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郊區生態農業旅游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鄉村旅游、生態農業旅游在歐洲地區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因此歐洲地區的相關研究較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從宏觀角度上,西方國家對生態農業旅游的研究主要圍繞生態農業旅游的概念、生態農業與旅游的關系、旅游現象的描述以及生態農業在旅游業中的地位等方面展開的。
1.生態農業旅游客源市場結構方面。學者Brittany Russell對生態農業旅游的客源市場結構做出了詳細分析,總結出生態農業旅游市場的結構呈現出兩方面特征,一是客源主體的受教育水平較高,另一方面是他們的經濟條件較好。他們選擇生態農業旅游這種方式,不是因為其收費低廉,而是為了尋找在城市失去了凈化空間和尚存的自然文化氛圍。他們參與農業勞動追求的主要是精神享受而不是物質享受。
2.生態農業旅游發展模式方面。丁小倫就國外生態農業旅游園區的主要發展模式進行了系統總結,將生態農業旅游園區分為三大類,即示范農場(Demonstrate Farm)、假日農場(Holiday Farm)與試驗農場(Experiment Farm),其中假日農場即為開展生態農業旅游的主要基地,以日本愛知縣的“空中花園”、新加坡等國的“耕種社區”為例,又對假日農場做出了更進一步的分類,其中包括觀光農園、農業公園、教育農園、森林公園。觀光農園即在城市近郊或風景區附近開辟特色果園、菜園、花圃等,讓游客親自摘果、種菜、賞花、采茶等,享受田園樂趣;農業公園即按照公園的經營思路,把農業生產場所、農產品消費場所和休閑旅游場所結合為一體;教育農園主要以農業生產和科普教育功能為主,頗具代表性的有法國的教育農場、日本的學童農園等;森林公園多以林為主,輔以多變的地形、開闊的林地、優美的林相和山谷、奇石、溪流等復合生態群體。
3.生態農業旅游的制度建設體系方面。日本與韓國在生態農業旅游規范制度的體系建設方面較為關注。1990年日本頒布實施《修建市民農藝促進法》,對生態農業旅游用地做出了明確規定,同時以法律的形式使農業用地開設觀光園這一行為合法化,從而促進農業旅游活動的較大發展;韓國政府對觀光農園的規模限制也隨著生態農業旅游的發展而越來越松弛,由最初的最大規模限制在0.02km2到如今的0.05km2,同時在資金與政策上對觀光農園的發展給予支持,除此之外還包括對生態農業園區的申請、可行性評估以及對園區發展規模的確定,均給出了明確的依據與法律規定。另外,國外很多學者還對生態農業旅游產品的生態化設計等方面做出了專門研究。
二、國內城郊生態農業旅游研究綜述
借助CNKI數據庫的搜索引擎,本文采用與“生態農業旅游”和與生態農業旅游相近的“農業生態旅游”、“農業旅游”、“休閑農業”、“觀光農業”、“鄉村旅游”作為主題詞,檢索了1993年到2011年的中文期刊數據庫,通過分類統計,總結國內生態農業旅游研究包括以下五個方面的內容
1.生態農業旅游的概念或內涵研究。目前我國學者對生態農業旅游名稱本身還存在著很大的分歧,生態農業旅游單從字面意義上就有兩種不同的組合方式,即“生態+農業旅游”類與“生態農業+旅游”類。
1.1“生態+農業旅游”類概念。盧云亭、李瑾、鄭秀娟等認為“凡是能夠給游客帶來土趣、野趣、奇趣、異趣,同時具有觀賞、休閑、科考、健身、閱歷等不同旅游功能的農業均可稱為生態農業旅游”。該類定義并未對“生態”一詞做出解釋,此處的“生態”僅僅是“農業旅游”的一個前綴,成為了修飾農業旅游的一個標簽,這種概念的理解可以直接等同于對農業旅游的理解。
1.2“生態農業+旅游”類概念。該類定義將“生態”與“農業”連為一體即生態農業,強調旅游開發的基礎是生態農業,而不是一般的農業資源,將科學的生態農業生產和旅游融為一體,擴大生態農業的“三生”功能(即生產、生態、生活功能)。隨著生態農業的發展,近幾年這類概念普遍得到認可。江金波、嚴賢春、崔娜娜、李廣宏、謝雨萍、任冠文等認為生態農業旅游是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以生態農業建設為基礎,以農業觀光、農藝與科技示范、休閑度假為旅游實體,同時為游客提供廣泛參與和體驗的農業生產、農產品采摘、加工等旅游活動。
2.生態農業旅游開發意義與功能研究。問建軍、汶錄鳳、張青衫、伍海琳、范曉梅、吳瑩、李廣宏、高璐、劉玲等分別從生態保護、經濟發展、旅游扶貧、環境教育等方面對生態農業旅游的開發意義做出了詳細的闡述。
3.生態農業旅游開發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舒伯陽、對生態農業旅游開發中存在的問題研究具有極強的代表性,被后人廣泛引用,他分別在生態農業旅游產品、行業管理、交通條件、生態環境保護、旅游商品開發深度等方面總結了生態農業旅游在開發中存在的問題。石云霞、趙萍、王語等在舒伯陽、王繼權的研究基礎上,簡要提出生態農業旅游開發中應采取的措施,如堅持“政府主導,農戶參與”的發展戰略、以科技為先導,確保生態農業旅游開發的高起點與高水平、加強宣傳,提高“三大”效益。
4.生態農業旅游開發的具體模式研究。田喜州根據我國生態農業園區不同地區的資源特點、經濟條件、社會發展不同,最早將生態農業旅游開發模式概括為五種類型;嚴賢春對我國城郊生態農業旅游的開發模式做出了比較全面的概括,他認為城郊生態農業旅游開發模式可分為六種。問建軍、汶錄鳳、張青衫等、伍海琳、吳瑩魏莉、湯穎松、陳艷萍、祁真等也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生態農業旅游的開發模式做出分類與總結。
5.實證文獻研究。鄒曉明、熊國保以江西為例,在分析了江西開發生態農業旅游所擁有的優勢之后,對其提出幾點建議;楊絮飛對東北發展生態農業旅游提出自己的對策與建議;鄢和琳、邱云志、汪治宏根據四川龍泉生態農業旅游開發的有利條件,提出生態農業旅游開發的思路、主題定位以及旅游產品設計等,同時對該區開展生態農業旅游提出相應的對策與措施;姜蘋、王莉、馬莉以秦皇島為例,以生態農業旅游的概念及發展前景為基礎,詳細分析了秦皇島開發生態農業旅游的各種優勢,以及在現有旅游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就秦皇島發展生態農業旅游提出幾點思考;蘭艷就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地市生態農業旅游開發存在的優勢及問題進行分析,同時提出整體規劃、發展特色產品、建立相應的監管制度、支持與鼓勵招商引資、加大人才的培養等相應開發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