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及模式創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世界生產能力的提升,傳統農業對于環境的破環愈加嚴重,各國都在尋求更加環保的生產方式,尋求科學可持續的農業生產。文章通過分析我國生態循環農業的特點,指出其存在的不足,為尋求更加合理的發展方式提出一些模式創新的建議與措施。
關鍵詞:生態循環農業;可持續發展;分析;模式創新
生態循環農業是一種結合現代的生態學以及經濟學等學科的專業知識,將先進的科技發展成果以及現代化的管理技術放置于傳統的農業生產中,應用現代的技術成果對農業技術進行改造,以提升農業的現代化水平,從而以此獲取更高的經濟成果、對環境更加友好、生產更加高效的進步點。生態循環農業就是一種結合生態發展理論的實踐,利用可持續發展理論為依托,引入循環經濟的技術,推動各種資源在農業上得到更加科學的、可持續的應用和分配。對于生態循環農業而言,就是轉變傳統農業僅僅追求高效益,不重視環境保護,資源高效利用的觀念,追求更加科學全面的目標:更高的產量、更好的質量、更加的環保。將和諧的觀念注入農業生產中,在三種更好的追求中尋求一個平衡點,使得傳統農業向更加綠色環保、可持續的方向轉變。只有更加重視生態,才能獲得更高的效益,農業才能健康長久的發展。在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一些農業發展較為領先的國家開始出現了一些關于農業發展的新觀念,其中就有生態農業的思想開始形成。隨著對于生態農業這一方向的進一步研究,生態農業開始有了快速的進步。在91年舉辦的國際農業與環境會議上,與會代表對于農業可持續發展進行了一些深入的解釋,在這基礎上,生態循環農業的研究逐漸被人們重視,且隨著研究的深入,生態循環農業逐漸獲得世界范圍內的認同。我國的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晚于其他國家,在起步階段一直以其他國家為藍本,隨著我國經濟的騰飛,農業也亟待發展進步。本文對我國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進行解讀,對于其中的問題進行思考討論,給予一定的科學解答,以求基于中國農業生態循環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一、我國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現狀
農業生產在人類發明農藥與各種化肥殺蟲劑之時有過一次巨大的進步,依托各種農藥化肥的加持下,農產品的產量有著非常巨大的提升。但是隨著產量提升的同時,因為農藥的大批無節制的利用,越來越多的有毒物質開始進入生態循環之中,毒素在農作物與大量動物體內積累濃縮,隨著人類享受美味時進入人類的身體之中。而且隨著化肥的大量應用,土地鹽堿化、水體污染、農藥毒素積累等等負面影響愈加嚴重,對于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而且有些破壞由于數量太大,逐漸向不可逆方向演變。土地,是人類食用物資的生長源頭,是人類的立足之地,在某種程度上是屬于不可再生資源,而傳統的農業正在不斷消耗土地的壽命,耕地數量正在被傳統農業所破壞。所以,開展生態循環農業有著十分緊迫的現實必要,其環保、循環、可持續的觀念有助于人類更好的發展農業,而盡可能的降低對于生態環境的影響。利用生物鏈中的生物間的捕食關系來控制病蟲害,利用有機質發酵來生產綠色肥來代替傳統工業合成的化肥,利用土地資源的特性開展多種生物共同養殖形成內部資源高效循環利用。這是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的新方法,也是其綠色無害化發展的法寶。
二、我國生態循環農業的特點
1.綜合性。我國生態農業發展時總是從地方的整體去考慮協調好當地各種產業的關系,構筑好資源的循環利用。對整個地方進行全面的設計與規劃,調整其農業構造,優化生產方式構成,使得當地的農業與其他產業間和諧共生,以求綜合生產能力的有效提升。
2.多樣性。因地制宜,運用不同地域的差異進行設計,建設有著不同特點的生態循環農業,與當地的實際情況要協調適宜。
3.高效性。利用生態循環理論的成果,對于當地的資源進行高效利用,以降低農業生產的各項成本,提升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4.持續性。開展生態循環農業活動時,需要考慮到當地的生態資源的特殊性,針對不同地域的生態環境差異,制定有利于當地生態環境的農業生產計劃,促進生態穩定,讓農業生產更加持續穩定,獲得長期發展的效益。
三、我國生態循環農業存在的問題
1.投入力度不足。對于傳統農業的生態循環改造不能僅僅依靠群眾的自覺性來完成,還需要大量的資金與技術的支持,現階段雖然在技術上有一定的收獲,然而對生態循環農業的資金支持始終處于短缺的情況,這也是制約生態農業發展的主要緣由。并且由于生態循環農業雖然對于環境保護、社會發展有著很大的好處,但是它不能直接為研究機構提供收益,無法對于這方面的科學研究進行反哺,對于科研機構而言,研究該項事業的動力不足,也在某種程度上使得生態循環農業的開展形成了阻力。
2.農業生產規模較小。由于我國的農業生產有著許多獨有的特點,現階段大部分傳統農業還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土地承包為主的,人均耕地面積小,而且加上土地分布較為分散,地形復雜,沒有其他國家大規模的廣袤平原,也是制約生態循環農業開展的一項重要緣由。對于普通的農業家庭而言,升級生態循環農業必須投入一筆不菲的資金,加上前期生態農業不能明顯的增加經濟收入,所以對于普通農戶而言,就沒有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動力了。
3.生態循環農業的種植成本高。與傳統農業相比,生態循環農業需要投入的有機肥、以及低毒農藥、還有生態鏈防治病蟲害等方法的成本很高,傳統農戶在低廉的高毒農藥與化肥面前,總是會傾向于購買價格低廉的傳統農藥與化肥,在面臨環境保護、食品安全問題與經濟利益選擇時,總是會選擇經濟利益優先。
1.加大推廣工作力度,從多維度著手。要建設多維的投入機制,在政府主導工作的同時,還要打通社會企業、個體的進入通道,多維度多團體的參與生態循環農業的建設與改造。除資金投入之外,技術上的指導也是必須的,對于個體農戶進行技術上的指導,引導其走科學的發展方式,在轉變生產方式的同時促進其收入的增長。加大農村金融服務的投入,鼓勵改變農業發展趨勢,盡量給予走生態循環農業生產的農戶以金融支持,提供低息甚至無息貸款以支持其進步。
2.完善土地政策,助力發展。科學的土地政策可以促進農業生態化的發展。當較小的土地承包規模制約生產發展時,要有計劃有控制的改進土地流轉制度,適當的引入土地規模經營可以促進農戶的生產積極性,明顯提高生態循環農業的收益,讓生態循環農業成為一項有利可圖的生產方式,吸引更多的人學習先進的生產經驗。
3.提升農業技術推廣能力。政府要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行服務的公益性,充分施展政府的帶頭作用,推進生態循環農業的普遍運用。要健全各類農業服務機構,全面落實先進農業技術的推廣工作,要嚴格推行專人專崗制度,嚴格招聘條件,落實工作職責。對于工作于一線的技術推廣員要提升其薪資水平,實現其工作的價值。除此之外,還可以結合先進的互聯網技術,通過APP智能推廣先進技術,為農戶提供更好的服務。
4.引導科研機構研究與開展農技服務。引導各大高校以及專業科研機構也要充分地利用各自的專業技術,開發相應的先進生物技術配合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研發更環保更高效的農業技術,并積極推動其產學研進程,既支持了農業發展,又能以此獲取更多的科研資金。支持各大科研機構建立服務公司,更要鼓勵創辦公益性技術服務企業。
五、總結
隨著我國的國家發展,國家開始關注起環境問題,在最近的國家主席的講話中也反復提到了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表明了加大對環境的保護力度,推行更加綠色環保的農業生產方式,尋求農業的現代化綠色發展模式。為此,國家與各大研究機構加大了對生態循環農業技術的支持與研究,雖然現階段還有各個方面的不足,但是,一項重要的成果的推行并非是頃刻間就能完成的,相信利用科學穩步的方法推廣下,生態循環農業定能擁有更加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任彬,倪圣亞,薛民琪,等.鹽城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路徑探索[J].農業科技通訊,2017(9):38-40.
[2]朱琳敏,王德平,鄧楠楠.生態循環農業研究綜述[J].現代農業科技,2016(16):224-227.
[3]席建峰,高飛,房蘇清,王祥會.我國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中國西部科技,2012(9):47-48.
作者:馮富帥 單位:河套學院