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媒體融合提升科技期刊傳播能力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媒體融合時代,智能技術為科技期刊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然而文獻的爆炸式增長也給科技期刊的精準傳播帶來了很大的挑戰。文章從擴展學術搜索的路徑、構建個性化的精準推送平臺和多元化的傳播模式、向用戶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方面探索在媒體融合形勢下如何提升科技期刊的精準傳播能力。
關鍵詞:科技期刊;媒體融合;知識服務;精準傳播
近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進步,科技期刊出版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巨大變革。目前,信息技術已呈現出“人-機-物”三元融合的態勢,數據分析工具和基于云計算的數據資源成為期刊出版的重要特征[1],期刊出版的數字化和集群化發展成為當下期刊發展的主流趨勢,人工智能也將在學術期刊的出版、存取、質量評價等多個環節上得到廣泛應用,并推動科技期刊出版方式的變革[2]。目前,在科技期刊界,學者們就如何促進科技期刊媒體融合發展開展了大量的研究,既包括理論層面的探討,又包括從實踐和案例的角度開展的應用研究[3-6]。與此同時,我們注意到,全球的科學產出以極快的速度增長,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全球的科學產出相當于每9年就會翻1番[7],讀者也更容易被無用的信息轟炸,難以在期刊論文的海洋中高效準確地找到自己需要的內容,科技期刊要想擴大自身的影響力也愈來愈難。信息爆炸時代,科技期刊關注讀者“需要什么”比“提供了什么”更重要。在智能技術變革的時展潮流中,科技期刊應如何順應時展趨勢,利用智能技術整合資源,更好地滿足讀者的需求,擴大期刊的影響力,創造科技期刊人、出版商、作者、讀者的共贏局面?本文從以上問題切入,嘗試從擴展學術搜索的路徑、構建個性化的精準推送平臺和多元化的傳播模式、向用戶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方面探索在媒體融合形勢下如何提升科技期刊的精準傳播能力,以期為我國科技期刊媒體融合建設增瓦添磚。
1借助人工智能,擴展學術搜索的路徑
互聯網時代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搜索引擎在促進科技期刊的傳播、提高影響力等方面的功能逐漸凸顯。雖然現有的一些搜索門戶網站諸如Webofscience、PubMed、谷歌學術、各圖書館網站、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等搜索引擎可以幫助讀者檢索科技論文,但是仍不能滿足用戶多樣化的檢索需求。Tancheva等[8]針對康奈爾大學圖書館開展的一項調查研究發現受訪者“往往既對搜索方法的效率感到滿意,同時又對搜索的棘手和費力感到不滿……當研究人員無法完成一個特定的搜索任務,他們很可能放棄現有的方法(或工具或技術),而不是找出如何使它工作”。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需要開發新的模式解決學術出版的過量負載,利用智能技術優化搜索引擎的現有功能。目前很多科技公司都在探索開發基于人工智能的學術搜索引擎和知識服務。例如Springer網絡平臺不斷對其功能進行集成,并提供個性化服務功能;Elsevier等出版商為用戶等提供搜索引擎培訓課程;微軟學術(MicrosoftAcademic)通過在實體之間建立有意義的關聯,自動生成可視化的知識圖譜,引導學者閱讀[2];2014年,Wiley線上圖書館為用戶提供了增強型HTML文章服務(AnywhereArticle),它將可讀性、交互性和可移植性設為用戶體驗的核心,使讀者能夠在頁面中快速找到最重要的信息[9]。一些關于科學出版的新模式和平臺被相繼開發,如Chorus[10]通過集成服務和開放APIs,優化了科技論文被搜索的路徑,并為政府機構、出版商、研究人員、圖書館員和作者提供可持續的解決方案。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一些專業的期刊集群,一部分學術期刊數據庫平臺也開始進行語義出版形式的探索,對科技期刊內容進行深度加工和挖掘。不同的科技期刊具有不同的特點,在學術期刊的數據庫平臺建設過程中需要平臺開發團隊與期刊編輯充分交流[11],發揮編輯的優勢和主導作用,凸顯本學科的學科特色。
2利用智能算法,構建個性化的精準推送平臺
技術是科技期刊創新發展的重要推手,技術應用能力也成為科技期刊發展的競爭資源,充分利用技術強化科技期刊的知識服務和加工能力,創新出版和傳播模式,滿足數字化時代的讀者需求,對于科技期刊的精準傳播和融合發展非常重要。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可以借助于算法實現科技期刊出版的智能化。算法的設計程序與設計者的思維密不可分,設計者選擇數據樣本、賦予數據意義、設計模型與算法,擁有數據并設定算法的智能化平臺具有很強的主導性[12],因此設計者需要盡可能考慮并消除算法偏見和利益沖突對精準傳播帶來的負面影響。日前,騰訊研究院和騰訊AILab聯合的人工智能倫理報告指出“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需要價值引導,做到可用、可靠、可知、可控”[13]。目前“智能算法+學術期刊”已成為創新趨勢,學術期刊可構建信息數據基礎環境,進一步完成動態精準信息推薦,最后以傳受關系交互實現長期有效的黏性連接[14]。一方面可以通過算法整合資源,實現大量科技期刊的數字資源的聚合;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算法分析用戶的閱讀興趣、研究領域,基于用戶的需求建立相關用戶數據信息,從而進一步將數字資源和用戶數據相匹配,實現科技期刊的智能化精準傳播。如中國知網推出的“CNKI全球學術快報”整合全球文獻和超星集團推出的“域出版”超星學習通學術平臺[15],用戶不僅可以在其App上進行文獻檢索、分版閱讀、專題閱讀等,還可以與作者進行互動交流。此外,還可以利用智能算法設計追蹤用戶的信息反饋,通過學術平臺進一步增加用戶的體驗感,提升科技期刊的精準傳播能力。
3創新知識加工,構建多元化的傳播模式
在人工智能和融媒體時代,除了運用智能技術構建個性化的知識服務平臺,科技期刊也需要充分發揮社交媒體的作用,通過加強期刊網站建設、建立App客戶端、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傳播平臺,可以根據各自領域的特點,對科技論文進行多次加工和編輯,構建個性化的傳播方式。如論文編輯平臺Kudos為作者提供了一種利用社交媒體使他們的論文更易下載和傳播的工具,通過為作者已發表的文章創建介紹并添加簡短的標題、易懂的摘要和補充內容,可以使他們的文章對讀者更具吸引力[16],學術出版平臺也可以通過建立二維碼,為讀者提供開放增值服務,使讀者進一步了解論文的數據、圖片等資料,實現與用戶的精準對接。如中國煤炭行業知識服務平臺為該平臺上的每篇論文制作了二維碼,用戶閱讀紙刊論文時,通過掃描其中的二維碼可以免費下載PDF、HTML文件,此外讀者還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向作者提問或向責任編輯反饋意見[17]。目前,郵件推送也正在成為科技期刊提升精準傳播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國內一些期刊在這方面做了大膽的嘗試。例如:《計算機工程》基于語義分析和智能分詞等技術,設計了一套期刊內容精準推送系統,將讀者—文章—標準關鍵詞進行匹配,通過郵件為潛在讀者推送與其研究方向相關的最新研究論文[18];《應用生態學報》通過運用大數據和數理統計方法,構建了科技期刊論文單篇推送客體指標體系,通過郵件對讀者進行單篇精準推送,取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19]。此外,利用音頻、視頻、科學可視化等多媒體技術可以在短時間內表達豐富的科學信息,增加科技論文的廣泛傳播。如虛擬現實/增強現實(VR/AR)為讀者提供沉浸式的閱讀環境,提升讀者的體驗感,從而吸引了更多讀者的關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國燕博士及其團隊開展的前沿科學可視化研究和設計,使科技論文通過圖像的形式向讀者展現,提高了科技論文的交流和傳播,她通過對頂級科技期刊《Nature》《Science》《Cell》的一項實證研究發現,科技期刊封面故事和封面圖像的使用可以提高論文的引用率[20]。《上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借助第三方AR展示平臺實現了學術期刊的多模式AR融合出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1]。
4滿足用戶需求,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
用戶是技術發展的關鍵。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和智能技術日益成熟的形勢下,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提高精準傳播的能力成為當前出版界的核心競爭力。科技期刊的傳播模式需要從傳統的受眾泛化模式向受眾細分、個性精準推送的傳播模式轉變。為了更好地實現科技期刊的精準傳播,需要從用戶的需求出發,在細分人群的基礎上鎖定受眾需求,重視用戶體驗,對期刊論文進行二次加工和深度挖掘,使內容出版與讀者的需求相適應。通過依托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手段,采集和挖掘讀者需求數據,可以滿足讀者對科技論文的個性化需求。《計算機研究與發展》結合本期刊發展特點,構建了一種貫穿稿件生命周期的多渠道精準傳播體系,共建立了細分郵件列表4000多個,如把每期的目錄針對性地發給學科涉獵較廣的大導師,將新思想和新技術的文章發給科研一線的科學大牛,將綜述文章發給處在學習階段的研究生的導師[22],這種分法滿足了不同層次的讀者需求,將內容呈現給具有不同閱讀需求的讀者,充分利用了技術增強科技期刊傳播的長尾效應,值得廣大科技期刊借鑒學習。科技論文從出版到傳播需要得到作者、出版商、贊助者、編輯、讀者等多個行動主體的溝通和合作。互聯網思維不僅需要實現人和物的聯結,同時也需要人與人之間更加有效的互動與合作。精準傳播不僅僅要靠技術,而應該成為一種文化。Sommer強調應重視人的因素,他認為可以通過一種整體創新的文化來實現科技期刊的精準傳播能力,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作者、合作者、出版商、機構、社會和贊助者需要發揮各自的作用并共同承擔責任[23]。不同的行動者需要積極發揮好各自的作用,對資源進行整合和優化配置,協同進行知識加工、知識服務和知識傳播[24],這不僅是精準傳播需要努力的方向,也是科技期刊深度融合發展的下一步走向。
5參考文獻
[1]初景利,盛怡瑾.科技期刊發展的十大主要態勢[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8,29(6):535
[2]劉銀娣.學術出版領域的人工智能應用:現狀、挑戰與應對[J].科技與出版,2019(1):64
[3]朱琳,張曉宇,劉靜,等.中國科學院科技期刊融合出版現狀調研與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9,30(6):606
[4]陳勇,郭偉.媒體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學術傳播方陣的構建與探索[J].編輯學報,2019,31(2):138
[5]劉靜,翟亞麗,朱琳,等.我國科技期刊融合出版研究現狀:基于CiteSpace的知識圖譜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9,30(5):487
[6]李小燕,侯春梅,鄭軍衛,等.我國科技期刊媒體融合制約因素及突破路徑探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9,30(4):381
[11]王曉峰,鄧迎,徐雁龍,等.新時期科技學術期刊英文出版平臺建設[J].編輯學報,2019,31(2):202
[12]段偉文.控制的危機與人工智能的未來情境[J].探索與爭鳴,2017(10):7
[13]騰訊人工智能倫理報告倡導面向人工智能的新的技術倫理觀[EB/OL].
作者:鄭泉 單位: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自然辯證法研究》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