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都市農業旅游展望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都市農業升級奠定產業基礎。都市農業是處于都市群影響范圍內的農業生存發展方式,是與都市的經濟、生態、社會融為一體的區域性農業(齊永忠、于戰平,2006)。1992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成立了都市農業扶持小組,1996年又成立了全球都市農業基金,廣泛開展全球都市農業的研究與推廣工作。1999年,世界觀察研究所的《為人類和地球徹底改造城市》調研報告指出,現代化農業技術與設施的應用使美國、日本、法國和荷蘭等工業發達國家在城市建立起“都市農莊”。發達國家的“都市農莊”面積在1978年至1998年20年間平均遞增12%,產值由5000萬美元增至75億美元(吳方衛,2008)。都市農業帶動了區域經濟結構的優化,同時都市農業的生態景觀、高新科技和農耕文化等形成了豐富的旅游吸引物。
2.城市化進程催生休閑旅游需求。據中國國家統計局預測,2020年我國城市化水平將為55%~60%,2050年前后將達到70%左右,屆時我國將完成城市化進程。然而,全球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導致了人口擁擠、交通堵塞、資源耗竭、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一系列負效應。隨著收入的提高和交通條件的改善,城市居民為了體驗“高質量生活”,尋求回歸自然、身心放松的享受而產生休閑旅游需求(Maccannell,1999)。因此,城市周邊的農業自然風光、鄉村氣息、民俗文化等對都市居民有著強烈的吸引力,居民休閑旅游需求為都市農業旅游創造了客源市場。
3.城鄉統籌提供政策環境支撐。我國長期的實踐證明,完整的中國城鄉統籌發展戰略應是將農村和城市共同納人工業化和城市化框架之中,形成城鄉互補、聯動發展和共同繁榮的協調格局。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始終是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根本性問題。都市農業旅游有利于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推動城郊與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協調城鄉和諧發展,是解決“三農”問題和實現城鄉統籌的新途徑。
二、都市農業旅游的概念辨析
1.農業旅游、旅游農業與都市農業旅游。農業旅游是以大農業資源和農村特色為依托,寓科研、觀賞、娛樂、文化、購物、度假于一體的特殊的旅游活動(程道品、梅虎,2004)。國家旅游局定義農業旅游是以農業生產過程、農村風貌、農民勞動生活場景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旅游點,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環境效益、旅游產品、旅游設施、周邊環境的可進入性和發展后勁等數十個指標。都市農業旅游是農業旅游或旅游農業在特定城郊區域的表現形態,是農業旅游發展到較高級階段的特殊形式。
2.休閑農業、觀光農業與都市農業旅游。“休閑農業”英語原詞是“RecreationalAgriculture”或“LeisureAgriculture”,2000年7月臺灣農業主管機構在其實施的《休閑農業輔導管理辦法》中定義為“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結合農林漁牧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提供國民休閑、增進國民對農業及農村體驗為目的之農業經營”。休閑農業是以充分開發具有旅游價值的農業資源和農產品為前提,把農業生產、科技應用、藝術加工和游客參與融為一體的農業旅游活動(郭煥成、劉盛和,1999)。“Agritourism”在我國臺灣被譯為“休閑農業”,在大陸休閑農業尚處于起步階段,旅游產品以觀光為主,習慣譯為“觀光農業”(成升魁,2005;毛帥,2008)。可見,“觀光農業”是“休閑農業”的一種簡單形式,“休閑農業”的內涵更豐富。都市農業旅游與休閑農業、觀光農業都是城市居民對生活質量提升和旅游需求結構優化的客觀需求,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其區別在起源地區和術語稱謂兩方面。
3.鄉村旅游與都市農業旅游。世界旅游組織對“鄉村旅游”界定為“旅游者在偏遠地區的傳統鄉村及其附近逗留、學習、體驗鄉村生活模式的活動。”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委員會對鄉村旅游的定義是“在鄉村開展的旅游,田園風味是鄉村旅游的中心和特點所在”。鄉村旅游是基于農業的包括生態旅游、教育旅游、文化旅游及民俗旅游等多層面的旅游活動(Bramwell與Lane,1993),具有旅游企業規模小、區域開闊和可持續發展等農村區域特征(Frechtling等,2005)。鄉村旅游的客源市場為城市居民,發生在鄉村地區,以具有鄉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體作為旅游吸引物(姚素英,1997)。從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分布情況來看,我國農業旅游發達地區并不集中于鄉村,而是分布在城市郊區,都市農業旅游客源地與目的地的地域界限較為模糊;而鄉村旅游目的地則是遠離城市的傳統農村地區。此外,都市農業旅游是廣義的鄉村旅游的一種,都市農業旅游吸引物以都市現代農業生產為基礎,是城郊農村中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的部分;而鄉村旅游吸引物則是以傳統村落的建筑風光、文化風俗、生活風情為主。
4.生態旅游與都市農業旅游。生態旅游的定義大多圍繞自然環境環保的核心內涵。國際生態旅游協會定義生態旅游為“一種對環境負責的旅游和觀光行為,主要通過對環境的保護,達到使當地的生態和人口得以持續發展的目的”。生態旅游是旅游可持續思想在特定自然區域的具體運用和實踐(盧云亭,1999)。城市郊區森林公園、觀光農園等的生態旅游屬于都市農業旅游,其產生良好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以可持續發展為長遠目標的都市農業旅游,可以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三者均衡發展,其本質上是生態旅游。綜上所述,都市農業旅游及其相關概念在旅游目的地、旅游資源、旅游產品、旅游需求和旅游效益等方面既有聯系又有區別,都市農業旅游可定義為:在城市郊區和城鄉結合部范圍內,以現代都市農業的生產和生態景觀、社會主義新農村風貌、農民勞動生活場景等為旅游資源,以觀光農園、農業科技園、農業主題公園、農業會展、農事節慶活動、民俗旅游村、綜合度假村等為旅游吸引物,以滿足城市居民旅游需求,并實現都市農業觀光休閑、示范推廣、科普教育等功能拓展,產生經濟、環境和社會綜合效益的新型復合旅游產業。
三、都市農業旅游的理論視角
1.都市農業旅游的綜合影響。都市農業旅游創造了更高的經營利潤,提高了農業旅游產品和服務的價值含量(Bowen,1996),成為農村地區產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Derec,2000)。都市農業旅游對環境不僅只產生負面影響,其發展也可引導環境質量的改善;而發展農業旅游有助于改善生態系統,促進農業的良性發展(Loumou等,2000)。都市農業旅游對農民家庭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產生影響并衍生社會文化后果(Frederick,1993),建立基于社區的伙伴關系可提升都市農業旅游社會價值(MacDonald、Jolliffe,2003)。因此,發展都市農業旅游有利于提高農業效率,形成農業和旅游業的新增長點;有利于農村產業結構優化,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有利于加強城鄉文化交流,改變農業生產者的落后觀念;有利于改善環境質量,提高生活空間質量(張艷芳,1999)。
2.都市農業旅游與可持續發展。都市農業旅游是在拓展都市農業功能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其獨特的社會、經濟和生態功能構成了城市化和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陳文君,2005)。都市農業旅游可持續發展包括物理、事理和人理三大要素(張蓓、劉人懷,2009);基于可持續發展原則構建包括生態環境、旅游資源、社會經濟條件三個子系統的指標體系評估都市農業旅游效益(魏敏,2004);應用系統動力學模型進行都市農業旅游“經濟-環境-社會”可持續發展系統仿真(張蓓,2011)。
3.都市農業旅游與新農村建設。都市農業旅游可實現“旅游扶貧”,其投資小、見效快、關聯帶動性強,發展農業旅游應鼓勵當地居民參與就業以縮小城鄉經濟差距。大量實證數據表明,都市農業旅游能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并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李周、操建華等,2004)。加快我國都市農業旅游發展有利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充分利用農村剩余勞動力資源,提高勞動者素質及縮小城鄉差別(丁忠明等,2000)。
四、都市農業旅游的實踐探索
1.都市農業旅游的發展態勢。國外都市農業旅游起步早,發展快,目前具有相當規模。截至2005年,法國已有1.77萬農戶從事農業旅游,超過5800多戶農民加入全國性的聯合經營組織;2007年有2.92億人次前往鄉村休閑旅游,占全國旅游人數的33.4%;農業旅游收入約244.6億歐元,相當于全國旅游收入的1/5。我國都市農業旅游起步較晚,1991年上海舉辦“南匯桃花節”掀開了我國都市農業旅游發展的序幕,自此都市農業旅游率先在上海、北京、成都等大城市興起。據國家旅游局在“中國生態旅游科學發展高層論壇”上介紹,2008年我國內地旅游業總收入達1540億美元,其中有400億美元是都市農業旅游的收入。
2.都市農業旅游的經驗借鑒。國外都市農業旅游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不少學者研究國外都市農業旅游的政策制度及其現實意義:研究國外政府以及協會或其他非政府組織在都市農業旅游發展區域結構調整、社區變革和合作機制中的作用(詹玲等,2009);從旅游內容、組織保障、財政支持、土地管制、集群經營模式等方面概括國外都市農業旅游的發展經驗(林源源,2009);歸納出政府扶持型、非政府組織型等六種國外都市農業旅游發展的典型模式(張蓓等,2011)。
3.都市農業旅游的開發模式。農業旅游資源、客源市場及區域社會經濟條件是都市農業旅游開發模式的影響因素,可選擇都市農業型、人文景觀型、地形地貌型、科技先導型、動植物品種示范推廣型及農業博覽會型等開發模式(劉華楠,1998)。都市農業旅游區位選擇包括城市近郊區、風景名勝區周邊的農業地域、旅游資源獨特的貧困地區等(毛勇,2007),應著力從聚落景觀、田園風光和觀光旅游專類園三個方面建設都市農業旅游景觀(郭春華、李宏彬,2005)。
4.都市農業旅游的規劃個案。陳文君(2005)結合廣州城市發展規劃提出了北部山區森林觀光度假區、中部城區農業商貿休閑區、城郊田園體驗休閑區、南部海濱觀光休閑區等都市農業旅游開局,探討了設施農業旅游、園藝農業旅游、體驗參與農業旅游、休閑度假農業旅游、農業博物館旅游等類型。熊偉、康剛(2005)從總體規劃、管理體系、優惠政策等方面探討了重慶都市農業旅游的開發策略。蔡慶麗(2005)就南寧市發展都市農業的旅游空間格局和配置等問題進行探討,提出在南寧市的內圈層、中圈層和外圈層發展觀光農園、體驗農園、科教農園、產品農園和休閑農園的戰略構想。
五、簡評與展望
總體而言,現有文獻對都市農業旅游進行了較為充分的探討,基本反映了都市農業旅游發展的現狀和趨勢。然而,現有研究大多集中在表面化的探討,尚未形成規范嚴謹的理論研究框架,實證研究也明顯不足,這無疑為后續研究留下了較大的拓展空間。
1.進行有深度的理論研究。盡管近年來國內農業旅游的研究成果逐漸增加,然而,相對于我國現代化農業的迅速發展和旅游產業的蓬勃增長,現有的理論研究滯后于實踐發展。因此,需要構建規范的理論研究框架并統一概念術語,拓展都市農業旅游研究的視野,從經濟學、社會學、生態學、系統學等多學科交叉的角度進行深入的理論探究。
2.進一步拓寬研究領域。都市農業旅游產生經濟、環境和社會綜合效益,其對于促進農業功能拓展與產業升級,農村資源保護與環境建設,農民福利改善與文化提升有重要影響。應繼續加強都市農業旅游的經濟影響、社會文化效益評估、資源環境可持續性等領域的研究,進一步關注如農村婦女對于農業旅游發展的貢獻、社區居民對農業旅游發展感知、農業旅游利益主體關系協調等問題。
3.加強國內外比較研究。國外農業旅游起步早、發展快,形成了典型發展模式并取得了成功的經驗。盡管不同國家農業旅游發展的背景、條件以及制度不一樣,發展策略不能互相生搬硬套,但其共通的理念和先進的方法則值得學習借鑒。必須加強對國外發達國家和地區都市農業旅游發展個案研究,開展更加具體細致的國內外都市農業旅游發展比較研究。
4.推進定量研究方法的應用。當前國內都市農業旅游以定性研究為主,定量研究數量很少,大多數是針對共性問題進行現狀描述、類型劃分、宏觀評價、布局設想等,專門針對典型景區的個案研究尚不多見。總體來看,國內都市農業旅游存在低水平的重復研究的現象,缺乏針對特定案例區的細致調研和實證分析。未來研究應在定性研究的基礎上,運用建立經濟模型、計量分析、模擬仿真等先進的定量方法,提高都市農業旅游的研究方法的先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