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民營企業文化重塑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民營企業幾十年來得到了迅速發展,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民營經濟的發展為市場經濟的繁榮和改革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然而,民營經濟由于自身的原因和外在因素的影響,存在諸多問題,如文化建設缺乏誠信、創新不足、社會責任缺失等。通過建設負有社會責任的企業文化,從思想層次和管理理念的角度把社會責任滲透到企業的經營管理中,可以使企業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同時履行社會義務,實現“達則兼濟天下”的道德境界。
一、文獻回顧
(一)企業文化和社會責任的內涵
1.企業文化。20世紀80年代,企業文化的研究在全世界范圍內興起,不同學者圍繞企業文化的概念和內涵展開研究,逐步加深了對企業文化的理解。美國學者約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1992)認為,企業文化是指一個企業中各個部門,至少是企業高層管理者們所共同擁有的企業價值觀念和經營實踐。它是指企業中一個分部的各個職能部門或地處不同地理環境的部門所擁有的共同的文化現象。特雷斯•E•迪爾和麥肯錫管理咨詢公司專家阿倫•A•肯尼迪(1982)在《企業文化》中指出,“企業文化是五個因素組成的系統,其中價值觀、英雄人物、習俗禮儀和文化網絡是它的四個必要的要素,而企業環境則是形成企業文化唯一的而且又是最大的影響因素。因此,理解企業文化的重要性,就是重視運用價值觀形成、塑造英雄人物、明確規定習俗和儀式并了解文化網絡來培養其職工行為的一致性”。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對企業文化進行研究,業已形成較為系統的企業文化理論并在企業管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郭紀金(1995)認為企業文化是組織成員共同認可和遵守的價值觀念、道德標準、商業哲學、行為規范、經營理念、管理方式、規章制度等的總成。劉光明(1999)總結國內外研究,提出組織文化是組成成員共同認可的價值觀、行為準則等意識形態和物質形態。企業文化是企業信奉并付諸實踐的價值理念(魏杰,2002)。它既是具體企業、公司所形成和保持的文化傳統,也是抽象形態的企業、公司的一般文化體系和價值準則。公司文化已成為一門特定的學科、思想體系。
2.社會責任。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源于17、18世紀,企業在一定程度上作為國家政權的延伸,必須在政府權力的干預下生存和經營。因此,社會責任必然貫穿于企業的整個經營活動中。在歐洲,早在1851年,英國企業家TitusSalt就提出“企業有義務促進社會的發展”這一具有企業社會責任含義的理念。1924年,美國學者謝爾頓(Sheldon)提出了“公司社會責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CSR)的概念。20世紀90年代,國內學者對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和概念及企業社會責任評價標準進行了研究。張彥寧(2002)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為了所處社會的全面和長遠發展必須關心、全力履行的責任和義務,表現為企業對社會的適應和發展的參與。盧代富(2002)指出企業社會責任是創立于企業經濟責任之外,獨立于企業經濟責任并與經濟責任相對應的另一類企業責任,是企業在謀求股東利益最大化之外所負有的維護和增進社會利益的義務。由此可見,企業的社會責任是以利益相關者為對象,由企業承擔的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和道德責任達成的內在統一的,處理企業內部關系,增進社會福利的綜合義務。關于社會責任的標準,國際上有影響力的是SA8000企業社會責任標準。
(二)企業文化與社會責任的關系
企業文化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在決定因素。企業文化影響著企業的員工、股東等企業內部的利益相關者的行為,促使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企業通過履行社會責任,滿足內外利益相關者的要求,從而在企業內外部形成有利于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環境。環境是企業文化形成的決定因素之一。企業社會責任通過利益相關者的行為選擇影響企業的生存環境,決定企業文化的形成和建設。企業文化通過企業社會責任的載體將自己的影響擴大到整個社會。此時企業是在創造自己的未來,創造社會的需求,而不是簡單地適應社會,滿足社會的需求。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企業文化和企業社會責任是緊密聯系的,企業文化決定著企業真正的社會責任,企業文化通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而得以彰顯。企業能否長久發展就在于它是否如實地對自己的社會責任角色做了定位,因此通過企業文化來確立企業的社會責任,既不會影響企業自身的發展,又有利于企業和社會的良性互動。
二、我國民營企業社會責任文化建設特點及根源
(一)我國民營企業社會責任文化建設的特點
1.民營企業管理者忽略社會責任文化。2008年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組織的“中國企業經營者問卷跟蹤調查”結果顯示:受調查的企業經營者中,僅有17.4%的企業經營者認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主要體現在企業文化上,80%以上的經營者認為企業核心競爭力主要表現在市場營銷能力、戰略決策能力、研發能力上。民營企業面臨著市場競爭的壓力,為了生存和發展,必須注重經濟利益,因此民營企業家在發展過程中更為注重的是企業硬實力的建設,而忽視企業軟實力的建設。
2.部分民營企業道德根基薄弱。一些民營企業認識到了社會責任文化建設的重要性,試圖通過社會責任文化建設,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但是,民營企業卻很少在文化建設中思考文化建設的根基所在。在企業社會責任文化建設中沒有道德作為根基,會形成扭曲的利益觀和對社會責任和義務的逃避。
3.部分民營企業缺乏社會責任意識。一些民營企業價值觀扭曲,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生產假冒偽劣產品、偷稅漏稅、污染環境,忽視員工、消費者、社區、社會和環境的利益。2008年乳制品行業危機事件、2011年雙匯“瘦肉精”事件、2012年“毒膠囊”事件,顯示出一些民營企業社會責任意識的缺乏。
(二)民營企業社會責任文化缺乏的根源
1.重物輕人的管理哲學。民營企業家對企業的管理多是“家長式”的管理方式,民營企業的規章制度和組織機構不健全,企業民主氛圍缺乏,缺少人本管理。領導者自身的道德情操往往影響著企業的文化。企業領導對于企業的文化沒有明確的定位,企業文化往往停留在低層面上,缺乏社會責任。另外,一些民營企業創立者和員工整體文化素質偏低,領導者不重視企業文化建設。
2.重經濟責任,輕法律、道德責任。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民營企業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形成的是唯金錢的價值觀,重利輕義、先利后義,背離了傳統儒家文化所遵從的先義后利、合乎義的利,義、利、禮三者統一的義利觀。目前,我國市場經濟的誠信度正經歷著考驗,民營企業成長于不健全的市場經濟環境下,儒家的義利之辯在企業社會責任文化建設中仍然是值得深思的道德命題。因此,誠信無疑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3.缺乏社會責任評價標準。我國對民營企業的評價是以經濟評價方式為主,就企業社會責任的評價和考核尚未全面開展。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主要通過企業自覺自愿的方式,對社會責任報告的披露也沒有強制的規定。這種情況下,一些民營企業難以自覺履行社會責任。即使企業履行了社會責任,對其履行的程度、社會影響力和效果也難以給出可信的證明,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的權利與未履行責任的企業沒有區別,使得民營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積極性受挫。應立足民營企業發展實際,建設一套能有效推進企業健康發展的社會責任標準體系。
三、民營企業社會文化重塑
(一)仁
中國古代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為寶貴的思想是“仁”,孟子提出“民貴君輕”(《孟子•盡心章句下》),《禮記•中庸》提出“仁者,人也”。“仁”的思想就是愛人、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思想。民營企業社會責任文化應首先提倡“以人為本”的人本管理理念和文化環境。民營企業的領導者應堅持“以人為本”,嚴格律己,提高自身素質。民營企業應塑造“人性文化”,重視人才、任人唯賢,打造學習性組織,注重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企業內部堅持人本管理,對外也要尊重消費者,照顧弱勢群體。樹立顧客至上的理念,用優質的產品、周到的服務和博愛之心,贏得社會的認可,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
(二)義
義利關系是儒家思想的一對重要的關系。“義。宜也”(《禮記•中庸》)。義是經濟活動中人們追求利益中的行為約束。孔子提出“見利思義,見危授命”,荀子主張“先義后利”。民營企業社會責任文化建設中一個重要的命題,就是民營企業應建立以義取利、義利并重的價值觀。企業是盈利組織而不是慈善組織,民營企業追求企業利潤最大化是企業生存的需要,但應遵守法律、履行義務,與社會提倡的科學發展、和諧文化應適應,保護環境、節約資源,關愛弱勢群體,解決社會和民眾關注的就業、消費者權益、環境、公共安全等問題,促成社會和諧穩定的目標。義利并重,利己應建立在利他的基礎上。競爭離不開合作伙伴的理解、支持,民營企業只有關注消費者、合伙人、股東的利益,才能得到認可,形成良好的形象。民營企業既要樹立以義取利、義利并重的價值觀,也要防范平均主義,應與激勵和約束機制相結合,激發員工的創造性。
(三)和
“和”是儒家思想和文化的高度概括。“均無寡,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季氏》。意思是團結和合作才能取得勝利。孟子主張“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強調了人與人之間和諧的重要性。“人和”要求民營企業有人文關懷的企業文化。領導要愛護員工,處理人際關系要以尊重為基本原則。民營企業內部要培養精誠合作的團隊精神,讓員工與企業融為一體,發揮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民營企業要與利益相關者形成“利益共同體”,協調和處理好與政府、社會、消費者和合作伙伴的關系,為企業樹立良好的形象,同時為社會做出貢獻,實現企業和社會的和諧發展。民營企業還要做到內和外爭,建立和爭相濟的競爭文化。從自身做起規范競爭環境。民營企業在內和外爭的競爭中,也要形成創新的企業文化,創新生產工藝和產品設計、創新管理方式,只有不斷創新,民營企業才能保持長久的生命力,不斷滿足變化的需求,履行社會責任。
(四)信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誠信的價值更為重要。“誠,信也,從言成聲。信,誠也,從人言。”市場經濟是契約經濟、信用經濟,言而有信是現代企業的生存之本。民營企業若想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經濟中生存和發展,就要牢固樹立契約意識,營造信譽至上的企業文化氛圍。誠信的關鍵在落實,民營企業打造誠信文化,首要是建立內部信任環境。管理者之間、管理者與員工之間、員工與員工之間要有相互的信任。民營企業要取信于政府、社會和公眾,遵循法律法規和倫理道德規范,公平交易,依法納稅,不賴賬,不拖欠工資,保護環境,回饋社會。
作者:楊美麗 劉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