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互聯網+下的期刊出版發展形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我國的學術期刊從建國以來,都是小個體獨立化的發展,沒有抱團發展的意識,這一點對于學術發展來說其實是極為不利的。雖然現在人們逐漸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有意識地開始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尋找合作者集群,可是大部分的集群仍然浮于形式,大家在意識上并沒有更新,在實際行動上仍然還是自己干自己的。本文基于知網、萬方等數據庫的統計數據,以大數據時代的新視角來討論如何基于純粹的互聯網制定新時代的出版流程,并配套相應的讀者服務與發刊業務,傳統的業務鏈雖然能夠穩定正常地運行,但是相對于現在的互聯網時代來說已經顯得過于低效和無力。
一、互聯網下出版業的跨界融合
20世紀90年代開始,美國引領了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并由此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而隨著全球經濟危機的爆發,和各個國家內部存在的各種債務危機,全球經濟需要一個新的增長點。作為正在實現偉大復興的發展中大國,中國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使命,順應時代的號召,黨中央和國務院推出了“互聯網+”發展計劃。乍看下這好像是個陳舊的口號,其實不然,我們的計劃創新點在于最后的“+”。我們推出“+”的口號,就是要把這個蛋糕進一步做大,讓互聯網深入到市場的方方面面,讓每個行業都能享受到高新科技帶來的便利。但是學術期刊產業由于過于分散,沒有強有力的集中管理手段,所以互聯網在這部分產業上的推進并不足夠,從全局的角度來看的話,互聯網+學術期刊可以完成以下三點大改革。第一,學術期刊的發行出版模式十分陳舊,行業內的人認為自己就是將合格的符合本刊物要求的文章進行統一和發表,其余事物跟自己沒有關系。這種認知明顯是錯誤的,現在是信息時代,信息本身蘊含著巨大的價值,學術期刊包含的各種高質量內容絕對不應該僅僅是以刊物的形式進行發表,二次包裝整合之后往往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二,學術期刊的本質是學術研究成果的一種體現,我國作為一個科研大國,科研體系本身是十分龐大的,但是由于科研起步很晚,有大量的領域缺乏足夠的科研人才進行鉆研,究其本質,是因為沒有足夠的經費來維持研究規模。但是如果以學術期刊本身作為擔保,完全可以向社會進行資本募集。投資方對于很多高新科技產業其實是非常有興趣的,硅谷的成功讓他們意識到,只要一筆投資選對了,那么接下來會迎來上千倍的收益。第三,出版不要再僅僅局限于幾個專業電子庫和紙質刊物上,這樣對于宣傳學術成果并不友好,各大平臺也不要只局限在跟圖書館和校方做生意,普通大眾其實也有很大的專業資料閱讀需求。現在的模式將這個市場完全攔在了外面,我國如果想要效仿德國,轉型成為一個現代化工業大國,必須積累大批量的高精尖技術人才,這些工程師們同樣對于技術前沿十分敏感,如果有個APP可以讓他們聯網檢索各類的專業期刊和論文,相信可以為出版方帶來巨大的收入,同時對提高整體工業水平也會起到良性的刺激。
二、互聯網支撐下的創新驅動
目前,學術期刊的出版模式由于在公辦經費驅動下并沒有太多地考慮經費規劃和開支收入比的問題,換句話說,就是學校或者期刊組織方只負責收集論文、審批和發表,而并不會考慮發表之后能不能取得足夠的回報,很多學校的校報正處于這種模式之下,而我國大量的低質學術期刊也就是這么誕生的。在互聯網+的模式下,期刊的形式和成本上有了本質上的改變,那么就應當讓學術期刊圈子進入半市場化的模式,不能都處于一個公辦模式下。筆者從自己的經驗出發,應當將所有的期刊進行整合,每期將會什么內容,每年的量化考核指標做到公開透明,對那些只發低質量的文章幫人湊資歷的期刊應當堅決抵制。每份期刊都應當是我國科研圈子里有價值的一份子,應該具備一群忠實的讀者。另外,以前購買論文的方式是給人看了摘要之后就需要購買全文,而全文的價格非常昂貴,這是因為幾個大庫都只跟校方圖書館進行大批量包年交易,他們并不重視個人對于專業論文的需求,這是不對的。新媒體時代下,大家對于知識的需求也在增長,個人對于學術期刊的需求絕對不可以被忽視,我國正是因為學術圈子只在自己的小領域內玩,封閉不對外溝通才導致了一些領域仍然被西方遠遠拉開距離。
三、組織結構與內容的重塑
(1)組織結構的重塑“互聯網+”模式的引入不應該只是改變一些模式和行為方式,想要互聯網真正地對學術期刊圈子帶來革新,那么應當從組織結構上就去適應互聯網模式。以下是筆者認為應該從組織結構上作出的幾點改變.第一,學術期刊的出版傾向于數字化,原本以紙質印刷刊物為主的部門應該進行全面修改,數字化出版應當成為主要的出版活動,并要吸納大量新媒體人才來加強自己數字化信息業務對外的吸引力。第二,除了非常具有影響力的刊物外,只靠自己一家很難成為一個流量趨勢,論文期刊的發表和出版也是一樣的,一般來說,讀者很難靠一本期刊就能獲取自己需要的全部內容,所以同類期刊之間應該進行深度合作整合,打造成這個專業領域的信息化平臺,讀者在需要查詢資料的時候就會想到這個平臺,那么人流量都吸引過來了。之后各家期刊在一個平臺內進行公平競爭,這樣就可以相互促進激勵,那么我國的學術期刊的質量就會越來越好。第三,期刊在同一個平臺上之后就不能自家只管自家事了,在平臺內的期刊都需要服從統一的管理,學習西方的先進經驗,最后做成一個領域的專業性集團,成為獨角獸型的產業帶頭者。(2)學術期刊內容的解構和重塑“互聯網+”背景下學術期刊的出版不僅要重視學術論文內容的質量,還要重視內容產品形態以及內容的增值服務,紙質學術期刊成了副產品,網絡化、移動化正被越來越多的學術期刊所重視和接受。同時學術期刊的紙質內容也要不斷的向網絡產品狀態轉變,比如:對書中內容解析形成不同的元素,對其進行標注,再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對元數據實施內容重塑,形成一個智能的信息咨詢數據庫。
四、結語
我國學術期刊發展遇到一些問題,面對問題我們必須轉變發展思路,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平臺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互聯網+”在其他的產業已經開始實施,在出版行業也會逐漸運用,我們要加強對“互聯網+”學術期刊出版的模式理解和相應的理論認知,從而形成共識。“互聯網+”學術期刊出版的內涵和關鍵是建立一個新的出版生態系統,將各出版要素調動起來,營造一個良好的出版生態圈,形成“互聯網+”的出版新業態,這是提高我國學術期刊出版競爭力的路徑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