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企業文化道德融合途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企業文化的內涵
(一)企業文化的概念
企業文化是20世紀80年代初由美國管理學者提出并引入我國的。它是指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中所創造的具有本企業特色的精神財富和物質形態的總和,它包括文化觀念、價值觀念、企業精神、道德規范、行為準則、企業制度等,它是一個企業的靈魂,體現企業獨特的文化氛圍和企業的核心價值觀。所以有遠見的企業管理者都致力于塑造優秀的企業文化,只有這樣才能使企業充滿活力,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二)企業文化的特征
1、鮮明的個性。企業在長期的經營過程中形成的行業背景、賴以存在的地域環境乃至產品的市場特點等都有很大的差異性,使得企業在歷史的沉淀中所積累的文化精神帶有很強的“自主”特色,體現了企業文化鮮明的個性。
2、普遍的共性。無論是個人的價值觀還是企業的價值取舍都只是社會文化的一個反映,是千資百態的社會文化的一個縮影。雖然,我們并不否認個人及企業個體文化中的個性色彩,但是,企業文化如果背離了社會所尊崇的文化,只會被整個社會拋棄,體現了企業文化普遍的共性。
3、功利性。企業文化的價值觀以追求效益的最大化為目標,以促進企業的生產與經營為根本出發點,強調實用,離開了功利性企業文化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三)企業文化的內容
1、價值觀。企業的價值觀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內容。企業文化所倡導的是共同的價值觀,在這種共同價值觀的指引下,逐步形成全體員工一致認同并習以為常的行為準則,使得企業文化得以真正的形成和踐行,成為企業賴以生存的支撐力和凝聚力。例如百度以“以為互聯網中國提供及時、豐富的信息,為網友提供最好的上網體驗,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為使命”為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和美的以“原來生活可以更美的”為自己的品牌理念。
2、責任意識與吃苦耐勞精神。責任意識是社會、企業發展的主流意識,是社會與企業發展的前提,也是人的道德意識中最本質、最深刻的層次。有責任意識的人,無論處在什么職位、什么崗位,都能自覺的意識到自己所擔負的責任。吃苦耐勞精神是個人在企業能夠得到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之一。
3、團隊協作精神。現代企業的特點決定了在企業中團隊協作精神的重要性。現代企業所從事的社會化大生產,需要嚴格的組織化管理,需要許多人的協作。一個企業在競爭中有無競爭優勢,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本企業內部的凝聚力,而這種凝聚力就是通過團隊協作創造出來的。正如TCL所倡導的“敬業、團隊、創新”和科龍提倡的“誠信、合作、學習、創新”等這些企業文化精神的滲透,有效的鼓勵了學生增強團隊協作精神。
4、競爭與創新意識。競爭是市場經濟的突出特點,積極進取的競爭意識是職業意識的內涵。為了使高職學生在將來參與社會經濟活動時能遵循“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規律,必須在學校建立各項競爭機制,引導學生對企業競爭的實例進行調查,要求學生懂得社會的發展需要合理的競爭,使學生在校期間就樹立競爭意識。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正如英特爾公司的企業文化創新和海信集團的管理創新機制,培養了學生自強不息、創新進取的職業精神,幫助學生樹立了正確的職業信念。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對企業和個人均具有強大的導向、激勵、約束、凝聚作用,它反映了時代的精神,引領了社會的潮流、汲取了現實的文化、提高了教育的效能。可見,企業文化是高職生職業道德教育的活生生的實踐教材,在高職教育中若能滲透企業文化,無疑有利于提高實際效果。而如何從各個角度考慮,通過滲透企業文化更有效的開展職業道德教育等問題,是目前高職院校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所面臨的新挑戰。
二、高職生職業道德教育的現狀
(一)高職生職業道德教育工作偏重于理論化的虛構性和固定化的指導模式,缺乏企業文化的指導和企業實踐。學校在對高職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的過程中,一般都是模仿和沿襲其它院校的教育模式,把職業教育作為一門純理論的知識課,集中在幾十個課時內,通過課堂教學來完成,缺少企業文化的滲透和企業的實踐,導致職業道德教育與企業文化脫節,不能把培養企業所需要的人才作為學校職業道德教育的目標,從而導致學生步入企業后,缺乏應有的職業道德和職業取向,突顯學生與企業之間不協調的現象。
(二)高職生職業道德教育工作偏重于經驗式的約束和模式化的教育方法,缺少企業文化的滲透和改革力度。長期以來,高職院校的職業道德教育受普遍教育觀念的影響,認為教育就是知識經驗的傳遞,它的要求就是學生能夠記住相應的職業道德方面的規范和準則,而缺乏對職業道德選擇和解決道德沖突的實際能力的培養。在教育方法上依然用封閉式、陳舊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來引導學生,教育方法上墨守成規,讓高職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偏重經驗式的約束和模式化的教育方法,而缺少企業文化內涵的有效滲透,對高職學生有明顯的負面影響,以致在遇到問題和現象時無所適從,造成道德“知”與“行”的嚴重脫節。
(三)高職生職業道德教育工作偏重于流程式的管理方法和虛擬式的目標導向,缺乏企業文化的創新精神和時效性。由于學生的思維方式隨著新時代職業的發展和變遷不斷反復著、變化著,高職院校的職業道德教育不斷面臨著新的問題、新的情況,但面對這些新問題、新情況,高職職業道德教育依然利用以前流程式的管理方法來進行應對,使許多高職院校在此項工作上呈現出滯后的現象。而即使有些高職院校大膽創新,用企業的理念和方法來教育學生,但大多數工作目標比較模糊,不切合實際,更沒有圍繞行業的特點提出具體的要求和行為準則。這樣做的后果就是造成學生不愿意過早的面對社會及企業對他們的壓力,導致高職生職業道德教育流于形式。
三、企業文化滲透進高職生職業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思想政治教育與教學管理相結合,在辦學理念中融入企業文化。高職院校要樹立規范化的辦學理念,把思想政治教育與教學管理相結合,根據不同的專業,構建不同專業的企業文化,把企業所崇尚的創新意識、競爭意識、服務意識、敬業精神等滲透到學院的校風、校訓、學風、教風等核心理念中去。例如,寧波職業技術學院“明德、精技、敬業、有為”的校訓,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手腦并用,學做合一”的辦學理念。學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把學生當前的需要與未來的發展結合起來,主動做好與企業需求的對接工作。例如,針對企業強調員工的忠誠需要,學校要加強學生的集體主義教育;針對企業維護經營秩序的需要,學校要加強遵紀守法和義務責任意識教育;針對企業公平競爭的需要,加強誠實守信教育等。
(二)學生管理與班級管理相結合,在管理模式中借鑒企業的科學管理模式。大到學校管理層面上,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引導學生逐步接受、適應職場化人際關系,引導學生適應職場的需求。小到班級管理上,將班級管理模式與企業管理模式進行類比,從班干部的任命、班級企業文化的營造、班級團隊精神的培養、班級事務的處理方法等方面融入企業文化,將企業的真實面直接展現在學生面前,對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實行“企業冠名班”,以某企業的名號作為班級的名稱,并用企業的管理模式來對該班級進行管理,對學生進行定向培養和一定的獎學金扶持,在實踐中可以發現,這種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能提前感受到企業工作的氛圍、企業的文化、企業的工作態度、職業道德,進而在真正就業時往往不自覺就形成了相應的企業行為習慣,為順利實現主體角色轉換打下扎實的實踐基礎。
(三)校園文化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在環境熏陶中感受企業文化的滲透。企業文化與高職教育的校園文化是兩種既有聯系又有諸多區別的文化,就其本質內容而言,校園文化是企業文化的內在基石,而企業文化則是校園文化在社會延伸。校企之間的合作最終上升到文化的高度才真正具有生命力。高職教育應借助校企合作的平臺,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努力營造與企業文化有機交融的氛圍。首先,在高職校園物質文化中滲透企業文化,比如在校園比較醒目的位置,宣傳合作企業的文化、管理模式、用人標準、標識產品等,校內實訓場所與企業的真實工作環境保持一致,按照企業的規章制度進行生產和操作,強調“學中做,做中學”。其次,開展形式靈活、內容豐富的校園精神文化活動,例如,邀請知名企業家給學生講授企業文化在企業運作中發揮的作用;開展企業文化調研;組織報告會、讀書競賽等,使學生深層次的了解企業文化的根基。高職院校在社會實踐方面,應該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特別是本專業的實踐體驗,幫助學生在具體的實過程中遇到的種種不適合、不協調等問題,幫助他們做好角色的轉換工作,順利的度過從“校園人”到“社會人”的磨合期,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正確的道德意識。另外,積極的開展各種社團活動和暑期社會實踐,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協調能力、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為將來順利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頂崗實習與工學結合相結合,在實際工作中理解企業文化的內涵。高職學生的職業道德水平還不能滿足企業的需要,其主要的缺陷不在理論上,而是在行為能力上,而這種行為能力的養成并不是在課堂上就能完成的,只有在職業道德訓練和職業道德的實踐中才能完成。高職生也只有通過真刀真槍的頂崗實習才能感受職業道德,并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習慣。在頂崗實習期間,一方面可以通過外在的環境影響學生的職業道德,例如,請有經驗的企業員工現身說法,以模范的作用無形的引導他們;學習企業的文化、理念,以外在的力量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另一方面,通過對學生內在的管理改變他們的行為習慣,要求學生和企業的員工一樣,不得遲到早退,遵守企業的操作規程,把學生包裝成企業“工人”,穿和工人一樣的衣服,佩戴胸卡進工廠上崗,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就是工人。通過頂崗實習和工學結合,使學生不但學到了操作技能,而且真正明白了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
總之,從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特點上來看,高職院校的職業道德教育必須從企業吸收更多的優秀企業文化,將企業文化的核心和特質融入職業道德教育中去,加強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理想、職業能力的培養,培養符合企業需求的擁有正確價值觀和行為準則的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