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貧困農村勞動力職業培訓及教育提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相關研究表明,在我國社會的建設、發展與農村貧困勞動力的職業培訓、教育提升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因此需要相關政府部門提供有力幫助,通過提高貧困農村的勞動力與就業能力推動我國社會的長遠發展。鑒此情況,本文主要針對“貧困農村勞動力職業培訓及教育提升探究”這一課題進行深入研究,望給相關工作者提供經驗。
【關鍵詞】貧困農村;勞動力職業培訓;教育
雖然農村勞動力是我國社會建設與發展過程中的一股重要力量,但通過分析農村勞動力的就業情況可以發現[1],農村勞動力普遍存在整體素質低下、缺乏一定的職業技能的現象,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是因為相關部門對職業培訓與教育提升未予以高度重視,導致農村勞動力對就業或創業存在知識的想法,尤其是貧困農村勞動力長期從事務農或務工,自身綜合素質相對低下。針對這種現象,我國已出臺關于農村勞動力的就業與創業各項政策,并且通過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貧困農村勞動力自身的素質與技能,確保貧困農村勞動力在社會建設與發展過程中發揮應有的推動作用。
1貧困農村勞動力的職業培訓現狀
1.1農民基礎教育發生分化現象
據研究表明,部分學生專心于學業,在努力學習后已到大城市讀大學,而部分學生則在初中畢業走向社會,甚至也存在學生小學輟學的現象。因此,在初中畢業以及小學輟學走向社會的這部分人在外工作多年后因年齡較大或是文化水平較低等原因,重返家鄉成為貧困農村勞動力隊伍中的一員。
1.2農村經濟發展滯后
大部分農民為了謀生不得不離開家鄉與土地,因此在城市中均可發現由農民在交通業、建筑業等行業組成了一支極具特色的產業群體。雖然,農民在我國社會的建設與發展中可發揮重要的作用,但國際金融危機給勞動密集型企業帶來了較大的沖擊,部分大齡農民由沿海經濟的發達地區重返家鄉后無法快速就業。
1.3我國城鎮化的推動
城鎮化的推動與進展雖然為社會經濟框架與生產方式的變革創造了有力機會,但在這一情勢下,由于貧困農村農民相對缺乏創新的勞動技能以及市場、生產經驗,導致部分農民盲目生產與經營,在這種情況下不僅賺不到錢,而且也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
2貧困農村勞動力職業培訓與教育提升的措施
2.1開展職業技能培訓
職業技能培訓指依據職業的分類與職業技能標準開展的規范性培訓,在貧苦農村中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2]:1)通過各種形式開展免費技能職業培訓:遵循實用、實用等原則,同時分析社會與產業的發展形勢,依據勞動者培訓的意愿作為導向,針對性的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以此提高勞動者的素質技能,確保其順利就業或創業;2)積極開展創業培訓:針對部分農民缺乏就業戶創業意識這一點,相關部門在繼續宣傳創業培訓與實施就業政策的基礎上,還應通過培訓提高農村農民的創業意識,并且有目的的選擇就業項目或是創業經營項目等;同時,依據國家相關政策對家鄉創業者實施部分稅費減免的政策,針對創業人員提供必要的幫助,例如小額擔保貸款、就業培訓等,在使用開放性資金方面上適當傾斜于農業創業方面;最后,全面宣傳創業知識與模范等,在農民群眾中選出個人綜合素質優、生產經驗豐富等的農民進行培養,并且予以相應的指導,確保他們在貧困農村中靈活應用學到的技能,或是與其他村民傳授技能,以提高平困農村的整體技術水平,實現共同致富的目標。3)加大就業服務體系中培訓職能:將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列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工作日程中,并且貫徹落實到基層勞動保障所,嚴格開展績效動態與目標責任管理,推動職業培訓技能工作的進展。
2.2開展專項技術培訓
為全面推廣貧困農村力職業培訓,可依據相關管理機制,由各級農業部門負責在農村內通過培訓會,開展專項技術培訓。同時,采取理論與技能培訓、就業與創業培訓、務農與務工培訓共同結合的方式[3],由農業培訓部負責通過多種方式大力宣傳多種培訓信息,并且普及農民免費培訓政策,在貧困農村中由專業教師向農民講解惠農政策、民生政策等。同時,幺專業教師在講解過程中需依據農民在就業與創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針對性的進行授課,一方面可為農民解決難題,另一方面也能夠確保達到預期的培訓效果,從本質上提高農民的勞動力技能,并通過勞動技能幫助貧困農村勞動力脫貧。
2.3將農民納入中職教育
相關研究表明,部分農村貧困家庭的學生考慮到農村生活環境與城鎮的差異,可能在初中、高中甚至是小學畢業后已開始放棄讀書的機會,走向社會。這部分學生因缺乏工作經驗或是文化知識水平較低,進入社會后通常從事技術技能低、流動性大與勞動報酬低的工作,同時他們對于學習積極性較低,在工作之余不樂于學習。針對這一情況,并考慮到職業教育招生與企業招工困難的問題,可通過三方結合開展教育之路。如,企業應聘新員工后由職業學校負責進行針對性的培訓,而這些學生在簽訂協議后入校培訓與學習,在這一期間中產生的培訓、學習費用或是學生生活費均由企業或國家補貼。同時,也可采用半工半讀的方式,在幫助學生掌握專業技能、職業職能的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解決費用的問題。在這種方式下,也能夠保證企業與學校招收到所需的人才、學生。需注意的是,在進行教育提升培訓過程中,加強專業知識與技能,是確保在進入社會后有能力解決生存與就業問題的重要能力。同時,提高創業意識與技能,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創業信息平臺,可及時幫助與知道其中的部分創業學院,避免他們走彎路。此外,在培訓學習內容中融入法律知識與國家政策等相關知識,通過培訓學生,在幫助務工農民掌握關于就業與創業相關知識的同時,也能夠促進法律意識的提高,享受到幫扶政策,保障今后的生活與工作。
2.4提高教育培訓質量
教育培訓一方面需要將就業作為導向,同時分析市場狀況與貧困農村勞動力自身素質以及對知識技能的實際需求,為其合理安排培訓內容,確保針對性的開展教育培訓,為貧困農村勞動力提供切合實際的幫助;另一方面,在教育培訓基礎上適當增加心理輔導培訓課等內容,幫助他們從其他途徑了解職業技能。值得注意的是,在教育培訓過程中不僅需要創新培訓形式與手段,還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首先分析培訓對象的具體情況,針對不同性別、年齡與文化知識水平作為開展培訓的標準,例如針對文化知識水平較低的農村勞動力,則選擇對文化知識要求不高的技能內容進行培訓,針對市場需求大的創新技術則注重在年輕農村勞動力中開展。此外,相關部門可通過尋求企業幫助等方式增加教育培訓成本,避免師資缺乏對貧困農村勞動力的教育培訓造成影響。
2.5積極引導農民創業
在開展職業培訓后,相關部門應積極引導農民創業,鼓勵農民更新觀念、勇于創新。但部分農民因為長期務農或是在外打工,對于創業存在錯誤的認識,例如創業風險大、創業需投入大量人力與物力等,導致他們無創業的想法或是不愿意創業。雖然不可全部否定以上的想法,但相關部門應幫助貧困農村勞動力正確看待創業,真正認識到創業是風險與收益并存,提高貧困農村勞動力的創業風險意識。同時,在改變貧困農村勞動力對創業的看法后,幫助他們找準創業定位,并規避風險,或是由農民成立專業的創業合作組織,如此一來,不僅能夠讓貧困農村勞動力有意識、有目的的進行創業,而且能夠通過合作增加貧困農村勞動力的整體信心,促使他們在創業道路上越走越遠。
2.6為農民提供有力保障
考慮到貧困農村勞動力在面對就業與創業時,不可避免的會擔憂自身利益受到損害,或是缺乏保障,導致他們缺乏就業、創業的積極性,因此相關政府部門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為公民提供有力保障:1)定期開展貧困農村勞動力勞動技能與創業知識等相關培訓,從中帶動農民勞動技能的提升,有效減少企業解雇或下崗的現象;2)相關政府部門積極鼓勵貧困農村勞動農民參與到由政府投資的基礎設置建設工程中,為農民提供推進社會發展的機會;3)貫徹落實惠農政策,確保農民享受到各項惠農政策,并且在貧困農村農民就業與創業過程中積極提供指導與幫助,激發農村農民的潛能;4)全面保障農民勞動力的合法權益,避免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確保農村勞動力有一定的發展空間。
3結語
總而言之,為貧困農村勞動力提供職業培訓以及教育提升的機會,不僅是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我國政府高度關注農村勞動力發展的體現。因此,相關政府部門應認識在貧困農村中開展職業培訓與教育提升的必要性,從多方面、多形式與多渠道宣傳職業培訓與落實相關培訓政策,確保貧困農村勞動力在培訓中提高自身職業技能與綜合素質,今后更好的融入社會中,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提供有力幫助。
參考文獻
[1]尚紅艷.關于貧困農村勞動力職業培訓及教育提升的思考[J].人力資源管理,2017(10):343-344.
[2]胡利芳,劉志兵.農村勞動力轉移與農村職業教育培訓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16,22(13):18-20.
[3]吳兆明.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教育與培訓作用機理實證研究[J].成人教育,2017(7):53-56
作者:王月蕾 單位:睢寧縣沙集鎮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服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