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期刊編輯的職業素養提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提高對新媒體的認識,樹立信心
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新興媒介,是新的傳播手段,有新的傳播語言。傳統媒體中,書籍、報紙、雜志都是靠文字語言來傳播信息,廣播靠聲音語言來傳播信息,電視靠鏡頭語言來傳播信息,而新媒體則是靠數字語言來傳播信息。各種媒介使用的語言不同,傳播的速度、力度和效果也有差別。1.新媒體不是洪水猛獸。新媒體是一個隨著技術手段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概念,到目前為止,關于“新媒體”的定義不下十種。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新媒體就是網絡媒體這一概念,也得到了延伸和擴展,尤其是近些年來移動終端的發展,推動了社交軟件的更新迭代,使得普通民眾也有了、傳播信息的權利,撼動了傳統媒體的傳播權威。如今的新媒體是一個更為寬泛的概念,它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衛星等渠道,以計算機、手機等為平臺,向用戶提供信息的一種傳播形態。它的出現,并非是要消滅傳統媒體、壟斷話語權,而是科技發展的必然。并且,新媒體也不是萬能的,也有其短板和劣勢。2.新媒體也有短板和劣勢。新媒體的新,主要表現在技術的更新和形式的創新上。它打破了傳統媒體單一傳播語言的模式,可以自由組合文字、圖片、聲音、圖像等,并且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其受眾面更廣。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快手等以圖片和視頻對信息的快速傳播,更滿足了人們對聲像的需求。但是,也要看到,新媒體不是萬能的,尤其是新媒體中機制靈活目前經營得最好的自媒體,由于缺少了編輯的把關和審核,有時為了搶時效,信息時未經證實,影響了信息的真實性。尤其是在傳播具有爭議性的事件時,容易放大一方的聲音,影響整個事件客觀真實地還原。另外,在信息的權威性上,自媒體由于信息渠道有限,不一定能為公眾提供權威完整的信息版本。更有一些自媒體為了吸引流量,不惜以聳人的標題來夸大事實,造成標題和內容與事實不符,影響傳播的真實性。3.媒體融合是發展的必然趨勢。目前,從全球媒體發展格局的裂變來看,傳統媒體的市場份額在不斷縮小,受眾群體在不斷變小,國內外很多報紙和期刊已經停止出版紙質版,改為線上發行。從這個角度看,傳統媒體確實受到了新媒體的沖擊,權威性和稀缺性在受到挑戰。但也要看到,傳統媒體諸如報紙、期刊,仍然有其不可取代的優勢,擁抱新技術,利用新技術,加速與新媒體的深度融合,是發展的必然趨勢。2019年1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融合發展關鍵在融為一體、合而為一,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這也是全球媒體發展的趨勢所在。再固守單一的傳播語言和傳播途徑,不但不符合歷史發展趨勢,而且也容易抱殘守缺,使自己陷入困境。
二、守好傳統媒體陣地,加強優勢
前文說過,新媒體的誕生和發展,是科技發展的必然。正如電視的出現不會消滅廣播,廣播的出現也取代不了報刊一樣,新媒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還將與傳統媒體共存,因此,如何發揚傳統媒體的優勢,守好舊有陣地,是傳統媒體編輯的責任。1.內容深度加工。期刊與新媒體相比,在時效性上不占優勢,但在內容的深度加工和專題專版專欄策劃上,卻大有可為。《三聯生活周刊》主編李鴻谷曾經提出一個觀點,叫“以深度打敗速度”,指出“生產知識,而非生產信息”是期刊對抗新媒體攻城略地的必由之路。期刊由于出版周期的限制,信息相對滯后,既不能與報紙相比,也無法與廣播、電視相比,更比不上“秒發”的新媒體。期刊編輯只有整合信息,找出信息之間的關聯,重新加工,以深度報道的形式呈現,加強質量出精品,才能在各種媒體的內容呈現中脫穎而出。2.專題策劃系統。期刊的出版周期限制了其在熱點追逐上的反應速度,在信息更新越來越頻繁的今天,一個新聞事件很可能只有幾天甚至幾小時的生命力,如果一味去追逐熱點,會陷入滯后的困局,造成內容都是“明日黃花”的局面。若在策劃上加入前瞻眼光,結合歷史事件預判“熱點”,將專題引向縱深,使得專題策劃有重點有體系,會大大加強內容的含金量。3.提高印刷質量。優化版面、增強圖文效果、提高印刷質量,是期刊發行立足的基礎。其間需要文字編輯和美術編輯通力合作,為好文找好圖,以好圖配好文,使得版面設計符合讀者的審美需求,文圖相得益彰、相映生輝,讓讀者一冊在手,愛不釋手。
三、積極學習新技術,重視合作
期刊在繼續出版紙質出版物的同時,也可以利用新媒體技術,借助音頻、視頻,借助微博、微信公眾號拓寬傳播渠道,加快傳播速度,將深度加工的內容傳達給更為廣泛的受眾,同時加強編讀互動,增加用戶黏性。1.多效利用技術。期刊與新媒體是兩種不同的業態,有著不同的傳播語言。新媒體的長處是更為直觀、便捷,傳播語言“多合一”,其技術正好能夠彌補期刊的時效性短板。作為期刊編輯,適時地學習一下微信公眾號文章的、視頻與音頻的加載,是很有必要的。不但可以把期刊的深度報道通過微信公眾號、網站網頁等方式即時傳播出去,還能將期刊上沒有的圖片、補充內容、后續報道等在新媒體上刊登,有益補充文字傳播的單一性,使傳播更為迅速、容量更大。2.提升編讀互動。技術變革帶來的影響是全方位的,也改變了傳統的期刊編輯與讀者的角色功能。過去期刊編輯是“把關人”,假定在知識與經驗上都高于讀者,通過編輯的篩選與優化,將內容傳播給讀者。讀者被動接受內容,但很少反饋。編讀溝通一般通過信件和電話,且周期很長,往往稿件編發后幾個月,編輯才能得到讀者的反饋。新媒體的即時性縮短了這個時間,微信公眾號的留言功能、微博與網站的回復功能,都大大便利了編讀互動,使編輯能更為迅速地接收讀者的意見,讀者也因為反饋被及時接收而更為活躍。3.搞好融合傳播。要想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就要遵循客觀規律,堅持技術為先、優勢互補,深化內容建設,重視優質內容輸出。做好技術融合,利用好新技術,將期刊的內容通過新媒體廣泛傳播。做好結構融合,讓期刊與新媒體協調合作、共享資源,創造更大的傳播效果。利用新媒體收集和分析用戶數據,讓期刊定位更為精準。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
四、提升綜合能力,提高素養
所謂綜合能力,是指觀察能力、實踐能力、思維能力、整合能力和交流能力。在整個編輯流程中,編輯能力和校對能力是基本的業務能力,而綜合能力是較為復雜的高層次的能力,也是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是人才所應具備的專門能力。媒體融合浪潮中,期刊編輯如何提升綜合能力,提高職業素養呢?1.加強馬克思新聞觀的理論學習。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形成是一個與時俱進,不斷充實、完善和創新、發展的過程。多次強調,要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引導廣大新聞輿論工作者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互聯網技術發展催生了媒體融合浪潮,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更為復雜的形勢與挑戰。這要求我們必須深刻領會并堅決貫徹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從容應對真實性要求與虛假信息泛濫之間的沖突,從容應對輿論陣地要求與新傳播格局之間的沖突,從容應對人民性要求與商業邏輯之間的沖突。凈化期刊編輯環境,做守土有責的編輯。2.提高分析整合信息資源的能力。在媒體融合浪潮中,期刊等傳統媒體因為時效性不如新媒體,在信息傳播方面不占優勢。但相反,編輯可以利用新媒體的網絡搜索、信息設定查找等功能,在海量信息中廣泛搜集所需要的,分項列條加以歸類整合,使本來沒有關聯的有效信息通過沉淀、分類、歸納,成為有價值的線索甚至成為新的知識點,從而延伸出有深度有價值的采訪報道或深度加工的系列文章。3.積極提高創新能力。綜合能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表現為創新能力的發展。編輯從觀察、實踐、思考、整合和交流各方面提升了能力,其創新能力自然而然能得到提升。編輯只有具備創新能力,才能從事不斷創新的編輯活動,加工出形式與內容俱新的精神文化產品,為社會增添新的精神文化財富。期刊在與新媒體融合后,形式如何創新,內容如何創新,傳播如何創新,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編輯的創新能力,只有創新,才能讓媒體融合中的期刊生存得更好。
作者:李梅斌 單位:《老人春秋》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