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業旅游建議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黑龍江省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為農業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條件,但黑龍江省農業旅游目前還處于初級階段,農業旅游產品還只是雛形,黑龍江省農業旅游面臨著資金不足、基礎設施不完善、缺乏特色等問題。本文根據黑龍江省農業旅游發展的現狀及其問題,提出了黑龍江省農業旅游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黑龍江省;農業旅游;建議
近年來,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促使旅游不斷向多元化、多領域發展。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渴望回歸大自然,觀賞田園風光,參與農業活動。黑龍江省農業旅游還處于初級階段,農業旅游產品還只是雛形,在農業旅游發展中存在許多問題。
1黑龍江省農業旅游的現狀
1.1社會認識明確
農業旅游是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有機結合,對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增加農民就業機會,帶動高效特色農業和相關產業的發展都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調研中我們發現,無論是各級黨委、政府,還是基層管理部門,對發展農業旅游的認識正在得到不斷更新[1]。政府部門積極鼓勵廣大農民利用土地發展農業旅游,加大對農業旅游的資金投入,加大對農業旅游的宣傳力度,廣大人民逐漸從不了解農業旅游到積極開展農業旅游轉變。由于農村中一小部分文化程度較高的人率先開辦家庭農業旅游項目,從中獲得財富,使得廣大勞動人民對發展農業旅游有了新的認識,積極開展農業旅游活動,主動與旅游部門進行溝通與咨詢,開發并創新農業旅游項目。隨著農業旅游業的發展和普及,旅游者也充分了解了農業旅游的內涵,不再認為農業旅游僅僅是從事農業活動,因此參加農業旅游活動游客的數量不斷增加。隨著旅游者的需求不斷增強,促使農業旅游不斷向多樣化、多領域、全方位發展。
1.2具備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黑龍江省地域遼闊,四季分明,風景獨特,農業旅游資源極為豐富,農耕文化歷史悠久,民俗風情豐富多彩,具有下列良好的基礎。
1.2.1具備了優越的生態資源
黑龍江省土地條件居全國首位,擁有遼闊而肥沃的黑土地,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地帶之一,同時也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產區,農業機械化程度比較高。黑龍江省現有耕地近932萬hm2,草原面積753.2萬hm2,擁有高等植物2000多種,陸生野生動物470多種,全省天然濕地面積占全國天然濕地的1/7,水資源較豐富。這些優越的生態資源,為黑龍江省農業旅游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1.2.2具備了豐富的文化資源
在漫長歲月中,黑龍江省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挹婁文化、龍山文化、北大荒文化等。作為金、清兩朝的發祥地,黑龍江省歷史文化悠久。19世紀時,帝國主義國家入侵我國東北地區,同時,也帶來了不同的飲食文化、建筑風格、先進的科技等。另外,除了漢族以外,黑龍江省還聚居著赫哲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等46個少數民族,不同民族文化各具特色,使黑龍江省地域差異性較明顯,從而使黑龍江省農業旅游資源具有獨特性,黑龍江省發展農業旅游已具備豐富的文化基礎。
1.3具備了特殊的地緣優勢條件
黑龍江省地處東北地區,是我國緯度最高、經度最東的省份,擁有中國兩個地理位置極點———北極漠河(中國唯一一個可以看到極晝及北極光的地方)和東極撫遠縣(中國最早迎接太陽的地方)。黑龍江省北部與俄羅斯相鄰,邊境線長約2981km,邊境城市異國風情濃郁,界河界湖風景秀麗,為黑龍江省吸引了大量國內外游客。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黑龍江省是中國與俄羅斯、朝鮮、韓國等國家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是東北亞國家和歐洲國家主要旅游目的地之一。
1.4形成了一些新的模式
黑龍江省獨具特色的生態資源、文化資源以及地緣優勢,為黑龍江省農業旅游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黑龍江省農業旅游具有其獨特的模式,發展模式可以大致概括為以下四點。第一,利用花草果木開展觀光旅游。近年來,為了使經濟、社會、環境三大效益統一,黑龍江省廣泛開展退耕還林,大面積種植果樹經濟林,在郊區建立動植物園、采摘園。為了加強游客在園林中觀賞和參與,這些地方一般都在公園里設置了旅游線路,設立各種景點或飾品,有些景區推出個性化服務,例如在園中出租自行車、小火車、觀光旅游車等,吸引游客來觀光旅游。第二,開展民俗旅游。黑龍江省除了漢族以外,還聚居著赫哲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等46個少數民族,保存了完好的民族傳統文化。一些地方利用空置的房間舉辦民族風俗節日、品嘗特色美食、開辦特色旅館等,吸引游客參與到農業旅游中來。第三,發展農業科技旅游。近年來,黑龍江省不斷引進國內外高科技和花草新品種,使農業旅游景區四季姹紫嫣紅,景區內花草、果木、動物等品種眾多。園內根據不同的品種劃分為多個區域,并設計一條科學的旅游路線。景區內配有自動化灌溉系統,提高了工作效率,解放了農村勞動力。有些地方還將玻璃溫室、采用無土栽培技術等用于農業旅游活動中,游客對此感到十分好奇。第四,建立綠色農業基地。黑龍江省地處我國東北邊陲地區,土地肥沃,是世界三大黑土地帶之一,黑土地開發歷史比較晚,破壞程度輕,農業產品沒有受到污染,價值比較高。據了解,2012年,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經濟總量居全國首位,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的綠色食品已達15個。截至2012年,黑龍江省綠色有機食品企業增加到550家,其中年產值超億元的企業增加到68家,黑龍江省綠色有機食品已經發展為14個大類、2000多個品種。早在2006年,黑龍江省就參與了第一屆哈爾濱國際經貿洽談會綠色食品展、綠博會暨東北四省第六屆中國區農博會和中國國際產品交易會活動。目前,黑龍江省對綠色食品標志管理、產品檢驗、環境監測、人員培訓等有關工作都制定并實施了相應的規章制度。
2黑龍江省農業旅游存在的問題
2.1發展農業旅游的資金投入不足
黑龍江省農業旅游還處于初級階段,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有的地區很多支持農業旅游發展的政策或項目并沒有實施,不利于鄉村農業旅游的發展。因此,黑龍江省旅游農業開發建設所需資金不足,已成為當前影響黑龍江省旅游業發展的突出問題[2]。黑龍江是一個農業大省,雖然農業基礎比較好,但是投資的主體始終沒有解決,解決農業旅游所需資金問題是黑龍江省農業旅游發展的重中之重。
2.2基礎設施尚未完善,有待更新
第一,農業旅游地點分布在距離城市比較近的郊區,或在比較偏遠的農村和山村。由于我國城鄉貧富差距比較大,農業旅游的基礎設施一般都相對落后,鄉村道路質量差,污水垃圾隨處可見,水電設施不完善,使游客感到諸多不便。許多農業旅游景區只重視景點景區的利益及收入,忽視了景區內基礎設施的建設與保養。一些景區管理者在配套基礎設施還沒有建設完畢時就急于開發利用;一些景區不重視對景區內的配套設施的保養,致使景區內設施老化,經常發生一些安全事故,使游客望而止步;而部分老景區的配套服務設施比較落后,難以滿足當今游客多樣化的需求,直接影響了游客的體驗感受。第二,從事農業旅游的服務人員大多是廣大農民,文化素質不太高,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培訓,整體的接待服務水平比較低。第三,資金投入不足也是黑龍江省農業旅游基礎設施不健全的原因之一。
2.3缺少文化內涵和自身獨有的農業特色
現在很多地方的農業旅游都只局限于單純的自然田園風光觀光,無法滿足游客對文化品位的需求[3]。由于缺乏科學統一的總體發展規劃和專業的設計,農業旅游逐漸出現了相互模仿,低水平重復開發的現象。盲目的模仿之風漸漸改變了廣大農民原有的農耕文化和特色民俗文化,導致鄉土氣息日益被沖淡。相互競爭,規模比較小,景點較分散,缺乏文化內涵和自身特色。同時,忽略了游客在農業旅游中的參與性,使游客在農業旅游活動中興趣不大。
2.4缺少健全的管理體制
一方面,從事農業旅游的服務人員大多數是農民,文化程度不高,農民開辦農業旅游項目,投資少、收益快,在利益的驅使下,有些地方不講條件,沒有標準,質量低下,只要有利可圖,人們就一哄而上。這些造成人為的破會或農業旅游資源的流失,資源過度開發利用,農業耕地被占用,人造景觀的不協調,等等。有些地方農民為了獲得利益,不惜犧牲游客利益,出現了欺客、宰客的現象,使農業旅游信譽掃地,這對于農業旅游景區景點的開發極為不利。另一方面,在對農業旅游區的管理上,農業、國土、水利、工商、稅務、規劃等多個部門都能插手管理,存在旅游管理的條塊分割、職能交叉、管理重復、政出多門等諸多問題,從而使旅游管理缺乏效率和力度[4]。
2.5季節性差異性大
黑龍江省位于我國東北部,地形復雜,四季分明,冬季寒冷而漫長,夏季涼爽,春秋兩季比較短暫,各地四季形成了顯著的差異,使黑龍江省的農業旅游也具有明顯的季節性,淡旺季反差特別明顯。夏季時,樹木豐茂,氣候宜人,農村是城市人們避暑游玩的好去處,此時是農業旅游的旺季;冬季,黑龍江省寒冷而漫長,城市人們除了去大型滑雪場滑雪外不愿外出旅游,此時是農業旅游的淡季。明顯的季節差異使農業旅游的發展受到很大的影響。除此之外,黑龍江省是一個多民族雜居的邊疆省份。包括漢族在內的48個民族,各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不論在飲食、服飾、居住、節慶、婚姻等諸多方面的風俗習慣以及宗教文化信仰、心理素質等都有所不同,導致黑龍江省各地區的農業旅游地域性比較強,每個地區農業旅游的發展水平各不相同。
3發展黑龍江省農業旅游的建議
第一,廣開財路來源,加大資金的投入。解決黑龍江省農業旅游開發建設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主要還是要依靠政府加大資金投入來緩解。因此,我國政府要廣開財路,加大對農業旅游開發的資金投入,加大旅游投融資體制的改革力度,適當降低農業旅游貸款利息,實行多元化的投資渠道,鼓勵農民建立農業旅游合作社,并配備專業人士加以指導或管理。政府部門也可以積極鼓勵并幫助農民招商引資,擴大景點景區規模,實施統一化管理,等等。
第二,完善基礎設施,提高接待服務水平。農業旅游景區的可進入性越高,景區各方面設施會更完善,農民的旅游意識較強、素質較高,再加上其自身的農業旅游資源具有特色,對游客才有較強的吸引力[5]。因此,農業旅游景區必須不斷健全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接待服務水平。一方面,農業旅游景區要認識到景區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性,加大投資力度,完善基礎設施建設;聘請一些專業的基礎設施維修人員,定期保養或維修景區基礎設施,不僅可以減少景區內的安全事故,也可以延長基礎設施的使用壽命。另一方面,各地要重視建設一支高水平、高素質的管理團隊與服務人員隊伍,可以采取定期培訓、“走出去”、“引進來”學習外地先進經驗相結合等多種方式,提高從業人員的接待服務水平;政府為農民提供免費的農業旅游知識課程,鼓勵從事農業旅游的農民積極參加一些管理和接待的專業課程,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政府派專業人士教授農民接待游客的方法或技巧,不斷提高從業人員的文化素質和道德水平,并注意精心樹立當地良好的接待服務形象,重視品牌建設,制定星級評價標準,以榜樣的力量帶動全面文化素質和接待服務水平的提高。
第三,挖掘區域資源潛力和文化內涵,打造資源特色。在農業旅游發展過程中,只有在內容和形式上充分體現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不同的文化內涵,對旅游者才有吸引力,才能形成黑龍江省農業旅游的良好形象。因此,黑龍江省農業旅游開發應該立足于當地旅游資源,因地制宜,深度挖掘當地資源的文化內涵,打造資源特色。首先,要突出農業旅游的自然性。黑龍江省具有豐富的農業旅游資源,應該打造具有原始氣息、民風淳樸的農村景觀,建設具有農村氣息的小村莊形象,保留原有的農村建筑風格和居住特點,減少周圍新建高層建筑物對農業旅游造成的視線污染,保存農村特色。創新農業旅游項目,形成自己獨有的風格。其次,黑龍江省是一個多民族雜居的省份,不同的民俗習慣和節慶活動形成了多種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民俗文化和民間藝術。深度挖掘各民族民俗文化,展現各民族文化的內涵,使農業旅游與各民族民俗文化相結合,在各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以民俗風情、飲食等為特色的民族村,開展度假、休閑、體驗等形式的農業旅游活動。傳承和發揚各個民族的民間文化藝術和民間工藝品,滿足游客多樣化和個性化的需求。
第四,健全農業旅游的管理體制。健全農業旅游的管理體制,這是促進農業旅游快速發展的關鍵,所以農業旅游的發展必須建立一套健全的規章制度,并要求農民嚴格依照有關農業旅游開發方面的規章制度辦事,嚴格按照農業旅游項目審批、建設的基本程序與步驟逐步開展。建立一套靈活的管理體制,并成立一個由旅游、農業等相關部門組成的管理機構,負責指導農業旅游的各項工作。聘請專業的設計人員對資源進行合理統一規劃,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經濟運營成本,避免跟風模仿和重復開發的現象。創新管理模式,鼓勵農民建立農業旅游合作社,擴大農業旅游的規模和種類,增加投入資金,提高農業旅游的專業化程度。
第五,注重產品類型的創新,因地制宜。從黑龍江省農業旅游的發展現狀來看,其農業旅游活動的開展大多停留在簡單的欣賞花卉、采摘瓜果蔬菜、燒烤等表面,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而且黑龍江省農業旅游的季節性比較強,所以,黑龍江省農業旅游的發展必須要注重產品類型的創新。冰雪是黑龍江省最獨特的自然風光,農業旅游可以在冬季時在村子內,放置一些精美的冰雕,開設冰雕大賽、親子堆雪人比賽、冰刀賽、雪地打雪仗等項目。
參考文獻:
[1]王杜春,司靜波.黑龍江省農業旅游資源開發的現狀、問題以及對策[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3):21-22.
[2]張桂蘭,劉敏,張序強.黑龍江省發展觀光農業的優勢及戰略[J].北方論叢,2003,(04):26-27.
[3]張德成,朱若男.關于黑龍江省農業旅游的思考[J].學習與探索,2004,(02):1-2.
[4]劉婧,張培.國內農業旅游管理探微[N].中國旅游報,2008-02-25(007).
[5]楊銘鐸,焦翠翠.基于旅游特點的黑龍江農業旅游發展思路[J].商業時代,2009,(04):103-104.
作者:張金玉 單位:綏化學院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