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民族審美下的平面設計符號表達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當今社會,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越來越強,對于產品包裝外觀的要求也更多樣化,這就要求平面設計師在作品中要體現不同民族的審美意趣。正因為如此,將符號引入平面設計,對于增強民族產品的美感具有重要的意義。該文首先闡述民族審美,其次指出符號在平面設計中的意義,再次分析當前平面設計中民族元素運用的不足之處,最后研究民族審美視域下在平面設計中應用民族元素符號的相關策略,以便為業界人士提供參考。
關鍵詞:民族審美;平面設計;符號表達
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相互碰撞、融合,這一形勢使民族文化的傳播有了新的窗口,而利用相關產品開展宣傳的方式較為直接、有效。產品在銷售之前需要進行包裝,產品外包裝設計作為平面設計的一種,能夠通過設計中的視覺符號向廣大受眾展示不同民族的審美傾向。只有吸引客戶的目光,才能激發客戶的購買欲望,進而達到銷售的目的。因此,平面設計師應將民族審美元素與行業產品充分融合,向客戶展示其中蘊含的民族審美觀念、審美情趣等,進而讓作品體現出較強的民族精神和豐富的審美內涵,獲得產品營銷和文化傳播的雙重功效。文章主要論述民族審美視域下的平面設計符號表達,以期促進我國平面設計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將我國的傳統民族文化發揚光大[1]。
一、民族審美的概述
從某種程度上講,不同的民族文化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其審美理念也有其存在的理由。不同民族的審美心理是具有傳承性的,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完全發生變化。人們生活習慣的形成受生活環境的影響,不同民族所處的生活環境不同,其也由此建立了相應的文化體系。在不同地區的民族文化體系中,民族元素不僅具有較強的滲透力,而且具有不可抵抗的傳承性,其在傳承的過程中,自然形成了特定的民族文化觀念,這也是該民族的思維方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根源[2]。步入21世紀,網絡信息技術發展迅猛。當前,社會已進入信息化時代,這一形勢加快了不同民族交往的步伐。只有一個民族對另一個民族深入了解,才能實現相互理解、相互尊重,進而更好地交流與合作。換句話說,因為不同民族的文化意識不同,所以人們在特定的心理因素下形成了不同的審美。如,人們可以通過一定的圖形、色彩、文字等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產品,以視覺元素傳達信息,讓更多人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3]。
二、符號在平面設計中的意義
1.協調傳統與現代的關系我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這些文化通過文字、吉祥圖案、民俗圖形、紋樣等形式留存于世,從而讓人們印象深刻。人們對不同民族的文化產生興趣,并在此基礎上認識不同民族文化的思想情感和審美理念。當然,平面設計師在傳遞某一民族文化的特色時,多借助具有一定內涵的圖形或符號表達,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結合,進而將民族文化推向新的發展高度。如,家喻戶曉的太極圖形,這種傳統文化符號反映了我國古人的世界觀,再現了我國古人的圖形觀念。因此,設計符號是傳統民族文化的載體,其在與現代元素融合的過程中被人們接受并吸收,將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展現在世人面前。其中,符號在協調傳統與現代關系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4]。
2.協調民族與世界的關系藝術源于生活,不分國界,可以跨越時空,傳播到世界的不同角落。在平面設計中,藝術性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產品的公眾認可度。只有優秀的平面設計作品,才能得到人們的認同與支持。平面設計師需要以符號的視角傳達民族文化信息,最大限度地運用符號反映不同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關系。其一,符號的合理運用,可以使平面設計中的要素得到廣泛的認知,讓更多人認識到特定的民族元素;其二,通過符號的指示,平面設計師可以更好地創作,挖掘具有典型性的民族文化特色,吸引更多的目標受眾。符號的視覺感較強,其表達的內容具有一定的美感,其在平面設計中的作用不可低估[5]。
3.提供優秀設計創作思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許多主題都是借助一定的符號表達,如龍、鳳、獅子、云紋、渦紋等,這些樣式與造型都帶有一定的象征寓意,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傳統文化符號發生變化,同時也緊跟社會的發展步伐,融入了一些新的內容,以此滿足當下社會的發展需求。如,鳳凰是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元素。上海老鳳祥金店對鳳凰造型進行了變形,在此基礎上融入現代元素,傳達了人們對飛黃騰達、好運連連的向往。這體現出鳳凰符號為平面設計提供了優秀的設計創作思路[6]。
三、當前平面設計中民族元素運用的不足之處
1.民族元素過于簡單不同民族都有其形成與發展史,且一旦形成,就具有穩定的特點,其民族文化也具有一定的穩定性。目前,我國在平面設計中對民族元素的應用較為普遍,但是部分平面設計師能力有限,缺乏技巧,對民族元素的運用過于簡單,難以真正發揮民族元素在平面設計中的作用,以致部分平面設計作品對民族元素的使用存在同質化傾向。然而,只是簡單照搬而不加以創新創造,往往難以將民族元素與設計師的設計意圖相匹配,容易使平面設計失去生命力與價值,難以達到現代人的審美標準[7]。
2.民族元素特質消失當前,我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平面設計行業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景象。將相應的民族元素引入平面設計,可以增強產品的宣傳效果。平面設計師應避免生硬地將民族元素融入平面設計,而是要挖掘其中的文化特質,將其放在適合的設計場景中。然而,當前部分平面設計師未做到這一點,他們難以深入理解民族元素的內在本質,難以在平面產品中有效體現民族元素的特質,以致產品的設計效果不佳。3.民族元素應用不佳平面設計作品一般附著在產品包裝上,旨在讓人們了解該產品的基本信息,進而為人們帶來較為深刻的視覺感受。進一步講,應用民族傳統文化元素不僅可以拓展平面設計思想,而且可以增強平面設計產品的品牌形象,為平面設計事業的持續發展帶來旺盛的生命力。現階段,盡管一些平面設計師努力提升專業水平,不斷轉變個人的設計理念,但是他們對民族元素的應用不夠深入,以致設計產品的效果不盡如人意。如,一些體現民族風格的產品包裝、平面廣告等缺乏深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產品的影響力,難以有效傳播其中蘊含的民族文化[8]。
四、民族審美視域下平面設計對民族元素符號的應用對策
1.深度融合民族元素與設計我國不同民族在發展過程中都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在民族審美視域下,現代平面設計師需要將民族元素符號與設計深度融合。首先,設計師要結合設計情境,厘清思路,明確主題,深入了解不同的民族元素。其次,設計師要深入理解民族元素的內涵,實現民族元素和設計意圖的對接。只有這樣,平面設計中的民族元素符號才能在思想上與作品保持一致,確保民族元素的文化精髓真正融入平面設計符號的表達形式。
2.擴大民族元素設計的范圍在不同的少數民族生活地區,人們可以從當地人的衣、食、住、行中發現種類繁多、樣式獨特、內涵豐富的民族元素符號,民族元素符號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正因為如此,平面設計師要擴大民族元素設計的范圍。首先,設計師要轉變觀念,正確認識各民族元素,將其作為設計素材,豐富其概念,以此擴大民族元素的應用空間。其次,設計師應創新表現手法,使民族元素以多樣化的形式與現代設計相結合,使民族元素有更多的運用方式,以此擴大民族元素在平面設計符號表達中的應用范圍。簡言之,不同的民族都有相應的審美理念,其中的民族審美元素在不同的時代都有不同的傳播價值,并通過符號體現于平面設計作品中。
3.形象表達民族的風俗文化以符號表達民族審美與某一民族風俗文化的相關主題,可以獲得較好的設計效果。如,在第六屆中國藝術節的招貼設計中,設計師不僅借鑒了我國民間的傳統色彩元素,而且充分結合了現代平面設計的構成原理,大大增強了畫面中傳統圖形色彩的藝術表現力。設計師將傳統圖形與色彩相結合,賦予了整個平面設計作品現代氣息,從而使整個畫面呈現出以高純度的紅、黃為主的搭配格調,寓意深刻。其中,在主圖形中,設計師運用了明亮的黃色,體現尊貴、華麗、溫暖之感;在圖形的底部,設計師采用了大紅色,色調飽滿、喜慶祥和,再加上部分綠色的點綴,體現出濃厚的中國傳統民族文化意蘊。在這里,色彩就是一種特殊的象征性符號,能讓人們產生聯想,這一切都是人們的色彩意象性心理發揮的作用[9]
結語
不同的民族都有相應的審美標準,也有相應的審美特色,這些美的展現主要通過一些象征性的符號實現,這就決定了符號對于傳遞民族文化具有重要作用。當今時代,產品的樣式越來越多,人們的心理審美也發生著變化,設計師應找到能夠體現人文關懷的民族元素,迎合現代人的審美意識。一位合格的平面設計師應當注重帶有民族元素的符號表達,深刻理解符號的外在形式,并在此基礎上洞察其蘊含的思想和情感,同時還要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唯有如此,平面設計作品才能更好地體現出某一民族的風格,將該民族最美的一面展示給大眾,從而促進產品的銷售,弘揚民族文化。
參考文獻:
[1]王峽.傳統民族元素在現代平面設計中的應用思考[J].貴州民族研究,2016,37(11):127-130.
[2]姜巍.通•融•品•鑒——平面設計中的民族意識與審美傳達[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4(6):29-31.
[3]劉苛然.瑤族服飾紋樣在平面設計中運用與研究[D].唐山:華北理工大學,2017:35.
[4]谷會敏.傳統美學對現代平面設計的影響[J].藝術教育,2015(1):219.
[5]李效銳.蒙古族裝飾圖案的審美特征及文化內涵研究[D].徐州:中國礦業大學,2014:46.
[6]金林林.東巴文化元素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D].濟南:齊魯工業大學,2019:50.
[7]姜菁菁.休閑食品包裝設計的民族與時代性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5:43.
[8]顏玲瑛.云南紙馬視覺符號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13:38.
[9]黃雅嬌.基于那達慕文化視角下的內蒙古賽馬場空間環境形態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2019:44.
作者:袁帥 單位:山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