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輔導員培訓課程標準研制構想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 輔導員是承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與服務工作職責的教師,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人力資源依托。輔導員培訓是提升輔導員育人能力的重要途徑,然而目前輔導員培訓課程的開發缺乏統一標準規范,培訓質量難以得到保障。應以輔導員培訓規劃和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為依據,研制輔導員培訓課程標準,規范輔導員培訓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指導輔導員培訓課程的精細化和科學化開發,切實提高輔導員培訓質量。
[關鍵詞] 輔導員 培訓課程 職業能力
一、研制輔導員培訓課程標準的重要意義
研制輔導員培訓課程標準對于提高培訓質量具有重要作用。我國基礎教育領域教師教育和培養的經驗,可以為破解輔導員培訓質量問題提供值得參考的經驗。為切實提升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階段教師教育質量,教育部于2012年頒布了《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中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2013年頒布了《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標準》,2014年頒布了《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試行)》,對不同學段、不同職業領域教師的師德師風、專業知識和職業能力做出規范性設置。此后,為了通過培訓切實推進教師專業化發展,促進基礎教育階段教師專業標準的落實,教育部自2012年以來又相繼頒布了對應于基礎教育階段教師專業標準的《〈國培計劃〉課程標準(試行)》《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課程標準(試行)》《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培訓課程指導標準》等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可見,在我國基礎教育領域,由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制定教師職業能力標準,再制定教師培訓課程標準,用以落實教師職業能力標準并指導教師培訓課程開發,已經形成較為固定的制度安排。輔導員培訓規劃在宏觀制度層面的設置、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對輔導員合格職業行為目標的規定,并不能取代課程開發實踐領域的操作性規范。從基礎教育領域“標準保障質量”的指導思想和實踐經驗來看,課程標準上接職業能力標準,下啟具體課程開發,在輔導員培訓“培訓規劃—職業能力標準—培訓課程標準—培訓課程開發”的完整體系中處于關鍵性環節。在國家大力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背景下,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對于高校教師職業素質提出更高要求的前提下,作為目前大學教師職業群中唯一擁有職業能力標準的輔導員隊伍,應當率先推進其培訓課程開發的標準化。在輔導員培訓課程開發之前,由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主導制定輔導員培訓課程標準,對課程開發的主題、目標、內容選擇要求、實施與評價要求等做出統一規范,在此基礎上再由各輔導員培訓基地或研修基地開發課程資源,并負責課程實施以及開展培訓效果評價,以切實提高輔導員培訓的科學化和專業化水平,促進輔導員更好地開展立德樹人的職業實踐。
二、輔導員培訓課程標準與職業能力標準的銜接
輔導員培訓課程標準承擔落實職業能力標準并指導培訓課程開發的重要功能,這就涉及課程標準與職業能力標準的銜接問題,這是輔導員培訓課程開發的基礎性問題。因此,抓緊制定輔導員培訓課程標準,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
(一)銜接的必要性
在輔導員培訓課程標準缺位的現狀下,職業能力標準能否直接替代輔導員培訓課程開發的標準?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有二:第一,二者性質不同。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從專業素養與師德、教師專業知識、教師專業技能等三個維度來界定教師職業能力的結構,但這只是描摹了理想教師職業行為的“終點”,即關于結果的標準。而對于如何到達這個終點的過程,職業能力標準中并沒有說明,而輔導員培訓承擔輔導員專業知識教育和職業能力培養的重要功能,必須回答“通過哪些培訓手段才能使得輔導員具備各項職業能力”的操作性問題,這就需要在培訓課程標準中對輔導員培訓的目標、內容、實施方法等予以具體的規定和說明,即培訓課程標準是關于過程的標準。第二,二者結構不同。由于職業能力標準與培訓課程標準的性質不同,因此二者的結構安排也必須體現各自的制定目的。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由職業概況、職業基本要求、職業能力標準項目等部分構成,但關于“如何培養輔導員的職業能力”的問題并沒有涉及,只是為每項職業能力要求簡單羅列了“相關理論和知識要求”,且對理論和知識要求的描述詳細程度不一。而輔導員培訓課程標準應包含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部分,用以詳細說明為達到提升輔導員職業能力的目的需要采取哪些教育措施或手段。由于性質和結構均不同,職業能力標準無法直接用作培訓課程標準,必須在職業能力標準的框架下,通過對輔導員職業實踐的嚴謹研究和精細分析,研制與職業能力標準緊密銜接的培訓課程標準。
(二)銜接的可行性
1.職業能力標準作為培訓課程的目標來源。如前所述,職業能力標準規定了理想的輔導員職業行為的“終點”,即關于結果的標準,而輔導員培訓正是實現這種結果的必要手段,因此,將職業能力標準作為輔導員培訓課程的目標來源,體現了二者之間緊密的邏輯關系。目前基礎教育階段教師培訓課程標準正是采取了這種結構邏輯,如《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培訓課程指導標準(義務教育語文學科教學)》在第三部分“框架內容”中明確指出:“培訓目標相當于語文教學能力標準,指明語文教師培訓‘到哪里去’。”《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培訓課程指導標準(義務教育化學學科教學)》在分解教師核心能力目標時也指出:“圍繞初中化學課程及實施要求,將教學能力的核心能力項逐一細化為可檢測的最高水平教學能力指標及培訓目標。”將“教學能力指標及培訓目標”并列,正是體現了能力目標這個“終點”恰好可以作為培訓目標的來源這個“起點”,這就將職業能力標準和培訓課程標準內在有機地銜接起來了。2.職業能力標準作為培訓課程的內容來源。職業能力標準詳細規定了輔導員的職業守則、專業知識體系結構、職能領域、工作內容和能力要求,對輔導員職業實踐場景進行了“全景式”的描繪。培訓課程標準應緊密圍繞輔導員職業行為結果和職業能力要求,科學選擇和組織與輔導員職業實踐相關的價值觀、概念、原理、技能、方法等課程要素,編制培訓課程內容框架,并設計相應的課程實施方式要求,以保證各輔導員培訓基地或研修基地能夠根據課程標準,針對性地組織課程資源,進行培訓課程的精細化開發。3.職業能力標準作為培訓課程的評價指標。職業能力標準對輔導員職業能力采用了行為描述法,如“掌握學生思想特點、動態及思想政治狀況”、“結合大學生實際,廣泛深入開展談心活動”、“組織學生學習黨的理論知識”等。這種對于結果的描述是希望輔導員在職業情境中能夠呈現這些職業行為。行為是外顯的,因此可觀測、可衡量,這就為培訓課程提供了評價的導向。如果一個輔導員通過培訓,在其職業實踐行為中體現出相應的職業能力,那么就可以認為培訓是有效的、高質量的,這種邏輯為開展輔導員培訓效果評價提供了依據。
三、輔導員培訓課程標準的基本結構
職業能力標準與培訓課程標準的有機銜接,確立了培訓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來源。在此基礎上,還需通過調查研究,精細化地設計培訓課程標準的結構,逐一攻克課程標準中的關鍵問題。培訓課程標準設置前言、培訓目標與內容、實施建議三個部分。
(一)前言
此部分說明輔導員培訓課程標準的研制依據、基本理念、設計思路,介紹本標準的框架和基本內容等。1.基本理念。輔導員培訓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關于培訓課程標準研制的基本導向,應當依據國家和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關于輔導員隊伍的性質、輔導員職業守則和輔導員應具備的職業能力等規范性內容來制定。本文嘗試根據上述上位文件羅列四條基本理念:(1)信仰堅定。輔導員是專門從事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教師,輔導員的政治面貌必須是中共黨員,首要職業屬性是政治性,因此輔導員必須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增強“四個自信”、樹立“四個意識”。通過培訓進一步堅定輔導員的理想信念,應作為培訓課程標準基本理念的首要條目。(2)師德為先。《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明確指出,輔導員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指導者。培訓課程標準應培養輔導員具備愛國守法、敬業愛生、育人為本、終身學習、為人師表等職業道德,通過培訓將輔導員培養成為學生成長成才的人生導師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3)學生為本。輔導員培訓的最終目的,是要提升輔導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為大學生提供高質量教育服務的能力。因此,培訓課程標準應強調輔導員要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把握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成為又紅又專、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4)實踐取向。馬克思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種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1]輔導員的職業行為可以概括為現實生活中與學生的交往,并在交往中解決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中的各種問題。輔導員職業具有鮮明的實踐品格,輔導員所需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源于實踐也歸于實踐。這一點在培訓課程標準中應充分體現。2.設計思路。輔導員培訓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應當詳細闡明如何依據職業能力標準確定培訓課程目標,如何根據課程目標制定課程內容大綱,以及如何選擇適當的課程實施方式和課程評價方式。
(二)培訓目標和內容
此部分包含培訓目標、培訓內容和實施建議。1.培訓目標。《職業能力標準》規定輔導員職業能力特征為:“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具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關學科的寬口徑知識儲備。具備較強的組織管理能力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及教育引導能力、調查研究能力等”,并將輔導員的工作內容凝練為九大職業領域。依據上述規定,培訓課程標準的一級目標可設計為“職業素養”、“職業能力”與“可遷移能力”三部分。“職業素養”一級目標可分解為“理想信念”和“職業道德”兩類二級目標,“職業能力”一級目標可分解為職業能力標準中規定的九類能力,“可遷移能力”一級目標可分解為“組織管理能力”、“表達能力”、“教育引導能力”和“調查研究能力”四類二級目標。每個二級目標以下再分解為若干體現輔導員職業行為的三級目標,每個三級目標由若干培訓專題構成。三個層級的目標和培訓專題構成培訓課程目標體系。2.培訓內容。輔導員培訓課程的內容應包括政策文件規定的輔導員必備政治素養和理論知識,同時也應重點圍繞“輔導員實際工作中面臨哪些挑戰”、“輔導員實際工作中需要哪些知識”等問題,科學選擇和組織與輔導員職業實踐相關的價值觀、概念、原理、技能、方法等課程要素,編制培訓課程內容框架,為輔導員培訓基地進行培訓課程的精細化開發提供指導。
(三)實施建議
此部分包含實施主體、師資要求、教學方式、評價方式等。輔導員培訓課程的實施主體是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輔導員培訓基地、研修基地、各高校。師資要求與政策文件的規定保持一致。輔導員培訓課程的教學方式應根據課程內容要點,有針對性地加以選擇。除了傳統的講座報告形式以外,要特別針對輔導員工作的實踐性特點,廣泛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模擬、師徒帶教、實習實踐、現場觀摩等方式開展教學。同時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開拓網絡課程資源,采用翻轉課堂等新技術、新理念,提高輔導員培訓課程的教學質量。輔導員培訓課程的評價應采取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教師評價與專家評價、即時評價與后續評價、階段性評價與整體評價、自評與他評相結合等多元評價方式,對培訓效果進行全面評價,切實提高培訓效果評估的系統性和科學性。筆者依據課程開發的一般原理,在輔導員隊伍建設和專業發展的政策文件框架下,提出輔導員培訓課程標準制定的初步構想。如果由教育行政部門組織專家委員會或以委托課題的方式開展輔導員培訓課程標準研制工作,將大大提高標準的科學性和專業性。未來可以在以下方面開展進一步研究:一是加強基礎調研。針對輔導員工作的實然狀態、立德樹人實際需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實際挑戰,采用嚴謹的量化研究和質性研究方法開展實證研究,以信度、效度高的研究結果為依據,科學設計輔導員培訓的內容要點,并選擇與內容相匹配的培訓教學方式和評價方式。二是解決分層培訓的難點。不同發展層級的輔導員培訓的需求有所不同。初級輔導員的培訓重在適應工作崗位和勝任基本工作任務;中級輔導員的培訓重在提高,使他們能夠比較系統地掌握某一工作領域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盡快成為該工作領域的能手;高級輔導員的培訓重在專業型管理人才和專家型人才的培養。[2]如何在培訓課程標準中體現分層培訓的思想,是標準研制中的難點,也是未來進一步研究的重點。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2]李永山.構建以能力為導向的高校輔導員分層培訓體系[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4).
作者:王映 林秋琴 馬林海 單位:同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