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數據時代學術期刊內容優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對學術期刊的發展產生重大沖擊,而學術期刊最重要的發展策略就是不斷優化內容。《教育與職業》雜志的做法是堅持“內容為王、質量優先”的原則,同時注意結合大數據時代的發展趨勢,以大數據為手段有針對性地驅動內容各個層面的不斷優化,具體包括以數據收集為基礎拓寬內容渠道、以數據分析為核心打造內容特色、以數據預測為參照引導內容創新、以數據反饋為保障深化內容互動。
關鍵詞:大數據;學術期刊;內容優化
牛津大學的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教授指出,大數據開啟了一次重大的時代轉型。這場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正式將人類社會帶入大數據時代。在大數據技術的推動下,學術期刊要想持續增強自身的不可替代性,就必須直面大數據時代帶來的沖擊。《教育與職業》雜志創刊于1917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創刊最早、歷史最久的職業教育期刊。媒體的未來在于技術,更取決于內容,因此《教育與職業》雜志始終堅持“內容為王、質量優先”的原則,結合大數據時代的發展趨勢,有針對性地驅動內容各個層面的不斷優化。
一、以數據收集為基礎,拓寬內容渠道
目前多數學術期刊的稿件來源仍然主要依賴作者的自主投稿,這樣的內容渠道相對狹窄,模式比較粗放。尤其是在海量的大數據面前,內容來源受限,所產生的學術影響力自然也有限。《教育與職業》有效利用外部與內部兩種資源,全面收集相關數據,實現了內容來源的多元化、立體化。
1.借力外部綜合數據庫,擴大內容渠道面。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維普網等多家涵蓋期刊、博碩士論文、會議資料等文獻資源的大型綜合學術數據庫不僅囊括了大部分的學術期刊資源,實現了學術期刊內容的網絡化,而且還提供了分門別類的數據化展示,以及基本的數據收集和各種個性化的數據服務。以中國知網為例,不僅可以按照被引次數、下載次數等指標對學術期刊的文獻資源進行排序,還對學術期刊的欄目分布、學科分布、關鍵詞分布等進行了統計與分析。《教育與職業》雜志充分利用這些大數據平臺的信息資源優勢,及時收集相關內容數據,同時還與這些數據平臺開展更加緊密的深度合作,盡可能全面地掌握本領域的內容渠道,確保內容來源的多元化,為自身的內容優化奠定良好基礎。
2.助力內部細分數據庫,增加內容渠道點。與外部資源相比,學術期刊自身擁有的數據資源雖然相對有限,但針對性比較強,挖掘潛力也比較大。《教育與職業》立足自身特點,對所掌握的專門數據進行細分,根據不同的內容數據要素點分類成庫,然后前溯內容渠道,立體化增加內容來源。例如,以作者數據為基點,細分了專家庫和一般作者庫,在一般作者庫中又列明了需要關注的青年作者群,重點向科研精力比較足、熱情比較高、潛力比較大的博碩士群體傾斜,對所有研究人員統一注明所在機構、各種聯系方式等關鍵信息,便于日常聯系獲取優質內容;同時,還針對有學術不端行為的作者單獨建立了“黑名單”,對相關信息進行收集比對,從作者庫中予以剔除,在稿件篩選過程中也予以特別關注。再如,以項目數據為基點,先是網羅各大職業院校和相關研究機構的研究項目信息,然后按照不同級別細分各類基金項目和課題項目,再根據各項目的具體研究內容、成果形式等進行二次篩選,確定出符合雜志選題計劃的項目,便于后期開展相關合作,以及有針對性地約稿選稿。
二、以數據分析為核心打造內容特色
綜合來看,目前新媒體平臺簡單復制粘貼的內容較多,這本應為具有內容優勢的傳統學術期刊帶來機遇,但事實上學術期刊的這種優勢并沒有充分體現出來。再加上新的時代背景下人們對優質資源的需求越來越高,學術期刊內容特色缺乏的問題就更加凸顯。大數據為學術期刊打造內容特色提供了更加精準的依據,《教育與職業》以對數據的有效分析為核心,深挖現有內容的特色潛力,不斷打造和錘煉自身的內容特色。
1.通過橫向的數據比較,突出欄目特色。目前我國僅職業教育類專門期刊(不包括職業院校的學報)就有40余種。作為一本由中央統戰部主管、中華職業教育社主辦的雜志,《教育與職業》相比同類期刊最為突出的特色就是統戰性。同時,通過對職業教育熱點的大數據分析發現,每年的兩會相關提案議案都能占據較大的數據流量,引起極大的社會關注。基于此,《教育與職業》重點打造了“教育建言”欄目,借助每年參與兩會的有利契機,獲取相關提案議案信息,然后根據這些信息與相關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建立密切聯系,定向約取高質量的稿件,不定期地在雜志上進行優質內容呈現。例如,2019年第14期的“教育建言”欄目分別刊發了九三學社中央課題組的《關于加強“三區三州”職業教育發展的思考》和全國政協委員雷鳴強等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思考》,既充分發揮了雜志統戰系統宣傳陣地的作用,又強化了雜志自身的特色內容建設。
2.通過縱向的數據比較,優化欄目編排。《教育與職業》目前設置的欄目主要有“研究與探索”“教育管理”“師資建設”“職業指導”“德育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比較教育”“課程與教學”“交流平臺”等。在這些欄目中,哪些是比較受歡迎、比較有影響力的,可以通過對下載量、轉載率、被引次數等指標的有效分析來予以明確。雜志定期對相關數據進行統計與分析,根據統計與分析結果及時對欄目編排進行適當的調整,將下載量比較大、被引次數比較多的欄目位置往前調整,將下載量比較小、被引次數比較少的欄目位置往后調整并且及時進行優化。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既充分重視數據的作用,但也不唯數據論,仍然要考慮內容質量以及整體的欄目布局等因素。例如,以較為客觀的數據分析結果為參照,將各項數據指標較好的“職業指導”欄目上調到靠前的位置,但又綜合考慮其他因素,放置于內容質量更好的“研究與探索”“教育管理”兩個欄目之后。通過欄目的優化組合,將存量資源的優勢放大,實現內容特色的最大化。
三、以數據預測為參照引導內容創新
當前,學術期刊的相當一部分文章都缺乏創新,導致學術期刊創新力不足,無法引領學術研究前沿,很容易就被淹沒在數據大潮之中。大數據不僅可以記錄和整理已經發生和正在發生的事情,也可以分析和預測將要發生的事情。《教育與職業》充分利用大數據的這一優勢,通過合理的前瞻性預測,實時追蹤并適度超前于職業教育發展趨勢,以此主動引導職業教育領域的學術創新。
1.實時追蹤,及時更新選題方向。近年來,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僅2019年上半年,國家就先后12次出臺或提及與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相關的政策。其中的一些重磅政策,如“職教二十條”“教育現代化2035”“百萬擴招”“雙高計劃”等,必然引領職業教育新一輪的研究熱點。《教育與職業》實時追蹤新的發展形勢,及時更新重點選題方向,一方面從自然來稿中精挑細選了一批優質稿件,另一方面向相關專家學者組約了一批高質量成果。以“職教二十條”為例,2019年第7期刊發了兩篇專家解讀的文章,分別是莊西真的《創新•指南•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解讀》和孫誠的《新時代新任務:推進職業院校開展高質量職業培訓》;2019年第15期刊發了三篇針對“職教二十條”中的關鍵制度設計——1+X證書制度的新成果,分別是閆智勇、姜大源、吳全全的《1+X證書制度的治理意蘊及誤區規避》、史洪波的《職業教育1+X證書制度的背景、意蘊與實踐——基于教育篩選理論的視角》和程舒通的《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訴求、解析與誤區的防范》。根據中國知網的統計數據,截至2020年2月,5篇文章已分別被引10、3、6、9、7次,下載755、317、1269、1083、1059次。
2.適度超前,主動策劃專題內容。201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關于改革開放40年來的相關研究也成為職業教育領域的重點方向。《教育與職業》雖然也有傾向性地選取了一些相關研究成果,但并沒有提前謀劃、主動出擊,無論在刊發時間上還是內容質量上,都沒有形成優勢。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這一次雜志很早就開始布局,提前策劃具體方向,向不同專家分別定向約取面向不同側重點的研究成果,最終組稿了六篇文章,分別是郭文富、馬樹超的《新中國成立70年來職業教育發展的歷史階段特征與經驗》,樓世洲的《新中國成立70年來職業教育思想的回顧與思考》,曹曄的《新中國成立70年來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制度的變遷與展望》,楊院、許曉芹、連曉慶的《新中國成立70年來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政策的演變歷程及展望》,高江的《新中國成立70年來職業教育學生資助制度的變遷與經驗》,侯興蜀的《新中國成立70年來北京職業教育發展的回顧與思考》。得益于超前的策劃,這一專題內容成功在10月1日出刊的第19期發表,而且《新中國成立70年來職業教育思想的回顧與思考》和《新中國成立70年來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制度的變遷與展望》兩篇文章后續還被人大復印資料《職業技術教育》全文轉載,可以說形式上、內容上都顯現出優勢,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力。
四、以數據反饋強化內容互動
傳統媒體時代,學術期刊僅僅是通過紙質期刊來進行內容推廣,作為期刊編輯出版重要主體的作者和讀者,對于期刊內容方面的意見與建議反饋渠道相對較少。而以大數據技術為支撐的數字新媒體普遍通過開放的評論功能等,與讀者和作者實時進行內容互動,既增加了閱讀量和關注度,也收集了大量的評價和反饋。新時期《教育與職業》要擦亮百年老刊的金漆招牌,必須全方位打造內容互動局面,真正成為一種“動態—雙向”的學術媒體。
1.由線下到線上,豐富內容互動形式。由線下到線上,不是指單純地由先前的線下交流轉變為現在的線上互動,而是指覆蓋由線下到線上的多種形式,并且線上模式可以轉化為線下活動,線下模式同樣可以進行線上呈現,線上線下交叉融合,從而實現更全面的互動。具體來說,一方面,《教育與職業》繼續打造精品的線下學術交流活動,包括小范圍的學術沙龍和大規模的學術年會,前者精選優質的作者和讀者不定期開展,旨在讓每一個人都能面對面地交流、深入交換意見,后者面向廣大的職業院校教師定期召開,旨在讓更多的人參與到互動之中,收集更廣泛的意見,線下活動之后也會對相應內容進行線上報道,同時通過QQ、微信等方式繼續收集相關信息和反饋數據,并且及時將數據整理和量化。另一方面,《教育與職業》繼續建設完善的線上交流平臺,目前的重心主要是推進微信公眾號的建設,適應微平臺的特點,以及讀者淺閱讀、碎片化的接受特點,精選少量的優質內容進行互動化呈現,內容上既有比較經典的歷史文獻,也有引起關注的當下熱點,形式上既短小精悍,也五臟俱全,便于開展實時互動,閱讀量比較大、互動度比較高的話題還可以作為線上活動的主題備選。
2.由單向到雙向,增強內容互動效果。由單向到雙向,不僅意味著要暢通作者、讀者向期刊的反饋渠道,更意味著要暢通期刊向作者、讀者的回應渠道,兩條渠道循環往復,才能實現更有效的互動。與很多學術期刊一樣,《教育與職業》也經歷過一個規模擴張階段,刊載篇幅越來越長,對稿件的質量要求越來越低,以至于品牌形象大大受損。接收到各方的反饋后,雜志社出于長遠考慮積極回應,開始進行改版,版面縮減,內容要求不斷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總體而言,反饋的接收度還不夠,回應的反射弧也還是過長,下一步要繼續探索建立“動態—雙向”的長效互動機制。例如,可以在雜志網站或采編系統上增設統一的意見反饋平臺,安排專人負責收集和分析作者與讀者的建議,并及時做出有針對性的回復;也可以在微信公眾號上進一步開放評價和反饋功能,并根據作者或者讀者的評價和反饋內容定向推送個性化的回應內容,提供個性化的知識與內容服務。總之,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對學術期刊產生的沖擊是巨大的,學術期刊只有主動適應這一形勢,合理利用大數據的技術優勢,不斷筑牢內容這一核心基礎,才能增強自身的競爭力和影響力,不被時代所淘汰。
參考文獻
[1][英]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大數據時代[M].周濤,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2]鳳凰國際智庫.紙媒已死?職業媒體人賀炬眼中的轉型之路[EB/OL].
[3]胡小洋,游俊,熊顯長.基于新媒體技術和思維的學術期刊影響力提升理論研究[J].編輯學報,2018(01).
作者:孫蘋 單位:教育與職業雜志社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