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社科期刊中國學術話語國際化傳播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學術話語的國際化傳播是提升國家話語權的必然選擇,中國學術話語的國際化傳播還存在信息量不足、傳播手段單一、傳播影響力小等問題。社科期刊的國際化,一方面要實現信息內容的國際化、傳播形式的國際化,另一方面要注重國際傳播效果的有效性,同時還要處理好本土作者的學術表達與國際化傳播、信息內容的傳播與接受上的文化差異、期刊綜合化與國外訂閱用戶專業化等方面的問題。
[關鍵詞]學術話語;國家話語權;社科期刊;國際化傳播
中國的發展需要建構自己的話語體系、學術體系及學科體系,這是中國走向世界所應表現出的一種文化自信。中國話語體系的建構既要有自己的特色,又要與國際社會進行更為廣泛的溝通與交流,在不同文化與文明的互鑒中獲得更多的理解與支持。雖然中國話語體系的傳播,可以在不同層面和不同領域展開,具有信息內容的廣博性、傳播主體的多樣性、傳播媒介的豐富性、傳播對象的廣泛性、信息傳播的目的性等特征[1],但學術話語以其學理性、概括性、系統性成為中國話語體系構成的內核之一。作為中國學術話語傳播重要平臺的人文社會科學期刊(以下簡稱社科期刊),有必要思考如何讓中國的學術話語體系在國際社會創造更好的傳播語境,獲得更多國家的認知與理解,減少傳播過程中因文化差異和理解歧義引起的摩擦與誤解,從而推動中國學術話語的國際化傳播。學界關于中國學術話語國際化傳播的研究與討論,多是在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的話題下進行的,一度成為學者關注的熱點問題。近些年來,學者們開始從中國學術話語構成的多個方面對之進行論述,探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話語體系,中國新時代的外交話語體系、政治學話語體系、社會學話語體系、公共政策話語體系、文藝批評話語體系,等等,并對話語體系的構成特色、表達方式等進行了探討[2]。本文在上述研究成果基礎上,著重從社科期刊國際化的角度出發,分析中國學術話語的國際化傳播面臨的主要困境與對策。
一、國家話語權與中國學術話語國際傳播的不足
國家話語是一個國家為樹立其國際形象而有意識建構起來的、有國家特色的,并希望廣泛而深入傳播的信息體系。當一個國家有意識有目的地在國際社會展示自己的國家形象時,國家話語的建構與傳播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一)國家話語建構的必要性每個國家在國際上均享有國家話語權,但這種話語權要依靠國家去自主爭取。一個國家話語權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既與國家實力相關,又與其所建構話語體系的合理性、有效性相關,還與一個國家話語的傳播體系、傳播能力相關聯。所以,國家話語體系不僅要及時建構,而且要合理建構;不僅要內容豐富多樣,而且要采取有效方式進行針對性傳播。中國正在崛起的大國形象,要想獲得國際上的廣泛認同,就必須重視國家話語的建構及其有效傳播,充分發揮國家話語權在國際上的作用。掌握國家話語權是引導、控制國際輿論,塑造國家形象,發揮國際影響力,維護國家利益的有效途徑[3]。
(二)中國學術話語國際傳播存在的不足中國國家話語權的建構面臨西方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層面的挑戰與削弱,這對當代中國的穩步發展甚為不利。作為國家話語傳播重要組成部分的學術話語傳播顯示出明顯的弱勢和不足,也與當今中國不斷崛起的大國形象不相適宜。首先,中國學術話語的信息不足。相比于之前的信息缺失,當前中國學術話語表現為話語產出的信息量不足、信息不夠豐富、信息產出的速度與中國社會的快速發展不相匹配,不能使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們及時有效地了解當代中國發展的真實情況。此外,我們對信息所到國家的了解程度不夠充分,沒能做到信息內容的“當地化”,使得傳播的信息并非所在地人們關心的信息,導致出現理解上的錯位與誤讀。其次,中國學術話語的傳播渠道單一。無論是官方的傳播渠道,還是民間的交流,都存在傳播媒介單一、傳播方式不先進、傳播手段不豐富等問題,難以形成快速、有效地為更多國家和地區所接受的傳播渠道。官方傳播學術話語的渠道單一,民間交流媒介多在固定群體間進行,信息傳播的覆蓋面較小,往往得不到人們的重視,傳播的有效性、深入性不足。最后,中國學術話語的影響力不強。中國學術話語的影響力雖在尋找各種途徑去提升,但現實情況是,學術話語難以產生有效性而致他國對中國發展的曲解和無端猜疑。對此,有學者提出:“中國發展的第一目標首先是世界化,即表明中國屬于世界。中國發展的第二目標是中國化,即成為自己。”“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尋找到中國的身份和認同。”[4]筆者認為,國際化與中國化是不可分割的一紙兩面,因為國家話語的建構及其國際傳播,不僅可以同步進行,也必須同步進行。這種同步性,在學術話語體系的國際傳播中可以較好地顯現出來。
二、社科期刊傳播中國學術話語的條件保障
社科期刊是交流學術成果和傳播專業文化的主要媒介,是文化積累和文明傳承的重要平臺,也是引領學術發展和深化學術理論研究的陣地[5],集中反映了中國知識階層對國內外各領域人文社科信息以及不同理論成果進行研究與判斷后所形成的智力成果,它涉及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各種問題,具有前沿性、現實性、學理性、高端性的特點。學術話語一般通過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呈現出來,通過社科期刊傳播出去。所以,中國學術話語的國際化傳播必然通過社科期刊的國際化來實現,因為社科期刊國際化是國際社會不同領域高端知識階層了解中國學術、了解中國國情、了解中國方略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中國走向國際社會在學理上、智力上獲得支持的重要方式。社科期刊的國際化發展是國家發展的需要,社科期刊國際化所面臨的問題需要仔細分析,尋找應對的策略與方法,使社科期刊更好地服務于國家話語的建構。
(一)國際化的社科期刊應注重國家話語的學術性建構目前,中國的話語權因國家話語體系建構不夠系統、缺乏創新活力,缺乏國際傳播的機制和話語傳播的評價體系,進而削弱了中國思想文化傳播的影響力、感召力,未能發揮與其大國地位相應的作用。社科期刊對中國學術話語的傳播,一方面應立足中國國情,體現中國特色和中國風格,展現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源于實踐的話語理論,展現能為世界發展提供有益想法、方案的話語理論;另一方面要融通古今和中外,從新的視角來探討中國文化的特質,展現具有中國文化當代價值和未來走向,便于西方學者把握和理解的學術話語體系。在此基礎上,中國學術話語構建的理念和價值觀,以其感召力和影響力,形成引領世界前進的力量和導向。如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美美與共”“和而不同”等理念,就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品格與精神進行的當代闡釋,可以為不同價值取向、不同執政理念的國家所理解和接受。
(二)國際化的社科期刊應有國際化的話語視野社科期刊的國際化發展,除了要注重國家話語體系的建構,還應當跟蹤了解國際學術的主要動向。不僅要對不同國家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思想文化有清晰的認知和中國視角的判斷,還要在中國本位的立場下建構適合國際傳播的國家話語,建立起國際化的話語視野。在中國學術話語的國際傳播過程中,應當處理好世界范圍內普遍存在的問題:第一,霸權主義與和平主義的對立問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強權者對他者的制裁,在傷及他者利益的同時也給世界帶來各種沖突與矛盾。所以,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者需要在國際化視野中尋找新思維、新理論、新戰略,解決與之相關的問題。第二,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與挑戰。新的話語體系的建構,無法擺脫歷史的束縛。不同文明及文化間的沖突,不同利益群體糾纏在一起,帶來不同話語體系間的沖突,需要社會科學工作者用新的智慧去研究,去尋找解決的辦法,需要社科期刊將上述研究成果廣泛傳播出去,以縮小認識上的差距,化解不必要的沖突。我國倡導“一帶一路”國家間不同文明的互鑒,就是化解沖突的中國智慧。第三,民族話語與世界普遍話語之間的沖突與對立。如何平衡話語之間的民族性、國家性和世界性的問題,是解決區域乃至世界沖突的關鍵[6]。在中國學術話語建構中,社科期刊應當注重不同民族、國家的歷史以及與全球普遍利益之間關系問題的研究探討。第四,國家話語與民間話語的矛盾與對立。不同政治集團、不同國家、不同民眾之間的利益存在一定的沖突和矛盾,其話語中存在信息不一致、不對稱等問題。社科期刊應對之有一定的認識,防止因誤判與誤傳帶來相反的傳播效果。
(三)國際化的社科期刊應熟悉國際傳播的渠道與模式社科期刊面向世界辦刊,就是以本土發展為根本,在強化現有辦刊方針的基礎上加強對外傳播,爭取國外讀者的認可,提升傳播影響力。在今天,新媒介技術的不斷更新,新媒介形式的不斷出現,使社科期刊的國際傳播受到語言、技術和渠道等多重挑戰。社科期刊要熟悉國際期刊的運作模式、摸清國際期刊的傳播途徑、分析國際期刊的影響因子,進而不斷提升國際化的縱深程度與影響力的持續產生,真正為國家話語的廣泛傳播與廣泛接受做出努力。具體說來,在內容上,通過設置全球化的議程和議題,把握話語權、輿論權,有目的地對傳播內容進行選擇、對傳播形式進行設計,將中國學術話語有效地傳播出去;在表述方式上,通過生動的語言、客觀公正的闡述,使中國話語具有親和力和說服力,易于為他國讀者所接受,從而取得理想的傳播效果。
(四)國際化的社科期刊應注重國際傳播的有效性中國學術話語的國際傳播,其傳播方式的選擇也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影響著傳播的效果。社科期刊的國際化發展,需要在遵循國際學術傳播標準的同時,在傳播方式、傳播時效等方面著力,既要體現中國特色,也要注重海外受眾的信息接受方式,以此來提升對外傳播的實效。首先,在傳播渠道上,社科期刊應加強與國際權威索引機構的聯系,借助它們的渠道擴大影響力,即通常所說的“借船出海”。其次,社科期刊應適當組約并刊發海外學者的稿件,增強其國際影響力,如《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開辟《海外學術論壇》欄目,及時介紹海外學者的有關研究成果。最后,邀請海外學者擔任社科期刊編委或期刊的審稿專家,借助其學術影響力來推動期刊在海外的學術影響和傳播。
三、社科期刊傳播中國學術話語需要化解的矛盾
提升社科期刊學術影響力,既要靠內在學術實力,又要靠外在學術組織力、傳播力[7]。學術話語的國際化傳播是對社科期刊提出的更高要求。就當下而言,中國快速發展的國家硬實力及其在世界上的影響力,為各類媒介的國際化提供了良好的機遇,互聯網時代的新媒介也為社科期刊提供了快速傳播信息的技術平臺。事實上,社科期刊國際化有兩種形式:一是期刊面向世界,一是期刊的國際化[8]。無論哪種形式的國際化發展道路,社科期刊都要著力化解如下矛盾。第一,本土作者的學術表達與國際化傳播的矛盾。相對于自然科學期刊而言,社科期刊所負載的內容或多或少與政治性、民族性、文化差異等相關,其國際化傳播更應當注重策略與方式。社科期刊的作者多為研究本國問題的學者,所用語言多為本國語言。如何解決本土作者的學術表達與期刊國際化傳播之間的矛盾,是大多數社科期刊面臨的棘手問題。就目前創辦的英文期刊來看,這一矛盾的解決一般采用分階段的方式進行:第一階段,將中文稿件翻譯成英文。期刊投入一定的人力和財力,將以本國語言呈現的學術研究成果翻譯為英文,經過英文專家審校定稿后,再請權威的英文專家匿名審讀稿件,最后引入海外排版系統進行編排與處理。第二階段,與海外機構合作出版。社科期刊與海外期刊出版機構合作,委托海外機構進行稿件的審理、校對、編排、發行等,如國內的部分學術期刊就與施普林格、泰勒-弗朗西斯等出版機構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這種新的運作模式消除了部分語言障礙,減少了社科期刊國際化初期所面臨的矛盾,具有一定的優勢,但不是長久之計。此外,我國以外文形式出版的社科期刊不僅數量有限,而且語種也十分有限,目前仍以英文期刊為主,其他語種的學術期刊數量屈指可數,國際影響力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社科期刊要實現國際化傳播,除了出版英文期刊以外,其他語種也不可忽視。第二,信息內容傳播與接受上的文化差異之間的矛盾。學術話語最大的特點就是帶有所在國的國家意識、民族特點和文化特征等,這在社科期刊的國際化傳播中帶來了另一個問題,即內容傳播的民族性可能因文化差異、學術差異帶來受眾理解的差異甚至誤讀。尤其是某一國家獨特的哲學、宗教、歷史、文化、習俗等信息內容,往往因受眾的學術背景、文化差異出現難以理解、錯誤理解、不完全理解等狀況。如中國古代賦、比、興等手法的使用就是《詩經》中非常突出的特色,但對海外學者而言,這種文學手法為什么會出現、之后又怎樣演變,是較難解讀的現象,這給社科期刊在國際化傳播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最大限度避免閱讀與理解上的誤讀,是社科期刊國際化中應著重注意的地方。第三,期刊綜合化與國外訂閱用戶專業化的矛盾。中國社科期刊很大一部分是高校學報,而高校學報最大的特色就是其內容的綜合化,涉及所在學校的多個學科及專業。但學術期刊國際化的受眾往往為專業訂閱用戶,其信息需求受所在專業及研究領域的限制。這樣,綜合性的社科期刊與專業化的受眾需求之間的矛盾,就成為社科期刊國際化所面臨的又一問題。為此,不少期刊做出努力:一是重新創辦專業性的國際期刊,如《中國哲學前沿》等刊物,就是針對海外受眾群體專門創辦的專業性期刊,既收錄高校學報已發表文章的翻譯稿,又接收專業的英文稿。二是將綜合性學術期刊的內容進行重新組合與編排,努力形成某一領域的專業刊,再將之國際化為外文刊。這些做法能為此問題的解決提供思路,但仍需我們深入思考以解決受眾傳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問題。總之,國家學術話語需要科學地建構和系統地建設,需要從實踐中進行理論的提升與總結,更需要國際化傳播,這是社科期刊在當代及今后的重要使命之一,也是中國學術發展的必然要求。社科期刊的國際化傳播,一方面要滿足不同國家、不同受眾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加快國際化傳媒機構及人才的建設與培養,提升傳播的策略和方式,積極化解各類矛盾、解決各種困難,使中國學術話語獲得更廣泛的傳播,產生更大的學術影響力和國家話語感召力。
作者:杜敏 單位:陜西師范大學學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