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器樂演奏二度創作中樂譜解讀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器樂演奏二度創作中,要想領會音樂作品的內在邏輯,需要演奏者用心讀譜。用心讀譜不僅僅指演奏者需看準音符、彈對節奏、跟上速度、做好表情……更指演奏者要讀懂譜子背后的深意。作曲家為什么這樣運用音符,為什么采用這樣的節奏,為什么設定這個速度,為什么要用這樣的表情……這些都與作品的音樂表達密切相關,也與最終的音樂表現緊密相連。不深入研究樂譜背后的深層用意,即使做出表情,也往往僅停留于表面。
【關鍵詞】器樂;演奏;二度創作;樂譜解讀;重要性
正確的讀譜習慣能使器樂演奏的過程少走彎路,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正確的讀譜習慣進行練習,能迅速提高視奏能力,而視奏能力的提高又會有效地縮短新曲目練習、熟練的時間,加快學習和演奏的進程。
一、五線譜對于器樂演奏二度創作的作用
五線譜是為西方樂器,主要是西方鍵簧類樂器如管風琴的記譜需要而發展完善起來的,它非常適合于器樂作品的記譜,是專為那些高級、復雜的音樂作品而生的。五線譜是記錄客觀、實際音高的符號系統,五線譜對于器樂演奏,特別是對于和聲樂器的演奏非常有利。它對于西方復雜的古典音樂而言,可謂“寶馬金鞍”。五線譜非常周密、嚴謹,但在實際使用中,也有它的問題。五線譜不是為歌唱而發明的,因為歌唱可以直接人對人地傳授,并不需要復雜的樂譜。五線譜不僅對歌唱,同時對器樂演奏的轉調等也不方便。五線譜的困難主要來自首調和固定調不同導致的觀念差異。運用五線譜,容易形成不同于歌唱思維的演奏思維模式。面對五線譜,人需要調整自身的“天性”,從音樂思維、音樂習慣等最基礎的層面上來適應它的邏輯。五線譜主要是源自器樂演奏的需要,是為器樂演奏而誕生的。所以學習五線譜時,若能結合樂器,尤其是鍵盤類樂器,比如鋼琴就非常好。通過樂器能非常直接地發現使用五線譜的優勢,將一個個音直接想象成相應的琴鍵,非常便于五線譜的學習。五線譜是為復雜的音樂、為器樂的演奏而生的,因此不太適合“唱”而比較適合“讀”。這也是我們常常聽到演奏的人們說“讀譜”而不說“唱譜”的原因。“讀譜”是為了了解和認識音樂,而完全靠讀和內心的想象來獲得一首作品的音樂形象是比較困難的,一般都需要邊“讀”邊“奏”才能有好的效果。器樂演奏者較少通過純粹的“唱”來了解一首音樂作品。既然最終是為了在樂器上演奏,所以演奏者大都是一開始就面對樂譜,結合樂器,識別音符的同時在樂器上找到相應的音,隨之演奏出來。他們通過一邊讀譜,一邊在樂器上奏出音符的具體音高,逐漸在大腦中形成一首音樂作品的整體音樂印象。通過對這個過程的不斷重復,人們逐步積累、調整、深化,建立起正確的音樂印象,在這個過程中,也同時形成了演奏一首音樂作品的肢體動作序列。對于五線譜,只要調整我們天生的音樂感覺,學會用其長、避其短,形成一定的慣性思維之后,就會發現五線譜的神奇功能是無可比擬的。
二、樂譜解讀的目的
“樂譜解讀”是為了在內心搭建起一首音樂作品的骨架、血肉和所有細節。“樂譜解讀”是讓音樂形象在內心預演,讓音樂情感在內心預演,它既是構建內心的音樂形象,同時也是構建內心的演奏動作行為。學習演奏需要養成熟練的讀譜、視奏習慣和超強的讀譜、視奏能力,要能迅速熟練地把音樂符號轉化為實際音樂以及實際演奏行為,這對器樂演奏者的學習非常重要,亦是作曲家與演奏者連接的“紐帶”。器樂音樂作品大都是以五線譜形式記錄和傳承的,因此對樂譜的解讀不僅僅是對音符、節奏、節拍、強弱等等的記寫,更多的是對歷史、對社會、對文化的滲透與記載,可以讓學習音樂的后人通過這種記譜方式來練習、演奏和詮釋具有歷史性、時代性和文化性的“抽象語言”,通過演奏者內在的“具象化”還原,結合自身內在文化內涵修養進行綜合“孕育”,最終經過演奏者指尖和肢體等“外在”表現傳遞給欣賞者,而演奏者又是作曲家與音樂欣賞者的“橋梁紐帶”,使音樂作品實現跨越時空的傳遞。
三、樂譜解讀的正確理念和方法
通過對五線譜的性質、特點的了解,我們可以發現五線譜有利有弊,這決定了我們使用它時要特別注意一些問題。如果理念不對,不僅不能用其所長,還可能反受其亂。要盡量把五線譜上的音符直接想象成樂器上、鍵盤上的音鍵、音位,而不是唱成實際的音名和絕對的音高。五線譜嚴謹全面地記錄著音在樂器上尤其是鍵盤樂器上的位置,而不是為了記首調感受中的音名。對于初學者,要想唱出音名是比較困難的。“讀出”而不是唱出音名,把譜上的音符直接想成鍵盤上的音鍵,想象成我們手上樂器的“音位”,這樣可以使大多數人避免使用五線譜的困難,比如聲音高不上去、低不下來,唱不準變化音,聽不出準確的音樂形象等等。樂器是歌喉的延伸,樂器就是演奏者的喉嚨,要用它代替我們發出聲音,我們只需要正確地識別需要奏出的音樂,然后使用樂器這一延伸的“歌喉”,就可以避免唱譜的困難,從而在大腦中建立起豐滿復雜的音樂形象。讀譜不能是孤立的活動,最好是在大腦中建立起樂器的真實形象的音符位置圖。比如學習鍵盤的人,應該在大腦中有一個想象的鍵盤,結合著這個內心的鍵盤,一邊認識、分析樂譜音符,同時想著鍵盤及鍵盤上相關的手部的動作。讀譜,要緊密結合樂器,緊密結合演奏動作,要在一開始就注意肢體的動作行為。一開始就注意動作的感覺是重要的,一開始就手感松弛舒適地動作和試奏,心身兩面的舒適感建立起來對后來的練習非常有益處。要試著把“讀譜”,慢慢變成“看譜”。“讀”是嘴上或大腦中“發出聲音”,它比“唱”譜簡潔方便很多,但還不夠。復雜的樂曲在心中“唱”、“讀”都是低效率的,也往往是片面、各聲部分裂的。要做到“望文生義”,一看到樂譜音符就能想象出實際的音樂效果和肢體動作。音要一組、一組地識別,一組、一組地演奏,大腦中形成“活起來”的、有聯系的音群,也形成有互相交接、互相依存的動作,這利于形成整體的音樂和動作感覺。音在心中不能彼此孤立,孤立的音不會形成音樂。內心沒有“音的進行”,就沒有演奏動作的“交接”,彼此沒有聯系,這對正確的演奏思維的形成非常不利。讀譜、試奏從一開始就要“拉幫結伙”,建立聯系——音樂的聯系、動作行為的聯系——互相幫襯。認一個音,演奏出這個音,再認下一個音再演奏出下一個音,再認一個音,再演奏出來……這樣看一個音、奏一個音非常不好,這在大腦中音樂聯系是間斷的,動作間的聯系也是間斷的,音打斷了動作,動作打斷了音樂,大腦神經的分析識別工作和動作操作工作互相交替、互相掩蓋、互相打斷,彼此干擾。遇到那些音符密集、變化音較多或快速的句子和段落,音樂彼此的聯系是亂的,音樂的邏輯關系散亂不清,腦子一片混亂,不利于后續練習。音符密集復雜的節、句、段,最好按節拍或按符桿為單位進行識別和試奏。讀譜是要在內心建立音樂和動作行為的初步聯系,所以一開始就要按一定的邏輯對音符進行組合劃分,可以按音與音的進行關系劃分,也可以按音與音的節奏關系劃分,還可以按符桿劃分,按手的動作關系來劃分……稍加留意,就可以很輕易地發現這些邏輯。開始讀譜、試奏時,就要適當地注意動作,要盡量注意指法。開始完全不顧及指法只注意音樂,可能會形成一些不易察覺的不正確的動作行為印象,待以后再改,會影響動作行為的形成。那種先為所欲為,然后再調整、治理的方式是一些后期錯誤形成的原因。復雜的音樂作品,在識別前先聽一聽更好,聽力的識別有利于心理上先建立起音樂的整體印象,內心不會把五線譜的“經”“念歪了”。這也利于內心對識別后奏出的音進行鑒別,縮短從樂譜到實際音樂形成的時間。
四、樂譜解讀促進器樂演奏二度創作的邏輯
演奏者應辯證地看待樂譜上的一切,并且在任何時候都應該具有獨立判斷與思辨創新的能力。器樂演奏離不開演奏者的二度創作,而二度創作需要以樂譜為基礎,但也必然結合了演奏者自身的文化素質、審美情趣、創造潛質等。每個演奏者在潛心研究曲譜和曲譜背后的歷史人文時,也要積極思考,表現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演奏風格。以貝爾格的《小提琴協奏曲》為例,當細致讀譜時,不難發現在音高的用法上,前奏主要使用序列原型及其小三度移位,但又始終沒有連續地陳述完整的音高序列,這在十二音初期的寫法中顯得極其少見。具體做法是:單簧管和豎琴用原型移位O3的第1、3、5、7號音形成“空弦動機”的先現,隨后是小提琴從第二小節起連續奏出八小節“調弦”般的“空弦動機”,它們以每兩小節為一組,第一組使用序列原型的第1、3、5、7號音,第二組使用第2、4、6、8號音,第三組使用第3、5、7、9號音,最后一組使用第11、10、1、12號音,這種層層高漲式的音型模進,并在最后到達g小調的屬和弦,既配合了作曲家心情的變化,又顯出貝爾格“自由十二音”寫法的特點,也為主題的進入做好準備。從歷史或關聯的角度上看,在貝爾格這部作品(以及其他作品)中所顯示出來的“自由十二音”,是1910年前后出現的那種“自由無調性”音樂在邏輯上的一種延伸,樂隊聲部關于序列的音高音序和獨奏小提琴的完全一樣。從音色上看,民歌主題的開始四小節由圓號在低音區獨奏(八小節后交由小號在中高音區獨奏),小提琴在相隔兩個八度以上的高音區演奏圓舞曲風味十足的對位化旋律,音色朦朧迷人而有穿透力的薩克斯管在中音區自由地襯托獨奏小提琴,豎琴則以琶音方式演奏和弦把“民歌的風格”、“舞曲的性格”和“少女的品格”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成為第二樂章和全曲中非常出彩而異常動人的神來之筆。從音高上看,這段音樂明確建立在調性基礎之上,幾乎使人感覺不到十二音音樂的痕跡,但其中的旋律和豎琴演奏的三和弦,都仍然來自序列原型提供的材料。特別是最后四小節(第225—228),小號聲部的旋律進行在bG大調上,豎琴聲部的和聲則在相隔三全音的C大調,并構成含有拿坡里和弦的典型功能性和聲序進,加上其旋律聲部中的bG大調的第V級音與C大調V級和弦中的三音B為“等音”,從而使得這里的每個音級都是“和弦音”而沒有任何“和弦外音”,這在20世紀的音樂中是非常少見的。
五、結語
讀譜是學習音樂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但樂譜也不是萬能的,器樂演奏者在看樂譜時還應該有自己對作品的思考。一切器樂技法都為表現音樂而服務的,只有通過正確的讀譜技巧,讀懂作曲家留下的音樂線索,才能演奏出作曲家想要表達的效果和意境。
參考文獻:
[1]周婕.民族器樂協奏曲創作實踐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9.
[2]付翠屏,韓義軍.中國民族民間音樂觀[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
[3]錢仁康.一曲回腸十二音(下)[J].音樂藝術,1986,(01):20-28+19.
作者:韓巖嶺 單位:佳木斯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