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培訓論文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一、目前我國中職教育師資培訓存在的問題
(一)培訓內容脫離中職教學,實效性差
在培訓過程中,一些培訓單位缺少對中職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深入研究,不了解中職教師在培訓上的關切,培訓過程中重理論、輕實踐,單向的知識傳授較多,動手實踐較少;校內教授授課較多,校外行業能手指導較少。院校合作較多,企業參與較少,參觀游覽較多,實際操作較少。培訓基地的負責人多是處于一種兼職狀態,缺少對受訓學員學習需求的深入了解,依托本單位的師資,減少企業實踐的做法方便了培訓單位工作上的安排,減少了工作上的麻煩,這樣做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師的理論水平,但教師們最為迫切需要的崗位能力卻提升甚少。
(二)評價體系不夠嚴謹,評價不夠嚴格
一是對受訓個體的評價不嚴格。在對受訓教師的考核評價中包括:出勤率、教案、論文、企業實踐報告、實訓作品(實訓匯報)等基本內容。但在實際考核中,在一些培訓班,出勤很少不會影響到培訓最終的考核,一般的出勤考核由班級同學自主負責,即使有同學逃課,也會有人代簽,這樣的事時有發生,嚴重時上課的人數不足半數。二是對培訓機構的評價不夠嚴謹。對教師培訓工作本身的評價主要通過調查問卷或網上反饋等形式,讓受訓者就培訓內容、師資水平、后勤服務等方面內容進行滿意度測評,面對這種測評,大多數培訓學員出于對教師勞動的尊重或出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在填寫測評時往往加入主觀內容。缺乏專業評估機構對職業院校教師培訓工作各個環節的評價。
二、對我國中職學校師資培訓的思考
(一)降低培訓的寬度,加大培訓的深度
一、部門領導、專業的骨干員工就是無形培訓中的培訓師們需以身作則
例如計劃提高部門人員的某方面技能,就首先需要提出高標準要求,自己帶頭達到高標準,培訓師言行一致,就有影響力,就能影響到身邊的人。在這里,培訓師的說和做是有形的,而影響力是無形的,就是我們通常所提到的“榜樣的力量”。
二、領袖的認同
各層級團隊的領導需要認同無形培訓并支持,把團隊的學習氛圍建立起來,形成一個磁場,傳遞培訓的正能量,團隊骨干積極學習的行為是有形的,他們的態度所產生的正面導向力量是無形的。
三、鼓勵
提高了員工的某項技能,就要跟進其學習效果,對其進步給予認同,對其困難給予幫助,這樣不會讓員工因挫折而停滯不前,從而繼續保持學習進步的激情。同時培訓師的領導力和團隊凝聚力也由此而得到提高。無形培訓可以深入到平時工作中的點點滴滴,從某種意義上講,不但可以直接影響組織的人才培養,而且也有利于優化梯隊建設,涉及到我們中間的每個人。當今社會,終身雇傭能力已經取代了終身雇傭制。人們對工作的安全感已不再是認為在一家公司呆多久,而是特別關注對自己工作能力的提高。這一變化形成了公司與員工之間的一種新的默契,這種默契的一個作用,是把學習和發展的責任從培訓部門轉到了員工自己身上——學習和培訓的動力來自員工本人而非來自企業的培訓部門。未來社會中,“知識技能”是我們唯一真正意義上的“資本”。學知識的過程你會得到一套思維方式的鍛煉,那種掌握知識的方法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也會使你受用終生。所以作為員工個人時刻有學習的心態注意提高自己的技能是很重要的。作為企業的領導者,需要有建立學習型企業的信念,企業與員工共同進步學習,才能在技術革新日新月異的今天利于不敗之地。學習型企業是企業與員工的雙贏。作為人力資源管理者要積極向各層級領導宣傳“無形培訓”的思想,要側重培養學習的氛圍,相信,在各方努力的情況下,“無形培訓”一定會取得驚人的效果。
作者:王恩澤 單位:大華集團大連置業有限公司
1農機培訓存在的問題
1.1師資力量較薄弱
就我縣情況來說,一些老的教師因自身原因對一些先進的機械知識停留在表面,得不到實際的理解,同時也缺少知識的更新,隨著農業科技的不斷發展,對一些新型機械的理解和專業貫穿性不夠透徹;而一些年輕的培訓教師又沒有足夠的實踐能力,對一些農業機械也只是只懂皮毛使的,最終使得農民在機械學習、維修及技能使用等方面沒有辦法做到與時俱進。
1.2新型農機發展帶來的新挑戰
全縣目前收割機擁有量600臺以上,大中型拖拉機有1100臺以上。同時,由于農機行業的不斷發展,農機維修行業也在不斷壯大,農機維修人員也在增多。而農機操作、農機維修技能培訓都屬于農機教育機構的職能范圍,由于教師人員較少、缺乏資金支持等原因,開展新的培訓困難重重。
2加強農機培訓發展的措施
2.1大力宣傳農機培訓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期間23家社區衛生服務站中共醫生76名,其中男43名、女33名,年齡26~57歲,平均(43.3±2.2)歲,工作年限2~34年,平均(9.28±4.51)年,受教育程度:中專17名、大專59名。上述23家社區衛生服務站中醫生組成情況在研究期間未發生任何變動。
1.2方法
1.2.1納入與排除標
(1)于本次研究時間段內在社區衛生服務站實施診斷及治療等與疾病相關工作;
(2)意識清醒,可積極配合本次研究,無精神類疾病;
1結果
1.1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并回收了109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106份,問卷有效率為97.25%。在106名培訓學習的醫師中,男60人、女46人;年齡31~58歲,平均43±8歲。培訓時間15d~21個月,平均4.84±4.67個月。從醫師結束培訓回醫院工作到填寫問卷的時間最長為31個月,最短為1個月,平均為12.89±6.93個月。在國內醫院學習的有46人(43.40%),在國外學習的有60人(56.60%),國內外學習的醫師所占的比例相差不大。
1.2培訓效果分析
經過外出培訓學習,在醫療工作方面,大部分醫師有了明確的專業或專病方向,有101人(95.28%),其中有38.68%的醫師開設了專病門診。有42.45%的醫師開展了與專病相關的新技術或新項目,另外還有38.68%的醫師擬開展與專病相關的新技術或新項目。在科研工作方面,有32人已發表或正在發表SCI文章(占30.19%);有48人已發表或正在發表核心期刊文章(占45.28%)。有47人已開展或已申請了相關科研課題(占44.34%)。培訓后不同學歷的醫師只有在SCI文章發表情況方面培訓效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博士、碩士和本科學歷的醫師培訓后已發表或正在發表的SCI文章所占的比例分別為45.45%、44.64%、5.13%。培訓后不同職稱的醫師在開設專病門診、與專病相關的新技術或新項目和課題開展情況方面的培訓效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職稱越高的醫師培訓后開設專病門診、開展新技術或新項目以及開展或擬開展課題的人所占的比例越高。培訓后不同培訓時間的醫師培訓后只有在是否開設專病門診方面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培訓時間為0~3個月、3~12個月和12個月以上的醫師培訓后開設專病門診所占的比例分別為38.89%、33.33%和85.71%;培訓12個月以上的醫師開設專病門診的比例明顯高于12個月以下的醫師。醫師在不同培訓地點(國內、國外)接受培訓,在與專病相關的新技術或新項目、SCI文章發表情況和課題開展情況方面的培訓效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且在國外接受培訓的醫師開展或擬開展新技術或新項目、發表或正在發表SCI文章和開展或已申請課題的醫師所占的比例均高于在國內接受培訓的醫師。
2討論
2.1學歷對培訓效果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