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古時農業推廣啟發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1推廣歷史悠久
千百年來,農業是我國經濟的命脈,也是歷代政權建立的基礎,因此,從我國整體歷史上看,統治階級對農業生產非常重視,重視對新農業技術(如農業工具、作物品種等)的推廣和應用。我國歷史上戰爭不斷,國家的經濟實力幾乎決定了國家的命運,為提高國家和社會的財富,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統治階級都會積極發展農業生產,努力推廣應用農業新技術,籍此大大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豐富社會財富,保證國家和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在《易•系辭》中就有:“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的記載[1],介紹的就是農業工具的推廣活動。“以教天下”體現了推廣的力度和廣度。神農氏作為當時社會的上層人物,親自革新農業工具并加以推廣,可見社會對農業推廣非常重視。姬棄是周朝的始祖,黃帝后代,善農耕、懂技術,親自將耕種技術和方法告訴百姓,百姓獲得了好收成,這對周民族的興旺起了很大作用[1]。后從周朝的發展來看,其重視農業就興旺,不重視農業就衰敗。發展至今,周朝發展和興旺的地方創立了西北農學院,不能不說其中有一定的歷史淵源[2]。漢武帝時期都尉趙過推廣代田法,結果達到了“用力少而得谷多,民皆稱便”的效果;宋太宗時期,守邊將軍何承矩在邊防引種南方水稻獲成功;另外,宋太宗、宋真宗和宋仁宗3位皇帝都親自抓農業推廣工作。其中,宋真宗推廣的“占城稻”在社會上影響深遠,創造了大量的社會財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東坡也親自推廣農業,其為推廣一種拔秧的農器———秧馬,奮斗了近10年之久,其在流放期間也一直推廣該農器具,使得該農器具得到了很大推廣,大大減輕了農民拔秧的勞動強度[3]。明清時期,農業推廣活動仍然非常受重視,許多家庭的幾代人連續從事推廣活動。明末清初時期,陳振龍家庭,先在福建等南方地區,后在河南等北方地區積極推廣甘薯生產,為社會創造了大量財富,豐富了當地人民的物質生活,甘薯甚至被人們稱為“金薯”[3]。康熙皇帝親自推廣“御稻”也被歷史傳為美談,“御稻”系康熙本人培育而成,在華東地區推廣試種,得到了很好的種植效果。乾隆時期,貴州遵義知府在遵義推廣柞蠶,收到良好經濟效果和社會效果,該知府也被人們稱為“蠶神”[3]。農業推廣活動可以說貫穿了我國農業的發展史,上至官員下至百姓,都對農業推廣有著迫切的需求,都對農業推廣有著很高的積極性,都積極發展新技術、培育和推廣新品種,為我國的農業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1.2推廣內容多樣
古代農業推廣內容豐富多樣,涉及到有關農業生產的各個生素,如農具、品種、栽培方法、耕作方法、收割方法及加工方法等。從糧食品種到蔬菜,到耕作工具,到糧食加工工具,無不成為古代農業推廣的實質內容。
1.2.1農具的推廣。農具的推廣在農業推廣活動中為最重要的內容之一。犁具的推廣就是我國古代農具推廣最成功的范例。隨著秦統一天下,犁具從中原轉入關中地區,至漢代,犁具已在全國得到廣泛應用,犁具的推廣為我國古代農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4]。古代從官員到農民都非常看重農具的改進和推廣,如漢朝趙過在關中推廣三腳樓;北宋太宗和真宗在河北及宋、毫等州推廣踏犁;蘇東坡在南方推廣秧馬等[5]。新創制的農具種類雖然不多,但每一種農具形制上、性能上常有改進,改進的農具必然很快被推廣。1.2.2新品種和優良品種的推廣。每一種糧食品種的確定和廣泛推廣使用,無不是我國農業史上的大事。稻、麥、棉是我國農業生產中最重要的作物之一,其能在我國農業生產中得到普遍推廣應用,成為農業生產的主要作物品種,可以說是我國農業生產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管子•輕重篇》記載:“神農作種五谷于淇山之陽,九州之人乃知谷食。神農教耕生谷以致民利”,神農種植谷物,并加以推廣,奠定了稻谷作為我國農業主要作物的基礎[6]。我國人民自古就注意到了作物的品種差異,并對優良品種進行了有力的引種推廣。北宋大中祥符年間,宋真宗就命令江淮、兩浙地區的廣大農民種植從福建調運來的收益好的品種“占城稻”;宋代守邊將軍何承矩就成功從南方引種水稻到北方種植;清光緒年間,縣令劉渠川從江泊引種桑苗至湖北江陵,至今該地仍有桑樹種植產業[6]。根據經驗,我國古代農民在日常生產中開始了良種選育,雖然良種選育全憑經驗,但在我國古代農業生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使一些優良品種能在農業生產中得到快速傳播。而且農民這種自發的良種選育行為,無論是在時間和地域上都發展很快,南宋后期有從華南地區引種到長江流域,后向北方地區不斷推廣的行為。甚至還從海外引進了棉花、甘薯、玉米和煙草等。這些品種經過廣泛引種推廣后,成為我國主要的作物品種[7],從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我國農業發展的基礎。
1.2.3先進生產技術的推廣。同時,許多先進的耕作方法和栽培技術也隨著作物的引種推廣得到廣泛應用。由于地理環境的不同,我國人民在農業生產實踐中不斷因地制宜,創造出了許多優秀的耕作工具、耕作方法,如犁具和牛耕方法等。漢武帝時期大力推廣的代田法已具有了現代農業科技的水準,代田法是西漢趙過推行的一種以適應北方旱作地區的耕作方法,其要求在同一地塊上作物種植的田垅隔年代換,代田法就是現代提出的輪作[8]。并且注意到了不同環境下作物的栽培技術不同,能根據環境的變化改變作物的栽培技術。
1.3推廣形式多樣
1.3.1農民自發的農業推廣。在原始的農業生產階段,農業推廣與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生產和生活的需要成為人們推廣農業技術的最原始的動力。自發式的農業推廣活動是古代農業推廣活動的主要形式之一,人們在生產活動和社會交往中主要通過原始的“口傳身授”和現場指導來完成農業推廣。當一個農戶發現別人采用的品種或工具或方法優于自己時,生產利益驅使其從別人處學習使用有關農業技術,如此,優良的農業技術得到了快速推廣傳播。這種自發式的傳播,主動性強,傳播效果好,傳播速度快。在古代農業科技不發達,信息流通不暢,政府組織能力有限的情況下,這種自發式的農業推廣活動是古代農業推廣的主要形式之一。不過該種農業推廣活動,由于主要是通過人與人的實際交流才能得到發展,而古代交通落后,人們遠距離活動少,活動范圍有限,這些社會條件嚴重削弱了農業推廣的力度,推廣進度較慢。
1.3.2政府主導的農業推廣———勸農活動。縱觀我國古代農業的發展,政府對農業推廣活動也非常重視,這就產生了農業推廣的另一個重要形式———勸農活動[8]。勸農活動是政府主導進行的農業推廣活動。所謂勸農,就是規勸農民要重視農業生產活動,在農耕時給農民以鼓力和幫助,或向農民推廣一些好的農業技術或作物品種。勸農活動有力地助進了農業新技術和新品種的推廣應用,由于是政府主導的行為,其主導力量有時可能是帝皇,其影響和推廣效果往往較好。而且其推廣的技術和品種往往較成熟,易較快產生社會經濟效果。政府從事勸農活動,往往是出于對國家利益的考慮,統治階級為了穩固社會統治,富國強兵,都希望作為社會主要經濟支柱的農業得到較好發展。只有國家富強了,社會財富豐富了,國家才能征用人力和物力去發展武力,保衛國家或對外侵略。雖然其最終目標是為了封建統治或窮兵黷武,但實際上起了農業推廣的作用,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1.4存在的不足
1.4.1缺乏科學技術支撐。古代農業生產多為最原始的耕作,由于科學技術的限制,人們還不可能對作物的生理和種植有著系統化和科學化的認識。人們只是看到生產效益,從追求生產效益這一最原始的物質追求出發,從而自發或被動地進行農業推廣活動。在農業推廣活動中,由于缺乏科學認識,也出現了許多失敗的案例。宋代守邊將軍何承矩引種水稻到北方,先引種晚稻到北方,結果北方冷天來得早,造成引種失敗,第二次改引種早稻才成功。我國古代農業生產中,出現的多次農業推廣失敗的案例,給人們帶來了困難和災難。而這其中多由人們缺少科學認識引起。當然,千年的農業推廣活動,正是人們探索真理,獲得科學知識的過程,但也不能否認古代農業推廣是在沒有系統科學指導,嚴重缺乏科學技術支撐的情況下進行的。
1.4.2落后的農業推廣方式限制了推廣的發展。古代農業推廣方式基本包括2種:一種是自發的,另一種是政府主導的(主要是官員主導)。自發的方式一般發生在農民自身周圍,推廣進度較慢,傳播范圍有限;政府主導的推廣方式,雖然影響范圍較大,但古代交通落后,信息不暢,推廣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主要是技術問題)難以得到反饋和解決,也嚴重影響了農業推廣的力度。由于各種利益的限制,缺乏專業推廣人士和機構,農民對農業推廣服務有迫切需要,但缺乏經濟和政治權力,難有力量推動農業推廣發展。農民與專業人士之間缺乏根本的利益聯系,沒有形成一種有力的、社會化的、有效的農業推廣方式,農業推廣活動難以形成獨立的體系。
1.4.3社會制度制約了農業推廣的發展。從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以至近代半封建社會,社會制度決定了農業生產受多方面的制約。作為農業生產的主體,農民承擔著全部的農業生產風險,但其生產規模小,生產工具和技術落后,生產手段基本以人工為主,農業生產基本上是“看天吃飯”。農民雖然有著對農業推廣迫切的需要,但當其對一個新技術和新品種不熟悉,或沒有看到已成的收益時,由于對生產風險等因素的考慮,很難決策去進行試生產。這種心態對農業推廣有一定的阻礙作用。同時,政府或官員主導的農業推廣,雖然一定程度了減少了風險程度,但政府或官員的最終目的是富國強兵,通過征稅將農民得來的財富歸于國家之手,用于保證國家的安全或對外侵略。歷史上,很多農業推廣活動都是在國家處于戰爭邊緣或戰后,被政府積極倡導進行的。如明朝初年,明太袓要求地方政府做到:“天下初定,百姓財力俱困,譬猶初飛之鳥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中搖其根,要在安養生息之”[9]。這是統治階段為了鞏固政權而采取的權宜之計,目的在于征稅。在經過了多年發展,“到明太祖洪武18年(1385年)全國稅糧達2800余萬石,洪武26年(1393年)達到3200余石”。嚴重的賦稅也是對農業生產的一種阻礙和制約[10]。在封建專制制度下,農業科學技術與其他科學技術一樣難以得到可持續發展。因此,社會制度在一定時期,一定階段,甚至較長的一段時間(如戰爭年代)對農業推廣起著嚴重的制約作用。
2我國古代農業推廣對現代的啟示
2.1現代農業推廣需要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模式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模式主要體現在生產要規模化、科技化和市場化。規模化主要體現在生產資金的投入以及對生產資源的規模組合;科技化主要指生產上基本以現代科技為力量,以科技帶動生產;市場化主要指生產經營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社會需求為目的。只有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模式才能孕育出高效益的農業生產,才能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現代“企業+基地+農戶”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就初步體現了現代農業的特點。在現代農業中,對生產起決定作用,對市場承擔風險的將不再是農戶,而是具有一定經濟實力的企業。也就是說,在生產中起決定作用的不再是勞動力,而是資本。資本通過運作和開發市場、發展技術、推廣技術、組織勞動力、組合各種生產資源,從而完成整個農業生產過程,且對整個生產過程承擔生產風險和市場風險。在現代農業生產模式中,農業推廣將是整個農業生產過程中的一部分,是企業生產經營中的一個有力環節。農業推廣人員將現代農業科技推廣到千家萬戶,而承擔農業推廣生產成本和市場風險的將是企業,農業推廣人員將不再有后顧之憂,其更多是在技術層面上進行服務。而且推廣的技術也是企業在經過多方決策后才決定的,減少了推廣技術的生產和市場風險。有的農業推廣體系直接建立在企業的生產體系中,另一部分雖然可能獨立于企業之外,但實際上成了企業生產的配套服務機構,其農業推廣活動將受到企業的指導和約束。從整個農業生產體系和社會體系來說,獨立于企業生產體系外的農業推廣體系與企業生產體系仍然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系統。因此,現代農業生產模式以其規模化、科技化和市場化的特點,將農業推廣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也只有在現代農業生產模式下,農業推廣才能真正發揮其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也才能真正生存下來。現代農業對農業推廣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在現代農業中,農業推廣將不再是被動的,服務對象雖然還是農民為主,但對農業推廣的效果擔負經濟責任及其他責任的將是企業。
2.2現代農業推廣需要培養專業的農業推廣人材從事農業推廣,不僅要求推廣人員必須對現代農業科技有所理解,掌握所必需的專業知識,更要求推廣人員具有良好的社會公德和與人交往的能力。推廣人員實際負責著一線生產的技術指導,對一線生產可能出現的任何問題都需要了解和掌握,并能作出專業的推斷和處理。同時,又需要將一線生產中出現的技術問題及時回饋給科研人員和決策人員,對技術的革新、改進以及技術的推廣應用有著一定的專業影響力。因此,現代農業生產需要有力地培養專門的農業推廣人員,生產單位必須要有專門的推廣部門。在現代農業高等教育中,有必要培養專門的農業推廣人材,設置相應的課程,實現從教育到生產管理的一條龍培養,保證專業性農業推廣人才的可持續培育和發展,保證現代農業得到可持續發展。
2.3現代農業推廣需要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支持農業推廣活動從其產生到發展,都是一種需要付出價值的勞動,尤其新品種和新工具的產生,更是凝聚了人們的辛苦和智慧,因此,從現代市場觀點來看,農業推廣活動無疑是一種市場行為,是一種需要付出報酬的勞動。在古代,在自發的農業推廣活動中,可能人們會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表達對農業推廣服務的感謝,或予以感謝之詞,或予以實物報酬。在統治階級主導的農業推廣活動中,其得到的是國富民強,政權鞏固,國家安寧,其政權也就得以持續。在現代農業推廣活動中,無疑需要從市場的角度來對待這一市場行為。從市場角度看,從推廣本身而言,推廣者和生產者均需要對推廣的結果負責,更由于現代農業的高風險,需要推廣者和生產者都積極投入到推廣和生產活動中。因此,現代農業推廣需要有完善的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支持。而現階段,我國許多專門從事農業推廣的人并不對推廣的結果擔負市場和生產風險。這就增加了生產者的生產風險,增加了生產者對新品種的推廣抵觸。因此,探索出一種完善的能共同承擔農業推廣風險的市場機制,在現代農業中就顯得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