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什么是紙質科技期刊的出版模式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1出刊速度較慢
傳統的紙質科技期刊出版模式需要經歷選題策劃、組稿、審稿、編輯加工、排版、校對等環節,這些環節相對獨立且基本屬于線性工作流程,如:所有稿件審稿完成之后才能進入編輯校對環節,期刊的出刊速度比較慢。而數字化出版把所有工作內容數據化、網絡化,淡化了各個環節的界限,可以多個環節同步進行,實現編、排、校一體化,這大大提高了期刊的出刊速率。因此,紙質科技期刊的出版模式可以借鑒數字化出版模式,以提高科技期刊的時效性。
1.2與受眾互動的渠道較窄
傳統紙質科技期刊編輯部大部分精力都用來編校期刊,而忽視與作者和讀者的互動,作者和讀者的溝通方式主要為電話、電子郵件等方式。這種點對點的溝通方式范圍小、時效性弱、傳播效果弱。科技領域的新發現、新的研究成果要在大眾之中廣泛流傳,被廣泛認知,才能體現出價值。傳統紙質科技期刊多數只是把自己當作一個承載科技信息的載體,卻忽視了自身可以“設置議程”,提供一個學術交流平臺的作用。期刊社可充分利用網絡和自媒體,全面實現期刊社的網絡化,以達到點對面的溝通交流模式,同時收集作者和讀者的信息,形成一個科技情報網,進而擴大受眾面,提升期刊社的權威性。
2紙質科技期刊出版模式的改進策略
2.1實現科技期刊社網絡化
科技期刊承載著科技領域最前沿的信息,這一屬性決定著時效性是其生存的生命線。傳統紙質科技期刊需要縮短組稿、編輯、校對、排版等流程的時間,爭取在科技領域最前沿的信息即將成為“舊聞”之前,把其傳播到受眾眼前,從而加快科研成果傳播利用的速度。因此,科技期刊社可實現工作流程網絡化,以提高工作效率。
2.1.1自建網站,為作者和讀者提供交流平臺
目前,我國半數以上的科技核心期刊已有自建網站,但是在質量、數量和規模上都落后于發達國家。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專門性技術人才。一方面,編輯要轉變職能,多學習網頁制作、網站運營知識,努力成為全能型編輯。另一方面,編輯部要積極為編輯提供學習機會和環境。
(1)建設數據庫,方便作者和讀者檢索信息。在自建網站的基礎上,上傳往期期刊,形成自己的數據庫,供作者和讀者查找信息、下載文章。數據庫可以為雜志投過稿的作者和訂閱雜志的讀者,免費提供信息檢索的服務,為其他作者和讀者提供有償服務。這種半開放式運營模式,還可以為期刊擴大經營范圍,增加收入。編輯要學會數據庫的更新和維護,及時解答作者和讀者的疑惑。期刊社的資源數據化,形成一座論文庫,把過刊的效益發揮到最大化。
(2)舉行專家研討會,上傳音視頻。為了提升科技期刊的質量,期刊社可定期邀請某領域的專家、作者和讀者,舉辦研討會。編輯要做好組織協調工作。通過“頭腦風暴”式的討論,幫助編輯策劃選題,也可以幫助作者了解某領域最前沿的科技信息,為撰稿打下基礎。編輯可以把研討會拍成視頻,適當剪輯,上傳至本期刊社的網站,實現資源數據化,供其他沒有參加研討會的作者和讀者學習研究。編輯可以在開完研討會后,邀請相關專家和學者針對當期會議討論的結果,撰寫相應稿件。除了開研討會,期刊社還可借鑒“慕課”的方式,定期邀請專家上網絡公開課,幫助受眾把握最前沿的學術信息。
(3)收集科技領域最前沿知識,及時更新網站。科技期刊的編輯要轉被動為主動。期刊社不能被動地來稿就登,應該調動起編輯的積極性,督促編輯提升知識儲備,努力向“學者型編輯”轉型。大數據時代,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使得知識可獲得途徑變得多樣且易得。編輯可以經常訪問相關專業學術網站或官方網站,了解學科發展動態,了解重點課題、基金課題和獲獎成果,增強對前沿信息的敏感性。同時,編輯應努力成為“記者型編輯”,及時把自己掌握的前沿知識更新到期刊社網站上,以供作者和讀者查閱。
2.1.2采用網絡稿件采編系統,提高工作效率
采用網絡稿件采編系統可以幫助科技期刊提高時效性。目前,國內期刊采用較多的網絡采編系統有勤云、馬格泰克、ScholarOne等。網絡稿件采編系統可以實現在線投稿、送審、退修、編輯校對等編輯流程自動化、數字化,這種稿件“中央廚房式”的集約化生產,大大減小了編輯的編校工作量,縮短了出刊時間,同時可以使得編輯有更多精力投入在選題、組稿、審稿等對優質內容的篩選上,全面提升科技期刊的質量。在以“內容為王”的時代,期刊只有刊登了大量高質量的文章,才能收獲受眾的青睞,才能長久地生存下去。
2.1.3研發期刊APP,拓展多樣化服務
除了自建網站,還可以研發期刊APP,幫助作者創作,方便讀者檢索資料,提供一個平臺供作者與讀者交流。期刊APP比期刊網站的即時性更強,可以作為期刊網站的補充工具。期刊APP可以及時地向作者和讀者傳達期刊的信息,加速期刊的出刊時間。同時,網絡采編系統植入期刊APP,可以實現期刊社工作流程的網絡化、信息化、高效化和及時化。
2.2充分利用自媒體,優化工作結構
2.2.1利用自媒體,加強宣傳力度
期刊社不僅要埋頭幫助作者發表文章,也要抬頭把自己宣傳出去。筆者在工作中發現,有些作者“病急亂投醫”,把不在本期刊社收錄范圍內的文章發來;有些作者有投稿欲望,卻不知要從那個角度撰寫文章,才能符合期刊社的發表要求。多數情況都是作者發郵件或打電話來詢問,而不是期刊社主動宣傳自己,讓作者了解收稿范圍和投稿要求。期刊社可以充分利用QQ、微信和微博等實時通訊工具,進行自我宣傳,加強認知度,維系和作者與讀者的關系。通過期刊社的微信公眾平臺,推送專家推優的、下載量大的、引用頻次多的優質稿件,加強期刊的影響力。充分利用自媒體,推廣期刊社,是從營銷角度來探索紙質期刊出版模式的改進與提升。借助網絡技術進行全方位、全覆蓋、及時互動的營銷模式,賦予編輯“銷售”的職能,編輯的工作不只是讓期刊順利出刊,更要注重期刊的發行量和影響力。只有讓更多的作者和讀者了解本期刊,受眾基數擴大了,投稿數量必然上升,選取優質稿源的機會就會增多,期刊質量也會隨之上升,銷售發行量也會增長,這樣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使得期刊在同類刊物中脫穎而出,成為同行翹楚。因此,提高科技期刊編輯自媒體素養,成為提高期刊質量的關鍵一步。
2.2.2利用自媒體擴大外審專家庫
科技期刊社除了利用自媒體向外宣傳自己,還可以向內提高自身業務水平。編輯要不斷加強學習,努力成為“學者型編輯”,但是畢竟每個人的知識水平是有限的。判斷稿件是否具有學術價值,有無創新點,有無數據造假等不適合發表的情況,需要審稿人具備豐厚的知識儲備。此外,科技類期刊欄目多,收稿范圍廣,有時編輯無法憑借自己的知識水平加以判斷。因此,科技期刊社可以通過自媒體組建外審專家庫來解決這一問題。編輯平時組稿收稿時,注意保留優秀學者和專家的聯系方式,并按不同的科技領域按組劃分,邀請其成為期刊的外審專家。后期有相關領域的稿件需要外審專家協助審稿時,能迅速地找到合適的審稿人。如果結果有爭議,編輯還可以發給其他外審專家同時審稿。通過這種方式,期刊社可以迅速高效地完成審稿,加快出刊速度。雖然網絡采編系統也可以在審稿環節加入不同領域的外審專家,但是自媒體有著實時交互性的優勢,可以隨時改變外審模式,例如:對有爭議的稿件組建一個臨時討論組,把稿件拉進討論組,讓同一研究領域中的專家同時展開討論,進而審核稿件。通過自媒體的人際傳播,可以不斷擴大專家庫,而網絡采編系統外審要經過一個流程,且不利于擴大專家庫,時效性、實用性顯然不如自媒體。
2.2.3提高編輯自媒體工具的使用能力
要充分利用好自媒體幫助高效完成工作,編輯需要提高自媒體工具的使用能力。目前,大部分年輕編輯都能熟練運用QQ、微信、微博等常用的、流行的自媒體工具,但是,很多編輯偏向于將其用于私人社交,不太愿意將其用于工作社交場合中。這就需要編輯轉變觀念,積極主動地通過自媒體工具獲取、加工、處理信息并參與傳播工作相關的內容。通過自媒體獲取組稿途徑,加強與作者和讀者的聯系,互相分享期刊每個欄目的新熱點,激發作者的靈感,督促作者盡快撰寫稿件。“記者型編輯”要善于匯總并且傳播信息,具備一定的領袖能力,引領主流意見且能夠提出新觀點,成為“輿論領袖”,進行“議程設置”,經常在QQ群、微信群、微博平臺發起話題討論,并針對討論結果進行征稿、約稿。期刊社和學界形成互動,期刊社激發學界專家、學者的靈感,主動為其研究創作提供幫助,學界的新理論和觀點通過期刊快速地傳達給受眾,形成合作互助的長效機制。這樣,期刊社不愁組不到優質稿源,作者不愁研究成果無處發表,這種雙贏的互動模式可以通過自媒體來培養和維護。
2.3期刊社網絡化,編輯角色的轉變
為了適應網絡化的編輯出版模式,科技期刊的編輯要努力轉變角色,適應快節奏、碎片化、多任務的工作模式。首先,要努力成為“學者型編輯”。科技期刊的編輯一般都具有高學歷,甚至為某領域的專家或學者。因為工作內容的復雜性,涉及的知識面非常廣,所以科技期刊的編輯要不斷加強學習,利用網絡或其他通信設備與各領域專家保持密切的聯系,多學習,多交流。其次,要努力成為“記者型編輯”,科技期刊的編輯要對科技領域的新的研究成果時刻保持敏感,及時將真實的、準確的科技信息通過網絡傳播到作者和讀者的眼前。最后,要努力成為“銷售型編輯”,科技期刊的編輯不僅要把期刊做好,更要努力通過網絡把期刊宣傳出去,提升發行量,讓更多的受眾接觸了解到自己的期刊。編輯要努力提高科技期刊的傳播傳播速度,擴大科技期刊的傳播范圍。一方面,努力提高出刊速度;另一方面,努力提高發行速度和范圍,科技期刊的價值和效用才能真正地得到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