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傳統蒙學對啟蒙教育的作用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蒙學中用于作為識字課本的,當時除了流傳下來的《史籀篇》之外,又出現新的兒童蒙學課本《倉頡篇》、《爰歷篇》、《博學篇》,之后這三篇經過整合,合成一篇《倉頡篇》。然而,這一時期的兒童識字課本完整地保存到今天的只有《急就篇》,其集中識字、整齊押韻、讀寫結合、注重實用、知識面寬、重視思想道德教育等特點影響到之后幾千年蒙學教材的編寫。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一段國家動亂、社會長期處于分裂狀態、各民族之間大融合的復雜時期。這一時期的教育———尤其是官學———總體來說呈現的是衰落的趨勢。但是,私學中的家庭教育卻很盛行,成為這一階段教育的顯著特點,并留下了如《顏氏家訓》這樣重要的家庭教育著作。蒙學在這一時期,往往在教授兒童識字的同時,向兒童進行知識教育和學習態度、為人處世方面的教育。《開蒙要訓》和《千字文》是這一時期最流行的蒙學教材。尤其是《千字文》流傳到今天,已有一千五百多年了,成為我國使用時間最長的一本蒙學教材。另外,這一時期清談、玄學的學術風氣十分盛行,也影響到了蒙學的教學,兒童除了要閱讀“五經”等經典書籍外,《老子》、《莊子》也進入了必讀書目,形成了儒家思想中滲透老莊思想的教學理念。
隋唐時期,結束了魏晉南北朝的動亂局面,國家得到了大一統。統治者吸取前朝教訓,采取一系列措施整頓社會秩序,鞏固統治,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便是和平、開放的文化教育政策,大力發展國家的文化、教育,加強同各民族、各國的文化交流,促使這一時期的中華文明呈現出輝煌燦爛的氣象,給我們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文化教育遺產。隋朝開創的科舉制度在唐朝得到了發展、完善,并一直沿用至之后的整個封建社會。它改變了自兩漢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的選拔人才的辦法,破除了家庭背景起主要作用的評價人才的體系,使得平民百姓也有機會得到任用,提高了廣大普通人的學習熱情,促進了國家文化、教育的發展,“學而優則仕”成了之后各個朝代讀書人的普遍價值觀。這一時期的官學體制比較完備,但私學也同樣非常發達。大儒王通弟子遍及全國,曹憲以文字學的教授名揚海內,顏師古和孔穎達是著名的經學大師,韓愈和柳宗元在教授文章方面頗有建樹。另外,唐朝的文學的繁榮景象,古文運動開展得如火如荼,唐傳奇的創作等方面,無不影響到了教育的傾向。這一時期的蒙學,除了繼承前代的優秀成果之外,還有新的特點,出現了一大批詩歌選本,供兒童學詩、讀詩,出現了供兒童隨身攜帶的識字課本和常識課本,以便兒童隨時查閱,出現了專供兒童習字用而沒有任何價值取向和道德教育作用的蒙學教材。總之,隋唐五代時期,蒙學教學內容自成體系,種類齊全,并且一直延續到清代都沒有大的改變。
宋元時期也是一個國家政治、軍事等各方面關系錯綜復雜,各民族之間文化、思想交流頻繁的時代。宋朝就是和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長期對峙。元代,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一個草原游牧民族占統治地位,建立統治大江南北的政權,國家版圖空前擴大,橫跨歐亞大陸,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這一時期,在我國封建社會歷史中是一個承前啟后的重要發展時期。它開拓了一個將近四百年的文化相當繁榮的歷史時期。宋元時期的學術思想異常活躍,中華文明得到了空前發展,四大文明中的三個都誕生于這一時期。理學思想是對儒家思想的創新性發展,對整個社會和封建時代都產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在這一時期各民族之間的融合發展,中外文化交流也都有很大程度的進步。總的來看,對蒙學產生重要影響的大事一共有三個:兩宋時期理學的創立;兩宋時期三次興學活動;宋元時期各民族之間的思想融合和文化交流。明清時期的封建統治延續了五百多年,其間有進步,有倒退,有內憂,有外患,有階級斗爭,有民族矛盾。然而,這段時期也是中華文明大放異彩的時期:科學技術進步巨大,明代出現了三大著作,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文學藝術方面,大批反映平民階級的生活、抨擊社會腐敗現象的文學作品紛紛出現,并且其中不少已經閃耀著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曙光;教育領域內,保守派和革新派相互爭鳴,科舉制度愈加僵化,帶來私學領域內思想活動的愈加活躍,社會上藏書、編書以及書院講學的風氣愈來愈盛行。如此,思想領域內的啟蒙思想必然會影響到蒙學,李贄的《童心說》中,在對兒童啟蒙教育提出的意見里就滲透了鄙視封建倫常,反對程朱理學,倡導個性解放的思想。中國傳統蒙學歷史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多彩,其中既有精華也有糟粕,值得思考和研究的方面非常多。在長期的蒙學發展中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呈現出很多不同于當今教育活動的特點,是祖先留給我們的非常珍貴的教育遺產,我們必須認真、謹慎地對待。
傳統蒙學的教育經驗
(一)識字教學方面
蒙學教育的第一任務就是教會兒童寫字。識字教學也是伴隨蒙學的誕生出現的教學活動。兒童進入學塾進行啟蒙教育,首先就是要識字。漢字不同于其他語言,漢字的筆畫、部首、間架結構等都有很多的講究;有獨體字和合體字之分;有形聲、象形、指事、會意、轉注、假借“六書”之分。面對如此復雜眾多的漢字,要讓剛剛接觸蒙學的兒童完全掌握、領會是不現實的,而蒙學幾千年發展下來在這方面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讓兒童了解漢字的規律,制定適合兒童識字的教學計劃。傳統蒙學中,兒童在進行識字教育時,分成集中識字和在閱讀書籍的過程中識字兩個階段,也稱“紙上識字”和“書上識字”。紙上識字類似于我們今天給兒童用的識字卡片,有用一般紙張做成的,有用硬紙板做成的,還有用較薄的木板做成的。做法也不一樣,有在正面寫要識的字,反面寫上同音字的;還有在正面寫要識的字的楷書寫法,反面則寫篆書的寫法的。書上識字一般用“三、百、千”作為教材,這三本書每本字數都在1000字上下,其中有重復的字,總數大約2000多字。這三本蒙學教材都是三、四字一句的短句,并且押韻對偶,兒童讀起來朗朗上口,易于背誦。如果說紙上識字注重的是一個個漢字的話,那么書上識字則開始從篇章結構上著眼,開始有意識地教兒童學習閱讀,并為以后作文學習訓練打下基礎。唐代大儒唐彪描述兒童識字說:“生子至三四歲,口角清楚,知識稍開,即用大小木板方寸許,四方者千塊,漆好,朱書《千字文》,每塊一字,盛以木匣,令其子每日識十字,或三五字……”可以看出古代兒童識字教育是紙上識字和書上識字的結合。一般是學塾對兒童進行識字教育與寫字教育同步進行,在描紅、臨摹、仿寫的過程中加強兒童對漢字形體的體會、認識。
(二)閱讀教學方面
閱讀教學是繼識字教學之后的蒙學教育第二階段的教學。講、讀、背是閱讀訓練的主要環節,主要目的就是要兒童懂得一般文章的寫法,并能流利地背誦多篇經典文章,盡可能多地進行詞語和句子的積累。經過長期的閱讀教學的歷史發展,在清朝出現了《古文觀止》這樣閱讀教學的集大成的教材。除此之外,兒童在閱讀訓練中還要掌握淺顯的義理之學、考據之學和辭章之學。義理之學就是知道做人的道理,如何對父母孝順、對兄弟孝悌等;考據之學就是在閱讀時了解一個字、一件事物、一個典故,知道它們從何而來,是何狀態;而辭章之學則是指平仄四聲和對偶對仗的知識。這樣經過訓練之后,無論是應付日常生活中的各項事務還是參加科舉考試,都能從容應對了。
(三)寫作教學方面
在傳統蒙學中,寫作教學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科目。從某種角度說,識字教學和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兒童學會作文。特別是在封建社會以策論取士的科舉制度下,作文訓練就顯得尤其重要了。在之前的閱讀訓練要求兒童不僅要把文章的詞句背誦下來,而且要求兒童一定程度上對文章進行反復地揣摩、認真地體味,對文章的框架、立意等都要有透徹的理解,這樣才能了解經典文章的精妙之處,自己下筆的時候也可以流暢、合理。在進行寫作訓練的時候,塾師在開始先要選擇兒童熟悉的題目或者是前人寫過的題目來練習,并且還強調塾師親自示范,自己先作一篇,讓兒童模仿。寫作訓練還強調量的積累,讓兒童多作文,多作多改,不斷地練習,才能出名篇。清代崔學古總結寫作教學的經驗:“講一篇讀一篇,讀一篇背一篇,必令篇篇精熟乃已。積至一二百篇,或三四百篇,訂成二三卷帙,時令反復潛玩,毫無一字不明,一意不達,乃為有用。”作文是操作性極強的訓練,塾師教學的效果會從兒童的作文中直接、迅速地反映出來。而且要把兒童訓練成寫文章的好手,絕不是一天的工夫,需要塾師耐心細致的指導和兒童反復地練習。
傳統蒙學對西藏當代啟蒙教育的現實意義
傳統蒙學有不少值得稱頌的地方,在教學中注重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能力,注意控制啟蒙教育的節奏,注意調動兒童的學習積極性,鼓勵兒童提問和創作等等都與我們現代的教育原則相吻合,而方法更加合理。西藏自治區的兒童在啟蒙教育階段就開始學習各種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等方面的知識。而如何提高學習的效率,使得兒童從小就開始掌握各學科的知識,并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運用這些知識而不存在障礙,以及同時使學生具備優秀的人文素養和道德品質就成為啟蒙教育應該予以重視并積極解決的問題。通過對傳統蒙學教育的梳理可以獲得一些對西藏啟蒙教育的有益啟示。
(一)西藏在兒童啟蒙教育階段的教材編寫上應短小、淺顯、形式豐富、課文朗朗上口
傳統蒙學教材在編排體例方面作者往往很下工夫,力圖使兒童容易閱讀與理解,所以,蒙學教材一般都是三字一句,如“人之初,性本善”、“弟子規,圣人訓”;四字一句,如“天地玄黃,宇宙洪荒”、“趙錢孫李,周吳鄭王”;或五言一句,如“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力微休負重,言輕莫勸人”;七言一句,如“日為眾陽之宗,月乃太陰之象”、“晨星謂賢人寥落,雷同謂言語相符”。這些富有節奏感的教材,兒童誦讀起來朗朗上口,也便于記憶。傳統蒙學教材在押韻的同時,文章又凝練、概括,把大量的知識濃縮成短小精悍的語句。兒童樂于閱讀,并能熟讀成誦,從而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兒童的年齡特征決定了他們愛大聲朗讀、愛聽故事、愛看圖畫。傳統蒙學教材的編寫無不遵循這個原則,使得蒙學教材沒有統治者的硬性規定也能流傳得很廣泛,并且受到廣大兒童的普遍歡迎。
(二)西藏兒童啟蒙教育階段的教學內容應盡量貼近現實,激發兒童學習興趣
傳統蒙學教育內容十分豐富。往往是幾千甚至幾百字的教材,就天文地理、人生百態、花鳥樹木、禮儀規范無所不包。讓兒童充分了解他們所生活的世界、社會,而因為形式的多樣性,兒童接受起這些知識的時候,完全沒有沉重感,而是懷著好奇的心態主動接觸這些貼近日常生活的各類知識。傳統蒙學之所以在封建時代廣泛普及,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蒙學教育的內容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在私學非常發達的明清兩代,民間盛傳一句“讀了《增廣》會說話,讀了《幼學》走天下”,可見,當時的啟蒙教育內容有多么貼近現實。兒童所學的都會在日常生活中用到,這對于提高學習效率,激發學習興趣是極有幫助的。
(三)西藏兒童啟蒙階段應重視德育,并發掘豐富有效的德育教學形式
可以說,中國古代啟蒙教育的一項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在兒童很小的時候就教會他們做人的道理。這也是中國古代教育的一貫原則。蒙學的內容正有力地說明了這一點。蒙學教材中體現的勤儉節約、珍惜時間、奮發向上、仁愛寬容等等中華民族的優良品德,都應該讓兒童從小養成,從而使他們終生受益。傳統蒙學,不論是兒童最先接觸的識字訓練還是后來接觸的閱讀訓練和寫作訓練都始終貫穿著一條原則,那就是非常重視倫理道德教育,努力培養兒童的文明的言談舉止,使兒童從小就養成社會認可的禮儀規范。正因為如此,蒙學中的教育者非常注重儒家倫理道德在蒙學教材中的運用和體系。例如,《三字經》中就有“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等語,都是倫理道德教育方面的內容。對于天性好動的兒童來說,單純的說教根本不會有太大的效果,所以,傳統蒙學便把道德教育融入故事、詩歌等形式的教學內容中,使兒童能得到潛移默化的道德教育,從而陶冶他們的情操。
(四)西藏兒童啟蒙階段的教學過程應難易適中,不能過分追求卷面成績
傳統蒙學中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教育者都注意教學過程要淺顯易懂、難易適中。教學內容要形象生動、活潑有趣,兒童學起來才會興味盎然。蒙學教材中會出現大量的事例和典型的人物形象,有些教材甚至就是以這些故事、傳說為主要內容的,這樣,非常容易引起兒童的學習興趣,從而使他們養成喜歡讀書的好習慣。兒童接受啟蒙教育時,可以說是“一張白紙”,所有的知識都需要一點一點地灌輸到兒童的頭腦中,如果此期間教育者缺乏耐心,向兒童灌輸的知識量過大,便會事倍功半。兒童不但學不好應學到的知識,還很有可能對學習失去興趣。傳統蒙學在這方面給出了很好的示范。兒童入私塾后,最先接觸到的是識字教學,然后是閱讀教學、作文教學等。也就是說,兒童要先進行集中識字,有了一定的識字量,再接觸比較淺顯的文章。這樣,兒童在進行學習的時候,就不會產生學習上的障礙。而蒙學教育中的蒙學教材都是三言、四言、五言一句這樣的短句韻語,兒童讀起來朗朗上口,可以讓兒童對所讀的內容印象深刻,甚至這些知識和道理會影響兒童一生。
中國傳統蒙學教材的發展歷史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多彩,其中既有精華也有糟粕,值得思考和研究的方面非常多。千百年的蒙學教育,造就出了無數英才。傳統蒙學教材是我國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珍珠,對傳統蒙學教材進行科學的總結,一定會對西藏自治區的教育事業有巨大的幫助。(本文作者:周瑩、張佳茹 單位:西藏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