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科技期刊編輯部運營模式辨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針對我國科技期刊管理體制特點、編輯人員結構特點和學者參與辦刊的實際情況,本文從科技期刊出版流程(即內容生產和內容傳播)出發,對以編輯為主和以學者為主的2種編輯部運營模式進行分析,梳理了編輯和學者在不同模式中的定位與職能,指出各自的優勢與不足。提出編專深度結合的科技期刊編輯部運營模式,闡述了執行主編(或副主編)、編輯和學者的職責,分析模式的可行性,介紹典型案例。希望編專深度結合的科技期刊編輯部運營模式能對我國科技期刊的良性發展提供理論支撐。
關鍵詞編專深度結合;編輯部;運營模式;科技期刊
編輯部運營模式是指編輯部承擔的工作及其運轉方式。編輯部正常、高效的運轉是科技期刊保證學術質量、維護期刊聲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當前,科技期刊主要有2種編輯部運營模式,即以編輯為主的模式和以學者為主的模式。兩者的區別在于編輯部成員是否都為全職,以及編輯和學者在不同模式下的職責和主導流程不同。現階段,我國絕大部分的科技期刊編輯部仍采用以編輯為主的運營模式。關于2種模式優劣的討論早已成為編輯業內熱議的話題。近年來,一系列鼓勵、支持科技期刊發展的政策和計劃的發布,以及向本土英文科技期刊傾斜的科研管理與評價政策的出臺,使我國英文科技期刊的數量明顯增加,而新創英文科技期刊編輯部幾乎全部采用以學者為主的編輯部運營模式。編輯業內普遍認為,傳統以編輯為主的運營模式問題較多,學者為主的模式作為國外期刊主流辦刊模式,是“更高階”的運營模式,應該得到推廣。搜索中國知網,發現已有文獻中存在“出版模式”“管理模式”“運營模式”和“辦刊模式”等多種表述,但都不能準確地表達科技期刊編輯部的具體工作及運轉方式。從已有文獻析出的相關表述可知,出版模式是指期刊采用何種方式出版,如出版社聯合高校的出版模式[1]、數字出版模式[2-3]、開放獲取模式[4]等;管理模式是指主辦單位如何管理期刊,如單編輯部模式和期刊社模式[5]等;辦刊模式則是指如何辦刊,其邊界較為模糊,既可以指主辦單位如何辦刊,也可以指編輯部如何辦刊。現有文獻中尚未見編輯部運營模式的類似表達。運營模式作為管理學專有名詞,通常指企業內部的人、財、物、信息等要素的結合方式,是商業模式的核心層面[6]。借用到科技期刊出版,則是指科技期刊編輯部的各類信息要素的結合方式。顯然,科技期刊編輯部的運營模式是一本科技期刊核心層面的問題。本文嘗試從科技期刊的出版流程出發,即內容生產(組約稿、選稿與用稿)和內容傳播(編輯加工、出版發行與宣傳推廣)兩方面,指出編輯為主和學者為主2種編輯部運營模式中編輯和學者的不同職能,分析2種模式的優勢與不足。進而,針對我國現有人員結構和辦刊實際,提出更適合我國國情的編專深度結合的科技期刊編輯部運營模式,并分析該種模式的可行性和運營特點。
1編輯為主的編輯部運營模式
編輯為主的編輯部運營模式(圖1)是由期刊主辦方成立編輯部,通過設立編輯部主任、編輯等職位,聘用全職編輯從事期刊運營的相關工作。編輯部成員根據分工不同,分別負責稿件的初審、終審等業務,通過臨時聘用或邀請國內外相關領域的學者、科研人員作為外審專家開展同行評議工作。同時,編輯部還要負責與作者及編委的溝通,以及稿件的編輯加工、出版和傳播等工作。期刊編輯部或主辦方通常會經學者自薦或專家推薦等方式,遴選部分相關領域的學者組成期刊編委會。編委會的職責是通過定期或不定期召開的編委會議對期刊的發展方向、發展目標等核心問題進行討論和規劃。科技期刊的整體運營以編輯部為主,主編及編委會等其他人員為輔。編輯為主的編輯部運營模式是我國當前普遍采用的編輯部運營模式。該模式下,科技期刊內容生產和傳播中的各項流程完全由編輯部主導和負責,學者在期刊運營中的參與度較低,編輯通常只依靠自身經驗和同行評審意見完成期刊發展規劃和與稿件相關的學術性判斷。因此,全職編輯的學術水平及辦刊水平的高低將決定期刊的學術質量及行業影響力。編輯為主的運營模式優點在于其符合我國《期刊出版管理規定》[7](以下簡稱《規定》):一是從行政管理的角度,該模式便于期刊主辦方和各級期刊主管部門管理、落實責任制;二是從業務實現的角度,全職編輯的辦公地點固定、職責分工明確,可實行“責任到人”以保障期刊按時按量的完成各項出版任務。但該模式的缺點也較為明顯:一是在內容生產階段,多數科技期刊編輯不具備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且科研經驗和學術素養相對不足,導致在稿件初審階段過分關注論文形式,難以準確把握論文的學術質量和創新性;在稿件外審階段,審稿專家多為編輯部免費或低價聘請,編輯無法快速、有效地評估外審專家的學術水平,因而容易出現盲目依賴外審意見、對外審意見可靠性判斷失誤的問題。二是在內容傳播階段,編輯部普遍規模較小,全職編輯人數少且工作內容多為稿件處理、編校加工和編務等,現有編輯在專家及編委會維護、拓展學術傳播途徑的新技術等方面分身乏術、難以勝任。全職期刊編輯在時間、精力、知識和技能方面的短板,導致該運營模式下科技期刊的專業服務能力較弱[8]。國外《Nature》《Science》《Cell》等期刊,也有采用以全職編輯(in⁃houseeditor)為主的編輯部運營模式。以《Nature》為例,其學術編輯大多是世界名校畢業的博士或博士后,在各自領域有一定的研究基礎,可勝任分管領域的編輯工作[9]。《Nature》認為編委會會影響編輯決策,希望通過全職編輯在編輯方針上保持較強的獨立性,采用統一的編輯標準以減少稿件處理時間[10]。《Cell》也采用類似的運營模式,在收到稿件后,先由責任編輯審閱,經初審的稿件將送2~3位學科專家審閱,待審稿意見返回后,最終由責任編輯決定稿件是否錄用[11]。通常,國外期刊相應的學術傳播工作均由另外的專業團隊負責。
2學者為主的編輯部運營模式
學者為主的編輯部運營模式(圖2)是由期刊主辦方或編輯部負責遴選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組建期刊編委會,并設立主編、副主編及編委等職位。主編團隊負責期刊的內容生產,即完成對稿件質量、學術水平和創新性的評審,以及部分需要較強專業背景和學術素養支撐的期刊工作,如期刊發展規劃、組織專刊和與作者、編委及外審專家的溝通等。編輯部則主要負責期刊的內容傳播,即稿件的編輯加工、文字校對、紙刊印制、出版發行、宣傳推廣和質量檢查等,同時也負責在內容傳播階段與作者的溝通。科技期刊的整體運營以主編團隊為主,編輯部等其他人員為輔。該模式下,科技期刊的內容生產和傳播分別由主編團隊和編輯部各司其職,2個團隊的工作內容相對獨立,工作銜接則主要依靠編輯部負責人與主編的溝通來完成。在期刊實際運營過程中,多由主編或編委會負責人提出設想,編輯部負責具體工作的落實。考慮到科技期刊中學術占權重更大,學者(編委)在該模式中占據主導地位。主編團隊和期刊編委的學術能力與學術資源決定了稿件質量、期刊水準及行業影響力;編輯辦刊水平的增長則有助于提升期刊影響力。學者為主的運營模式是我國相關文件大力呼吁、提倡的一種編輯部運營模式,多被我國新創英文科技期刊及部分中文權威期刊采用,且該模式在國外期刊出版行業已相對成熟,國內學界、業界也一直在大力呼吁吸收更多的專家、學者參與到辦刊工作中。國外期刊中,以《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為例,其編輯部各部門執行專業化的分工,各司其職[12]。《PNAS》擁有由分布于31個學科的201名專家組成的編委會;2000多名美國科學院院士組成的編輯隊伍在期刊審稿環節擔任審稿人的角色。期刊出版部門由出版人管理編輯部、生產部、市場部、多媒體部、財務部5個子部門服務主編團隊;其中,編輯部以學術編輯為主,負責與專家、審稿人、作者和讀者形成互動。以學者為主的運營模式的優點為:1)從保障期刊學術質量的角度,通常情況下,主編團隊的研究領域多與期刊的發文宗旨相符,并已積累了一定的學術資源與學術影響力,其專業水平和學術素養足以助其準確判斷相關領域稿件的學術質量及創新性;2)從期刊宣傳推廣的角度,學者為主的運營模式能讓專家對期刊有更強烈的歸屬感,學者間的“口口相傳”是期刊宣傳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獲得更多學者的認可,期刊自然也就能獲得稿源和聲譽的提升。但這一模式也存在缺點:1)從編輯部管理的角度,期刊出版責任難以壓實。《規定》要求期刊封底或版權頁上刊載總編輯(主編)姓名等版本記錄信息,但未明確指出主編的職責。因此,相關責任條款便壓到出版單位或主辦單位(在期刊編輯部不具有法人資格的前提下),各級出版管理部門要求編輯部負責,編輯部則需同時協調來自主編、編委會和管理部門的壓力,在實際管理過程中也就經常出現相互推諉責任的情況。2)從主編團隊與編輯部溝通的角度,這種溝通常常不對等且不具有實時性。多數情況下,工作銜接表現為主編團隊提出指示,要求編輯團隊完成。由于地位懸殊,兩方較少見面溝通,編輯從期刊出版角度提出的問題也難以得到主編團隊的回應。此時,若出現學者與編輯對期刊理解不一致的情況,期刊的發展將必然受到影響。如若從行業影響力和內容傳播的角度出發,期刊對論文來源與質量、處理流程和速度等均有一定的要求,但主編團隊則大都傾向于根據自身和所邀作者的時間安排及稿件處理習慣來完成工作。此時,主編團隊和編輯團隊能否順暢溝通就顯得尤為重要。學者為主的運營模式解決了編輯為主模式的痛點,國家相關文件大力呼吁學者辦刊,強化學者(編委)在辦刊實際工作中的地位和職責[13],編輯業界也在大力推介:賀曉麗[14]提出了激活專家辦刊熱情的機制,旨在幫助編輯部推動更多專家辦刊;肇英杰[15]、劉萍等[16]論述了專家辦刊模式對期刊論文質量提升的好處;謝曉紅等[17]、王維等[18]給出了專家辦刊的實踐經驗。然而,現實情況卻是部分國內期刊對外宣稱是學者辦刊,名義上有大量專家參與了編輯部工作,但實質參與的少、參與方式也多種多樣,直接參與期刊內容生產,如稿件初審、外審和終審,以及專題策劃和組約稿等工作的專家更少。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在于:1)多數國內期刊的主編或編委已是期刊主辦或出版單位的行政或上級領導,又或是已經在其他期刊的編委會任職,主編團隊掛名不干實事的情況較多。出版單位難以要求主編或主編團隊落實學術內容生產的相關責任,這樣所謂的學者為主的運營模式也就難以實現。2)學者、專家們的教學和科研任務較多、時間少且精力有限,難以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期刊的事務性工作中來。3)不能排除個別專家不認可國內期刊的辦刊模式,在礙于情面受聘的同時,并不愿意實質參與辦刊。
3編專深度結合的科技期刊編輯部運營模式
2021年5月18日,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和科技部印發《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第12條指出,要努力造就一批高水平的辦刊隊伍,鼓勵辦刊單位探索編研結合模式,一方面將優秀學者和科研人員引入辦刊隊伍,另一方面支持教學科研人員與辦刊人員雙向流動[13]。在此大背景下,考慮到我國科技期刊管理體制的特點(出版管理部門只能管理編輯,難以落實編委及學者的辦刊職責)、編輯人員結構特點(高學歷科技期刊編輯人數日益增加),學者參與辦刊(專家實際投入與回饋較少、編輯職業認可度低等)的實際情況,以及在當下2種主流編輯部運營模式中因職責落實不到位和權力劃分不均而導致的人員投入不足、可行性較差等問題,提出編專深度結合的編輯部運營模式(圖3),探索實施科技期刊編研結合,幫助編輯在高質量完成科技期刊學術內容生產和各級出版管理單位落實期刊出版責任之間找到切合點,進而實現我國科技期刊快速、提質發展。編專深度結合的編輯部運營模式,即期刊編輯部設置全職執行主編(或執行副主編,該職位可由符合條件的編輯部主任兼任,也可單獨另設)職位。執行主編(副主編)負責協助主編團隊開展期刊的內容生產工作,負責統領編輯部開展期刊的內容傳播工作;同時,還要負責與作者、外審專家和編委的溝通工作。該模式下,期刊編輯部和主編團隊均以執行主編(副主編)為第一責任人。一方面,執行主編(副主編)具有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和科研經驗,且學術素養較高,容易獲得編委及主編團隊的認可,有能力與編委會成員就稿件或期刊相關的學術問題進行平等對話;另一方面,執行主編(副主編)屬于編輯部的全職崗位,能夠將辦刊責任落實到人,以滿足我國現行的期刊管理要求。實際工作中,執行主編負責論文的初審和組織編委團隊實行同行評議,同時還負責召開編委會議完成論文終審;編輯部則在執行主編的領導下完成學術內容傳播等工作。編專深度結合的編輯部運營模式的優點在于:一是適合我國大多數的科技期刊,符合我國期刊管理規定的主編負責制要求;二是執行主編(或副主編)可對期刊內容生產和內容傳播2個工作模塊進行切實把控。其缺點在于執行主編(或副主編)人選較難培養或物色。編專深度結合的編輯部運營模式,不僅能夠解決傳統編輯為主運營模式下科技期刊專業服務能力較弱的問題,還能解決我國現有學者為主運營模式中專家投入不足、稿件處理滯后和編輯職業認同感低等問題。在新的運營模式下,編委僅需在稿件存在學術質量問題或對稿件學術創新評價有爭議的情況下,施行集體決策;且可根據執行主編的要求,將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更多地放在期刊發展規劃、組稿和約稿等期刊發展關鍵問題上。如此,可進一步減少編委群體對期刊事務性工作的低效投入,從而優化了稿件處理流程。該模式的提出響應了編研結合的國家政策要求,助力了編研結合的實施。我國5000多種不同語種、不同時期創辦的科技期刊可根據自身情況分類施策,實現編專深度結合的編輯部運營模式。對于新創期刊,特別是英文科技期刊,在辦刊初期,明確主編團隊和編輯團隊的分工和職責,可聘任主編團隊中1人作為執行主編(副主編),簽訂相關合作協議,落實責權利。對于老刊,則可通過多種方法培養或引進執行主編(副主編)。一方面,可引進新生力量加以培養,如近年來很多期刊引進了大量具有博士學位或博士后經歷的期刊編輯,很多英文科技期刊還要求新入職編輯擁有國外留學經歷,同時還有很多教師轉崗到編輯部,這些基于人員更新換代、畢業生就業實際情況和個人職業發展等多種原因成為科技期刊編輯的新生力量,均可作為執行主編(副主編)候選人予以培養。另一方面,原有編輯也可通過采用“編輯學者化”或“學術型編輯”[19-20]、提升期刊編輯基本素質[21]、“將編輯培養為編委”[22]等方法,提高編輯學術素養,優化其原有的編輯部運營模式。國內期刊中,中國有色金屬學會主辦的《中國有色金屬學報》中、英文版均采用該種模式,兩刊執行副主編彭超群博士,同時擔任中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和編輯部負責人。自1991年兩刊創辦以來,他一直辦刊、學術兩手抓,發表材料學和編輯研究學術論文150余篇,實現了期刊和個人能力的協同發展。另外,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細胞研究》也采用這種模式,主編李黨生博士擁有分子細胞生物學的博士后經歷,曾擔任過《Cell》副主編。在他任職以來的10多年時間里,編輯部形成了11名大多具有博士學歷和海外留學經歷的專業編輯隊伍;專業知識背景和較高的專業英文水平幫助編輯把好稿件初審關,大大縮短稿件的初審周期[23]。在實施編專深度結合的編輯部運營模式時,建議各期刊主辦單位按期刊出版階段細化分工,鼓勵高學歷青年編輯繼續從事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同時,在職稱評定和晉升渠道等方面,將編研深度結合的高學歷科技期刊編輯與科研人員同等對待,以充分激發青年編輯的辦刊熱情。如此,方能吸引更多具有專業知識和科研背景的高學歷人才加入我國科技期刊建設隊伍,實現期刊的編研結合,加速我國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設。
4結束語
編專深度結合的編輯部運營模式通過設立全職執行主編(或副主編),負責協助主編團隊開展期刊內容生產工作,統領編輯部開展內容傳播工作。該模式具有普遍適用性,符合我國辦刊實際情況,有助于提高學者對科技期刊編輯工作的認可度、增強辦刊積極性,從而達到實質性落實國家關于探索編研結合模式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