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巧用多媒體輔助小學語文拼音教學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漢語拼音是小學語文課的重要學習內容,是幫助學生識字和閱讀的重要工具,特別是學習普通話的有效工具。但現實是,拼音本身只是一些抽象的符號,難學難記,學生感覺枯燥乏味。為此,可將多媒體引入小學語文拼音教學,一方面可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可感性、趣味性,另一方面其絢麗的色彩、迷人的畫面、優美的音樂也極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拼音的積極性。
關鍵詞:多媒體;小學語文;拼音教學
1善用多媒體圖、形、音相結合的優勢,激發學習興趣
這一課型把字母的形和圖結合起來,可以將抽象知識變為具體化、形象化,能激發起學生的興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學聲母“a,o,e”時,教師可以先利用課件出示一幅情境圖(一幅美麗的鄉村圖)———一位阿姨和一位小姑娘來到池塘邊,看到了大公雞和水中的大白鵝。學生看圖后,教師要求學生說說聲母“a,o,e”分別像什么。學生紛紛發言。有學生說:“a像小姑娘的臉蛋。”有學生說:“o像一個圓圈,e像鵝的倒影。”當學生說完后,教師可結合動畫配樂讀兒歌,并指導學生發音。這一圖、形、音結合記憶的教學模式,很容易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實現了讓學生在美的熏陶下愉快學習的目標。
2活用多媒體編故事,巧記復韻母
在拼音教學中,有幾對復韻母很容易被學生混淆,如“ui”和“iu”“ie”和“ei”,這兩對韻母都是由相同的兩個單韻母構成的,其音、形很不容易區別。傳統教學方式是,教師只能不斷強化這兩對韻母的練習,但效果并不好。為解決這一問題,筆者改用多媒體編故事的方式幫助學生解決這一難題,學生很快區分了兩者的異同,效果良好。在教學區分“ie”和“ei”時,筆者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情境:藍藍的海岸邊有一棵椰子樹,上面長了一個椰子,跟著在右邊出示一個拼音字母“i”;然后,一只大白鵝“e”游了過來并大叫道:“‘ie,ie,ie’,我要吃椰子。”這樣,就幫助學生記住了先寫“i”再寫“e”,就是椰子樹的“ie”。接著,大白鵝“e”游過來了,用嘴啄椰子樹“i”,發出:“‘ei,ei,ei’好累呀,椰子還是沒掉下來。”這樣,學生就知道了是鵝“e”先游過來,再啄椰子樹“i”,才發出“ei,ei,ei”的哎喲聲。因此,先寫“e”后加“i”,就是“ei”。在教學區分“ui”和“iu”時,筆者是這樣幫助學生區分的: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一條圍巾,并擺成“u”的樣子,再大叫“咦”,跟著出現字母“i”。之后,出示一個圍著圍巾的女孩說:圍起來“uiuiui”,好暖和,這就是“ui”。然后,又學習“iu”,即用貼郵票表示。方法為:用課件演示———先寫一豎,再在豎上面加一點,就成了“i”(i像膠水打開蓋),用膠水在郵票背后涂個“u”狀,教師同時說:“嗚‘u’,這就是‘iuiuiu’郵票貼好了。”先拿膠水再涂膠水貼郵票,這就是“iu”。學生記住了“iu”必須先寫“i”再寫“u”。實踐證明,利用多媒體課件編故事識記復韻母,學生便于區分,不易混淆,記得相當牢。
3妙用多媒體仿學,掌握拼讀規則
多媒體教學能使教學形象化、具體化,學生一目了然,具有演示、示范作用[1]。因此,在拼音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好好利用多媒體優化課堂教學。例如,在教學漢語拼音拼讀規則的“兩拼法”“三拼法”時,教師可事先準備好聲母動畫小人物、韻母動畫小人物、介母動畫小跳板以及相應的各字母讀音;然后,設計兩拼法:聲母動畫小人物和韻母動畫小人物相互碰撞,從而發出音節的讀音(b—a—bā);再設計三拼法則:聲母動畫小人物跳起來踩一下介母動畫小跳板并發出聲音,同時讓聲母、介母跟韻母動畫小人物相互碰撞,從而發出音節的讀音(g—u—gu,gu—a—gua)。這樣,學生就在富有趣味的動畫欣賞中進行模仿、學習,既學得輕松,又教得高效。
一年級學生記得快,忘得也快。為此,除了教的方法要科學外,鞏固知識的方式也要多種多樣。一個較好的解決方法是,教師可以將枯燥乏味的復習方法換成找朋友、摘蘋果、送信、送字母寶寶回家等游戲,通過這樣的方式就很容易達成教學目標。例如,在指導學生學完拼音后,筆者又設計了一個摘蘋果的游戲。筆者先用課件出示一棵大蘋果樹,樹上不僅結滿了紅蘋果,而且每個蘋果上都寫有字母;樹下有3個大筐,筐上分別寫著聲母、韻母、整體認讀音節。當游戲開始時,筆者讓學生自由分成3個大組,每個大組選一個筐,然后開始摘蘋果,看誰摘得多、摘得對。這樣就把拼音學習寓于游戲之中,既提高了課堂實效,又減輕了學生的負擔。總之,在拼音教學中巧妙運用多媒體,能夠全方位刺激學生的感官,讓學生在生動、有趣、活潑、自主的教學氛圍中愉快地學習,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要指出,這一方式對教師的教學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點應引起讀者的關注。
參考文獻
[1]楊波.運用信息技術優化小學語文識字教學[J].實驗教學與儀器,2011(5):44~45.
作者:資海蓉 單位:耒陽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