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體育學術期刊網絡傳播影響提升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網絡出版的發展,網絡傳播影響力已成為評價體育學術期刊的重要指標。在自主型網站建設方面,多數體育學術期刊經歷了從創建鏈接網頁到自主型網站建設的發展過程。而微博、微信公眾號和作者QQ群等的運用,進一步促進了體育學術期刊的數字化。從中國知網和體育學術期刊自主型網站2個角度分析了體育學術期刊網絡傳播影響力的評價現狀。分析體育學術期刊網絡傳播的主要困境:部分體育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有待完善;體育學術期刊的網站和“兩微一端”建設有待加強;體育學術期刊網絡信息更新與制作崗位配置不足。提出體育學術期刊網絡傳播影響力的提升策略:加強網絡出版和重點論文的“兩微一端”推送;充分發揮融媒體的網絡傳播作用;完善數字文獻資源的開放存取途徑;借鑒國外體育學術期刊擴大網絡傳播影響力的有益經驗。
關鍵詞:體育學術期刊;網絡傳播;網絡傳播影響力;媒介融合;開放存取;兩微一端;微信公眾平臺;自主型網站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學術期刊的網絡傳播影響力成為評價期刊的重要指標。網絡傳播影響力反映的是學術期刊在互聯網上的傳播情況,網絡學術影響力則是學術期刊在網絡傳播時,學術期刊載文被下載量和引用頻次,其是評價學術期刊質量的指標之一。網絡傳播影響力常用評價指標有web即年下載率、web總下載量、web上網文獻數、web瀏覽數、web訪問量、web影響因子、web擴散系數等量化指標[1],也有通過文獻計量法研究期刊官方網站建設水平[2]、網絡傳播、網絡出版[3]、版權貿易[4-5]等來擴大紙版學術期刊的學術影響力,通過對學術期刊網絡傳播數據的分析和解讀作者及讀者閱讀需求的變化,創新紙本學術期刊的選題策劃和編輯工作,建構紙本學術期刊在融媒體發展中的核心競爭力,提升紙本學術期刊在互聯網時代的學術影響力,重塑其競爭力和發展策略。因此,在媒介融合發展背景下,學術期刊網絡傳播影響力評價研究是對以往的文獻計量學視角下的學術評價的重要補充。對期刊發文進行分析和研究,在宏觀上,是找準定位,發現問題,及時調整辦刊方向的重要途徑;在微觀上,可為選題策劃、發現高被引論文作者和把握學科研究趨勢提供參考。因此,本研究在體育學術期刊網絡傳播狀況調查的基礎上,分析我國體育學術期刊的網絡傳播影響力評價現狀,為體育學術期刊的網絡傳播提供理論參考。
1網絡傳播影響力已成為評價學術期刊的重要指標
在我國現有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中,衡量學術期刊網絡傳播影響力的指標在北京大學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版《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AMI)綜合評價報告(2018年)》和武漢大學版《中國核心學術期刊評價(RCCSE)》中均有所體現。北京大學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的學術期刊評價指標中,web即年下載率、web總下載量是體現學術期刊網絡傳播影響力的2個指標。中國社會科學院版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AMI)綜合評價報告(2018年)》[6]的A刊評價報告中主要從吸引力、管理力與影響力3個一級指標對學術期刊進行評價,在綜合評價的3個一級指標中,均包含關于學術期刊網絡傳播影響力的評價指標。開放獲取、下載量、網站建設、線上投稿系統、微信公眾號、網絡顯示度等三級指標可體現學術期刊網絡傳播情況。武漢大學版的《中國核心學術期刊評價(RCCSE)》也已將Web即年下載率納入評價指標體系。由此可見,網絡傳播影響力已成為評價學術期刊的重要指標,見表1。由表1可見,隨著學術期刊信息化建設,學術期刊出版和傳播方式的數字化程度日益加深,媒介融合發展漸成學術期刊發展的趨勢,與此同時,體現學術期刊網絡傳播影響力的評價指標已被部分學術期刊評價體系先后采用,作為衡量學術期刊網絡傳播影響力和信息化建設程度的重要評價指標。
2體育學術期刊數字出版和互聯網傳播現狀
在體育學術期刊60余年的發展歷程中,在體育學術期刊數字化建設和網絡傳播的過程中,隨著體育學術期刊信息化程度加深,作者的投稿方式、體育學術期刊審稿方式、讀者檢索和閱讀文獻的方式在轉變,體育學術期刊通過數字化出版和網絡傳播、自主型網站建設、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媒介實現了紙本期刊出版與網絡傳播的融合發展,形成了融媒體網絡傳播模式。
2.1體育學術期刊自主型網站建設
在自主型網站建設方面,多數的體育學術期刊經歷了從創建鏈接網頁到自主型網站建設的發展過程。以《武漢體育學院學報》為例,2002年該編輯部在中國知網上開設網站,但因是只具有宣傳和推介作用的單一功能網頁,不具有編輯與作者進行線上互動的功能,因此,《武漢體育學院學報》網頁瀏覽量十分有限,被關注程度不高。同時,由于當時的互聯網普及程度不足及部分體育學術期刊沿襲以往的郵箱投稿,許多作者囿于當時的互聯網不夠便捷及對互聯網的熟悉程度不高,從而導致中國知網上開設的學術期刊網站多處于閑置狀態。部分體育學術期刊鑒于辦刊宗旨、期刊發展目標及順應學術期刊數字化發展趨勢,為了實現與作者的線上交互,建立了自主型門戶網站,并與專業的信息技術企業合作,采用了網絡投稿系統。例如《首都體育學院學報》《體育學刊》是較早建立門戶網站的體育學術期刊,在學術期刊數字化建設方面具有示范作用。《體育科學》《中國體育科技》《北京體育大學學報》《上海體育學院學報》《武漢體育學院學報》《天津體育學院學報》《成都體育學院學報》等也陸續建立了門戶網站,采用了網絡投稿系統,搭建了作者線上投稿、體育學術期刊編輯部線上審稿的互動網絡平臺。網絡投稿系統較早顯示出來的優勢之一便是加快了審稿進度;優勢之二是快捷的線上投稿及快速的審稿反饋速度,激發了作者的投稿積極性,進而吸引了更多的自由投稿,從而擴大了稿源;優勢之三是網絡投稿的無紙化,為體育學術期刊的數字出版與網絡傳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2體育學術期刊互聯網傳播現狀
互聯網的發展使得學術期刊的數字化進程進一步加快。我國的中文體育核心期刊對微博、微信公眾號和作者QQ群的運用是學術期刊網絡傳播渠道的又一革新[7]。部分體育學術期刊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和作者QQ群進行網絡傳播。在建立作者QQ群方面,部分體育學術期刊將作者QQ群作為建設作者隊伍的重要方式,有個別體育學術期刊建有1個或多個QQ群與作者建立線上聯系。在微博建設方面,單獨開通微博的體育學術期刊并不多,大多附屬于主辦單位的微博頁面中,非定期地有關體育學術期刊的組稿方向、所獲獎項、召開學術會議等動態信息。例如,2015年7月27日《武漢體育學院學報》開通新浪微博,成為體育學術期刊中少數開通微博的期刊之一。但目前因無專人管理和運行,信息和受關注度都不足。在微信公眾號建設方面,《體育與科學》是體育學術期刊中開通且充分發揮微信公眾號各項功能的期刊之一。《體育與科學》微信公眾號不僅具有稿件查詢、重點文章推介、科研方法等學術信息的功能,且開設了“作者自白”、創刊四十年專號“我和《體育與科學》”等欄目,且從2016年3月起,微信公眾號中陸續視頻文件,向用戶推送期刊組織的學術工作坊和主題沙龍等活動信息,開啟了體育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視頻文件的先河。再如《中國學校體育》也通過微信公眾號,播放了許多校園體育賽事視頻。目前,體育學術期刊的微信公眾號多已設置網站鏈接,讀者可在手機上登錄所鏈接的網站;有關學術會議通知、重點推介文章等。從我國體育學術期刊移動互聯網傳播的發展歷程來看,大多數體育學術期刊已實現了媒介融合發展。在互聯網出版模式背景下,體育學術期刊還需進一步加強自主型網站信息更新,并要在作者QQ群中建立及時互動,設專人負責微博和微信公眾號的信息更新,發揮融媒體的信息傳播功能。
3體育學術期刊的網絡傳播影響力評價現狀
在體育學術期刊的學術影響力評價中,網絡傳播影響力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指標,已越來越引起文獻計量學研究者和體育學術期刊相關負責人的關注。目前,體現我國體育學術期刊網絡傳播影響力的指標主要有2個部分:中國知網的引證報告中的數據,期刊自主型網站的統計數據。前者根據中國知網的期刊全文數據庫中來源期刊的主題詞詞頻、網站主頁及學術期刊的引證報告等的統計數據;后者從各體育學術期刊網站收集相關數據。體育學術期刊自主型網站的相關數據主要通過期刊網站鏈接、引用頻次統計得出。
3.1基于中國知網的體育學術期刊網絡傳播影響力的評價
中國知網的“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統計分析平臺”的傳播趨勢分析可體現體育學術期刊網絡傳播情況,評價指標主要有:web即年下載率、web總下載量、瀏覽量、各地下載量、各單位下載量、各學科下載量、文獻訪問量分區分布等。
3.1.1web即年下載率與web總下載量《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人文社會科學版)》每年的各學科期刊的年度學術影響力指標中,web即年下載率和web總下載量是評價學術期刊網絡傳播影響力的2個主要指標。web即年下載率是指某個中國知網收錄的期刊統計年發文的當年全文下載總篇次與該期刊當年發文總數之比,某學術期刊的web即年下載率能夠體現該學術期刊發文當年的論文被下載的情況。web總下載量指某個被中國知網收錄的期刊在統計年被全文下載的總篇次。根據最近的統計數據[8]可知,在web即年下載率指標中,《體育科學》居首位;在web總下載量指標中,《北京體育大學學報》為49萬3800次、《武漢體育學院學報》為23萬4800次,分別列于第3位和第4位。
3.1.2瀏覽量“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統計分析平臺”的傳播趨勢分析明細表中可知,論文下載日期、下載量(次)、下載比例、瀏覽量(次)、瀏覽比例、論文信息。其中,由讀者地區分布分析可知文獻下載量、瀏覽量在各個地區的分布情況,有助于了解論文傳播較為充分的地區和欠缺的地區,以及論文在國外傳播的情況。例如,從2005年1月至2016年9月,《武漢體育學院學報》的瀏覽量呈逐漸增長的趨勢,2008—2009年間達到一個高峰,之后略有下降,至2016年再次達到新高。2008—2009年論文下載量則相對平衡,保持在15000~25000之間。由讀者所屬單位分析可知論文下載量、瀏覽量在各個單位的分布情況,這有助于了解學術期刊的目標讀者、潛在讀者分布情況。例如《武漢體育學院學報》的論文下載單位中,北京體育大學圖書館的下載量最多,達到9萬3422次,占所有下載單位下載論文總數的7.34%;瀏覽量為6萬9236次,占所有瀏覽單位瀏覽論文總篇數的6.33%。由《武漢體育學院學報》的論文下載單位分布可知,目前,專業性體育院校、綜合性大學體育學院及其圖書館是體育學術期刊論文主要的閱讀單位和下載單位,這與數字文獻資源的訂閱方式和使用現狀息息相關。由被訪文獻所屬學科分析可知論文按學科歸類后的被下載情況和瀏覽情況,這有助于了解學術期刊網絡傳播中的凸顯學科。體育學術期刊可以依托這些學科創新欄目和選題。例如《武漢體育學院學報》被社會科學Ⅱ輯中的學科下載的次數最多,占比為92.44%,可見,這與《武漢體育學院學報》開設的教育部名欄“體育人文社會學”有關。由文獻訪問量分布可知論文按被訪問次數歸類后的文獻分布情況,這有助于了解學術期刊發文中最受用戶關注的論文情況,此類論文具有較大的被引用可能。例如《武漢體育學院學報》發文瀏覽量大于100次的有5211篇,占發文量的68.92%,發文從未被瀏覽過的有99篇,占發文量1.31%。下載量大于100的文獻有5120篇,占所有可下載論文總數的67.72%,但也有99篇論文從未被下載過,其他約30%的論文下載量介于10~100次。由文獻海外訪問量分區段分析可知論文按被訪問次數歸類后的分布情況,這有助于了解學術期刊發文中最受用戶關注的論文情況,此類論文也具有較大的被引用可能。例如《武漢體育學院學報》發文的海外訪問量分布中,下載量大于100次的僅3篇論文,占總發文量的0.04%。而占總發文量29.51%的2231篇論文從未在海外被訪問與瀏覽,大多數論文的下載量介于10~50次。
3.2基于體育學術期刊自主型網站的網絡傳播影響力的評價
3.2.1點擊量和下載量點擊量和下載量可體現論文被關注和使用的情況,是體現體育學術期刊自主型網站建設和學術論文網絡傳播影響力的主要評價指標。目前,從多數體育學術期刊自主型門戶網站可收集到摘要點擊排行和全文下載排行2個指標的數據。以《武漢體育學院學報》網站為例,某一年內發文的摘要點擊最多為603次,位列前十的論文摘要點擊次數介于182~603次,全文下載排行中下載量最多為3509次,位列前十的論文下載次數介于2440~3509次。
3.2.2瀏覽量在瀏覽量方面,部分體育學術期刊的自主型門戶網站可顯示總訪問量、今日訪問量和網絡在線人數。截至2019年4月29日下午4點16分,《武漢體育學院學報》網站總訪問量為266萬5257次,4月29日訪問177次,由網絡投稿系統可知網絡在線人數4人。《體育科學》《中國體育科技》2刊網站的總訪問量為133萬零195次。《成都體育學院學報》的總訪問量為181萬3976次。《體育學刊》總訪問量為1700萬2796次。
3.3微信公眾號瀏覽量
由于多數體育學術期刊沒有單獨開通微博,在此不作分析。在微信公眾號使用方面,《體育與科學》瀏覽量均在1000+,“作者自白”等欄目的篇均瀏覽量均在2000+。《體育學研究》的“新刊速覽”欄目的瀏覽量均在2000+,《上海體育學院學報》“創刊60載之學術服務”欄目的篇均瀏覽量均在1000+。綜上所述,目前,我國體育學術期刊的網絡傳播影響力可通過查詢中國知網的“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統計分析平臺”獲知:web即年下載率與總下載量、瀏覽量等指標值。可通過體育學術期刊的自主型網站獲知點擊量或瀏覽量、下載量等指標值。可通過體育學術期刊的微信公眾號獲知瀏覽量等指標值。但是,因部分體育學術期刊尚未建立自主型網站,或是沒有開設微信公眾號,因此,本文基于體育學術期刊自主型網站的網絡傳播影響力評價僅對建立了自主型網站和開設了微信公眾號的部分體育學術期刊進行評價。
4體育學術期刊網絡傳播影響力提升的主要困境
通過分析體現體育學術期刊網絡傳播影響力的相關指標發現,部分體育學術期刊還未建立自主型門戶網站,并且仍然采用郵箱投稿的方式,因此,本文統計的體育學術期刊網絡傳播影響力評價指標的數據存在缺失。對于多數建立了自主型門戶網站和微博或微信公眾號的體育學術期刊來說,由于缺乏專職的網絡信息人員,網站數字化建設還不充分,微信公眾號信息更新間隔時間長,這一狀況亟待改善。
4.1部分體育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有待完善
筆者從2009年針對體育學術期刊網絡傳播影響力的調查中發現,部分體育學術期刊網站的網頁打開速度較慢、網站的交互性不強、網站信息更新和建設不夠、網站內容單一及缺乏特色,這與體育學術期刊的重視程度有關[9]。時隔十年,即2019年,各體育學術期刊采用了網絡投稿系統,例如“瑪格泰克”“勤云”“三才”開發的網絡采編系統,此類網絡采編系統運行較為穩定,自主型門戶網站主頁中內容豐富,上述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隨著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的普及,很多體育學術期刊順勢而為,先后開通“兩微一端”,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和移動互聯網拓展了學術期刊的網絡傳播途徑。筆者經前期的調查發現,目前,在40余種體育學術期刊中,僅有11種開通了微信公眾號,而其中大多數為核心期刊[10]。這體現出在發揮新媒體網絡傳播功能方面,核心體育學術期刊在轉變思維,但是已開通微信公眾號的部分體育學術期刊又存在長時間不更新微信公眾號信息的狀態,一方面說明體育學術期刊的微信公眾號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另一方面也說明部分體育學術期刊受到了微信公眾號沒有專職信息更新與制作人員的掣肘。
4.2體育學術期刊的網站和“兩微一端”建設有待加強
如前所述,體育學術期刊網絡傳播影響力的部分評價指標值來自各體育學術期刊自主型網站。在體育學術期刊評價中,體現體育學術期刊網絡傳播影響力的指標主要由評價單位從各體育學術期刊網站按年度采集有關評價指標的信息和數據,例如下載量、網站建設程度、網絡投稿系統、微信公眾號、網絡顯示度等,因此,體育學術期刊需加強自主型網站的數字化建設。目前,多數建立了自主型門戶網站的體育學術期刊實現了論文免費下載和閱讀,但部分體育學術期刊過刊回溯還不全面,部分體育學術期刊對日均下載篇數有所限制,這對讀者的閱讀體驗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多數建立了自主型網站的體育學術期刊會設置與其他體育學術期刊網站的鏈接,但有的網站鏈接無法打開,有的網站鏈接穩定性不足,因此,體育學術期刊自主型網站設置的其他體育學術期刊的鏈接應確保有效。還有一些體育學術期刊的自主型網站的內容建設仍有待加強,除了具有網絡投稿與采編的基本功能外,還應設置點擊量、下載量、瀏覽量等網絡顯示度的即時數據和年度數據的統計與分析功能。在移動互聯網傳播方面,有的體育學術期刊雖然開設了微信公眾號、微博等,但是對于微信公眾號的建設處于信息更新間隔時間較長的狀況。要充分發揮微博、微信公眾號在網絡傳播方面的優勢,定期體育學術期刊載文和投稿有關的信息,吸引讀者和作者,擴大體育學術期刊稿源覆蓋面,提高體育學術期刊的網絡顯示度。
4.3體育學術期刊網絡信息更新與制作崗位配置不足
據筆者的調查資料可知,目前,各體育學術期刊的自主型網站多已開通了網絡投稿系統,實現了當期和過刊的開放存取。而對“兩微一端”的信息模式主要分為3種:第1種是由專職編輯制作,例如《山東體育學院學報》《成都體育學院學報》《天津體育學院學報》《體育研究與教育》《沈陽體育學院學報》等;第2種是由外聘實習生制作,例如《上海體育學院學報》《武漢體育學院學報》等;第3種是未建立“兩微一端”,例如《體育科學研究》等。由此可見,體育學術期刊主辦單位多數沒有設置網絡信息更新工作崗位,多數編輯在承擔審稿、編校等編輯出版工作的基礎上,同時承擔網絡信息更新的工作。筆者認為,設置網絡編輯崗位是各體育學術期刊在人才培養和團隊建設方面的側重點。
5體育學術期刊網絡傳播影響力的提升策略
5.1加強網絡出版和重點論文的“兩微一端”推送
體育學術期刊不僅要重視自主型網站主頁內容的建設,而且要加強體育學術期刊自主型網站主頁內容的“兩微”化,加強體育學術期刊自主型網站主頁內容在“兩微一端”的二次創作。目前,我國體育學術期刊網絡傳播影響力評價中的指標數據主要是由中國知網和國家社會科學文獻中心學術期刊數據庫出具。例如web下載總量和web即年下載率是體現體育學術期刊網絡傳播影響力的較為客觀的評價指標。因此,體育學術期刊要提升網絡傳播影響力就要加強數字出版和重點內容的移動互聯網傳播,例如強化自主型網站主頁信息更新和在相關數據庫中的優先出版、加強“兩微一端”的重點論文推送。
5.2充分發揮融媒體的網絡傳播作用
體育學術期刊在由傳統的紙本出版向數字化出版轉型過程中,并不是由新媒介取代傳統媒介,而是多媒介融合的長期共存,是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融狀態。目前,體育學術期刊要在自主型門戶網站與“兩微一端”的建設上加大力度,在體育學術期刊發文內容的網絡傳播方面整合多種媒介資源,充分發揮融媒體在體育學術期刊網絡傳播影響力提升中的作用。此外,如果能夠建立體育學術期刊聯盟,建設我國的體育學術期刊聯盟門戶網站[11],在體育學術期刊網絡投稿系統、體育學術期刊發文數據等方面進行整合,對各體育學術期刊網絡傳播影響力也將產生重要影響。
5.3完善數字文獻的開放存取途徑
有研究者對5種開放存取的農學期刊從優先出版和印刷后出版的文獻計量指標與其他農學期刊作了對比,發現開放存取的農學期刊的web下載總頻次、web影響因子、web即年指標、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即年指標6項指標均明顯高于非開放存取的農學期刊,說明農學期刊的開放存取是提升農學期刊學術影響力的重要手段[12]。目前,采用了網絡采編系統的體育學術期刊多已實現了開放存取,例如《體育學刊》《天津體育學院學報》《首都體育學院學報》《體育科學》《中國體育科技》《武漢體育學院學報》等是較早實現期刊全文開放存取的期刊。論文免費下載和閱讀實現了體育學術期刊網絡資源的共享[13],可提高體育學術期刊發文的網絡可見度與可獲取性,對于提升體育學術期刊的網絡傳播影響力及對體育科研成果的網絡具有重要作用。
5.4借鑒國外體育學術期刊的有益經驗
從國外的體育期刊網站來看,國外的部分體育期刊在網站欄目設置、開放存取程度、網站信息更新速度等方面有值得借鑒之處。其中,超過90%的體育期刊建有網站,網站導航界面友好,開放存取程度較高,且單篇論文網絡出版成為了一種新的現象[14]。國外的體育期刊普遍以DOI號作為數字學術論文資源的標識符[15]。網絡出版是國外體育學術期刊擴大網絡傳播影響力的重要出版方式,也是在國際體育學術交流背景下[16],值得我國體育學術期刊界思考的一個問題。由國外的體育學術期刊的經驗可見,我國的體育學術期刊要順應網絡出版潮流,全面提升體育學術期刊的網絡傳播影響力。
6結束語
互聯網和現代信息傳播媒介為體育學術期刊的網絡傳播賦能。體育學術期刊在融媒體產生和發展過程中獲得了新的發展機遇,但也出現了部分體育學術期刊數字化程度不足等困境。隨著學術期刊的數字化和網絡化發展,體育學術期刊網絡傳播影響力評價指標中除了web即年下載率和下載量外,還增加了微博、微信公眾號影響力指數(WCI)、總閱讀數、平均閱讀數、最高閱讀數等評價指標[17]。因此,體育學術期刊應加強自主型網站和“兩微一端”的建設,最大程度地促進體育學術期刊的網絡傳播。
參考文獻:
[1]萬錦堃,劉學東.中國學術期刊網絡計量測試報告(2014年版)[M].北京: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2004:51.
[2]吳湘華,呂柔,王亞麗,等.基于用戶關注度的百度指數在學術期刊網絡影響力評價中的應用研究[J].出版發行研究,2018(11):56.
[3]周仁惠.網絡傳播對高校學報出版的影響[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2):175.
[4]湯小輝.也談信息時代著作權的法律保護:以電子書的網絡傳播為觀察視角[J].科技與出版,2014(11):48.
[5]鄒燕紅.網絡傳播背景下著作權的合理使用制度[J].法制與經濟,2016(9):90.
[6]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AMI)綜合評價報告[R].北京: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2018.
[7]王相飛,簡德平,李愛群.我國中文體育類核心期刊的數字化傳播轉型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8,52(7):29.
[8]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有限公司,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清華大學圖書館.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人文社會科學)[R].北京: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2018.
[9]王相飛,李愛群.我國中文體育類核心期刊網上學術影響力現狀及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09(1):70.
[10]李愛群,簡德平.我國體育學術期刊微信傳播現狀與優化策略研究[J].科技與出版,2018(11):155.體育與社會發展
作者:李愛群 周雯 王宏江 簡德平 單位:武漢體育學院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