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業旅游名牌戰略及開發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1推動農業產業結構和農業旅游的轉型升級發展農業旅游是農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重要切入點,它可以有效帶動餐飲、住宿、交通、購物、文化等關聯行業和產業的發展。同時,農業旅游的發展還可以促進地方公用基礎設施的改造,投資環境、生活環境和人文環境的改善,交通運輸能力的提高以及其它服務業的繁榮,從而有力地促進當地的現代農業、社會公共實施建設,促使農村經濟結構合理化。隨著消費需求的變化,國內農業旅游正在從數量型向質量與數量兼顧的方向發展,農業旅游市場競爭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名牌的競爭。名牌是高質量、美形象的代名詞,當旅游地、企業或產品成為名牌,擁有了較高的知名度、美譽度、忠誠度,旅游者就會樂意反復消費及不斷宣傳,這樣名牌實力進一步鞏固,形成良性循環,整個農業旅游產業也會在這個過程中隨著消費需求的變化而不斷轉型升級。
1.2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
世界各國現代農業的發展表現出一些共同的趨勢,例如農業與工業、服務業的日益緊密結合;農業的標準化、信息化等等。農業旅游名牌戰略的實施,對于上述趨勢具有加速或促進作用。(1)農業旅游名牌戰略能夠促進農業與其它產業的廣泛結合。農業旅游的發展是農業與旅游業的結合過程和結果,而旅游業關聯產業眾多,涉及工業、交通、建筑、餐飲、住宿、商貿、金融、保險、教育、醫療等許多行業和部門。既然農業旅游名牌戰略能夠推動農業旅游的轉型升級,當然也就能夠通過推動農業與其他產業的廣泛合作而更好地發展。
(2)農業旅游名牌戰略能夠推動農業標準化、信息化的發展。創立農業名牌、農業旅游名牌的核心基礎在于農產品和旅游服務質量的提高,而提高農產品和旅游服務的質量及其穩定性的關鍵是實現農業生產和旅游服務的標準化、信息化。因為農產品受自然條件影響大、生產周期長、地域分布廣,因而質量容易發生波動、信息難以及時全面準確的收集和傳輸;農業旅游服務,一方面必須依托農業資源、產品及準確全面及時的市場信息;另一方面又與服務提供者的素質、能力密切相關,也需要實行嚴格的質量、技術標準,需要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和設施進行廣泛持久和明確針對性的人力資源培訓與開發。因此,創立和發展現代農業旅游名牌,必須象工業那樣制定嚴格、完善的質量、技術標準,實行標準化生產和管理。同時通過信息化建設掌握準確全面及時的市場信息,并開展卓有成效的教育培訓和其他管理工作,提高服務人員綜合素質,使其能夠在標準化基礎上提供特色鮮明的個性化服務。
1.3擴大農業品牌和旅游品牌的發展空間旅游名牌除了具有聚合效應、衍生效應、帶動效應外,還具有磁場、宣傳、放大等效應,是強化旅游產品差異化的有力手段,旅游產品差異化程度越高,競爭優勢和獲利能力就越強。由于湖南農業旅游尚處于發展初期階段,通過強化名牌個性來體現旅游產品差異、凸現競爭優勢的空間是很大的。一旦擁有強勢品牌,旅游者對產品的認知度、忠誠度就會大大提高,贏得市場的競爭優勢就會大增。另外,優秀品牌不僅能帶來強大的增值功能,而且本身也具有很高的價值。因此,實施農業旅游名牌戰略,塑造出強勢旅游品牌,才能產生巨大的凝聚力,在旅游市場競爭中獲得優勢,有力推動我省農業旅游的發展和繁榮,從而又為農業品牌、旅游品牌的繼續發展創造出更大空間。
2湖南農業旅游名牌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2.1面臨的發展機遇
(1)區域旅游合作不斷深化,為湖南農業旅游名牌提供了廣闊發展前景。近年來國內區域旅游合作蓬勃發展,大大拓展了湖南旅游業發展空間。“9+2”泛珠三角區域旅游合作機制的建立,標志著中國區域旅游整合營銷時代的到來。隨著武廣高鐵的開通及其他高速交通網絡的建設,湖南省和中部省份還加強了在旅游諸多領域的合作,華中旅游合作區,湘鄂邊旅游協作區也取得了實質進展。湖南省的長株潭、湘西、湘南地區等地旅游合作也正在逐漸發展。這些區域網絡的形成,有力地促進了湖南旅游業發展,同時給湖南農業旅游品牌帶來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2)農業資源優勢和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為湖南實施農業旅游名牌戰略奠定了堅實基礎。湖南是一個農業大省,農業品種資源豐富,為農產品名牌化經營提供了龐大的產品資源庫。名牌形成的基礎是差異化,特種資源很多,這是創造名牌化差異和形成核心競爭力的天賦資源。湖南素有“漁米之鄉”的美譽,農產品品類十分豐富。糧食、油料、棉花、牲豬等主要農產品享譽全國。湖南還是有名的茶鄉、桔鄉、蠶鄉、禽畜產品和水產品之鄉。對湖南農業旅游名牌戰略非常有利的另一個因素是,全省農業產業化組織結構逐步優化,組織內部利益分配關系趨于合理,農業產業化經營效益提高,為實施農業旅游名牌戰略奠定了堅實基礎。首先,農業產業化極大地擴大了農產品的生產規模,從產品數量上保證了供應。其次,農業產業化促進了農產品生產標準、產品標準的不斷健全完善,這些標準的實施使農產品的質量有了越來越可靠的保證。再次,農業產業化有利于充分發揮名牌戰略的效益功能,有利于推動市場體系的發育,從而為名牌戰略各項功能的全面發揮提供廣闊的舞臺,十分有利于農業旅游名牌的發展。
(3)新農村建設的廣泛開展,給湖南農業旅游名牌成長提供了強大助力。①新農村建設有利于農業旅游企業的發展。農業旅游企業可以充分利用農村山水、人文、農業資源,把提供觀賞、休閑、農事體驗、農產品銷售結合起來,在建設新農村過程中,逐步形成產供銷、旅工貿一條龍的經營體系,建立星級休閑農莊,創造新農村建設的靚點[3]。②新農村建設能夠促進農產品特色生產基地發展,為農業旅游提供強大吸引物。建設一批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特色化的穩定的生產基地,帶動一村一品發展,培育主導產業,增加農民收入,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生產基地建成后,既是農業生產設施,又是旅游吸引物,成為吸引城市游客的重要旅游資源。農業旅游企業可以其為基礎,與一、二、三產業經營相結合,發展規模化的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和旅游產品加工業以及餐飲、住宿、交通、農產品流通等第三產業,創立和發展旅游名牌。③新農村建設有利于促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及社會和諧發展,為農業旅游名牌發展創造有利的社會環境。許多地方的實踐表明,新農村建設中開展“一幫一”聯村、帶村活動,開展農村教育、文化、衛生等公益事業建設,吸納和培訓農村勞動力進企業就業,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改善農民生活質量;開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村莊整治建設,共同建設農村新社區;通過文化設施共享、文化活動聯歡等等形式,共育文明鄉風,這些都為農業旅游名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2.2面臨的主要挑戰
(1)名牌意識淡薄。長期以來,受計劃經濟思想束縛和市場經濟發育不完善的制約,一些地方和企業對“名牌經營”的戰略意義認識不足,創名牌、扶名牌的措施不力,名牌意識淡薄。一些地方和企業對農業旅游名牌缺乏有效保護,不注重商標的國內外注冊,導致一些商標遭搶注事件屢屢發生。例如,“橘子洲”、“桃花源”、“瀏陽河”、“滴水洞”、“君山”、“大圍山”等許多農業旅游著名景點景區商標均遭外省搶注,我省無形資產損失慘重,嚴重制約了我省農業旅游名牌的深入發展[4]。
(2)國內競爭加劇。湖南農業旅游雖然具有資源、品種豐富的優勢,但是由于其地理位置正好處于幾個大的旅游區域之間,所以面臨著很大的競爭壓力。特別是北京、上海等地區近年來旅游發展勢頭一直不減。吸引了很多港、澳旅游者。此外,國內還存在幾個勢力強勁的競爭對手,比如廣東、云南、四川等。而且近年來,一些新興旅游省份開始崛起,比如湖北、江西等,分流了不少游客。重慶、廣西、貴州的農業旅游發展迅速、競爭力不斷增強,也對我省形成了較大壓力。
(3)缺少長效融資渠道。我省旅游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由開始的旅游環境,悄然變為現在的進一步開發的資金缺口。當前的旅游業競爭已經從當初的旅游環境的競爭發展到包括旅游資源、旅游環境、開發融資、管理體制等綜合素質的競爭。湖南省尤以開發融資為短。全省缺少一種農業旅游開發的長效融資機制。當前,很多地方都大力引進民營資本,進行合作式開發。湖南也著力進行嘗試。但是,中小企業、民營企業融資仍然比較困難。從整體上說,湖南農業旅游開發融資缺少系統機制,在融資環境建設方面有待進一步加強。
(4)旅游專業人才匱乏。旅游業的競爭,歸根到底是旅游人才的競爭。目前,旅游從業人員中,精通旅游業務、懂得市場營銷、熟悉法律法規和國際慣例的人員不多,企業員工的整體素質不高。湖南農業旅游在最近幾年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但由于缺乏人才發展的相應環境,難以吸引外來人才和留住本地人才,而且本省大量旅游人才流入其他旅游發達省區,導致省內旅游業員工整體素質提高較慢,現有旅游人力資源遠不能滿足需要。人才的缺乏將限制湖南農業旅游產業的充分發展。
3湖南農業旅游名牌載體開發的主要模式
根據對國內外農業旅游發展情況的調查了解,參考一些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可以把湖南農業旅游名牌載體開發的主要模式劃分為田園型、鄉村型、科技型、農貿型四種。
3.1田園型開發模式
田園型開發模式即利用自然或人工營造的鄉村環境空間,向游客提供逗留的場所,并著力打造相關品牌,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展現獨特的品牌個性,吸引游客前來消費。這種模式具體又可分為農業園區型和休養度假型兩種形式。農業園區型模式按照園區規劃和經營管理思想,把農業生產場所、農產品消費場所和休閑旅游場所結合為一體,將農業園區劃為服務區、景觀區、農業生產區、農產品消費區、旅游休閑娛樂區等部分,形成一個綜合性的農業園區,面積視其性質和功能而定。如望城國家農業科技園、瀏陽現代農業園“、長沙花卉大世界”等已經產生了較大影響。休養度假型模式除了高標準的住宿、餐飲和康體設施外,還特別注重刻意塑造一種濃郁的鄉村氣氛,娛樂設施也多以鄉村背景為主題。湖南森林資源和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張家界、南岳衡山、岣嶁峰、天鵝山等國家森林公園環境幽靜,氣候宜人,是天然的“氧吧”,利用其優質的生態環境建立森林度假村、竹海度假村,開展“森林浴”避暑、度假、健康療養、科學考察等活動,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長沙、衡陽、湘潭等大中城市的郊區,則發展高效特色農業,建立配套的休閑娛樂設施。如長沙市的山鷹潭度假村、千龍湖度假村,衡陽市的清泉度假村等即是比較有影響的農業旅游品牌。
3.2鄉村開發型模式
鄉村開發型模式即通過具有參與性的鄉村生活形式及傳統慶典和娛樂活動,實現城鄉居民的廣泛交流,并打造相關品牌,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展現獨特的品牌個性,吸引更多游客。這種模式可分為“農家樂”型、租賃農園型和民俗風情型三種具體形式。“農家樂”型主要是以各農戶為單元,以鄉村民居和鄉村活動場所為主要空間,以農戶為接待主體,開辦家庭餐館、旅館,開展旅游接待活動,營造游客能深入其中的生活空間,使其感受“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看農家景,享農家樂”的樂趣。具體可分為“農家樂”、“漁家樂”、“山里人家”等不同形式。可開展景觀觀賞、田間勞作、野味品嘗、療養健身等休閑活動,使游客消除疲勞、調節身心。如益陽市的“農家樂”,已開發出“花鄉農家樂”、“湖鄉農家樂”、“竹鄉農家樂”等著名品牌及一系列相關產品。據統計,早在2003年,僅益陽市赫山區花鄉農家樂以養花為主的經營戶,憑借其純樸的民風,濃郁的鄉情及極富神奇色彩的人文優勢就吸引了來自省內外各地的游客達24萬人次,旅游業直接收人832萬元,綜合收人高達1580萬元,帶動了當地鄉村經濟的發展[5]。租賃農園型模式是以休閑、體驗為目的,滿足較高消費層次的一種類型。具體做法是農民將土地出租給市民,讓游客參與一定量的農業生產,如種植糧食、花草、瓜果、蔬菜等,生產資料和技術人員由園區統一配備。主要目的是讓市民體驗農業生產過程,享受耕作樂趣,以休閑、體驗為主,而不是以生產經營為目標。多數租用者只能利用節假日到農園作業,平時則由土地提供者代管。租賃農園所生產的農產品一般只供租賃者自己享用或分贈親朋好友。這使游客不僅能體驗到農業勞動的樂趣,還能學會簡單的農業技術。民俗風情型模式能夠發揮地方文化、風俗的特長,利用傳統慶典、節日和娛樂活動吸引都市人到農村來,使游客不僅能領略到農村的美麗田園風光,而且能體驗、了解當地的民俗風情和傳統文化,增長見識。例如湘南、湘西山區許多地方至今還保留著近乎原始而秀美的自然環境、傳統的農耕文化、古老完整的千年古村和淳樸、完整的民族習俗。原始的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景觀、古樸的鄉情民俗,構成一個個特色濃郁、帶有極強文化與生態色彩的觀光農業旅游基地,如荊坪古村[6,7]、高椅古村、上甘棠村等等。
3.3科技開發型模式
科技開發型模式兼顧農業生產與科普教育功能,其構成系統包括農業科技示范、生態農業示范和科普示范的場所與品牌等。此模式包括農業科技型和教育農園型兩種具體形式。農業科技型模式即建設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開展農業科技旅游,同時努力塑造園區品牌和農業科技旅游產品品牌。高新技術農業示范園區引進國內外種植業高新技術和品種,園區內多設立農業展覽館,劃分為各具特色的多個區域,展示現代農業科技,成為融農業生產、農藝奇觀、旅游和科普教育功能為一體的現代化農藝園。這類農業科技園區在省外有陜西楊凌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上海孫橋現代農業園區、山東煙臺農業科技博覽園等。省內有隆平高科農業科技園、東江庫區“雜交水稻制種基地”、“零陵柑桔示范場”等。目前在全國各地出現了大量的高新技術農業園,在2005年國家旅游局公布的農業旅游示范點中高新技術農業觀光園占了近30%,高新技術農業園在旅游業中的作用日益明顯[8]。教育農園型模式是結合農業生產和科學教育的一種農業旅游經營形式及品牌開發形式。農園中的作物、動物、農具設備及所采用的生產工藝和耕作技術等都具有較強的教育意義。教育農園內可設置簡單的農業展室,陳列反映當地種養殖業生產歷史與現狀的農畜產品或其圖片、農具、介紹農業生產工藝技術的資料等,并可在農園內建立演示區,再現農業生產歷史。這樣可以增加游客對當地農業生產歷史的了解,激發他們投身農業建設的熱情。臺灣的自然生態教室是較具代表性的教育農園。例如南投縣埔里鎮的“臺一生態教育農園”,距離日月潭只有半小時車程,但游客往往比到日月潭的還要多。因為這里專門打造了蝴蝶生態館、生態養蜂場、“童話小木屋”等頗具特色的農業旅游產品,將生態教育與休閑度假、餐飲相結合,廣受全臺家長與小朋友的歡迎[9]。
3.4農貿開發型模式
農貿開發型(或稱流通開發型)模式是在農副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區域,以實現經濟效益為重點,借鑒商業經營模式,開發流通服務型農旅互動項目及其品牌。此模式包括農貿交易會型和農產品購物型兩種具體形式。農貿交易會模式主要借助交易會的形式及其品牌,擴大農產品宣傳,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也為農業旅游提供了一個平臺。以湖南“石門柑桔節”為例。石門縣政府為推介石門柑橘,從2001年開始先后舉辦了九屆柑橘節,打造了石門柑橘名牌和農業旅游名牌,成為石門農業旅游發展新的增長點。僅2003年第三屆石門柑橘節期間舉辦的柑橘狂歡節活動,就吸引了近萬名游客。期間,長沙、張家界、武漢三地組織的500輛自駕車構成的“柑橘狂歡快樂之旅”車隊為整個活動增添了亮麗的風景[10,11]。農產品購物型模式是一種休閑觀光與購物相結合的旅游方式和品牌營銷形式。其農產品提供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既可以在果園地區公路兩側設直銷攤、店,也可以讓游客到旅游農區農產品加工廠直接購買,還可以開放成熟的果園、菜園、花圃、魚塘等,讓游客摘果、拔菜、賞花、垂釣以享田園之樂。在專設的開放式農場里,游客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現場采摘喜愛的蔬菜、花卉、果品、禽蛋等農作物或農產品,按價付款。雖然價格一般略高于市場售價,但由于這種方式既可以增加旅游者的樂趣,享受親自參與、勞動的體驗,又能夠采摘到最新鮮的果實,因此深受城市居民歡迎。如湖南省內的東江庫區早熟柑桔園、零陵柑桔示范場、長沙市梅溪湖葡萄園、衡陽市珠暉區酃湖葡萄園等均開展了這類旅游活動。
4推進湖南農業旅游名牌戰略的若干對策建議
根據以上幾方面的分析,針對存在的問題,借鑒國內外經驗,我們認為,全省各級政府、有關企業及社會各界應該在制訂、實施農業旅游名牌戰略過程中,重點在戰略思路、發展規劃、區域特色、營銷創新、營造環境幾方面采取有力措施。
4.1明確總體思路
針對湖南農業旅游開發的優勢和不利因素,湖南實施農業旅游名牌戰略的總體思路應該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農業旅游消費者的需求為導向,以正確的市場定位為基礎,充分發揮現有優勢,搶抓機遇,整合資源、創新體制機制,積極改進現有農業旅游產品結構,努力擴大同類產品的規模化生產和供應,構建科學有效的營銷組織、方法結構,不斷提高湖南農業旅游名牌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忠誠度。
4.2制定發展規劃
要在強化規劃意識、加強資源普查基礎上,制定中長期規劃。鑒于名牌戰略具有長期性、根本性、全局性等特征,為了充實完善全省“十二.五”總體規劃,有必要配套制定“湖南省‘十二.五’名牌戰略規劃”。在這一規劃中,應將農業旅游名牌戰略作為重要內容之一。湖南農業旅游名牌規劃的總體目標是:因地制宜,將農業旅游與調整改善農業產業結構緊密結合,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促進農業和旅游業的結合,不斷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水平,拓寬農民的經濟來源,增加農民收入;努力加快現代農業建設,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4.3突出區域特色
按照地理區域、經濟、環境及民俗等因素,我省農業旅游可劃分為長株潭經濟發展區、環洞庭湖區、湘中南區和湘西山區等四大區域進行戰略布局,以突出區域的不同特色,并區分發展重點[12,13]。長株潭經濟發展區農業旅游發展:一是融合大城市,重點發展以農業科技主題園和參與、體驗性強的休閑景觀群;二是結合優質水稻、優質茶葉、優質水產、優質花木產業帶,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旅游;三是依托炎帝陵、韶山花明樓、大圍山、岳麓山等景區,大力發展景區型農業旅游。湘中南區農業旅游的發展:一是重點打造丘陵生態農業旅游區,將湘南地區農業旅游園區打造成粵港澳后花園,建設好一批“山頂綠樹蔥蘢,山腰果樹環抱,山下四季花香”的生態優良的休閑山莊;二是依托南岳衡山、新寧莨山、寧遠九嶷山、雙牌陽明山、資興東江湖、祁陽浯溪碑林等著名風景區,大力發展農業旅游;三是以神農創耒、道縣谷源為基礎,大力發展農耕文化的農業旅游。環洞庭湖區農業旅游的發展:一是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水資源,重點發展集療養度假、采摘垂釣、水上運動等為一體的農漁風光、漁事勞作(如采珍珠等)、荷花觀光生態園等;二是結合國家、省糧、棉、油基地,大力發展特色體驗農業旅游;三是依托洞庭湖,發展濕地公園等集觀光、保護等于一體的休閑基地。湘西山區農業旅游的發展:一是突出大湘西的自然景觀,依托世界自然遺產武陵源風景區、八大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著名風景區,注重和大旅游相結合,大力發展森林生態旅游;二是利用少數民族多的特色,大力發展和挖掘民俗風情,體驗民俗文化。
4.4創新營銷策劃
農業旅游品牌的營銷需要政府、行業組織、企業(經營戶)的共同努力。①要充分發揮政府作用。政府要利用各方面條件充分展示休閑(旅游)地整體農業旅游品牌形象。例如,利用電視、報紙、網絡等大眾傳媒,進行廣告促銷;有計劃地舉辦切合主題的節事活動,對區域農業旅游品牌進行集中推展,組織代表團積極參加省內外、國內外的旅游展銷團、交易會,進行農業旅游品牌發展的交流,展示旅游地的農業旅游品牌形象,提高其知名度。②加強旅游節會活動的策劃。企業要積極開展農業旅游產品促銷活動,吸引游客,提高旅游產品的知名度;與此同時,企業應積極參與和配合目的地開展的各種形式的名牌營銷活動,促進區域農業旅游名牌的成長壯大。③積極探索建立農業旅游名牌宣傳促銷的聯動機制。政府可建立區域性的農業旅游名牌管理(推進)委員會,制定政策,編制規劃,引導行業協會的成立和運行,協調區域農業旅游的發展;在農業旅游名牌管理委員會的積極引導下,行業協會從維護成員利益,規范成員行為方面進行約定。區域性的農業旅游名牌管理委員會和農業旅游協會相互配合,共同促進農業旅游名牌的成長壯大。
4.5營造優良環境
一是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優化名牌建設硬環境。農業旅游的開發,需要農業、旅游、交通、電力、衛生、通訊等許多部門的參與和配合,因此必須妥善處理各種關系,搞好綜合協調。重點應放在水、電、交通、通訊等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完善方面,尤其是要改善交通條件,以便于旅游者進出旅游目的地。這樣做一方面便利了旅游者;另一方面改善了當地農民的生活條件,促進了新農村建設,一舉兩得。二是抓標準建設。政府應主動組織有關行業協會(商會)積極組織對經濟增長有重大帶動作用的技術、質量標準的制定和體系研究工作,建立優勢產品和優勢產業標準體系,為企業創名牌提供技術標準服務,推動企業在實施名牌戰略的過程中盡快采用國內外先進標準,不斷提高名牌產品的技術標準水平。如衡東縣、南岳區制定了《家庭旅館定點管理試行辦法》、《家庭旅館設施設備標準》等,使農業旅游經營管理做到了有據可依、有章可循[14]。三是進一步轉變作風,優化實施名牌戰略的軟環境。加強市場秩序治理,加大打擊假冒偽劣產品力度,加大對名牌產品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營造有利于名牌成長的市場環境。要充分運用《產品質量法》、《專利法》、《商標法》、《廣告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法律規范市場競爭、整頓市場秩序,加大名牌保護力度,鼓勵自主創新。加強旅游企業名牌質量管理。四是為名牌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和財力保證。目前困擾名牌建設的一個突出問題是資金不足,影響了旅游地農業旅游名牌的發展。政府對旅游地農業旅游名牌建設投入不足的原因在于沒有經常性的投入來源。因此,政府可通過收取旅游稅、建立旅游發展基金等方法增加旅游地農業旅游名牌建設的資金來源。
結語
湖南農業旅游名牌戰略的實施是現代旅游業向農業延伸的新嘗試,對“三農”以及旅游業將產生良好效應。通過旅游業名牌的推動,增加了農業的旅游附加值。旅游業到農村去開辟廣闊天地,借農業經濟之優勢求發展,農業借旅游業之優勢求進步,兩種產業相互促進,相互補充,協同進化。湖南農業旅游名牌戰略的實施,將更加豐富農業大省現代農業和旅游業的特色與內涵,農業旅游將發展成為一項很有生命力的新型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