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開發與發展農業旅游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大山包鎮農業旅游開發與發展現狀
1.1旅游產業發展環境亟待改善
經濟發展水平低,交通不便利,餐飲、住宿等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本地旅游行業管理體制不健全,當地旅游產業發展因環境不佳而遭遇瓶頸。
1.2觀光農業開發水平低
旅游業開發側重于高山峽谷、濕地、黑頸鶴等景觀觀光攝影、戶外運動項目和極限體驗等,農業發展以農作物生產和農特產品粗加工為主,觀光農業在老百姓心里未形成意識,開發力度不夠,未形成規模化農業旅游產業,具有顯著影響力的品牌化農特產品匱乏。
1.3管理模式粗放,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有待提高
傳統農業種植方式嚴重影響農業向現代生態農業轉型,農民經營管理意識淡薄,對耕作細節把握不足,田間管理力度不夠,未實現精耕細作。
1.4農作物種類單一,農業產業結構不甚合理
受特殊地理與氣候環境影響,大山包農業以馬鈴薯、苦蕎、燕麥等作為主要農作物。雖然近年來嘗試種植瑪卡、油菜、大蒜、反季節水果豌豆等,但未形成規模,所創收益不高。總的說來,大山包農業種植種類單一,經濟效益低下,產業結構有待優化,農業發展與開發巨大潛力可待挖掘。
2大山包鎮農業旅游開發與發展策略探討
目前,大山包鎮發展農業旅游應在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將旅游資源開發與農業發展有機結合,大力發展觀光農業,提高農產品深加工程度以提升其附加值,生產極具高原特色的農特產品,實現農業精細化轉型,打造具備品牌效應的精品農業旅游產業。
2.1充分利用地區優勢,大力開發生態農業旅游
依靠地區優勢適度開發農業旅游資源,注重生態農業發展,著力改善旅游產業發展環境。根據黨和國家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美麗鄉村建設的戰略部署和良好契機,以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為出發點,努力爭取上級政府政策支持與社會資助,做好基礎調研,科學預測生態農業旅游產業發展趨勢,完善交通系統建設,發展具備特色的農家樂式餐飲、住宿配套設施,利用現代技術進行大力宣傳,以科技帶動品牌效應發揮。
2.2深層次開發集觀光休閑、農特產品開發與精細加工于一體的農業旅游產業鏈
規劃設計觀光農業園,利用已有資源建立可供游客采摘觀光、休閑娛樂的多功能園區,完善服務設施,讓游客在休閑娛樂的同時能獲得高層次精神文化體驗。對馬鈴薯、苦蕎、燕麥等農作物既可依靠傳統工藝進行粗加工,將其作為游客體驗活動環節之一,使其參與到蕎疙瘩、燕麥飯等生態食品制作過程中,還可引進先進食品加工技術,將農作物進行精細加工,生產苦蕎茶、高山洋芋粉等農特產品,供游客購買。
2.3轉變管理模式,促進農業由粗放型向精細型轉變
打破農民傳統觀念,轉變農業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特殊地理環境和氣候資源,從播種、施肥、收獲等方面考慮精耕細作,選擇適合高寒山區種植的特色高產作物,引進先進種植技術,促使農業實現精細化轉型;進一步加強對本地家禽、牲畜改良工作,引進適合大山包養殖的畜牧品種,形成具特色優勢和品牌效應的畜牧產業,為農業旅游開發奠定堅實物質基礎。
2.4依靠現代科技逐步豐富農作物種類,優化農業產業結構
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提高人口素質,以教育和科技帶動農業轉型。選擇適宜當地種植的改良品種,大膽嘗試反季蔬菜與觀賞植物種植,充分考量游客心理與種植效益,確定種植規模,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本地高山黑山羊養殖,加大牦牛和藏香豬養殖規模,著力改變本地單一的畜牧養殖品種,豐富肉質品種類,為游客提高更多購買選擇和豐富體驗,進一步促進大山包農業旅游業可持續發展。
3結語
新形勢下,黨和國家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型,當地政府對大山包鎮農業旅游開發與發展給予充分重視,大山包鎮應及時把握當前良好契機,兼顧發展與保護,不斷改善旅游業發展環境,適度開發自然資源優勢,豐富種植農作物與養殖牲畜種類,逐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畜牧業等產業的經營化發展意識,以人力與科技相結合,不斷促進農業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
作者:王文香 單位:昭通市昭陽區大山包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