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淺析根據農民需要進行的農業推廣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農民是農業推廣行為的主體,是農業科技的最終接受者和采用者。根據農民需要進行農業推廣,是由市場經濟規律和人的行為規律所決定的。在實踐中,農業推廣人員只有在充分了解和掌握農民心理特點和農民需要的基礎上,轉變工作作風,創新推廣方式和方法,才能充分調動農民采用、接受農業科技的積極性、主動性,這對促進農民行為的自愿變革和開創農業推廣工作新局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農業;農民需要;推廣;途徑
引言
農民需要是農業推廣的原動力,是農民采用和接受農業科技的最初源泉[1]。如果沒有農民對農業科技的接受和采用,那么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信息就難于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農業推廣就是一句空話、套話。只有根據農民需要來開展農業推廣,才能真正達到教育培訓農民、提高農民素質、增加農民收入的目的。
1了解農民真實需要,科學設置推廣項目
在農業推廣實踐中,可以通過常態化實地調查和咨詢服務這兩種方式,來了解和掌握農民在生產、生活中的真實需要。實地調查就是通過進村入戶,到農家院落實地接觸農民,對村民代表、農村“三戶”、村社干部等農民群體進行座談走訪,調查和了解當地農民的真實需要。咨詢服務則是利用“科技下鄉”、“科技趕場”、“農民夜校”、“農技110”、“農技寶”、“農技微信群”等方式,來聽取農民意見和建議,反饋農民信息。農業推廣人員通過對不同渠道收集到的信息、資料進行整理分析,歸納總結出農民的真實需要,為農業推廣項目的科學設置提供依據,真正使組織推廣目標與農民個人目標有機地統一起來,讓更多的農民在組織目標中看到自己的切身利益,為農業推廣項目的實施激發熱情、增添動力。比如,三臺縣北路鎮鄉主要以種植麥冬、時令蔬菜為主,東南路鎮鄉主要以種植玉米、油菜等糧油作物為主,在農業推廣項目設置安排時,就必須充分考慮到這些實際因素,分門別類,因地制宜,真正做到因需而推,推而廣之,確保效果。如果推廣的農業項目或農業集成技術沒有真正切中農民實際需要,農民在思想上就會產生抵觸情緒,行為上就不會接受和采納,那么農業推廣人員做再多的努力和付出,也是徒勞無功。
2分析農民心理特點,熱情誘導農民需要
農民都具有“農本、自給、守舊、從眾、懼風險、渴求、直觀現實”等心理特點,這就決定了農民在農業教育及科技購買中會表現出不同的接受類型[1]。大多數農民都喜歡那種“立竿見影、吹糖見米”的農業項目和農村實用技術。所以,農業推廣人員只有根據農民的這些心理特點,對農民進行入心入腦的宣傳動員和組織發動,講深講透所要推廣的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意義和價值,才能達到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推而廣之的目的。在2000年時,三臺縣剛開始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由于當地農民對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及其相關配套產品認識不深、了解不透,根本談不上接受和使用,甚至個別農民還產生過抵觸情緒,做反宣傳。生產中,他們還是習慣大量使用碳銨、過鈣、尿素等單質化肥。為此,三臺縣就緊緊抓住農民“眼見為實”的心理特點,通過政企合作,按照“一站式經營、一體化服務、技物配套、連鎖直銷”的模式,切實開展“大規模培訓、大示范帶動、大面積推廣”活動,及時召開收打現場會,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干,積極誘導農民需要,并與群眾面對面算好對比帳,真真切切讓當地農民體驗和感受到因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使用“臺沃牌作物優化配方肥”系列產品帶來的增產增收效果,才逐步改變了農民的傳統施肥觀念。通過十余年的不懈努力,三臺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工作已經走在了四川乃至全國的前列。
3厘清農民需要層次,確保推廣有的放矢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認為:“人類的各種需要可分為五大類,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一個人只有在較低一級的需要得到滿足后,才能產生較高一級的需要”[1]。在農業推廣實踐中,不同區域的農民或同一區域的農民,往往也會表現出不同的需要層次。比如,2016年,綿陽市委在三臺南部成立了綿陽市丘區農村脫貧攻堅示范區,該示范區涉及三臺縣7個鎮鄉36個村,幅員面積100km2,為了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示范區指揮部在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改善、產業發展等規劃設計時,以農民需求為導向,并充分考慮到了這7個鎮鄉36個村農民的不同需要層次,真正做到了因鎮施策、因村施策。一是對景福、雙樂、協河等基礎設施相對完善的鎮村,動員和組織群眾進行土地集中流轉,培育農民專合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公司+專合社+農戶+互聯網”模式,大力發展和培育油用牡丹、藤椒、稻鴨(鰍)等主導產業,不斷加快農民增收致富建設步伐。通過實踐發現,稻鴨、稻鰍模式生長周期短、見效快,助農增產增收成效十分顯著(如稻鴨共育較農戶常規水稻種植畝平均增加純收入841.00元)。為此,當地鎮村干部對培育發展主導產業、為農民帶來持續增收的熱情空前高漲,轄區群眾主動參與度也非常高。二是對紫河、寶泉、建中、廣利等發展滯后的鎮村,群眾內心深處更渴望先對村社道路、塘堰等基礎設施進行改善,示范區指揮部則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產油大縣、小農水等農業項目的實施,首先對水、渠、路等進行整治和完善,著力改善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同時,作為縣鄉(鎮)兩級最基層的農業推廣人員,在制定農業推廣目標或安排實施農業項目時,針對同一區域的農民,還必須充分考慮到農民需要的主導性和時效性。比如,在產前,農民主要需要品種、肥料、農藥等生產資料及有關的市場信息,產中則需要技術指導及技術配套服務,而產后則對農產品的供求關系及市場價格更為關注。農業推廣人員只有分清和掌握了農民需要的層次性、主導性和時效性,才能確保農業推廣有的放矢。
4切實轉變工作職能,加快建設現代農業
目前,中國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時期,農民專合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如雨后春筍般地在廣袤的農村大地上不斷發展壯大,新型職業農民也正逐漸成為新時代農業生產的主力軍。但在經濟新形式、新常態下,農民進行規模化生產經營,必須遵循市場經濟規律,認真分析供求關系、市場價格等因素,及時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只有“種得出、賣得了”,才能增加農民收入。所以,作為當代農民特別是新型職業農民,不再僅僅對一般生產技術、經營管理知識有所需要,他們更渴望從農業推廣人員那里得到科技、管理、市場、金融、法律、環保等多方面的信息及咨詢服務,來解決他們在生產經營管理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和困難[2]。今天,面對農業推廣的新形勢和新要求,過去那種靠政府行政命令的“大呼隆”式農業推廣已經過時、行不通了,農業推廣機構及農業推廣人員只有切實轉變工作職能和工作作風,不斷加強學習,練好內功,努力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和服務水平,才能在農民最需要的時候,送去最迫切的服務,真正當一名“百事通”、“萬精油”的農業推廣人員。
5結論
為了適應新常態下農業推廣工作的需要,農業推廣人員要勤學習、轉作風、強素質、提能力。根據農民需要,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科學設置和安排農業推廣項目,運用需要理論和期望激勵,不斷創新農業推廣手段和方式,及時向農民提供新產品、新技術、新信息等服務,積極誘導農民行為自愿變革,最終達到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增進社會民生福祉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梁福有,郝建平.農業推廣心理基礎[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7.130-132.211-212.241.
[2]高啟杰.理解農業推廣基于歷史和發展的視角[J].農村經濟,2012,(10):5.
作者:周水清 單位:四川省三臺縣潼川鎮農業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