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畢加索作品中平面設計元素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在分析畢加索的藝術風格基礎上,探討了在平面設計中畢加索對色彩與“形”的創作手法;在對畫面的處理方法上,畢加索有豐富多樣的處理方法;畢加索作為一代藝術大師,不斷打破前人和自身的創作手法,追求更新更純粹的自我風格,這些都特別值得設計師去思考。
藝術和設計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借鑒,共同發展著的兩個看似不同的兩個學科,沒有設計感的藝術作品和沒有藝術感的設計作品都不能稱之為一個優秀的作品,而藝術作品和設計作品本身也沒有特定的界限,所以,如何在設計中巧妙地借鑒藝術作品的精髓成為我們值得探討和研究的內容。畢加索(PabloPicasso1881-1973)是當代西方最有創造力和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是立體畫派創始人,與畢加索本人一樣他的畫作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據著不朽的地位。
一、畢加索的藝術風格分析
畢加索一生經歷了多個藝術時期,風格不定,終其一生都在求新求變,不管是追求立體的、結構的、表現的還是寫實的、變形的、裝飾的,無一不向世人展示著他驚人的創造力,他的作品融合了法國的優美浪漫,德國的冷靜思維,西班牙的喧囂激情,非洲的狂野純樸。他是在走一條回歸的路,學習如何用最淳樸的心對待自己的作品,如何像孩子一樣畫畫。他對現代平面設計最大的特點是其畫中的裝飾意味,對物體的概括總結。畫中強烈的裝飾意味源于畢加索對色彩、線條,畫面結構的精準掌控和運用,并將他對于藝術的熱情融入在他每一副鮮活的富有生命力的作品之中。
二、在平面設計中對畢加索創作手法的應用探討
對畢加索的學習,最重要的應該是對其色彩的研究,他在對畫面設計時畫面情感氛圍的設定十分準確,也在顏色的比例搭配方面極為經典,如他著名的兩幅作品《格爾尼卡》和《夢》。作品《格爾尼卡》是畢加索為戰爭所做的一幅畫,將淺青淺灰色投入到一片深藍色的背景之中,黑白的強烈對比,整體的灰暗色調將殘暴、痛苦、絕望的情緒推向高潮,與此同時,在強烈的對比中畫面層次非常豐富,這樣簡潔有力卻內涵豐富的表達手法十分適用于平面設計,而這樣用色彩烘托情緒和氣氛的能力也是我們在平面設計中,在面對不同題材對象時所必須考慮的,如在喜糖包裝和兒童糖的包裝中色彩的選擇差異,和在不同書籍的裝幀設計中對書籍內容所選擇的氣氛都特別值得設計師去思考。作品《夢》用一系列的暖色調將一個女人側躺在椅子上的感覺渲染得如此安詳和柔美,與作品《三個舞者》所傳達的動感截然不同,這兩幅作品給我們在進行設計時顏色的選擇與比例搭配上上了生動的一課,《夢》中粉色的膚色和深紅色座椅搭配,與《三個舞者》中粉色膚色與整體藍色背景的搭配讓觀賞者有了不同的感受,一動一靜,同時深入的研究他在背景處理上,尤其是色塊面積上的選擇非常到位,這一點是需要我們在平面設計中不斷推敲練習的。在我們學習了關于色彩的知識之后死板的應用總會讓畫面顯得呆板,呆板的補色應用,呆板的同類色選擇都會讓畫面顯得沒有動感,在對于畢加索作品的研究中,試著學習他對畫面色彩的選擇和思考,每選擇一個顏色都不光要考慮她自身的屬性更重要的是對整體畫面的貢獻,《夢》中那抹金色的頭發將整體變得活潑而統一,又如《三個舞者》中的那幾處紅色讓畫面活躍而動感。在平面設計中,最重要的就是對于“形”的處理,最重要的元素也是“形”,畢加索在對于形的處理中用自己獨特的手法將物體歸納、拆分、組合等等,準確抓住物體形的特點將其表達得生動形象是我們最應該考慮學習的東西,比如他的作品《牛》。畢加索不斷地找尋能表現并充分突出具象牛特征的圖形,其中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將顯示的形象簡化,用最簡練的形式語言來表達主體物,如畢加索用線條,色塊的表達。每一張都在細微的處理出不同于別的形狀的圖案,如最后一排三張牛中對牛角的處理,對尾巴的處理都展現著作者驚人的觀察力,正如畢加索所說過的一句話“我不模仿,不創造,我要發現!”。在進行平面設計時,在對一事物進行概括時,最重要的就是觀察這個物體,找到它最與眾不同,最有特點的地方做出歸納并可進行適當的夸張,如畢加索在最后一排對腦袋和身體關系的處理上,他有意擴大或縮小腦袋跟身體的比例和位置,歸納每個牛不一樣的特點,精彩而不失其本質的特點。在平面設計中多面對的工作不管是標志,海報還是包裝我們都得面對大量的圖形處理,畢加索給了我們很多靈感,對物體的概括和夸張教我們如何抓住物體的本質,而他獨到的變形手法真正描繪出事物的靈魂,他在處理了如何抓住事物本身特點的同時又考慮如何的讓它更有動感,更有活力。正如他對人物的處理方法上。在對畫面的處理方法上,畢加索豐富多樣的處理方法,讓我們也特別值得研究,如《小提琴與樂譜》、《雕刻家》、《沃拉德肖像》中拼貼的設計感覺,算得上是畢加索在藝術道路上的神來之筆,他對立體主義的貢獻十分巨大,在我們進行設計時既在繪畫中有了不同于平面的感覺,使畫面變得如此生動有趣,有使畫面歸于整體,現代的電腦平面制作中總是缺乏立體的感覺,可以學習畢加索,如何將豐富的元素集合在一起,又如何進行合理的拼貼、取舍,畢加索的畫面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介于平面和立體之間,我們在處理方法上可以制作實物,運用各種方法,拼貼連接再通過攝影的方式呈現,這樣的畫面兼具了實物和平面的感覺。對于平面的處理,畢加索在《雕刻家》用線條和色塊相結合的方法將畫面呈現得十分具有畫面感和裝飾性,同時靈動的線條相互交錯連接,又在細小之處改變線條的粗細,使畫面和顏色之間減少了不融合感,同時將臉部處理為不同的色塊,看起來是平面的感覺卻又巧妙地表達出立體的韻味。于此大不相同的《沃拉德肖像》用顏色的漸變來表達立體感,將畫面人物分解又合理的拼合在一起,感覺上是打破了畫面的整體性,卻又能清晰地看到人的樣子甚至是人物的特征,區別于《雕刻家》用顏色來體現立體感的手法。我們在進行設計時常常面臨畫面比較呆板,怎樣打破又怎樣統一,畢加索給了我們一個很精彩的案例。藝術和設計本來就是相通的,如何處理畫面,如何創作出有藝術感的設計作品值得我們不斷地推敲學習。感謝畢加索用畢生精力為我們留下這么多可供學習的范本。經典永遠值得我們去推敲,向經典致敬,虛心地讀畫才能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設計能力。
【參考文獻】
[1]聶日紅.20世紀東西方美術的異同比較——以齊白石與畢加索為例.合肥:美術教育研究,2013.5.
[2]楊爽.淺談畢加索繪畫藝術中的風格演化及個性魅力[J].北京:新材料新裝飾,2013.10.
[3]楊冰,劉芳.畢加索與他的陶瓷繪畫作品[J].江西:景德鎮陶瓷,2014.6.
[4]孫遜.不斷嬗變的畢加索[J].石家莊:大眾文藝,2013.15.
[5]朱小鈞.藝術世界•畢加索[M].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4.9.
[6]阿爾迪.畢加索原來可以這樣看[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6.
作者:胡雪琪 單位: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