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器樂演奏在戲曲伴奏中應用淺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弋陽腔又被稱為“高腔”與“弋腔”,是我國江西弋陽地區古老的傳統戲劇,它的藝術形式源于我國的南戲,起源則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朝末期。自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弋陽腔就備受學術界的廣泛研究,近百年來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但關于弋陽腔伴奏中的器樂藝術特征研究成果相對匱乏。因此,本文在概述研究弋陽腔的基礎上,試從弋陽腔概述、弋陽腔傳統鑼鼓編制、弋陽腔中的跟腔鑼鼓手法、弋陽腔的器樂伴奏形式等方面入手,著重探討研究弋陽腔伴奏中的器樂藝術特征。
關鍵詞:弋陽腔;器樂藝術;鑼鼓伴奏
一、弋陽腔概述研究
元末明初,傳奇劇本代替了雜劇,成為戲曲的通稱,產生了許多優秀的傳奇作家與作品,同時也產生了很多聲腔劇種,其中,以海鹽腔、余姚腔、弋陽腔與昆山腔最為著名。弋陽腔是宋元南戲進入江西弋陽后與本地語言與民間音樂相結合,融入了北曲的一些特點而出現的。在經歷了數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弋陽腔與當地的民間音樂獲得了較好的融合,并以獨特的藝術形式逐漸地占據了我國戲劇發展歷史上舉足輕重的地位。據有關史料記載,弋陽腔對中國戲劇的發展有著非常廣泛的影響,不僅對江西周邊乃至全國范圍內40多個劇種有所影響以外,對京劇、川劇以及湘劇等大型戲劇也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這也讓弋陽腔實至名歸地成為了我國戲劇體系“南戲四大聲腔”中的重要一員。弋陽腔為何能帶來這么大的影響,主要是由于弋陽腔自身就擁有十分優秀的特征,弋陽腔能穩住自己的特點,也能根據各個地區的優勢給出具體的變化,進而構建新的唱腔。此類案例十分多,舉例在弋陽腔從弋陽往樂平推廣時,在樂平一帶又出現了“樂平腔”;弋陽腔開始進入義烏后,還在本地構成了“義烏腔”;在弋陽腔往北方推廣后,又最終成為了“京腔”。這說明,我國戲曲界的各種劇種均從弋陽腔中吸收到了一些經驗,弋陽腔在我國戲劇發展活動中的地位是十分關鍵的。在這么多年的發展中,弋陽腔也已變為了曲目眾多、影響較多的、典型的傳統戲曲類型之一,且在2006年成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弋陽腔不僅用簡單易懂的手段來呈現百姓的現實生活,還在某種層面上以多元化的音樂方式來展現其與眾不同的藝術價值。正因為如此,弋陽腔從20世紀20-30年代開始就備受學術界的追捧,將近一個世紀以來與弋陽腔相關的分析獲得了較多的成績。尤其是這些年來,學者們都是以現代高腔分類為前提,結合古代文獻,對弋陽腔歷史、劇目與音樂等領域進行了進一步的分析,出版了各種作品。必須承認的是,在這么多學者的付出下,弋陽腔分析獲得了較大的成績。但是與弋陽腔相關的分析中還具有許多應當予以高度關注的問題,尤其是鮮有弋陽腔伴奏中的器樂藝術特征研究成果,這一問題已不利于對弋陽腔自己甚至是我國戲曲聲腔的理解與深入分析。
二、弋陽腔傳統鑼鼓編制
鑼鼓作為“文武場”(即戲曲樂隊)的主導樂器,是戲曲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戲曲區別于其他藝術門類的基本構成要素,主導著戲演節奏,起到烘托人物、渲染情景的作用,并通過鑼鼓點將“行當”、“四功”、“五法”等按一定章法、規則交織為一體。與其他劇種文場靠吹拉彈奏、武場靠鑼鼓擊打的模式所不同,弋陽腔文場、武場皆以鑼鼓擊節,不入管弦,人聲干唱。歷史上,高腔系統都是鑼鼓干唱,人聲幫和,其中包括弋陽腔、川劇高腔、浙東調腔等,現在這些高腔大都保持這個傳統。弋陽腔作為高腔腔系的源頭,派生出各地高腔支流,各地高腔也多以鑼鼓伴奏、人聲干唱為表演形制,這不僅確立了弋陽腔在創建高腔腔系及高腔表演特征的地位,也證實了弋陽腔鑼鼓編制是高腔體系與其他腔系相區分的主要特征,是整個高腔文武場體系的初始精華。文武場既是弋陽腔內部結構的核心元素,又是其表演形態的一大特色,三五人各持打擊樂器掌控全場,為表演伴奏,為演唱上啟下接、跟腔渲染。而鑼鼓編制產生的“徒歌”形式,情到深處自能“此處無聲勝有聲”。
三、弋陽腔中的跟腔鑼鼓手法
一般來說,弋陽腔的演唱形式分為“唱”、“和”、“嘆”三種。一種是一人發其聲為“獨唱”,眾人發其聲為“幫唱”,唱和之間為“滾白”,也就是“滾唱”。弋陽腔在滾唱時,因其“字多腔少,一泄而盡”和講白一樣,故成“滾白”。高腔的各種曲牌,都擁有兩種形態各異的唱句,其中一種為“腔句”,另一種為“滾唱”。前者是擁有幫腔的唱句,后者僅僅是角色獨唱,沒有幫腔。每句“腔句”本身亦有所不同,有的先由角色獨唱,然后再加入幫腔,有的則為唱句一開始幫腔便加入與角色同唱。由此可見,弋陽腔中的唱腔樂句,除了角色的“滾唱”是獨唱之外,其它唱腔句都要加入“幫腔”。而弋陽腔的另一個特點是“它不用笛、簫、琵琶、三弦這一類管弦樂器伴奏,卻在演唱中加以人聲幫腔,并以音響效果極為強烈的打擊樂器加以襯托,這種伴奏所造成的氣氛與歌唱相結合,就使得它高亢喧囂的特點更為突出”。總而言之,弋陽腔最鮮明的兩個特點是“幫腔”和唱腔中的“打擊樂襯托”,也就是“跟腔鑼鼓”。弋陽腔中的“跟腔鑼鼓”指的是在唱腔過程中使用的鑼鼓點,它起到“助節”、“襯托氣氛”和“樂句之間”連接的作用,是構成弋陽腔音樂中的又一鮮明特點。它的基本用法分為以下兩種。第一種,開腔前鑼鼓點,弋陽腔因無“管弦”伴奏,無法通常使用的“前奏”開唱,它只能通過鑼鼓點提示開腔的速度。第二種,補腔法,也就指的是在唱腔中用打擊樂填補唱腔中的長音,常用“小韻鑼”等鑼鼓點補腔。
四、弋陽腔的器樂伴奏形式
一般而言,部分鑼鼓采用的核心規則也能使用于一些高腔的分支內,即鑼鼓的配合者需要幫而不是唱。弋陽腔的鑼鼓伴奏也不例外,此類樂器由“鼓板”與“鑼鼓”構成。前者是鼓與板,一般以譜字“大”當作鼓,“各”為板。鑼鼓的代表性樂器有大鑼、大鈸、小鑼、小鈸,其分別對應“匡”、“七”、“臺”、“次”。舉例,在【駐云飛】的正體曲牌中采用的樂器有鼓、板與小鑼(大鑼只用1處)、小鈸4件,幫腔鑼鼓根據其應用的位置差異基本上能分為起腔鑼鼓、幫前鑼鼓、跟腔鑼鼓、腔尾鑼鼓、過腔鑼鼓與結束鑼鼓6種形式。起腔鑼鼓是用在曲牌的開始處,當唱腔還沒有進入時,所使用的鑼鼓伴奏形式,其句幅通常不長,基本上都是以鼓板伴奏,在即將完成時采用小鑼,擁有引入與襯托的效果,預示著唱腔的開唱和人物的出現,能協助聚焦觀眾的注意力。幫前鑼鼓是出現在幫腔的前2小節或3、4小節,即腔最初的一小部分,通過人聲進行清唱,是在幫腔開始的前一些小節使用的鑼鼓伴奏。一般以幫腔前2個小節最多見,節奏明快,氣氛熱鬧。跟腔鑼鼓也就是從幫腔起的情況下,采取鑼鼓伴奏。此類鑼鼓伴奏十分普遍,通常這種伴奏始終與整個幫腔一同出現,若產生了腔句句幅更長一些,就使用再次伴奏音型的方法,多次演奏,并維持到幫腔完成。因為劇情氣氛存在差異,不是每種腔都一成不變地從開始就用鑼鼓的,可能在中間位置或結束的一小部分才采取鑼鼓協助。腔尾鑼鼓即從腔的中部或尾部開始鑼鼓幫腔,其鑼鼓幫腔有兩種安排措施,首先是在樂句的結束處,利用鑼鼓伴奏,突然將氣氛帶起,并營造音樂的巔峰,發揮出先抑后揚的作用;第二種鑼鼓的使用則沒有襯托氣氛的那種效果,而是身為結構價值上的效果,在句中能發揮出斷句的作用,此類鑼鼓伴奏需要的時間不長,偶爾只有兩拍的時值或是四拍的時值。過腔鑼鼓是在前后兩個句子相接時,句間下鑼鼓點,這種在前后句間擁有過渡意義的鑼鼓,在【駐云飛】正體曲牌中的應用較少,只有3例,它們均使用在結構的第1、第2樂句間,重點包括兩個領域的表達效果,第一擁有配合劇中人物登場動作的效果,讓唱腔連接更自由,擁有過渡的效果;第二在句中擁有斷句的結構價值,即以鑼鼓敲擊幾次,就能使樂句結構變得更為明確。結束鑼鼓就是曲牌完成位置的幫腔鑼鼓,這些鑼鼓基本上都使用了重復的方式,即把韻鑼反復演奏,另一部分使用了組合方式,將小鑼與小鈸的演奏加以融合,然而在完成句最后的幾個部分,通常都是使用“各大”等相關的鑼鼓點收腔,反映了完成鑼鼓收束全曲的性能效果,另外使完成鑼鼓和開場鑼鼓構建前后呼應,進而實現全曲結構全面、和諧一致的藝術效果。【駐云飛】正體曲牌的幫腔位置,通常均是使用鑼鼓,幫腔每次產生均離不開鑼鼓的幫助。鼓板重點使用在腔句的開始位置,節奏相對穩定,時值相對更長,小鑼、小鈸使用在幫句的結束位置,節奏相對更快,時值相對不長。鑼鼓在音樂中的效果重點反映在兩個領域,首先是烘托與渲染劇烈的環境效果,其次是擁有結構方面的斷句與終止的效果。雖然鑼鼓的安排在詳細的位置上具有一定的出入,然而在演奏手段上的出入較小,所應用的節奏原理總體相符,在對人物個性的塑造領域,不夠濃郁,由于鑼鼓使用的持續改變,眼下有的高腔分支就開始使用管弦伴腔,其中包括贛劇高腔、松陽高腔等就較多地使用胡琴、嗩吶等管弦樂器,這是為了使音樂色彩更為多元,讓人物形象更為形象、活潑。而弋陽腔【駐云飛】曲牌,以其自己的幫腔與滾唱形式,結合一些經典的鑼鼓伴奏和淳樸的語言,被群眾所青睞,充分地影響我國的各種聲腔劇種,并展現出這支聲腔的藝術活力。結語在全球化和現代文明的強大沖擊下,民間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弋陽腔器樂伴奏音樂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民間音樂走到了無人傳承、瀕臨消亡的地步。當下從“非遺”視角出發,對弋陽腔器樂伴奏音樂活態傳承進行探索是有效措施之一,有利于深入弋陽腔器樂伴奏音樂的研究,有利于完善弋陽腔器樂伴奏音樂保護體系,有利于探索弋陽腔器樂伴奏音樂的現代價值,從而提升弋陽腔器樂伴奏音樂的審美價值、文化價值、教育價值、經濟價值。目前國內對弋陽腔伴奏音樂的相關研究較少,而以“弋陽腔”為關鍵詞在知網的進行粗略檢索共得相關結果725條,其中關于弋陽腔曲牌文化及器樂伴奏的相關研究僅約占20%及10%。尤其是關于江西弋陽腔伴奏中的器樂研究,目前相關文獻較少。而我國專家、學者對其它地區戲曲伴奏音樂已有深入的研究。并且有些通過戲曲曲牌音樂改編為優秀的器樂獨奏曲。例如:笛子獨奏曲《三五七》根據浙江婺劇曲牌改編而來。有些戲曲器樂伴奏已成為獨特的器樂樂種,形成了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例如:廣東音樂、江南絲竹。弋陽腔是在江西東北一帶興起的,為我國發展優秀的民間古典戲曲聲腔,是我國高腔戲曲的始祖,擁有優秀的歷史與文化意義。弋陽腔是江西最具有代表性的戲曲,自宋元時期發展以來,經過長期的發展,已經具備自身獨特之處,并對江西乃至全國的戲曲文化產生影響。弋陽腔作為我國古典戲劇的代表性唱腔,與其他宮腔不同,弋陽腔是從民間戲曲中興起的,所體現的是廣大百姓的現實生活,給其帶來的是一種與眾不同的心理體驗,此類易了解、親民的特征,讓弋陽腔獲得了百姓的青睞,且對我國戲曲文化的傳承帶來了極大的影響。所以,為了進一步弘揚與發展弋陽腔,傳承我國的優秀文化,希望有更多的學者對弋陽腔音樂的分析投入更高的熱情,并重點關注和加強弋陽腔伴奏中的器樂藝術特征研究。
作者:劉佳 羅羽涵 單位:上饒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