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試論三線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三線企業”這一特殊歷史時期的產物,曾為改變偏遠地區的工業結構,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作。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國家宏觀經濟的調控力度的加大,有的“三線企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有的“三線企業”在改革中因不能適應適應大氣候的變化或創新能力弱化走了下坡路,生產經營舉步維艱,有的經過“鳳凰涅槃”死而復生。本文就加強和創新企業文化建設,促進“三線企業”走出困境,走向發展作探討。
關鍵詞:三線企業企業文化建設與激勵
上世紀60年代,我國為了應對復雜的國際政治局勢以及發生大規模軍事沖突的可能性,做出了建設“三線企業”的重大決策部署,在我國西部和西南部偏僻山區建設工業基地,以應對有可能出現的“突發事件”,保存工業的生產能力。在此大環境下,一批原來在東部相對發達地區的企業,向西部和西南部山區進行了搬遷。這些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經歷了艱難的創業發展期,在計劃經濟時期,成為帶動當地工業發展的支柱,曾為共和國的工業發展做出過重要貢獻。改革開放后,這些企業由于受環境、條件、經濟、人才等諸多方面的因素制約,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難,有的砥礪前行,找到出路,有的被重組兼并,艱難存續,有的大膽創新,另辟蹊徑,浴火重生。為什么同樣是三線企業,所面臨的市場環境是一樣的,基礎設施、地理位置也基本相同,但在市場經濟建設的過程中卻有不一樣的結果,從主觀上講有觀念的轉變的不同,有干部職工的努力的不同等。從客觀上講有產品結構調整的不同,對市場適應能力的不同等。但歸根結蒂能夠從困境中走出來,并且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斷發展和壯大的“三線企業”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職工隊伍穩定、技術骨干安定、領導班子團結、產品結構合理,這些企業不論在形勢好與不好的情況下,始終保持著良好的精神狀態,都有一股永不言敗的精神,始終對未來充滿著希望等,把這些東西高度地凝練成一種高度的意識形態的東西那就是這些企業都一種健康、和諧的企業文化,造就了活著的“三線企業”和死去的“三線企業”的差別。
一、以企業使命為基礎,統領企業的意識形態
企業文化就是企業價值觀的體現,也是企業使命的體現,企業文化的管理就是一種價值觀的管理,它的目標和目的就是使企業員工的個人價值觀與企業的價值觀達到最大程度的一致性,從而促進企業愿景目標的實現。二戰結束后,日本經濟突飛猛進地發展,在一段時期大有超過美國經濟發展之勢,有學者在分析研究了日美兩國企業發展的情況得出這樣的結論:促使日本經濟發展的是日本的企業文化,正因為企業文化的不同造就了日本企業與美國企業的不同。實踐證明,在具體工作中,成功的“三線企業”不論面臨著多么困難的局面,始終不忘企業使命,從未放棄對企業生存發展的希望,并且能夠把對未來的憧憬描繪成企業發展的藍圖,形成企業的愿景,通過積極健康的理念和和諧文化的塑造,把職工的各種行為統一到實現企業使命這一共同目標上來,并且在企業的發展中職工個人價值得到了充分體現,職工個人也在企業這個大家園中得到了均衡的發展。
二、以德治廠,發揮企業領導的非權力因素的影響
孔子曾提出“禮之用,和為貴”,企業家在企業管理中非權力因素在營造“人和”氛圍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1.確立企業愿景,在困境中展望企業未來。常言說得好:“只要精神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在企業十分困難的時期,企業提出企業愿景,這一舉動一定會引起了許多人的不理解,但企業要千方百計地活著,只有活著才有發展的希望,只有活著企業才有實現企業愿景的可能。事實說明,成功的“三線企業”在困難時期,企業領導都能以身作則,與職工同甘共苦,贏得了職工的充分理解和支持,用事實鼓勵起了職工的斗志,那怕現在苦一點、窮一點,但對未來的希望設有破滅,這些都是依靠權力做不到的,使職工在當時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沒有喪失對企業的信心,沒有喪失對領導的信心。2.以德治廠,培植企業文化。營造“人和”的氛圍。領導者“人格”力量是巨大的。企業不論是在困難時期職工干部的共苦,還是企業走向良性發展時期的同甘,為了使企業保持永續經營持續發展的態勢,都不能不重視領導者的人格力量,以德服人,以德治企,是構建和諧企業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在企業困難時期,領導是否能夠與廣大職工一道榮辱與共,是否能夠克服在企業發展過程中一是求穩怕亂、怕喪失既得利益的私心和二是借企業改革、發展之機中飽私囊的私心。事實說明,成功的“三線企業”在日常工作中黨政精誠團結、默契配合,沒有你你我我,只有企業大局,大減少了企業的內生成本,大大提高了領導班子的戰斗力,時時處處給職工以希望,給干部以信心。領導者以其“人格”的魅力感染了職工,以其非權力因素影響著職工,使企業職工形成了合力,培植了健康向上的企業文化。
三、重視企業職工群體的作用及引導
“三線企業”在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形成“小而全”的小社會格局,由于地理環境的局限,企業內部人員結構較為復雜,有的一家三代同在一個企業工作,老同事、老部下,關系網錯綜復雜,存在一些所謂非正式的職工群體是在所難免的,而這些非正式職工群體在相當程度上對企業職工的情緒、企業的價值觀、企業目標的實現都起著重要影響。對于“三線企業”來說,非正式職工群體主要集中在幾個方面,一是離退休老人,這些老人是建廠的元老,對企業有著深厚的感情,從內心深處希望企業好,但也愛集中在一塊對企業品頭論足,也易產生負面的影響,黨政要針對這一情況每年定期召開老職工座談會,向他們通報工廠運營情況,使老同志理解了工廠,樹立了對企業的信心,反過來這些老同志又作自己子女的工作,教育子女安心工作,相信企業總會走出困境,走向發展的,并且為工廠獻計獻策。事實也說明,在企業十分困難的時候;另一塊是由農村參加工作的職工,這些人家安在農村,子女較多,生活較困難,受教育的程度也不高,由于相同的背景,相同的家庭環境,極易讓這些職工形成非正式職工群體,這一非正式組織成員現大都處于技術成熟時期,是企業生產的骨干力量,但追求眼前“實利”的特點,也易產生負面的作用。黨政要針對這一情況,有意引導,使家在農村的職工在各自的生產崗位上都發揮著應有的作用。
四、大力鼓勵培植健康向上的企業亞文化的發展
企業文化的發展,同樣離不開企業亞文化的發展。每一個企業都由一些小的單位組成,這些單位由于生產工作性質的不同,人員結構不同,往往會產生不同的企業亞文化。積極向上的亞文化獎有利于企業文化的建設和發展,甚至會轉化為企業文化,在改革開放初期,沈陽第一機床廠的一個分廠提出“只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理由”這一理念得到大廠全體干部職工的認可,很快就成為大廠全體干部職工對待工作的一個理念。總之,“三線企業”經歷了市場經濟的洗禮,并在市場競爭中發展壯大,企業建設功不可沒。這些企業在企業文化建設當中,注重企業愿景的設定,注重以德治企的實施,注重非正式組織作用的發揮,注重企業亞文化的培植和推廣,經過長期的發展和實踐,最終使企業文化這一精神層面的東西在企業和職工中間固化于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成為企業區別與其它企業的重要標志,支持著企業的長遠發展。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上步發展,“三線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工作也要充分體現與時俱進的精神,使“企業文化”這一管心、管智、管方向的工作不斷適應形勢的發展和變化,使之成為永久能夠引領企業發展,統領職工思想的先進文化,這樣才能永葆企業的青春常在。
作者:胡慶峰 單位:天水星火機床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