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器樂演奏音樂感染力培養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器樂教學中,音樂感染力的培養一直都是極為重要的部分,只有在充分、合適的音樂感染力支持下,學生才有可能真正學好器樂。
器樂演奏是一種實踐藝術,演奏者在演奏的訓練和表演過程中,自始至終貫穿著對聲音、旋律、節奏韻律、和聲與復調、形式結構、情感表現的追求,把建立和培養音樂感染力作為器樂演奏的靈魂。
一、通過器樂作品結構培養音樂感染力
我國傳統器樂作品的結構大體有以下幾種:一是單樂段的結構,大多是一些結構短小的作品,如《旱天雷》、《三十三板》等。二是多段漣綴體結構,受我國曲藝和戲曲音樂中曲牌連綴結構的影響簡化而成,如《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有的以事物發展的順序為線索組織音樂結構,有的以對音樂感性情感的抒發為基礎。這一類的作品,段落之間沒有必然的邏輯關系,甚至在演奏時可以去掉其中的某些段落,而不影響整體音樂的表達。如《十面埋伏》的演奏中,就有演奏家將最后“得勝、回營”等段落去掉,作品的完整性沒有受到任何影響。三是在多段體的結構之上,發展出最常見的一種結構形式,以速度來決定作品的結構,形成“散、慢、中、快、散”的結構形式,這一形式和西方三部曲式有一定相似性,但其文化內涵截然不同。四是連綴和自由變化重復結合,這使得在樂曲結構方面,連綴形多段體和較自由的變奏體,以及這兩者的結合。例如,琵琶獨奏曲《三六》運用了連綴和自由變化重復的手法進行創作。總的來說,我國民族器樂的結構是以民族感性文化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依性(感覺)而為。結構的大小、長短和段落間的連接都很自由。而西方的曲式結構是在理性思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段落之間會有比較緊密的邏輯關系,各部分之間不能輕易省略。這種理性關系下的結構,也容易駕馭表現復雜情感和故事的大型音樂作品。轉型時期的民族器樂創作在這一結構思想影響下,和傳統樂曲的結構相比有了很大改觀。
(一)意境描寫
這一類作品擺脫功利藝術的某些特點,追求內心情緒的直接抒發與表達,追求意境的描繪。有時候甚至只追求形式上的豐富,而不直指具體的故事或事件的描繪,應該說,這一類的作品大多受西方自律論音樂美學思想的影響,但又和自律論美學思想影響下的純粹西方音樂作品有較大區別,畢竟這些作曲家都還接受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在其作品中,不可避免地還帶有強烈的民族文化的基因。朱毅創作的《楚魂》有大量豐滿細膩抒情的音樂描述,其反映的是民族精神氣質的神韻,而不是從具體事象出發,它們造成的是空曠、神秘、超脫等抽象美的感受。
(二)傳統文化思想的個人表達
最杰出的哲學,無論是東方的還是西方的,必含現實之終極本質,它存在于現實萬物當中,或反映在現實萬物當中。中國哲學與傳統文化,對轉型時期作曲家的影響也是無處不在,在民族器樂創作中時有體現,而且這一現象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成為一種創作思潮,代表人物就是譚盾。周龍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創作的兩首重奏箏曲《定》、《空谷流水》表達了禪宗思想。首先其創作思想就受“禪”的影響,1987—1994年間,周龍稱自己是以“佛教的方式創作音樂”。其次是運用禪宗的思想來指導其創作手法,其中心,在于“禪”包含著思想之凝聚與意識之擴散的統一,而凝聚與擴散恰是周龍創作的首要對立面。佛教(尤其是禪宗)斷言此等對立面的不可分性。通過音樂音響的象征涵義來表達其對禪宗的深刻感悟。瞿小松先生的揚琴作品《寂》,表達的卻是民族的精神內核。他用聲音表現了一種與聲音本身截然相反的對立一一無聲的意境。這些作品都反復表達了他對這一主題的關注和感悟。他曾說過,“不想要聲音漲滿的感覺,因為聲音少的時候想象的空間大”。
二、通過器樂和聲思維培養音樂感染力
中國傳統的感性思維體現在音樂上的特征之一就是線性音樂,注重內心的感受而忽略音樂的縱向結構,因此造就了非常優美的、豐富的音樂旋律,逐漸形成重直覺、重音響、重色彩的“和音技術”傳統。單線條的旋律也就構成了中國傳統音樂的主要形態,盡管也不乏和聲性的音樂,如琵琶、揚琴、古箏音樂。但大多以直覺的音響與音色上的變化為主,沒有像西方一樣形成完整的和聲理論及體系。直到新中國建立后,才開始注重和聲音樂的創作。這其中就有趙玉齋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創作的箏曲《慶豐年》,首次在古箏上雙手同時在箏碼右側彈奏,渾厚有力的柱式和弦與婉轉動人的滑音按弦配合得相得益彰,打破了單手彈箏的局面,創造了雙手彈箏的新紀元,從而也開始了器樂大范圍和聲思考和創作的時期。
(一)西方傳統和聲在器樂演奏中的創新運用
中國民族樂器的獨有文化特征,并不擅長演奏和音。在轉型時期的西方音樂影響下,民族器樂開始了眾多的和聲嘗試,如《慶豐年》在古箏上演奏,因為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尚可理解。在揚琴上演奏四個音的和弦,就顯得難能可貴,不光是對和聲音響的追求,更是演奏方式,甚至是演奏工具的創新。項祖華創作的揚琴獨奏曲《林沖夜奔》,就對琴竹進行了創新,改良后的雙音琴竹奏出西方傳統的重復根音的三和弦。
(二)民族和聲的大量運用
運用民間特色音調為題材,調式比較簡單統一,以使用常規的三度結構的和弦為主,旋律中都包含富有民族特色的特征音,沒有對“小三度間音”的處理。而在大型的協奏曲中,僅僅運用五聲音階很難把這個恢宏的場景表現出來,七聲音階的運用必不可少。而且,和弦的五音也可省略,對和弦的性質不會產生影響。
三、結語
作為演奏者,在演奏一首樂曲之始,必須對樂曲要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即對樂曲的背景、創作過程及對作者的創作意圖有一個深刻的理解,在熟知并理解的基礎上要設身處地,用感情去感受它,從而以準確、細致、豐富的情感去表現這部作品。
參考文獻
[1]呂紅磊.淺談器樂演奏審美意識的建立與培養[J].黃河之聲,2010,(03).
[2]張宏強.淺析當代中國民族器樂發展策略[J].藝術科技,2014,(02).
作者:韓巖嶺 單位:佳木斯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