趙景深翻譯的安徒生童話《皇帝的新衣》,并在讀者中宣傳愛國主義教育,如該刊第四期刊登孫毓修的文章中就提出“保家先要保國,保國莫如愛國”。創刊于1914年的《學生》除刊登學生各種形式的練習為主外,還積極發表學生供稿的論文、小說、新劇,并一度成為反映學生思想的舞臺。期間,還出現了一些團體、個人創辦的少兒報刊。如環球中國學生會于1916年5月15日創辦了《環球》,上海少年宣講團于1916年5月15日創辦了《新少年》半月刊,上海中國學生聯合會于1917年4月創辦了《學生月刊》等。伴著新式教育體制的逐步確立,近代少兒報刊完成了教育啟蒙、思想引領的作用。受過新思想、新教育熏陶的學生,日漸成為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和群體,走向“”的社會舞臺,推動近代社會由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向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進軍。
作者:桑翔 單位:上海教育報刊總社《東方教育時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