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科技期刊傳播力提升路徑與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立足于科技期刊傳播能力的重要現實意義,對我國科技期刊在傳播能力方面的不足進行分析,發現目前我國科技期刊在優質稿源獲取、傳播平臺搭建方式、從業者素質以及內容建設等方面上存在問題。結合問題以及培育目標,從模式、精準傳播體系、期刊品牌建設、搭建國際傳播平臺、提升期刊從業者專業性以及內容優化這6個方面提出相應的措施,以期提升科技期刊的傳播能力。
關鍵詞: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傳播能力;提升措施
在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過程中,提升期刊品牌知名度、擴大優質內容的影響力是關鍵。期刊傳播力的提升是影響力擴大的前提,只有重視提升傳播環節的效果,才能夠契合我國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做精做強一批基礎和傳統優勢領域期刊”的發展策略。
1科技期刊傳播能力的關鍵內涵和重要意義
1.1科技期刊傳播力的內涵
科技期刊作為促進科學技術交流的重要媒介,提升其傳播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科技期刊傳播力是科技期刊在進行科學傳播過程中,以特定的傳播方式、手段、技術為基礎,以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應為目標的一種核心能力,提升傳播力是為了增強科技期刊論文的傳播廣度、深度以及速度。傳播力的提升往往會體現為科技期刊的影響力擴大,因此,傳播力的建設與提升應該貫穿于整個科技期刊的發展道路,從而保證科技期刊擁有提高科學研究質量的源源動力。對于科技期刊的傳播實踐來說,傳播者、傳播內容以及傳播渠道這3個部分作為傳播路徑的前置環節,能夠有效注入傳播力來提升科技期刊的傳播效應,那么傳播者的專業性、傳播內容的優質性以及傳播渠道的廣泛性便是科技期刊傳播力的重要影響因素,把握好影響因素的特點,制定與實施提升傳播力的具體措施,就能夠為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供動力,讓每項單獨的科研成果能夠聚合成為推動社會科技發展的力量。
1.2提升科技期刊傳播能力的重要意義
提升科技期刊傳播能力有利于塑造一流期刊品牌。著力建設品牌、擴大影響力是提升科技期刊傳播力的實踐方向以及主要目標,強大的傳播能力能夠有效地讓優質的科技期刊內容得到廣泛傳播,從而獲得學界以及業界的關注。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傳播力的提升有利于科技期刊吸引優質稿源,促進傳播力與優質內容相輔相成,形成良性互動,進而在業界與讀者心中構建出卓越的品牌效應,保證科技期刊未來的可持續發展以及享有較高的知名度。由此可見,傳播力是科技期刊品牌建設的關鍵因素之一。提升科技期刊傳播能力有利于增強科技知識傳播與服務功能。科技期刊中的內容不僅是科學研究領域中的最新理論成果,而且是具有社會性的人類文明知識,因此要利用科技期刊的傳播力做好科技知識的普及服務工作。如1959年1月繆天榮教授在《溫州醫學院學報》上發表的“對數視力表”,國外眼科專家發現,繆教授的視力表比美國同行發明的早了3個月,是名副其實的首創,促進了科技知識在國際上的傳播。1999年廣州管圓線蟲病在溫州出現,王小同教授1999年5月在《浙江預防醫學》上發表《22例廣州管圓線蟲性腦膜腦炎分析》,并及時歸納出此病近一段時間在溫州的流行情況以及病因是生吃福壽螺導致,臨床醫師遇到有“頭痛”癥狀的患者就要考慮此病的可能性,有效地普及了防治該病的措施。由此可見,提升科技期刊傳播力不僅有助于增強國際間的科研交流傳播,也能夠為公眾健康提供公共知識,產生社會效益,強化了科技期刊的知識服務能力。提升科技期刊傳播能力有利于構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體系。科技期刊是一個國家贏得科技話語權的重要工具[1-3]。提升科技國際交流的話語權,需要適應時展的要求,也需要主動參與、組織科技交流活動,而科技期刊體系的建設也為我國參與國際科技交流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目前已有研究者指出構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關鍵指標是國際影響力和國際傳播力,傳播力作為提升影響力的重要因素,已逐漸凸顯出其實際價值[1];因此,要把握好品牌建設、內容質量、專業優勢以及傳播效應之間的關系,不斷加強對外交流以吸收國際上的優秀科技期刊建設經驗,逐漸內化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期刊體系,在國際上形成平等交流對話的局面。提升科技期刊傳播能力有利于期刊與作者相互成就。科研作者所撰寫的學術成果若是能夠憑借傳播力強的科技期刊得到廣泛的傳播,可以有效提升其在學術界的知名度,增強相關科技領域的研究專業性與多樣性,給予作者更多的研究動力與信心,讓作者更加青睞傳播能力強的科技期刊。如此一來,既為科技期刊提供了優質的稿源,又令科學研究保持不斷地進步,從而形成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2我國科技期刊傳播能力不足之處
2.1高質量科技論文稿源外流
2017年,我國已有300多種英文科技期刊,其中173種被SCI數據庫收錄,但我國仍是論文流出較嚴重的國家之一[4]。盡管目前我國科研經費已持續加大投入,學術成果質量以及影響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高質量科技論文稿源外流問題仍然存在。根據同行評議文獻數據庫Scopus統計,在2012—2016年期間,中國科技研究者在化學、物理以及材料科學專業領域中的發文量均排名世界第一,其中發表在國外科技期刊的文獻數量高達75%;由此可見,我國的科技期刊并非本國研究者投稿的首選,造成我國科技期刊的文獻質量不高,傳播能力有限。此問題的原因在于我國科研評價和科技期刊評價體制仍然不夠完善,國內部分研究者盲目崇拜SCI,輕視國內科技期刊。
2.2科技期刊傳播平臺建設有限
科技期刊作為科技傳播體系的主要傳播渠道,搭建資源聚合的傳播平臺有利于科技信息集中傳播。但是,在融合出版傳播背景下,我國科技期刊“擁抱”新媒體不夠深入,尚未綜合運用多種傳播平臺形成規模化優勢。我國的科技期刊具有數量眾多、各自分散、互為陣營的特點,并沒有開展科技期刊集群化的道路,科技期刊網站仍然采用付費閱讀的模式,科研成果資源的開放性不足,從而造成傳播力量弱化、傳播平臺分散的境況,無法相互引流帶動傳播力提升。另外,我國在國際上的科技期刊傳播平臺尚未建設完善,如今我國的英文科技期刊多與Elsevier、Springer等國外商業出版機構進行合作搭建傳播平臺,盡管能夠在短期內提升期刊的國際影響力,但在長期發展中卻會逐漸淪落為其“附庸品”,不利于期刊品牌建設和受眾維護,在內容提升、傳播方式以及傳播范圍上都無法更好地“施展拳腳”。
2.3部分科技期刊同質化現象突出
科技期刊同質化的現象主要為報道內容及欄目雷同、論文選題重復以及傳播方式單一等,而同質化問題較為明顯的科技期刊是學報類,如醫學院校的學報有將近60種,由于我國的科研評價體系以刊登學術論文為主要衡量標準,因此會在某個職稱評定的時間節點催生大量同質化的論文,學報的作者范圍也局限于自家院校的教師以及學生[5]。又如電力科技期刊會根據大數據的引導而被動遵循單一的期刊評價指標,造成具有不同辦刊宗旨的電力科技期刊在發展目標上趨向同質化,刊載相似的科研論文,因此也造成了讀者、作者及審稿專家同質化的問題,不利于學術研究的良性互動[6]。當科研內容的質量無法得到保障,科技期刊的專業性和權威性便會弱化,其傳播能力自然就會受到限制而出現疲軟的情況。
2.4科技期刊從業者職業素養有待提升
目前我國科技期刊編輯的職業素養難以與建設一流科技期刊的發展目標相匹配,多局限于對來稿進行編輯加工,在組稿、遴選優質論文的工作上有所欠缺,文章內容過于陳舊或質量不高,讀者接收不到具有前瞻性的學科熱點、科技資訊或理論,便會降低對科技期刊的期望值,導致傳播力失去“施力”的受眾。另外,期刊編輯崗位的設置未精細化,導致編輯的精力過于分散,在統籌不同主題的論文時便會缺乏整體性策劃,無法多角度整合科技期刊的內容。而且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當前,科技期刊也缺少具有互聯網思維的高素質專業人才,從而影響了科技期刊的媒體融合之路,傳播力的提升也因此受到限制。
2.5重影響因子而輕傳播力
科研人員通過影響因子來判定科技期刊的論文含金量,而論文傳播的廣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影響因子的提升,在科技期刊進行媒介融合以及向知識服務轉型的過程中,傳播力要得到充分重視才能夠更好地發揮影響因子的作用;但是,當前我國的學術成果評價體系過度崇拜期刊影響因子,傳播力的價值無法凸顯,影響因子低的科技期刊在發展中舉步維艱,導致學術資源分化。主要的原因是當前我國僅有影響因子評價體系,并沒有傳播力評價體系,而傳播力的提升能夠讓受眾注意到科技期刊的優質內容,進而提升其影響因子的數值,因此需要我國在學術成果評價體系中盡快完善傳播力的衡量標準與評價體系。
2.6缺乏高效的精準傳播
目前科技期刊在進行科學傳播時仍然缺乏精準傳播的思維,無法高效、準確把握受眾的偏好需求。一方面,科技期刊鮮少在公布選題、論文征集、稿件審查等出版前置環節進行精準宣傳,難以吸引受眾對后續論文出版的注意力;另一方面,盡管科技期刊在后續的傳播階段會在期刊網站、知網以及維普等傳播平臺進行廣泛投放,但并沒有從受眾的個性化需求入手進行精準推送,造成科技期刊傳播力后勁不足。此類問題的原因主要是科技期刊經營主體的傳播技術與理念更新不及時,沒有利用大數據思維把握受眾需求,精準傳播不到位便難以獲得受眾的精準反饋信息,而且也缺乏反饋的便捷渠道,跟不上受眾需求的變化腳步,造成傳播效率低下。
3提升科技期刊傳播能力的實踐思路
3.1創新優秀成果發表模式
聚合優質內容是提升科技期刊傳播力的重要手段,創新優秀成果的發表模式能夠高效獲取優質稿源,這需要期刊編輯主動出擊,關注社會效應大的國家重點科研項目,為擁有重點課題的研究者開設快速發表的“綠色通道”,對約稿或是優秀的稿件采取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如減免版面費、縮短發表周期等,從而擴大文章的傳播范圍并增加引用次數。此外,科技期刊還可以加強網絡出版,實現優秀成果多維度共享,如開放獲取出版和知識共享、在線優先出版等模式,使論文的傳播更高效便捷。如今,國家針對當前科技學術期刊“多而不強”的問題已有了具體的創新發表模式計劃———OSID開放科學計劃。該計劃在2018年由國家新聞出版署出版融合發展(武漢)重點實驗室發起,通過開放論文中的內容與數據、引導作者與讀者交互問答、建立作者學術圈等多種舉措,讓優秀的論文在發表周期中得到更多的關注,從而全方位、多維度提升科技期刊的傳播能力,實現文獻外的科研學術延展。
3.2構建多渠道精準傳播體系
精準傳播能夠有效整合論文資源并提升科技期刊傳播的廣泛度和準確度。精準傳播需要落實到科技期刊編輯部的各個工作環節以及的全周期,從每一期的選題策劃、征文、審稿、出版等階段都配備相應的宣傳措施確保傳播的持續性。值得注意的是,論文的投放階段是精準傳播的關鍵,除在全網的學術數據平臺進行全面投放外,還可以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算法技術等手段實現精準傳播,如利用大數據驅動科技期刊的跨媒體協同處理、進行知識計算、抓取受眾搜索瀏覽的內容。充分了解受眾對科技成果的偏好程度,提供更具有針對性的知識服務。例如:開辟科研成果轉化的專欄吸引應用型讀者;增加讀者與期刊的互動性,讓期刊知道讀者需要什么;挖掘科技期刊潛在讀者群體并激發讀者的潛在需要,實現精準推送。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大數據技術還可以分析科技期刊歷年的高頻引用論文并從中抓取主題關鍵詞,向相應的作者或是科研團隊進行精準約稿,在提升期刊關注度的同時增強其傳播力。
3.3樹立品牌吸引優質稿源
樹立科技期刊品牌的效用在于打開其知名度,為吸引優質稿源打下基礎。首先,科技期刊可以通過調查本刊物的歷年高被引用頻次的文章,挖掘自身的論文特點以及在科研領域的定位,以此為基礎建設特色期刊品牌,從而向特定研究方向的作者及其科研團隊約稿,獲得可以提升傳播力的優質稿件。其次,科技期刊可以定期舉辦最佳論著的評選頒獎活動、作者讀者與審稿專家見面會、線上線下學術交流等,形成品牌活動,在鞏固讀者群體的同時又保證了優質稿源。此外,從國際化的角度來說,期刊在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期間,可以借助會議平臺開展宣傳推介,制作期刊宣傳頁,提升期刊的知名度并推廣品牌特色。在期刊編委、審稿專家國際化的基礎上也要爭取稿源國際化,參考國外期刊到國內約稿的模式,實現國內期刊向國外作者或科研團隊約稿,開通國外征稿綠色通道,成功樹立科技期刊品牌,能夠從稿源的層面提升科技期刊的傳播力,進而培育我國的一流科技期刊。
3.4搭建期刊國際傳播平臺
國際化道路是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不可或缺的發展路徑,我國早期采用的國際化模式是利用我國的英文科技期刊與國外知名學術出版商合作,盡管這種“借船出海”的戰略對于提升我國科技期刊國際傳播力有一定成效,但出版主動權掌握在國外的出版商手中,難免會弱化我國科技期刊的品牌和主體地位;因此,我國可以利用英文科技期刊打造屬于自己的數字期刊國際傳播平臺,開辟“造船出海”的國際化發展路徑。所建設的國際傳播平臺應抓住當前的政策機遇進行轉型,在為作者提供研究成果發表服務的同時,轉向新的功能維度———向讀者提供知識服務,即從內容集成出版商的手中拿回科技傳播的主動權。在搭建平臺的過程中,應該由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在政策出臺、資金投入、資源配置等方面予以支持,如中國知網便是20世紀90年代由我國政府大力培育的數字傳播平臺,如今已成為規模較大的主要數字出版市場主體。此外,政府要致力于維護我國科技文化主權和科技信息安全,增強國際話語權,樹立我國科技期刊品牌形象,為創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供支撐。
3.5編輯需利用社交媒體進行能力建設
科技期刊若是僅僅憑借單一的官方網站進行傳播難以形成規模優勢,編輯需要建立“互聯網+科技期刊”的思維。根據中國科協2015年的調查數據,納入調研范圍的1200種中國科技期刊中,僅有283種期刊開設了微信公眾號[7]。由此證明我國科技期刊需要進一步開拓社交媒體傳播平臺,編輯需要了解社交媒體的傳播特性,以科技期刊的網站作為信息的核心島嶼,將主要的科技信息輻射到微信公眾號、微博、微話題及官方應用程序等多種社交媒體,以此形成社交媒體讀者圈,利用群際之間的聯系對科技期刊的內容進行分享、轉發等[8-11]。從豐富編輯的職能角度來說,充分利用社交媒體還能夠提升其組稿的專業性,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增強與作者的互動性以獲取更多優質稿源。此外,在對讀者社群進行運營維護時還能夠從中挖掘優質的潛在作者,進而從多方面擴大科技期刊的傳播范圍與影響力。
3.6以優化內容為導向開展科研活動
優化科技期刊的內容需要解決內容同質化問題、推動科技期刊科普化以及堅持內容為王的理念,從而有效集成推送優質內容,讓優質內容成為科技期刊擴大傳播廣度以及深度的基石[12-13]。在解決內容同質化問題時,科技期刊需要找準定位,既要結合專業優勢也要結合地域優勢進行論文篩選,還可突出作者群體、讀者群體的獨特性,在選題方面要適當跟蹤熱點并轉換研究視角,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部分科技期刊還需要提高投稿的門檻以防止同質性的文章大量涌入。在推動期刊科普化方面,科技期刊應該多注重刊登應用型文章以加強普通受眾對科學知識的理解,通過擴大讀者群體來進一步提升科技期刊的傳播力,此舉既可以實現科技期刊的經濟效益又能夠發揮社會效益。在堅持內容為王方面,堅守科技期刊的原創性及創新性是永恒不變的話題,尤其是在當前科技期刊種類繁多、論文質量參差不齊的情況下,更加需要挖掘具有深度的論文選題,同時也要在國內外的熱點問題當中進行“冷思考”,注重研究視角、理論應用的獨特性。
4結束語
近年來,我國科研實力有了較大的提升,國家的政策與經濟支持也在源源不斷地輸送推動力,與此同時,新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也營造了一個更加開放、廣闊的傳播平臺,這些條件和環境的變化讓我國科技期刊擁有了更加成熟的發展機遇。將傳播力建設納入科技期刊評價體系中,需要政府、期刊主辦單位、科研機構、研究者和讀者共同施力,形成傳播力建設的互動機制與長效機制,從而有效促進期刊走向集群化、數字化以及國際化的道路,并進一步維護我國的科學研究話語權與科技信息安全,成功培育屬于我國的世界一流期刊,為科技強國戰略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出實質貢獻。
5參考文獻
[1]梁小建.影響力、傳播力與平臺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相關話題的思考[J].出版廣角,2019(2):14
[2]張品純.對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幾個相關問題的思考[J].出版廣角,2019(5):6
[3]秦德繼.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路徑研究[J].科技傳播,2019(11):1
[4]劉華魯.搶抓機遇,正確把握一流科技期刊建設中的“六大關系”[J].科技與出版,2019(4):41
[5]陳汐敏,丁貴鵬,接雅俐,等.醫學學報類期刊同質化問題分析和對策[J].編輯學報,2015,27(2):109
[6]李瓊.電力科技期刊差異化發展策略探討[J].出版參考,2018(5):62
[7]侯麗珊.科技期刊多渠道精準傳播體系的構建和應用[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7,28(5):422
[8]楊晨晨.科技期刊提高傳播力的策略探析[J].傳媒論壇,2018,1(8):115
[9]趙瑞,許升陽.科技期刊專題的傳播策略及傳播力提升方案[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8,29(8):793
[10]張莉,沈艷軍,周文凱,等.全媒體出版時代科技期刊提高傳播力的途徑探討[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37(3):66
[11]謝文亮,王石榴.學術期刊的傳播力與傳播力建設策略[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26(4):425
[12]徐丁堯,鄭艷華,楊曉彤,等.提高科技期刊傳播效力和影響力的策略[J].青年記者,2019(5):42
[13]李林.提升科技期刊傳播力的實踐與探索:以《環境科學》為例[J].編輯學報,2018,30(1):77
作者:吳彬 丁敏嬌 徐天士 毛文明 單位:溫州醫科大學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